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四种芒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气候模式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肖亮 易自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5-690,共6页
为了明确4种芒属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水平和气候模式,本文通过查阅馆藏标本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4种芒属植物野生居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水平分布的范围111.48~120.81°... 为了明确4种芒属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水平和气候模式,本文通过查阅馆藏标本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4种芒属植物野生居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水平分布的范围111.48~120.81°E,28.18~34.82°N,垂直分布范围为0~321m,荻(M.sacchariflorus)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9.90~47.53°N,106.27~113.76°E,垂直分布范围为-1~1 455m,五节芒(M.floridulus)的水平分布范围为19.14~38.33°N,104.78~122.39°E,垂直分布范围为0~1 650m,芒(M.sinensis)的水平分布范围为18.81~43.56°N,100.44~127.55°E,垂直分布范围为-12~1 678m;芒属植物分布的气候模式为:年平均降雨量202.40~2 444.00mm、年积温2 074.00~8 500.00℃、平均温度1.20~24.40℃、夏季极端高温30.90~45.20℃、冬季极端低温-23.21~10.64℃、1月份平均气温-24.10~18.70℃、7月份平均气温18.00~32.70℃、全年无霜期110.00~365.00d,年累积日照时间511.00~2 868.00h;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芒属4个种的第1主成分均可命名为气温因素,且起主导作用是1月份平均气温和全年无霜期;第2主成分则主要由年降雨量和日照时间决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芒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气候适应性强,具有作为能源植物开发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主成分分析 能源植物 芒属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油菜秸秆资源作为生物质产业原料的潜力量化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何聪彧 陈清健 +3 位作者 伏肖 杨茜云 易自力 薛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34-243,共10页
油菜(Brassica napus L.)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具有高纤维素含量、利用成本低等优点,合理的利用可为相关产业原料的供应提供重要保障。湖南省作为中国油菜主产区,理论上具备产业化开发的潜... 油菜(Brassica napus L.)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具有高纤维素含量、利用成本低等优点,合理的利用可为相关产业原料的供应提供重要保障。湖南省作为中国油菜主产区,理论上具备产业化开发的潜力。全面了解生物质产量潜力和原料品质的区域差异是合理利用秸秆资源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该研究对湖南省油菜秸秆资源产量潜力和原料品质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基于此对油菜秸秆作为未来生物质产业原料的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湖南省油菜秸秆年产量为660.47万t,其中以湘北(35.71%)和湘中地区(32.43%)贡献最大,产量潜力分别达到了235.84万t和214.21万t。湖南省油菜秸秆生物质原料品质存在较高的异质性,所有表征指标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值均很高(>0.50)。生物质原料品质差异主要表现在重金属含量方面(CV>5.00)。此外,油菜秸秆生物质在灰分含量(CV=3.02)、木质素含量(CV=1.17)和纤维素聚合度(CV=1.15)方面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基于测定的多项品质指标,该研究通过构建基于隶属函数的生物质生产潜力指数进行原料品质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从生物质生产潜力指数上看,湖南省油菜秸秆最适合生产半纤维素基产品,尤其是湘北地区的油菜秸秆(潜力指数为0.60)。总体上看,具备较高产量潜力和较优原料品质的湘北地区可作为全省油菜秸秆产业的先行原料供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产业 品质 油菜秸秆 生物基产品 生产潜力指数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植物区系芒属植物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田美虹 郭孟齐 +4 位作者 易自力 黄红梅 陈智勇 肖亮 薛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8-354,共7页
为研究芒草在其重叠分布区内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以来自于华东植物区系内的36份芒、五节芒、荻和南荻为材料,对8种表型性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种表型性状种间差异大小依次为分蘖数、基部直径、干物质... 为研究芒草在其重叠分布区内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以来自于华东植物区系内的36份芒、五节芒、荻和南荻为材料,对8种表型性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种表型性状种间差异大小依次为分蘖数、基部直径、干物质产量、花序长、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长宽比,在种内除最大叶宽与叶长宽比呈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6种表型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且8种表型性状在种间和种内存在极显著互作效应;该区系内芒属植物表型变异系数为7.94%~76.80%,Shannon's指数为1.27~1.78,芒草表型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芒(26.16%)、南荻(25.46%)、荻(24.49%)、五节芒(17.17%),Shannon's指数大小依次为芒(1.74)、南荻(1.70)、五节芒(1.68)、荻(1.60);4种芒属植物在欧式距离为20时可分为3类,荻为第Ⅰ类,芒和五节芒为第Ⅱ类,南荻为第Ⅲ类;在华东植物区系内,芒的株高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芒的干物质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荻的干物质产量、分蘖数和基部直径与纬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南荻与五节芒的产量因子表型与地理因子间则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节芒 南荻 表型性状 华东植物区系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属植物重要农艺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钻 黄红梅 +2 位作者 杨塞 肖亮 易自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22,共8页
选芒属植物中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的南荻(P1)与芒(P2)相互杂交,得到正、反交F_1代群体,并运用数量性状主+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法对群体的分蘖数、腋芽数、干重、株高、基部外径、基部内径、中部外径、中部内径8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选芒属植物中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的南荻(P1)与芒(P2)相互杂交,得到正、反交F_1代群体,并运用数量性状主+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法对群体的分蘖数、腋芽数、干重、株高、基部外径、基部内径、中部外径、中部内径8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8个农艺性状中,各性状的正、反交变异范围大,均超过双亲本的变异范围。其中,基部内径、腋芽数和单株干重这3个性状变异系数最大。(2)分蘖数、腋芽数、株高、基部内径、中部外径、中部内径在正、反交后代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断可能存在母性遗传效应。(3)腋芽数的正、反交均受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控制,即B-2模型,主基因遗传率[hmg^2(%)]正、反交分别为86.318%和92.374%;单株干重、株高、中部外径的最适模型为A-0,即无主基因模型;分蘖数为1对主基因控制的模型;基部内径、中部内径最适模型为2对主基因控制的模型;基部外径正、反交分别是无主基因模型和1对主基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属植物 正反交群体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属植物对3种杂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肖晶 陈娜 +3 位作者 周晓溦 罗博伦 易自力 薛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6-1025,共10页
为了探究芒属植物(Miscanthus spp.)的化感效应和作用规律,本试验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方法,研究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芒(Miscanthus sinensi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奇岗(Miscanthus×giganteus)不同部位... 为了探究芒属植物(Miscanthus spp.)的化感效应和作用规律,本试验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方法,研究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芒(Miscanthus sinensi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奇岗(Miscanthus×giganteus)不同部位(根、茎、叶)浸提液对青葙(Celosia argentea)、苋(Amaranthus tricolor)、稗(Echinochloa crusgalli)3种杂草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芒草根、茎、叶浸提液对3种杂草发芽率、发芽指数、胚轴长、胚根长、幼苗干重具有显著的化感作用(P<0.05),且3种杂草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种芒草浸提液对青葙、稗的化感效应整体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南荻浸提液对苋表现为抑制作用;不同芒草浸提液对3种杂草化感效应表现为芒>五节芒>奇岗>南荻;芒草不同部位浸提液间的化感效应不同,表现为根浸提液>叶浸提液>茎浸提液。结合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综合化感指数,3种受试植物对不同芒草不同部位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为青葙>稗>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属植物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属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制定 被引量:1
6
作者 项伟 易自力 +2 位作者 肖亮 薛帅 陈智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1-274,共14页
目前芒属植物被视为最有前景的木质纤维素能源作物,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利用。但截至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芒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开展芒属植物种质... 目前芒属植物被视为最有前景的木质纤维素能源作物,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利用。但截至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芒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开展芒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和数据制定技术标准研究,旨在为芒属能源作物品种的选育、审定与推广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本文论述了芒属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数据标准与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的制定原则、方法与内容,对于促进整合全国芒属种质资源,规范芒属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属 种质资源 描述规范 数据标准 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倍体芒草自然杂交后代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潘志军 易自力 +1 位作者 杨塞 肖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4-990,共7页
以三倍体芒草奇岗的自然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对后代群体的16个数量性状分别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杂交群体的变异系数在14.41%~151.85%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51.22%,说明杂交后代变异广泛。(2)主成分分... 以三倍体芒草奇岗的自然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对后代群体的16个数量性状分别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杂交群体的变异系数在14.41%~151.85%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51.22%,说明杂交后代变异广泛。(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反映原变量的80.206%的信息。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8.74%,较大载荷性状有分蘖数、丛径、基部周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6.313%,较大载荷性状有外径、内径、单茎干重、单茎鲜重和含水量;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7.775%,仅有腋芽数一个较大载荷性状;第4主成分贡献率为7.378%,仅叶片数一个较大载荷。(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将66份奇岗自然杂交后代和6份母本奇岗种质分为4大类。第Ⅰ类材料因本身各性状不足,产量很低,不适合筛选高产种质;第Ⅱ类材料各性状变异系数普遍较小,性状稳定,适合作为育种的备选类群;第Ⅲ类材料因枯黄较少,更适合做发酵类能源草或青贮牧草;第Ⅳ类材料生物产量因子及其产量构成因子都明显优于母本,是较好的育种材料。以上研究结果对筛选芒属植物优良种质、创新芒属植物种质资源有积极意义,并为芒属植物多倍体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岗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多倍体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对淹水深度与水温的生理生化响应
8
作者 邓超艳 谢锦 +3 位作者 王士超 曲清华 李瑶 韩立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74-1583,共10页
夏季高温涝害是影响华北地区苜蓿生长的重要胁迫因素。本文通过模拟淹水深度和水温胁迫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夏季高温涝害生理生化响应特征及品质变化过程,以期为苜蓿抗高温涝害栽培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涝害下苜蓿抢收以... 夏季高温涝害是影响华北地区苜蓿生长的重要胁迫因素。本文通过模拟淹水深度和水温胁迫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夏季高温涝害生理生化响应特征及品质变化过程,以期为苜蓿抗高温涝害栽培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涝害下苜蓿抢收以减少经济损失提供理论指导。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淹水水深设3个水平(W1:与土壤齐平0 cm;W2:高于土壤10 cm;W3:高于土壤20 cm),淹水水温设4个水平(25℃、30℃、35℃、40℃),共12个处理组,以空气温度(25±2)℃+田间持水量70%为对照组(CK),分别在第2、第4和第6天取样,测定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代谢产物、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和无氧呼吸酶活性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淹水水温、淹水水位和淹水时间对紫花苜蓿的生理生化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2)淹水水温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显著大于淹水水位,尤其是高温(40℃)下,苜蓿的生理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淹水水温是夏季涝害下导致苜蓿迅速死亡的关键环境因素。3)随着淹水深度、淹水水温和淹水时间的增加,苜蓿的存活时间变短,粗蛋白(CP)、粗脂肪(EE)、相对饲喂价值(RFV)、根部可溶性糖含量(SSR)和根系活力(RSV)显著下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根部乙醇脱氢酶(ADH)和根部丙酮酸脱羧酶(PDC)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4)与CK相比,在较轻度胁迫条件下(如水温25℃、水位W1、淹水时间为2 d),苜蓿的CP、EE、SSR、RSV显著升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降低,其中,CP、SSR和RSV在水温25℃、水位W1处理第2天升至最高,NDF和ADF分别于水温25℃、水位W1处理第4天和第2天降至最低,RFV在水温25℃、水位W2处理第2天升至最高。结果表明水淹和高温胁迫下存在短暂的品质优化窗口,是灾害抢收的关键时间节点。本研究揭示了淹水深度-水温-时间复合胁迫下苜蓿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及品质变化,为高温涝害区苜蓿抗逆品种选育、灾时抢收决策及精准栽培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涝害 淹水深度 水温 品质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霉素浸种对紫花苜蓿幼苗盐胁迫的缓解作用及机制
9
作者 曲清华 王士超 +3 位作者 谢锦 邓超艳 李瑶 韩立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0-1370,共11页
随着我国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推进,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在盐渍化土壤上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提高紫花苜蓿幼苗期的耐盐性,对其在盐渍化土壤上的建植至关重要。因此,本试验设置了3个盐胁迫浓度(0.3%、0.6%和0.9%)和3个赤霉素(GA... 随着我国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推进,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在盐渍化土壤上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提高紫花苜蓿幼苗期的耐盐性,对其在盐渍化土壤上的建植至关重要。因此,本试验设置了3个盐胁迫浓度(0.3%、0.6%和0.9%)和3个赤霉素(GA_(3))浓度(50、100和150mg·L^(-1))浸种,研究在不同程度盐胁迫下,不同浓度外源GA_(3)浸种对紫花苜蓿盐胁迫的缓解作用及机理,并探明GA_(3)最佳浸种浓度与盐胁迫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GA_(3)浸种通过提高盐胁迫下苜蓿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生长素、水杨酸含量以及降低丙二醛、脱落酸、氯离子和钠离子含量等途径来缓解盐胁迫;GA_(3)的最佳施用浓度与盐胁迫程度之间成反比关系,在0.3%低盐胁迫下100~150 mg·L^(-1)的GA_(3)浸种效果较好,在0.6%盐胁迫下100 mg·L^(-1)的GA_(3)浸种效果较好,在0.9%的高盐胁迫下50 mg·L^(-1)的GA_(3)浸种效果较好。本研究证明了外源GA_(3)浸种可以缓解盐胁迫对苜蓿幼苗的毒害,促进其生长,且在低、中度盐胁迫下施加效果优于重度盐胁迫,这为提高盐渍化地区紫花苜蓿的种植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盐胁迫 赤霉素 浸种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环境因子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郑铖 肖亮 +1 位作者 陈智勇 易自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54-2258,共5页
为研究芒(Miscanthus sinensis)种子的萌发特性,探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时间、土壤含水量和播种深度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5℃为芒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低于10℃时,抑制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2)光照时间对芒种子萌发... 为研究芒(Miscanthus sinensis)种子的萌发特性,探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时间、土壤含水量和播种深度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5℃为芒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低于10℃时,抑制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2)光照时间对芒种子萌发率无影响,但对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生长有显著(P<0.05)影响,光照12h为最适光照时间;3)芒种子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土壤含水量25%时,芒种子萌发受到显著(P<0.05)抑制;4)播种深度对芒种子出苗与建植影响较大,3mm播种深度最为适宜。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芒进行温室育苗与大田建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光照时间 土壤含水量 播种深度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芒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石艳兰 林宇环 +3 位作者 赵元杰 刘清波 易自力 陈智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0-775,共6页
该实验通过采集天然二倍体芒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进行卡宝品红染色压片和石蜡切片制作,观察芒的花药发育过程,为芒的生殖生物学及其系统发育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天然二倍体芒雄蕊3枚,雄蕊花药四室,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从外... 该实验通过采集天然二倍体芒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进行卡宝品红染色压片和石蜡切片制作,观察芒的花药发育过程,为芒的生殖生物学及其系统发育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天然二倍体芒雄蕊3枚,雄蕊花药四室,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从外向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花药成熟时,中层和绒毡层降解消失,或者仅存痕迹,只剩表皮和纤维层细胞,但此时可观察到部分绒毡层降解延迟现象。(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Ⅱ出现染色体分裂不同步现象。(3)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同一花粉囊的花粉粒发育不同步;雌、雄配子体发育也不同步,且雄蕊先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倍体芒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贫瘠红壤定植芒草根际土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伍旖旎 许依 +2 位作者 傅童成 易自力 薛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1-809,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施氮量对长期定植芒属植物后酸性红壤中固定的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定植芒草的根际红壤为试验材料,采用控制变量法开展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极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随着施氮量的... 为了探究不同施氮量对长期定植芒属植物后酸性红壤中固定的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定植芒草的根际红壤为试验材料,采用控制变量法开展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极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降低,呈现极显著的负激发效应(P<0.001)。与不施氮相比,低氮与高氮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后第60天分别降低了35.47%和45.43%,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分别降低了19.04%和27.8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pH值、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代谢熵呈现下降趋势,减幅分别达10.46%~14.07%,63.00%~68.36%,38.21%~46.4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和铵态氮在低氮处理下最高,分别为272.62 mg·kg^(-1),42.59 mg·kg^(-1)和33.14 mg·kg^(-1)。本研究发现,高水平施氮会降低土壤pH值、可溶性有机碳,从而抑制红壤有机碳矿化过程,进一步稳定芒属植物种植对酸性红壤有机碳的积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草 氮添加 贫瘠红壤 边际土地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因子对湘杂芒3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铖 易自力 +1 位作者 潘志军 肖亮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52,共5页
为探讨湘杂芒3号种子的萌发特性,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35℃)、不同光照时间(明/暗时间:0h/24h、6h/18h、12h/12h、18h/6h、24h/0h)、不同水分含量(5%、10%、15%、20%、25%)和不同播种深度(0mm、3mm、5mm、10mm、1... 为探讨湘杂芒3号种子的萌发特性,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35℃)、不同光照时间(明/暗时间:0h/24h、6h/18h、12h/12h、18h/6h、24h/0h)、不同水分含量(5%、10%、15%、20%、25%)和不同播种深度(0mm、3mm、5mm、10mm、15mm、20mm)条件下对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高和胚根长等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湘杂芒3号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光照时间为0h/24h(明/暗),即无光照;最适萌发水分含量为10%;播种深度对湘杂芒3号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影响显著,种子宜浅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杂芒3号 温度 光照时间 水分含量 播种深度 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荻水热液化耦合酶解联产多种纤维糖
14
作者 袁然 梁映红 +4 位作者 傅童成 胡生龙 汪盛 易自力 李蒙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1-80,共10页
为充分提高南荻的原料利用率,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水热液化耦合纤维素酶解法联产制备木糖、低聚木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的方法,并分别使用响应面法和正交实验法对水热液化条件和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水热反应温度为190℃,反应时间... 为充分提高南荻的原料利用率,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水热液化耦合纤维素酶解法联产制备木糖、低聚木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的方法,并分别使用响应面法和正交实验法对水热液化条件和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水热反应温度为190℃,反应时间为10 min时,半纤维素的糖化效率为59.38%,木糖、阿拉伯糖和低聚木糖得率分别为15.53%、7.97%和52.58%;酶解残渣过程中,在纤维素酶添加量为30 FPU/g,Tween-80添加量为8%时,纤维素酶解成葡萄糖的效率最高达45.02%;经两步处理,南荻生物质总糖化效率为5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荻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水热液化 表面活性剂辅助酶解 生物炼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项伟 易自力 +3 位作者 肖亮 黄红梅 乔匿骎 黄靖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7-555,共9页
本研究测定了采自于黄淮平原亚地区(ⅢD9a),江汉平原亚地区(ⅢD9b),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ⅢD9d)和川、鄂、湘亚地区(ⅢD10c)4个植物区系32份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种质材料的干物质产量、冠层高、花茎高、茎径、茎密度、叶... 本研究测定了采自于黄淮平原亚地区(ⅢD9a),江汉平原亚地区(ⅢD9b),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ⅢD9d)和川、鄂、湘亚地区(ⅢD10c)4个植物区系32份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种质材料的干物质产量、冠层高、花茎高、茎径、茎密度、叶长、叶宽、叶茎比、含水量9个表型性状,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干物质产量、冠层高、花茎高、茎径、茎密度和含水量6个表型性状在区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9个表型性状在区系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变异系数范围为13.53%~45.54%。2)干物质产量与茎径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茎比显著负相关(P<0.05);冠层高与花茎高、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茎径与叶茎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宽与叶长显著正相关(P<0.05),与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海拔与冠层高、茎径显著负相关(P<0.05),与茎密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经度与干物质产量显著负相关(P<0.05);纬度与茎密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茎径显著负相关(P<0.05)。3)采用UPGMA聚类方法进行综合聚类,4个区系被分为3类,黄淮平原亚地区和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为第Ⅰ类,该类群南荻植株较矮、茎秆细小、产量较小;江汉平原亚地区和川、鄂、湘亚地区为第Ⅱ类,该类群南荻植株高大、茎秆粗壮、产量大;江汉平原、赣南-湘东丘陵和川、鄂、湘3个亚地区的南部地区为第Ⅲ类,该类群南荻介于第Ⅰ类和第Ⅱ类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荻 表型性状 巢式方差分析 偏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荻种质农艺及品质性状主成分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塞 肖亮 +1 位作者 王钻 易自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33,共8页
对30份不同来源南荻种质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叶茎比、茎壁厚、株高、节数、最大节长、茎粗、单株重、分枝数和分蘖数)和6个品质性状(含水量、灰分、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热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南荻种质资源农艺性... 对30份不同来源南荻种质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叶茎比、茎壁厚、株高、节数、最大节长、茎粗、单株重、分枝数和分蘖数)和6个品质性状(含水量、灰分、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热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南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4.15%~75.02%;(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因子解释了88.68%的变异源,第1主成分因子载荷最高的性状是株高、分蘖数、茎粗,说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是南荻的主要变异来源;(3)聚类分析表明,30份南荻种质可划分为3大类,第Ⅰ类群由8份来自洞庭湖地区的种质组成,第Ⅱ类群由14份来自鄱阳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种质组成,第Ⅲ类群由8份来自长江下游地区的种质组成;(4)通过主成分的综合线性模型对30份南荻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来自湖南澧县(编号B0634)种质综合评分最高,为2.7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荻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荻炭与镉钝化剂互作对水稻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廖雄辉 龙琴 +2 位作者 王惠群 易自力 薛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18-1826,共9页
为探索一种具有降镉效应的南荻炭基土壤调理剂以缓解湖南省稻田镉污染现状,并为洞庭湖区南荻资源的利用提供新途径。试验以深两优5814为材料,将南荻炭与五种镉钝化剂按L25(56)正交表进行复配,通过模拟镉污染土壤盆栽试验,研究各复配因... 为探索一种具有降镉效应的南荻炭基土壤调理剂以缓解湖南省稻田镉污染现状,并为洞庭湖区南荻资源的利用提供新途径。试验以深两优5814为材料,将南荻炭与五种镉钝化剂按L25(56)正交表进行复配,通过模拟镉污染土壤盆栽试验,研究各复配因素施用对水稻镉含量的影响,进而确定南荻炭基降镉土壤调理剂的最佳配伍。结果表明:南荻炭与五种镉钝化剂互作可显著降低(P<0.05)水稻茎叶和稻谷籽粒的镉含量,尤其以南荻炭∶腐植酸∶硅酸钾∶钙镁磷∶硫酸锌∶熟石灰=200∶60∶3∶30∶4∶120互作比例下效果最显著,且相应最佳施用量为6.25 t·hm^(-2)。三组最接近理论配比的土调剂施用后,水稻植株的平均镉含量可降至0.88~1.65mg·kg^(-1),与空白处理相比,降镉率达54.4%~75.7%;籽粒的平均镉含量可降至0.13~0.17 mg·kg^(-1),降镉率为45.2%~58.1%。三组土调剂施用还可显著增加稻谷产量,其中最高增产率达34.8%(相当于1.89 t·hm^(-2))。南荻炭与镉钝化剂互作可优化南荻炭的降镉潜力,复配施用后能显著降低水稻镉含量,并能显著提高稻谷产量,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荻生物炭 土壤调理剂 镉钝化剂 降镉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荻野生居群的表型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对其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孟齐 肖亮 +2 位作者 廖剑锋 易自力 薛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68-1880,共13页
为明确中国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野生居群的分布及其表型多样性,该研究对54个南荻野生居群的8种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土壤pH和肥力指标,分析土壤对南荻部分重要表型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8种表型... 为明确中国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野生居群的分布及其表型多样性,该研究对54个南荻野生居群的8种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土壤pH和肥力指标,分析土壤对南荻部分重要表型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8种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差异主要来自于居群内。(2)8种表型性状相互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节数和茎粗与株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分枝数和株高与干物质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茎密度与大部分性状呈负相关关系,而最大节长与除株高外的其他表型性状都无显著相关性。(3)8种表型性状可降维成4个主成分因子(产量因子、株型因子、茎密度因子和最大节长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84.436%。(4)54个南荻野生居群可聚为两类,第Ⅰ类材料包含23个居群,材料来自长江下游及长江东北部,其株高较矮、产量较低,但茎密度、最大节长较大;第Ⅱ类材料包含31个居群,材料来自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和长江西北部,其植株高大、产量高,而茎密度和最大节长较小。(5)大多数南荻生长的土壤pH接近中性且肥力较差,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对南荻株高和产量的影响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43、0.318及0.429、0.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荻 野生居群 表型性状 多样性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下南荻多倍体的无机盐离子吸收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段钧译 石艳兰 +4 位作者 林宇环 黄红梅 刘清波 易自力 陈智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893-2902,共10页
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是中国特有的芒属植物,是极具应用前景的纤维类生态能源草。为研究南荻多倍体在NaCl胁迫下的无机盐离子吸收特征,本研究以南荻多倍体和奇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0、0.2%、0.5%、0.8%NaCl胁迫下对K+、Ca2... 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是中国特有的芒属植物,是极具应用前景的纤维类生态能源草。为研究南荻多倍体在NaCl胁迫下的无机盐离子吸收特征,本研究以南荻多倍体和奇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0、0.2%、0.5%、0.8%NaCl胁迫下对K+、Ca2+、Mg2+、SO42-和NO3-的吸收利用率,并同时测定各试验材料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各南荻多倍体对K+、Ca2+、Mg2+和NO3-的吸收率普遍随NaCl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对SO42-的吸收率除多倍体L7、L8和L9随NaCl浓度的增加有明显的上升以外,其他材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作为对照的奇岗,总存活率较低(38.89%),对K+、Ca2+、Mg2+和SO42-的吸收均受到NaCl的抑制,对NO3-的吸收率则在高NaCl浓度下有所增加;在0.8%NaCl胁迫下,南荻三倍体L8和L9存活率较高(66.67%),且L8和L9对Ca2+、Mg2+、SO42-和NO3-的吸收率与其对照相比增幅均高于其他材料;南荻三倍体L2和L4在0.8%NaCl胁迫下存活率最低(16.67%),且L2和L4对各无机离子的吸收率与对照相比增幅均低于其他材料。通过本研究,获得了南荻通过调节对K+、Ca2+、Mg2+、SO42-和NO3-的吸收量响应NaCl胁迫的初步数据,为研究NaCl胁迫下南荻的无机渗透调节生理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荻 奇岗 芒属 能源植物 多倍体 NACL胁迫 无机盐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荻MlNAC2基因差异表达与耐盐生理响应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万婷 段钧译 +1 位作者 李蒙 陈智勇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85-2693,共9页
为探究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耐盐生理及其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采用0%,0.2%,0.5%,0.8%浓度的NaCl处理奇岗和不同基因型南荻,测量NaCl溶液胁迫下的MlNAC2基因相对表达量和6个耐盐指标,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为探究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耐盐生理及其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采用0%,0.2%,0.5%,0.8%浓度的NaCl处理奇岗和不同基因型南荻,测量NaCl溶液胁迫下的MlNAC2基因相对表达量和6个耐盐指标,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荻MlNAC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在不同材料之间差异较大,L2,L6,L9,P1出现10倍以上增加,而L1,L5,L8,L10变化量都在3倍以内。生理指标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脯氨酸与无胁迫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部分材料中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与MlNAC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最相关的生理指标是一系列光合作用相关因子: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南荻耐盐生理响应与分子机理层面的相互关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南荻 生理响应 MlNAC2基因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