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点覆盖度、集合群落、地质时期动物群:联接古生物学和现代种群生物学的概念
1
作者 Jussi T.ERONEN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4,共8页
在古生物群落中新近出现的地点覆盖度或发生率的概念,以及对生物集合种群的空间动态学的深入了解,使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的联系更加紧密。集合群落的概念以及地质时期动物群的古生物学认识显示,将古生物学和生态学结合在一起是大有希... 在古生物群落中新近出现的地点覆盖度或发生率的概念,以及对生物集合种群的空间动态学的深入了解,使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的联系更加紧密。集合群落的概念以及地质时期动物群的古生物学认识显示,将古生物学和生态学结合在一起是大有希望的。评述了目前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以欧亚大陆大型食草动物群落的发育作为范例,介绍了运用这些理论来研究化石记录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化石记录中种群覆盖度的研究可以在以化石为基础的进化研究和以现生有机体为基础的进化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地点覆盖度最大的类群,像现代生态学中发生率最大的类群一样,往往是地理分布最广泛、在当地最丰富的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大哺乳动物化石 地点覆盖度 集合群落 地质时期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新发现的中新世哺乳动物足迹的亲缘关系及其意义
2
作者 Majid MIRZAIE ATAABADI Nasrollah ABBASSI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6,共9页
伊朗晚中新世的几个地点新近发现了哺乳动物足迹化石。足迹化石在伊朗中北部分布在一套被称为上红组的厚层、混杂的泻湖-陆相地层序列的数个层位中;在伊朗北部的里海地区南部,则位于一套陆相沉积序列中。产自上红组的足迹以偶蹄动物类... 伊朗晚中新世的几个地点新近发现了哺乳动物足迹化石。足迹化石在伊朗中北部分布在一套被称为上红组的厚层、混杂的泻湖-陆相地层序列的数个层位中;在伊朗北部的里海地区南部,则位于一套陆相沉积序列中。产自上红组的足迹以偶蹄动物类型为主,由于个体很小,可归入几种像羚羊一样大小的种;其他足迹则分别归入小型、中型和大型的鼬科和猫科食肉动物。产自伊朗北部的足迹化石主要为长鼻类,有些可能是犀牛,少数为偶蹄类足迹。根据上红组中发现的猫科动物(剑齿虎)足迹,可认为产足迹的地层年代为晚中新世,而产于伊朗北部古地中海边缘区沉积中的长鼻类足迹显示,地层的最大年龄为中新世最早期。这些足迹化石的发现填补了这一重要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海南部 伊朗 中新世 上红组 哺乳动物 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晚中新世陆相哺乳动物群序列:陕西蓝田的新证据(英文) 被引量:40
3
作者 张兆群 A.W.Gentry +8 位作者 A.Kaakinen 刘丽萍 J.P.Lunkka 邱铸鼎 S.Sen R.Scott L.Werdelin 郑绍华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5-176,共12页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中新世 陆相 哺乳动物群序列 陕西蓝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保德第30地点的跳鼠化石及其环境意义(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丽萍 张兆群 +1 位作者 崔宁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4-132,共9页
山西保德第30地点发现了两种跳鼠化石,主要是三趾跳鼠Dipus fraudator,还有少量的五趾跳鼠Paralactaga cf.P.suni。这个跳鼠组合虽然种类不如内蒙古二登图动物群中的丰富,但其优势类群和组成比例都与后者非常相似。而与陕西蓝田灞河组... 山西保德第30地点发现了两种跳鼠化石,主要是三趾跳鼠Dipus fraudator,还有少量的五趾跳鼠Paralactaga cf.P.suni。这个跳鼠组合虽然种类不如内蒙古二登图动物群中的丰富,但其优势类群和组成比例都与后者非常相似。而与陕西蓝田灞河组发现的跳鼠组合相比,两者相差很大,后者以Protalactaga为主,虽然可能有一颗颊齿属于Paralactaga,但其明显比所有已知的种类原始。保德的跳鼠虽然只是该地区首批详细研究的小哺乳动物化石,但已经表明保德动物群和灞河动物群在小哺乳动物组成上也差异显著,进一步证实了灞河期和保德期动物群的截然不同,支持了灞河期的有效性。分析表明,跳鼠从10 Ma以后都是与高冠食草动物伴生,显示出其耐旱性。因此,保德第30地点和相关层位应该是开阔草原环境,这与之前根据大哺乳动物组合及牙齿稳定同位素分析所恢复的生态环境一致。由于缺乏有效的地理隔离,保德地区第30地点和第49地点的生态差异显然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保德 晚中新世保德期 跳鼠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晚中新世羚羊的食性与古环境——稳定碳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8
5
作者 Benjamin H.PASSEY Jussi T.ERONEN +1 位作者 Mikael FORTELIUS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通过分析华北晚中新世保德期三个经典地点的羚羊牙齿釉质之稳定碳同位素,结合相同地点的单纯食叶者(鹿科)与食草者(三趾马)的数据,推断其食性取向。结果显示这些晚中新世生态系统中C_3植物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含有一小部分的C_4植物(可能... 通过分析华北晚中新世保德期三个经典地点的羚羊牙齿釉质之稳定碳同位素,结合相同地点的单纯食叶者(鹿科)与食草者(三趾马)的数据,推断其食性取向。结果显示这些晚中新世生态系统中C_3植物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含有一小部分的C_4植物(可能小于30%)。高冠羚羊(Gazella dorcadoides类型)取食约20%的C_4植物,而中冠羚羊(G.paotehensis类型)与低冠羚羊(G.gaudryi类型)为纯C_3植物消费者。鹿科动物单纯取食C_3植物,而三趾马与G.dorcadoides类型的羚羊取食C_4植物的比例在统计上难以区分。碳同位素数据与G.gaud- ryi类型的食叶性以及G.dorcadoides类型以草食为主的观点相一致。参照这些类群的地理分布,当前的数据支持晚中新世黄土高原东南部处于相对于西北部更为封闭环境的观点。这种环境梯度的分布方向与模式可能是该地区东亚季风体系的早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晚中新世 羚羊 碳同位素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