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减影影像组学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奇峰 丁治民 +3 位作者 姚琪 张成孟 黄国权 司梦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2,共9页
目的:探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减影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与非透明细胞癌(non-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non-ccR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 目的:探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减影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与非透明细胞癌(non-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non-ccR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ccRCC和non-ccRCC共458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排除图像质量不佳等影响因素后最终筛选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患者219例(训练集154例、测试集65例)及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41例(外部验证集)。将图像导出并对其配准及减影处理,使用ITK-SNAP勾画肿瘤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FAE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Pearson相关系数及Relief算法对特征降维并筛选,Logistic回归建立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诊断性能,联合临床影像特征构建组合模型并绘制诺谟图。结果:回归分析显示囊变坏死(OR=3.282,95%CI:1.111~9.693;P=0.032)、皮髓质期肿瘤增强值(OR=1.058,95%CI:1.024~1.094;P=0.001)为临床独立预测因素,训练集中皮髓质期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在平扫及三期增强影像组学模型中最高(AUC=0.880),其减影后的影像组学模型效能有所提高(AUC=0.949),分别联合临床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常规组学模型和减影组学模型效能进一步提升(AUC分别为0.903和0.973),并在内部和外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常规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72和0.898;减影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908和0.920)。结论:增强CT皮髓质期减影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影像特征构建的减影组学模型能有效地鉴别ccRCC和non-ccR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影像组学 减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预测结肠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价值研究
2
作者 朱先锋 张虎 +4 位作者 张晓金 吴树剑 董明松 许汉明 吴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7,共7页
目的:构建预测结肠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临床影像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和两者联合模型,并从中筛选出最优模型。方法:收集接受增强CT检查的365例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LVSI+(n=84)及LVSI-(n=281),样本按7:3比例随机... 目的:构建预测结肠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临床影像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和两者联合模型,并从中筛选出最优模型。方法:收集接受增强CT检查的365例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LVSI+(n=84)及LVSI-(n=281),样本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56)和验证集(n=109)。比较临床、影像指标组间差异并建立临床影像模型;对静脉期CT图像上全肿瘤区域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筛选后共获得16个最优特征并建立CT影像组学模型;再构建临床影像与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效能,绘制最优模型列线图,并评估其性能。结果:LVSI+及LVSI-组间淋巴结长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影像模型、CT影像组学及联合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784、0.851(训练集)和0.729、0.768、0.833(验证集)。联合模型AUC均大于临床影像模型(P<0.05)。列线图校准度较高,决策曲线范围为0.15~0.98时临床有获益。结论:基于临床影像指标及CT影像组学构建的列线图预测结肠癌患者LVSI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RADS V2.1评估DCE-MRI定量值对外周带前列腺癌和局灶性慢性前列腺炎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蔡二朋 左宗叶 +5 位作者 汤凯 张林杰 邱俊 高俊 王颜 秦海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129,178,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V2.1版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值对外周带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 目的探讨基于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V2.1版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值对外周带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和局灶性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鉴别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外周带PCa患者(研究组)和21例局灶性CP患者(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DCE-MRI检查,比较两组双参数(bi-parameter,bp)-MRI(T2WI+DWI)、多参数(multi-parameter,mp)-MRI(T2WI+DWI+DCE-MRI)扫描方案的PI-RADS V2.1评分、DCE-MRI扫描定量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诊断方案对外周带PCa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bp-MRI、mp-MRI扫描方案PI-RADS V2.1评分分别为(4.12±0.88)、(4.31±0.70)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42±1.14)、(2.52±1.22)分,P<0.05。研究组DCE-MRI定量值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port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_(ep))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_(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bp-MRI、mp-MRI、K^(trans)、K_(ep)诊断外周带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分别为0.780(0.672~0.866)、0.857(0.759~0.926)、0.734(0.622~0.828)、0.818(0.716~0.896),mp-MRI诊断效能较bp-MRI稍高(P<0.05),其余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t(p)法建立ROC拟合诊断模型,结果显示K_(ep)+K^(trans)、mp-MRI+K^(trans)、mp-MRI+K_(ep)对外周带PCa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_(ep)+K^(trans)的诊断效能与bp-MRI、mp-MRI、K^(trans)、K_(e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MRI+K^(trans)的诊断效能分别高于bp-MRI、mp-MRI、K_(ep)、K^(trans)(P<0.05);mp-MRI+K_(ep)的诊断效能分别高于bp-MRI、K^(trans)(P<0.05)。结论基于PI-RADS V2.1 mp-MRI、bp-MRI与DCE-MRI定量值K^(trans)、K_(ep)对外周带PCa与局灶性CP的鉴别诊断效能相当,且两定量参数联合,或分别与mp-MRI联合能有效提高诊断效能,能够为临床不同适应症患者的诊断提供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带前列腺癌 局灶性慢性前列腺炎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转运常数 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多排螺旋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侠 刘斌 +6 位作者 余永强 吴兴旺 顾金凤 杜雅青 黄国权 张庆 吴保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0-404,共5页
目的探讨胸部多排螺旋CT(MDSCT)在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病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COVID-19确诊患者(普通型)的初次胸部MDSCT图像及其中15例随访患者的20次复查MDS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次MDSCT图像COVID... 目的探讨胸部多排螺旋CT(MDSCT)在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病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COVID-19确诊患者(普通型)的初次胸部MDSCT图像及其中15例随访患者的20次复查MDS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次MDSCT图像COVID-19病变分布以双侧(36/40,90.00%)、胸膜下外带(38/40,95.00%)显著,累及5个肺叶者占70.00%(28/40),90.00%(36/40)病变形态为斑片状、片状及不规则形。40例患者中早期16例,进展期24例,未见消散期病例。早期MDSCT表现为两肺多发磨玻璃密度病灶(GGO),18.75%(3/16)伴淡薄实变,31.25%(5/16)伴明显实变;进展期患者均见不同程度实变。随访15例,4例病变吸收,密度变淡,面积缩小,由进展期转为消散期;11例较前进展。结论MDSCT可评估COVID-19患者肺内病情变化,对于早期诊断COVID-19及随访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病毒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氚照射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NCAM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永生 姚晓波 +3 位作者 蔡二朋 邱俊 吴翠萍 王明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02-1106,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氚照射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4 h新生鼠脑海马细胞培养,培养第7天以3.7×102、3.7×103、3.7×104、3.7×105、3.7×106Bq/ml终浓度氚水照射细胞... 目的探讨低剂量氚照射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4 h新生鼠脑海马细胞培养,培养第7天以3.7×102、3.7×103、3.7×104、3.7×105、3.7×106Bq/ml终浓度氚水照射细胞24 h,并设对照组(0 Bq/ml),活细胞工作站测定各处理组细胞的迁移距离;Western blot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浓度氚水照射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及NCAM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细胞迁移距离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受照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缩短,且随着氚水浓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缩短(P<0.05);Western blot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受照组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NCAM蛋白表达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并随氚水浓度的升高表达量呈递减趋势(P<0.05)。结论氚照射可致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量减少进而可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氚水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