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大庙中中新世上猿化石地点的鼠兔科化石(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兆群 Anu KAAKINEN +3 位作者 王李花 刘丽萍 刘艳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1-292,共12页
鼠兔科虽然是地质历史时期较为繁盛的一个门类,但现在仅有一个属(鼠兔属Ochotona)。Ochotona被认为与Bellatona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能是由后者衍生而来。详细描述了内蒙古大庙上猿化石地点发现的鼠兔科化石,识别出一种古老类型Desmatola... 鼠兔科虽然是地质历史时期较为繁盛的一个门类,但现在仅有一个属(鼠兔属Ochotona)。Ochotona被认为与Bellatona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能是由后者衍生而来。详细描述了内蒙古大庙上猿化石地点发现的鼠兔科化石,识别出一种古老类型Desmatolagus moergenensis以及其他三个种Bellatona cf.B.forsythmajori,Bellatonoides eroli,Ochotonacf.O.lagreli。归入Bellatona,Bellatonoides和Ochotona的这三个种的p3具有相似的形态,并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特征。Bellatona的p3具有两个唇侧褶沟,但无舌侧褶沟;Bellatonoides的p3具有浅的舌侧前褶沟,但与唇侧前褶沟分开较宽;Ochotona的p3则具有深的舌侧前褶沟,与唇侧前褶沟之间仅以很窄的齿质桥连接。M2从无后突起、较小的后突起至发育的后突起,也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特征。中间颊齿则难以区分。因此,推测这三个种之间存在连续的线性演化关系,Ochotona可能直接起源于Bellatonoides。磁性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显示该地点的年代约为12Ma,与根据分子钟推测的Ochotona的分化时间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中中新世 鼠兔科 鼠兔属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塔塔尔最晚始新世–渐新世剖面的区域年代地层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Joonas Wasiljeff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3,共12页
精确的区域年代地层框架是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动物群演化事件的基础。过去5000万年中亚洲地区发生的最明显陆地哺乳动物群转换事件可能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时期(约34 Ma)。然而由于缺乏连续的地层记录或者对经典哺乳动物... 精确的区域年代地层框架是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动物群演化事件的基础。过去5000万年中亚洲地区发生的最明显陆地哺乳动物群转换事件可能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时期(约34 Ma)。然而由于缺乏连续的地层记录或者对经典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较大争议,这一重要转折时期动物群的演变尚不明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塔塔尔地区丰富的最晚始新世–渐新世(白音期、乌兰塔塔尔期与塔本布鲁克期)哺乳动物化石及连续的地层记录为建立该时段区域年代地层框架奠定了基础。基于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以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推荐将乌兰塔塔尔剖面作为渐新统乌兰塔塔尔阶的区域单位层型剖面。乌兰塔塔尔阶底界位于克克阿木剖面15.9 m处(33.89 Ma);塔本布鲁克阶底界位于综合剖面98 m处(27.7 Ma),对应古地磁极性年表的C9r,以中华鼠兔Sinolagomys的最低出现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始新统 渐新统 层型剖面 地层对比 年代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磁性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韩家营玄武岩夹层中三趾马动物群化石
3
作者 王倩 刘艳 +2 位作者 王李花 傅明楷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37,共13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韩家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夹在两层玄武岩之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通过K-Ar同位素测年,确定了上、下两层玄武岩的年代分别为6.8和7.2Ma。与中国北方其他三趾马动物群相比,韩家营三趾马动物群与山西保德、内蒙...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韩家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夹在两层玄武岩之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通过K-Ar同位素测年,确定了上、下两层玄武岩的年代分别为6.8和7.2Ma。与中国北方其他三趾马动物群相比,韩家营三趾马动物群与山西保德、内蒙古四子王旗以及甘肃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非常相似。保德第43、44、49地点与韩家营的动物群组成类似,表明这几个地点的时代约为7.0 Ma而不是5.5 Ma。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地点与韩家营的化石类群也十分相像,证实了该动物群年龄约为7 Ma。对比甘肃临夏盆地的动物群,柳树组上部的杨家山三趾马动物群与韩家营的更接近。韩家营动物群的组成和牙齿结构表明其属于中国晚中新世的西部生物区系Gazella dorcadoides动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集宁区 晚中新世 三趾马动物群 K-AR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新近纪陆生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和年代学专辑:序言
4
作者 劳伦斯 J·弗林 王晓鸣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56,共4页
本专辑起因于200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新近纪陆生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和年代学”研讨会。作为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研究亚洲的古哺乳动物学家和地层学家的聚会(图1),这次会议还同时庆贺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即中国科... 本专辑起因于200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新近纪陆生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和年代学”研讨会。作为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研究亚洲的古哺乳动物学家和地层学家的聚会(图1),这次会议还同时庆贺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成立80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生物地层 年代学 新近纪 亚洲 专辑 陆生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庙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研究(英文)
5
作者 Leena SUKSELAINEN Hannele PELTONEN +1 位作者 Anu KAAKINEN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88,共18页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1.6 Ma)。通过分析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沉积背景以及埋藏学特征识别化石埋藏的主要成因。结果显示出捕食是三个地点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的基本成因,而在两个年轻的地点中也有流水搬运与可能的踩踏因素的叠加。三个地点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捕食者:早中新世地点以猫头鹰捕食为主,中、晚中新世地点则以日间活动的鸟类或哺乳类为主要捕食者。研究还显示小哺乳动物的系统发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小哺乳动物 消化 捕食 河流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