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俊 庞洪波 +2 位作者 李雪芹 费世早 胡勇 《淮海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532-534,共3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名入组患者均登记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并行便携式多导睡眠监测,按照监测结果分为卒中合并OSAS组(CS-OSAS组)、脑卒中组(CS组)及OSA... 目的探讨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名入组患者均登记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并行便携式多导睡眠监测,按照监测结果分为卒中合并OSAS组(CS-OSAS组)、脑卒中组(CS组)及OSAS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OSAS发生率为58.3%;CS-OSAS组及OSAS组患者的AHI、ODI、SaO2<90%的时间、夜间平均SaO2、夜间最低SaO2与CS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S-OSAS组及OSAS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S-OSAS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于CS组及OSAH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OSAS组及OSAS组患者吸烟、饮酒、BMI、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均高于CS组(P<0.05)。结论 CS-OSAS与OSAS患者存在明显的夜间低氧血症与呼吸暂停;吸烟、饮酒及BMI、高血压病、糖尿病可能是CS-OSAS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危险因素 多导睡眠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俊 金炜 +1 位作者 庞洪波 费世早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ICP)监测,评价其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第1、第3、第7、第14天行颅内...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ICP)监测,评价其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第1、第3、第7、第14天行颅内压监测,同时检测肾功能,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甘露醇用量。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第1、第3、第7、第14天颅内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颅内压监测组甘露醇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监测组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可以准确测定颅内压值,给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无创颅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青年脑卒中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金炜 庞洪波 +1 位作者 韦涛 陈宗胜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对青年脑卒中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脑卒中患者完成DSA检查80例,分析脑血管造影结果与青年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青年脑卒中患者DSA检查的总阳性率为61.25%,...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对青年脑卒中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脑卒中患者完成DSA检查80例,分析脑血管造影结果与青年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青年脑卒中患者DSA检查的总阳性率为61.25%,常见及特有的危险因素均影响青年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脑血管造影检查对确诊及进一步介入或选择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结论 DSA检查对青年脑卒中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青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戎伟 何思忠 +4 位作者 李江波 万承龙 夏晓慧 朱翠珍 陈宗胜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7期72-73,共2页
目的对应用黛力新与心理干预联合的方法治疗患有偏头痛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4例偏头痛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黛力新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黛力新与心理干预联合的方法进行治... 目的对应用黛力新与心理干预联合的方法治疗患有偏头痛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4例偏头痛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黛力新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黛力新与心理干预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偏头痛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黛力新与心理干预联合的方法对患有偏头痛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黛力新 心理干预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李雪芹 庞洪波 《淮海医药》 CAS 2007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散射比浊法测定82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并与6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散射比浊法测定82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并与6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间血清CRP水平比较:重型组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脑梗死预后好转组CRP水平低于无好转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适时减轻炎症反应损害,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脑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主动活动瘫肢及运动意想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庞洪波 李雪芹 《淮海医药》 CAS 2009年第6期471-473,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主动活动瘫肢结合运动意想训练对其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主动活动瘫肢组(治疗1组)30例,主动活动瘫肢结合运动意想训练组(治疗2组)30例。3组药...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主动活动瘫肢结合运动意想训练对其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主动活动瘫肢组(治疗1组)30例,主动活动瘫肢结合运动意想训练组(治疗2组)30例。3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记录疗程开始与结束时,伸腕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幅值(EMG)、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方法(FMA)中上肢运动功能积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我照顾中的进食、梳洗、穿上衣项目等各项指标进行评分。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后EMG、FMA、FIM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治疗后治疗1组和治疗2组各项观察指标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2组高于治疗1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种正规的康复训练均能改善瘫肢运动功能,但主动活动瘫肢结合运动意想训练更有助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主动活动瘫痪 运动意想训练 偏瘫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关系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庞洪波 《淮海医药》 2005年第5期349-350,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双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或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65例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及63例非脑梗死患者行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双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或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65例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及63例非脑梗死患者行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中有60例,非脑梗死组中有55例发生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脑梗死组绝大多数为双颈动脉梗化,且伴单侧或双侧粥样斑块形成,单颈动脉硬化绝大多数也伴有粥样斑块形成,而非脑梗死组绝大多数为单颈动脉硬化,仅2例伴粥样斑块,两组之间在双颈动脉硬化数、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数、双颈动脉硬化伴双侧或单侧粥样斑块数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双颈动脉硬化伴单侧或双侧粥样斑块,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粥样斑块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治疗冠心病并发抑郁症临床分析
8
作者 韦涛 戎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0期85-85,87,共2页
目的分析应用氟西汀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04例合并患有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2例,分别给予黛力新和氟西汀口服治疗。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 目的分析应用氟西汀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04例合并患有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2例,分别给予黛力新和氟西汀口服治疗。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治疗前后的SAS、SDS、HAMA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停止用药后抑郁症状再次出现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结论应用氟西汀对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抑郁症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疏松症的RDW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彭想想 费世早 +5 位作者 陈向宇 黄显军 丁贤慧 葛良 杨倩 周志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8月~2016年2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LA组和非LA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L...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8月~2016年2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LA组和非LA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RDW与LA的相关性;采用改良的Fazekas分级标准评价LA病变的严重程度,分析其与RDW的关系,并利用ROC曲线分析RDW对LA的预测价值。结果:1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25例合并有LA,发病率为54.82%。2单因素分析示,两组间年龄、高血压病和R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1.136,95%CI 1.093~1.181,P<0.001)、高血压病(OR=3.970,95%CI 1.923~8.198,P<0.001)和RDW(OR=3.469,95%CI 1.739~6.922,P<0.001)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LA的独立危险因素。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RDW与LA不同分级呈正相关。5ROC曲线示,RDW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最佳阈值为12.95%,灵敏度为0.778,特异度为0.860。结论:高水平RDW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LA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红细胞分布宽度 脑白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在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谷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费世早 储照虎 +2 位作者 吴家幂 马领松 周向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ICH)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谷氨酸(GLU)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未抗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头部以制备脑出血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及干预组,分别在不...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ICH)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谷氨酸(GLU)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未抗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头部以制备脑出血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及干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断头取脑以制作标本,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及IGF-1和GLU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脑出血后2h血肿周围脑组织IGF-124h达表达高峰,7d时恢复正常;GLU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于脑出血后2h开始出现,3d时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给予外源性IGF-1后,GLU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同时点实验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结论:脑出血后IGF-1的表达增加;IGF-1可抑制GLU的分泌,从而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谷氨酸 脑出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燕 夏秀云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年第10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采用CNP。观察2组出入院时Barthel指数、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积分,比较2组并发...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采用CNP。观察2组出入院时Barthel指数、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积分,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可纳入临床效果评价。出院时,2组Barthel指数评分、FMA积分均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FMA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81%(10/42),低于对照组的69.77%(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CNP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临床护理路径 BARTHEL指数 FMA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缺血大鼠各脑区的表达及干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娟 储照虎 +2 位作者 费世早 陈传国 罗嗣刚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331-335,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CIR)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不同时间大脑各区的表达特点,采用人尿激肽原酶(Hk-1)干预后ERK在不同时间大脑缺血区的表达变化及特点,探讨ERK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通过线拴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CIR)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不同时间大脑各区的表达特点,采用人尿激肽原酶(Hk-1)干预后ERK在不同时间大脑缺血区的表达变化及特点,探讨ERK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通过线拴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急性缺血不同时间脑区及干预后的ERK阳性神经元的动态改变。结果:①在纹状体平面,CIR 6 h后梗死中心ERK阳性神经元数量急剧下降,CIR24 h组中完全消失。半暗带皮质和海马平面,ERK阳性神经元均有先升后降的趋势。②Hk-1干预后从CIR 6 h始ERK活性均较同期CIR组高。结论:CIR的ERK早期活性升高与随后的下降在用药干预后其ERK活性均较模型组高,可能与人尿激肽原酶促进了ERK生存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缺血再灌注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雪芹 庞洪波 《安徽医学》 2008年第4期446-447,共2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周内的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应用AM800生物反馈治疗仪,对偏瘫上肢进行每天20分钟肌电触发的神...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周内的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应用AM800生物反馈治疗仪,对偏瘫上肢进行每天20分钟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记录下疗程开始与结束时,伸腕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幅值(EMG),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积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我照顾中的进食,梳洗,穿上衣项目评分。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治疗后,两组EMG,FMA,FIM评分的差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Yo抗体阳性的副肿瘤性小脑变性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娜 费世早 《淮海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F0003-F0004,共2页
神经系统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araneop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一组由于肿瘤产生的“远隔”效应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症候群,一般是由抗神经元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介导。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araneop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P... 神经系统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araneop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一组由于肿瘤产生的“远隔”效应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症候群,一般是由抗神经元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介导。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araneop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PC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抗Yo抗体阳性的副肿瘤性小脑变性主要见于女性PCD患者,多数患者有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2-3]。Hasadsri有研究表明抗Yo抗体与肺癌关系不密切,但也有相关报道[4]。副肿瘤性小脑变性是以亚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或亚急性小脑变性为主要表现的副肿瘤神经综合征[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Yo抗体阳性 副肿瘤性小脑变性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中文文献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传国 王娟 +1 位作者 费世早 骆本生 《安徽医学》 201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评价国内重要文献数据库的资料中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e)、Pubmed(截至2011年12月)及其参考文献,筛选所有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 目的评价国内重要文献数据库的资料中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e)、Pubmed(截至2011年12月)及其参考文献,筛选所有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独立检索和评价质量,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RCT文献90篇,筛选出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并行临床疗效判定的39篇文献(依达拉奉治疗组为1 520例,对照组为1 480例),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现有数据库的临床资料显示,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费世早 潘娜 +3 位作者 江敏敏 陈燕 姚应水 金岳龙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586-588,602,共4页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及时调整相关因素的干预力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7年9月~2018年9月就诊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44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并实施为...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及时调整相关因素的干预力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7年9月~2018年9月就诊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44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并实施为期1年的干预措施,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分析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448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访1年,其中男性263例,女性185例;平均年龄(64.68±12.13)岁;BMI为(26.15±4.25)kg/m^(2);随访期结束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15.6%(70/44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卒中史(RR=2.411,95%CI:1.468~3.962)、高血糖(RR=1.783,95%CI:1.099~2.892)、中重度颈动脉狭窄(RR=2.533,95%CI:1.535~4.246)、同型半胱氨酸异常(RR=2.772,95%CI:1.001~7.671)、饮酒(RR=2.970,95%CI:1.625~5.430)是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而保持运动(RR=0.327,95%CI:0.117~0.908)是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卒中史、高血糖、中重度劲动脉狭窄、同型半胱氨酸异常、饮酒、运动是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影响因素 高血压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和丹奥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雪芹 《安徽医学》 2008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和丹奥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丹奥80mg/日静脉滴注,连用14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2次/日静脉滴注,连用7-1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和丹奥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丹奥80mg/日静脉滴注,连用14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2次/日静脉滴注,连用7-1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arthel)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和丹奥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丹奥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葛艺东 陈观保 +3 位作者 费世早 汪丽 耿峰 李名龙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及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多普勒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筛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病人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po,qd×12周...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及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多普勒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筛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病人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po,qd×12周)后,予复查颈动脉彩超,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通过血管彩超检查,与对照组相比,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数目有所减少,两者间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治疗颈动脉斑块;多普勒彩超检查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的筛查及其动态变化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斑块 多普勒彩超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磊 庞洪波 费世早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经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有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0例,无斑块者60例;根据检查结果,将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分为钙化斑块组84例,混合斑...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经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有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0例,无斑块者60例;根据检查结果,将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分为钙化斑块组84例,混合斑块组142例,非钙化斑块组34例;以及颈部动脉轻度狭窄组73例,中重度狭窄组89例,无狭窄组98例;比较不同组别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及血清胆红素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无斑块组(P<0.01);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非钙化斑块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无狭窄组(P<0.05);轻度狭窄组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无狭窄组P<0.05)。结论:高血清胆红素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与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胆红素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费世早 陈观保 +1 位作者 庞洪波 葛艺东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及血管中内膜厚度,并检测血脂、血小板、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有...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及血管中内膜厚度,并检测血脂、血小板、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有所缩小,且中内膜厚度变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CRP、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小板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与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小板的水平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能稳定、逆转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中内膜厚度 C-反应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