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晨 孟兆祥 +6 位作者 杨康 张敏杰 左亚南 王奎 张熙斌 全逸峰 金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1-838,共8页
目的 观察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选择苏北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镜像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34例。各组均给... 目的 观察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选择苏北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镜像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34例。各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增加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rTMS组增加低频rTMS治疗,联合组增加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与低频rTMS治疗,共4周。比较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定量表(WMFT)评分和前臂伸肌群、屈肌群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患侧/健侧比值;比较rTMS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4例、镜像组7例、rTMS组5例、联合组6例脱落。4组FMA-UE、WMFT评分和前臂伸肌、屈肌群RMS比的组内效应(F> 996.656, P <0.001)、组间效应(F> 20.333, P <0.001)和交互效应(F> 72.796, P <0.001)均显著,且联合组最优。治疗后,rTMS组和联合组MEP的振幅均增加(|t|> 3.842, P <0.05),联合组明显高于rTMS组(t=-3.060, P <0.01)。结论 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低频rTMS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智能镜像手套 任务导向性训练 重复经颅磁刺激 手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遗传学在运动改善帕金森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波 陈祥和 +1 位作者 陆鹏程 杨康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3-162,共10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受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影响。在对帕金森患者脑组织及血液的研究中表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水平改变、ncRNA及其靶基因的变异可能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受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影响。在对帕金森患者脑组织及血液的研究中表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水平改变、ncRNA及其靶基因的变异可能引发大脑神经退行性变化,并作为帕金森病的潜在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运动可通过逆转表观遗传改善衰老、PD引发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本文综述表观遗传在PD中的发病机制,探讨运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为运动通过调节表观遗传机制来改善PD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学 帕金森病 运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8
3
作者 任素伟 林春 +3 位作者 孟兆祥 王继兵 尹正录 陈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10-1313,共4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4月,6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悬吊组(n=20)和观察组(n=20),分别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悬吊训练、常规康复+悬吊...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4月,6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悬吊组(n=20)和观察组(n=20),分别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悬吊训练、常规康复+悬吊训练+肌内效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Mallet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C区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Mallet评分、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GMFM-C区评分均提高(t〉2.074,P〈0.05),观察组效果最佳(F〉10.032,P〈0.001)。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降低(t=4.767,P〈0.001),且在三组中最低(F=4.262,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可更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改善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肌内效贴 悬吊训练 精细运动 粗大运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干预方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的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及运动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任素伟 朱玲玲 +5 位作者 林春 孟兆祥 张熙斌 葛晟 全逸峰 陈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7-821,共5页
目的:探讨PDMS-2干预方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的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运动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痉挛型偏瘫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训练组、干预组,每组均2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进行下列评估:Pe... 目的:探讨PDMS-2干预方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的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运动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痉挛型偏瘫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训练组、干预组,每组均2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进行下列评估: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2 FM)、改良Ashworth、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 FIM)运动功能项。结果:(1)PDMS-2 FM:治疗3个月后,常规组、训练组、干预组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5,0.001,0.000),干预组、训练组评分均较常规组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0.004),干预组、训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90);治疗6个月后,常规组、训练组、干预组评分均较本组治疗3个月时增加(P=0.014,0.000,0.000),干预组评分较训练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2)改良Ashworth:各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同一测评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Wee FIM运动功能项: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训练组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5,0.035),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6个月后,常规组、训练组、干预组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8,0.000,0.000),干预组、训练组评分均较本组治疗3个月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05),干预组、训练组评分均较常规组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2,0.045)。结论:PDMS-2干预方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的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发育,提高其运动功能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核心稳定性 功能独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治疗对产伤性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林春 任素伟 孟兆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对产伤性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产伤性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2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进行感觉输入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1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对产伤性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产伤性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2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进行感觉输入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1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对患儿进行下列评估:A、Mallet评分;B、臂丛功能综合评价;C、GMFM-A区评估;D、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A、B、C、D项评估结果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评估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观察组A、B、C、D项评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172,2.295,2.305,5.936;P=0.044,0.034,0.036,0.000)。结论:肌内效贴治疗可改善产伤性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上肢功能,并有助于患儿粗大、精细运动功能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臂丛神经损伤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系统及其分泌物在运动改善骨健康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波 陈祥和 杨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6-1631,共6页
调控骨重塑的相关神经的空间分布、神经支配及功能作用前人已有详细研究,但研究运动通过影响神经系统进而调节骨重塑的研究鲜见。该研究通过探究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及其分泌物与骨健康的关联,讨论运动促进骨合成代谢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作... 调控骨重塑的相关神经的空间分布、神经支配及功能作用前人已有详细研究,但研究运动通过影响神经系统进而调节骨重塑的研究鲜见。该研究通过探究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及其分泌物与骨健康的关联,讨论运动促进骨合成代谢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作用过程,达到综述骨代谢神经控制的证据及运动对神经系统的潜在积极影响的目的,为运动训练在骨骼-神经轴及促进骨形成中提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 运动 神经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内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尹正录 孟兆祥 +1 位作者 薛永骥 陈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并发踝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并发踝内翻患者61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30)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FES),观察组(n=3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并发踝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并发踝内翻患者61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30)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FES),观察组(n=3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定踝关节的痉挛程度,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价平衡功能,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步行功能。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ADL、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针刺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并发踝内翻患者的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ADL、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踝内翻 功能性电刺激 针刺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运动评估指导下的分级早期干预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林春 孟兆祥 +7 位作者 任素伟 陶月红 尹正录 朱玲玲 舒桂华 张熙斌 王继兵 李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观察0—6月龄分级早期干预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期间接受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的高危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出院后至门诊复评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并且每月至门诊随访1次接... 目的:观察0—6月龄分级早期干预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期间接受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的高危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出院后至门诊复评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并且每月至门诊随访1次接受常规儿童保健指导至纠正6月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0—6月龄分级早期干预。两组患儿在纠正6月、12月龄均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总运动发育商(TMQ)进行评估。结果:不安运动阶段末次,观察组的正常不安运动数量多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纠正6月、12月龄时,观察组GMQ、FMQ、TMQ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结论:0—6月龄分级早期干预有助于促进高危儿粗大、精细运动功能发育,对改善高危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儿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 早期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