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兰社会学当前的发展趋势
1
作者 瓦拉斯宰克 卢宝媛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983年第9期32-34,共3页
一、波兰社会学的研究机构如果我们注视波兰的社会学研究所的组织结构,我们就会发现自1956年起他们有了迅速的发展。华沙在这方面的发展比较其他城市更快些。波兰的其他地区缺少合格的社会学家,特别是缺少获得博士学位的社会学家。与此... 一、波兰社会学的研究机构如果我们注视波兰的社会学研究所的组织结构,我们就会发现自1956年起他们有了迅速的发展。华沙在这方面的发展比较其他城市更快些。波兰的其他地区缺少合格的社会学家,特别是缺少获得博士学位的社会学家。与此有关的另一问题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 社会学者 政治 社会学家 兴趣 个性心理特征 华沙大学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框架与反思 被引量:33
2
作者 赵鼎新 吕鹏(整理)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5,共6页
本文在与美国主流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进行对话和点评的基础上,全面而简要地介绍了西方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理论要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尤其是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和革命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本人基于多年学术研... 本文在与美国主流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进行对话和点评的基础上,全面而简要地介绍了西方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理论要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尤其是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和革命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本人基于多年学术研究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只有面对中国自己的真问题,才能发展出一套与西方既有理论既能对话,又有所超越的、中国学者自己的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 政治行为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整合 被引量:4
3
作者 赵铁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7-83,共7页
米尔斯将社会问题界定为"公众论题"而非"个人困扰"的观点已经被社会学界广泛接受,它也是社会问题"公共性"的重要根据,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则表现为其突出的"群体抗争"和"团体... 米尔斯将社会问题界定为"公众论题"而非"个人困扰"的观点已经被社会学界广泛接受,它也是社会问题"公共性"的重要根据,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则表现为其突出的"群体抗争"和"团体诉求"的特点。"社会问题自然史观"研究了社会问题从产生、发展到解决的过程,它将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在"公共性"的共同本质下实现了二者的联接和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 社会问题自然史观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个人主义奠定社会基础——读涂尔干《宗教生活基本形式》 被引量:5
4
作者 潘建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81-87,共7页
《宗教生活基本形式》是涂尔干超越早年的"社会本体论",向"社会个人主义(道德个人主义)"转变的一部重要作品。涂尔干从"澳洲的图腾制度"入手,考察了一个类似于《圣经.利未记》的部落社会。他在坚持"... 《宗教生活基本形式》是涂尔干超越早年的"社会本体论",向"社会个人主义(道德个人主义)"转变的一部重要作品。涂尔干从"澳洲的图腾制度"入手,考察了一个类似于《圣经.利未记》的部落社会。他在坚持"社会统摄个人"的基本立场的同时,也在讨论灵魂问题时贯彻了"社会只有通过个体意识才能存在"的原则,试图能为现代处境中"失范"的个人主义重新找到"社会化"和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个人主义 社会本体论 集体欢腾 灵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房地产价格异质收敛与调控政策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林睿 董纪昌 +1 位作者 李秀婷 吴迪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3-73,102,共12页
通过研究区域房价的异质收敛为实施区域差异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政策依据.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M1~2013M12的房价进行实证得出,传统的经济或行政区域划分对区域房地产市场不适用,中国区域房地产价格存... 通过研究区域房价的异质收敛为实施区域差异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政策依据.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M1~2013M12的房价进行实证得出,传统的经济或行政区域划分对区域房地产市场不适用,中国区域房地产价格存在异质收敛,可划分为3个收敛子群.地理因素或经济因素不是区域房价收敛的主导因素,重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能够本质性地改变区域房价的收敛情况,而且这种作用一般生效于政策发布后的4~5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房地产价格 异质收敛 调控政策 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绩效合法性与中国经济奇迹 被引量:88
6
作者 杨宏星 赵鼎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32,共17页
既有文献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把经济的成功归因于国家一个或数个成功的政策,并且一般都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的秘密。本文则指出,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不仅在于国家的经济政策,而且在于... 既有文献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把经济的成功归因于国家一个或数个成功的政策,并且一般都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的秘密。本文则指出,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不仅在于国家的经济政策,而且在于国家在社会和其它方面所施行的政策。并且,经济成功不在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经济或者社会政策的当期有效性,而在于国家在面对前期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意外后果时能够采取新的措施和政策谋求新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当前中国的国家合法性主要来源于绩效表现。绩效合法性机制使得中国政府在前期政策出现负面后果时马上会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而不得不迅速地进行政策调整,而历史传承的强国家传统又让中国政府能够打破利益集团或其它阻力,出台应对之策。中国的经济奇迹背后并没有固定的政策和稳定的制度来支撑,因而我们也不可能据此来构建"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绩效合法性 国家自主性 受约束性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的“蜂鸣生产力” 被引量:21
7
作者 齐骥 亓冉 特里·N.克拉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39,共16页
在文化创造城市场景,塑造多元文化和多样生态的同时,如何赋予“场景”文化精神,为“场景”注入发展动力,实现“场景”的文化价值,是释放场景红利的关键。“蜂鸣”作为一种激励创新的思想“种子”与激发公众参与的创意“火光”,具有重要... 在文化创造城市场景,塑造多元文化和多样生态的同时,如何赋予“场景”文化精神,为“场景”注入发展动力,实现“场景”的文化价值,是释放场景红利的关键。“蜂鸣”作为一种激励创新的思想“种子”与激发公众参与的创意“火光”,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作为一种与“场景”理论互相耦合的新的理论范式,“蜂鸣”理论通过与“场景”理论的互补和互生,不仅为全球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视角,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城市场景研究的测度工具。从“蜂鸣生产力”的场景逻辑看,文化舒适物构成了场景产生蜂鸣的基本条件,而舒适物之间的组态关系,则构成了“蜂鸣生产力”作用的核心。显然,在场景理论中加入“蜂鸣”理论和“蜂鸣生产能力”的测度,提供了一个理解城市创新的视角,为城市生活圈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性增长提供了文化动力,更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构建范式。依托社区生活圈中的城市居民和创意阶层之间的分布密度、互动程度和睦邻优势,打造具有合法精神、焕发戏剧精神和永葆真实精神的社会新空间,形塑传统又不失魅力、睦邻又泛在学习、本土又经营有序的城市新场景,才能实现当代城市有创想的生活、有引力的就业、有交互的容纳和有活力的治理,最大可能地释放“场景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理论 蜂鸣生产力 文化舒适物 社区生活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格局下“全球-地方”互动的乡村文化振兴 被引量:18
8
作者 齐骥 特里·N.克拉克 亓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81,共10页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由扶贫脱贫转向全面乡村振兴,中国探索精准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理论和实践,为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全球-地方”互动视角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由扶贫脱贫转向全面乡村振兴,中国探索精准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理论和实践,为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全球-地方”互动视角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既是以乡土文化创新重塑乡村发展、嵌入全球议程的在地探索,又是以社会治理创新重构乡村网络、推动城乡融合的转型实践。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全球-地方”互动机制,使乡村振兴过程可以借由文化基因建立全球关联,通过文化特色凸显地方差异,进而通过链接全球时空、突出地方禀赋、促进主体参与和推动隐性创新等路径,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全球乡村”的创新体系和发展诉求也呼之欲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通道 地方蜂鸣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乡村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的律师业与职业主义的建构
9
作者 刘思达 《律师与法制》 2006年第8期16-24,共9页
中国的律师业自1979年重建以来,已经走过了25年多的历程。在这25年里,律师的数量由1979年的212人发展到目前的约13万人。然而,与超过30万人的法官队伍相比,中国律师的数量还并不多,律师在法律服务市场上也并未取得垄断性的地位。... 中国的律师业自1979年重建以来,已经走过了25年多的历程。在这25年里,律师的数量由1979年的212人发展到目前的约13万人。然而,与超过30万人的法官队伍相比,中国律师的数量还并不多,律师在法律服务市场上也并未取得垄断性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国历史上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专业化的“法律职业”(1egal profession),因此当代中国律师业的发展过程并没有太多本土的制度与伦理基础作为依托,而几乎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对西方律师业的种种意象与我国现存政治法律体制的强烈反差中,无论是律师业的执业者、管理者还是研究者,对这一职业的发展方向都缺乏一个良好的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主义 律师业 分化 法律服务市场 当代中国 法官队伍 法律职业 伦理基础 法律体制 人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功能变迁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基于Z省J县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国芳 张怡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84,157,共13页
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J县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功能经由成人礼仪式的祖先崇拜的社会秩序维护功能到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开发功能,传师学师仪式经历了"形成-延续-恢复-现代转换"的过程。传师学师仪式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 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J县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功能经由成人礼仪式的祖先崇拜的社会秩序维护功能到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开发功能,传师学师仪式经历了"形成-延续-恢复-现代转换"的过程。传师学师仪式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濒临失传,到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地方政府创办"传师学师节",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畲族活态博物馆",传师学师仪式如何在社会变迁中转型并得以"再生产",是什么样的力量如何发挥作用?借鉴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策略、习性、场域、资本等关键词,分析传统传师学师仪式功能变迁机制,并对传师学师仪式现代转换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过程-机制视角分析传统仪式功能的现代转换与再生产补充了以往学界对于仪式研究的简单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视角,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师学师仪式 实践理论 传统文化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