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变堆包层第一壁缩比部件激光选区熔化成形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汪志勇 吴杰峰 +2 位作者 刘志宏 马建国 翟华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19,共9页
目的研究激光选区熔化(SLM)成形第一壁缩比结构的组织性能。方法以316L粉末为原材料,运用Inspire软件对不同成形姿势下第一壁缩比结构的应力与变形情况进行数值模拟,选择最佳成形姿势进行SLM成形,以控制整体变形,并对成形零件进行显微... 目的研究激光选区熔化(SLM)成形第一壁缩比结构的组织性能。方法以316L粉末为原材料,运用Inspire软件对不同成形姿势下第一壁缩比结构的应力与变形情况进行数值模拟,选择最佳成形姿势进行SLM成形,以控制整体变形,并对成形零件进行显微组织观察与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立放和侧放2种成形姿势相比,平放时残余应力与变形最小,最大残余应力为29.68 MPa,最大变形量为0.29 mm。成形件微观组织呈现各向异性,x-y方向主要为粗大的胞状晶组织,z-x方向为细长的柱状晶组织。力学测试结果显示,x-y方向的抗拉强度为672.1 MPa,伸长率为48.2%,冲击韧性为100.6 J/cm^(2);z-x方向的抗拉强度为646.9 MPa,伸长率64.4%,冲击韧性为136.3 J/cm^(2)。结论组织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扫描工艺与熔池内部复杂的温度场引起的,微观结构的各向异性会造成力学性能的差异,x-y方向的强度高于z-x方向的,z-x方向上的塑性韧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壁 激光选区熔化 数值模拟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裙的优化设计及轴压性能研究
2
作者 张桂明 祖磊 +6 位作者 宁武军 张骞 郑轩轩 王华毕 李德宝 卢国军 蔡天琪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96,共10页
针对热压罐工艺成型的ϕ150 mm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复合材料裙,进行了轴压试验,并通过建立引入黏性行为及三维Hashin失效准则的渐进损伤模型开展有限元分析,对复合材料裙及含裙复合材料壳体的失效模式、失效位置及轴压载荷进行了准确预测... 针对热压罐工艺成型的ϕ150 mm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复合材料裙,进行了轴压试验,并通过建立引入黏性行为及三维Hashin失效准则的渐进损伤模型开展有限元分析,对复合材料裙及含裙复合材料壳体的失效模式、失效位置及轴压载荷进行了准确预测,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以此为基础,根据复合材料裙铺层原则,建立了基于随机正态算法的铺层优化模型,对复合材料裙的铺层顺序和铺层角度进行优化,得到了满足要求的最优铺层。基于最优铺层,分析了不同搭接角度与搭接长度对载荷规律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的搭接角度和长度,并通过轴压试验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铺层为[90/0/45/0/90/90/-45/-45/45/0]时,复合材料裙在达到材料强度极限前发生屈曲失稳,满足设计需求;随着搭接角度增大,屈曲载荷逐渐增大,而载荷增量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大,屈曲载荷逐渐增大,但增量呈下降趋势,最终确定最优搭接角度为3°,最优搭接长度为20 mm。含裙复合材料壳体轴压试验最终屈曲载荷为29.77 kN,与仿真结果相差6%,失效位置在复合材料裙裙尖处,与仿真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 复合材料裙 结构设计 铺层优化 轴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EC数据增强和FRFT下的轴承故障诊断
3
作者 丁煦 吴俊杰 +1 位作者 徐娟 朱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2-217,共6页
针对目前轴承行业故障分析诊断中普遍存在故障数据来源较少、涉及所属工况较多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基于MFEC(Mean Filling and Energy Conservation)的数据增强算法。首先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时域重采样;并使用重采样后信号的均值填充来保... 针对目前轴承行业故障分析诊断中普遍存在故障数据来源较少、涉及所属工况较多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基于MFEC(Mean Filling and Energy Conservation)的数据增强算法。首先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时域重采样;并使用重采样后信号的均值填充来保证信号的采样长度不变;由于信号的能量会发生改变,防止对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置参数调整幅值使之能量守恒。之后对扩充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得到不同阶次的一维信号。最后将这些一维信号作为深度学习网络(VGG-16)的输入,在神经网络中学习训练,实现轴承的故障诊断。实验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增加样本的数量及其多样性,并且不同阶次的处理信号对不同故障类型的诊断具有良好的针对性,有效提高故障诊断的分类效率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数据增强 均值填充 FRFT VGG-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31B镁合金板各向异性行为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亨 周雨威 +1 位作者 钱凌云 朱子青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16,共8页
通过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实验研究了AZ31B镁合金板材在拉伸状态下的塑性变形行为,发现实验用镁板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不同方向的屈服强度最大差值约为24 MPa,且材料的厚向异性系数均大于2。基于实验结果标定了Hill48和Yld2000-2d两... 通过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实验研究了AZ31B镁合金板材在拉伸状态下的塑性变形行为,发现实验用镁板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不同方向的屈服强度最大差值约为24 MPa,且材料的厚向异性系数均大于2。基于实验结果标定了Hill48和Yld2000-2d两种各向异性屈服函数,并选用组合型Swift-Voce准则描述了材料的硬化行为。为了评估塑性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刚性凸模胀形实验。通过用户子程序VUMAT将模型嵌入到ABAQUS中进行胀形模拟,并将两种模型预测的力-位移曲线和塑性应变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Hill48模型高估了镁合金板材的成形力,且无法兼顾材料的受力情况和应变变化;而Yld2000-2d模型可以同时较好地描述镁合金板材的应变和成形载荷,其应变预测相对误差为3.7%,载荷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为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板 各向异性 屈服准则 数值模拟 胀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Ta纳米层状金属的拉伸力学性能和塑性变形机制
5
作者 刘雪鹏 颜家豪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644,共8页
W/Ta纳米层状金属是一种典型的BCC/BCC结构的层状金属材料,在核聚变装置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原子尺度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W/Ta纳米层状金属在单轴拉伸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和塑性变形行为,进一步分析了调制周期对W/Ta纳米层状... W/Ta纳米层状金属是一种典型的BCC/BCC结构的层状金属材料,在核聚变装置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原子尺度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W/Ta纳米层状金属在单轴拉伸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和塑性变形行为,进一步分析了调制周期对W/Ta纳米层状金属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W(110)/Ta(110)界面上会形成网络状的失配位错结构,它不仅可以作为位错形核的源头,而且可以吸收层状金属结构中的位错。微结构演化分析表明,拉伸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变形阶段,即线弹性、塑性屈服和塑性流变阶段。位错首先在Ta层中形核扩展,导致应力急剧下降,随后Ta层中的位错穿越界面至W层中并增殖扩展,导致W层发生屈服。试样的塑性屈服主要由Ta层主导,流变阶段的塑性变形由W层和Ta层中的位错及其演化共同决定。调制周期越大,界面数量越少,Ta层中位错形核较少,同样位错被界面吸收的数量较少而且界面阻碍位错的效果减弱,因此屈服强度和平均塑性流变强度分别增加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层状金属 分子动力学模拟 力学性能 塑性变形机制 调制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yane准则的三通阀体横向法兰热成形起裂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翟华 黄照森 +3 位作者 崖华青 李贵闪 吕庆洲 严建文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5-233,共9页
针对石油管道中关键的AISI-5140三通阀体多向加载过程中起裂问题,建立了多向加载成形的热力耦合刚粘塑性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多组凸模加载顺序,选择合适的三通阀体多向模锻的加载路径,确定了上凸模先工作、水平凸模后工作的加载工... 针对石油管道中关键的AISI-5140三通阀体多向加载过程中起裂问题,建立了多向加载成形的热力耦合刚粘塑性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多组凸模加载顺序,选择合适的三通阀体多向模锻的加载路径,确定了上凸模先工作、水平凸模后工作的加载工艺。针对三通阀体成形缺陷中突出的横向法兰热锻起裂缺陷现象,采用体积成形Oyane断裂准则,设计虚拟正交试验,对阀体成形过程中的开裂进行预测,研究成形过程中加载速度、加载温度、摩擦因子等因素对缺陷形成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成形末期阀体横向法兰端下缘是材料起裂危险区域,法兰端起裂趋势随着摩擦因子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凸模加载速度和坯料初锻温度的增大而减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加载顺序和工艺参数可以有效提高三通阀体的成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通阀体 横向法兰 热锻成形 起裂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π截面铝合金型材拉弯成形工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卜晓珍 翟华 +2 位作者 周丽华 俞春生 赵坤民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针对A7075-T6型材结构件,利用ABAQUS软件建立π型截面型材拉弯成形有限元模型,对该铝合金型材结构件拉弯成形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预拉量、补拉量、弯曲半径及摩擦系数的变化对回弹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拉量、补拉量、弯曲半径和摩系数都... 针对A7075-T6型材结构件,利用ABAQUS软件建立π型截面型材拉弯成形有限元模型,对该铝合金型材结构件拉弯成形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预拉量、补拉量、弯曲半径及摩擦系数的变化对回弹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拉量、补拉量、弯曲半径和摩系数都会影响回弹量,在相对应的变化范围内,回弹随着预拉量、补拉量的增大有明显减小的趋势,而回弹量与弯曲半径和摩擦系数均呈正相关。其中对回弹量的变化影响较为明显的为拉伸量;当预拉量为1%,补拉量为2%,摩擦系数为0. 08,弯曲半径为200 mm时,回弹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型材 π截面 拉弯成形 回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成形纯钨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苏玉东 汪志勇 +4 位作者 范小松 马建国 吴杰峰 朱协彬 翟华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8-174,共7页
目的研究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制备的成形钨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方法采用纯钨粉末作为原材料,利用SLM技术制备了高密度的纯钨试样,系统研究其孔隙与裂纹的形成机理。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计和压缩实验等分析手段,分... 目的研究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制备的成形钨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方法采用纯钨粉末作为原材料,利用SLM技术制备了高密度的纯钨试样,系统研究其孔隙与裂纹的形成机理。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计和压缩实验等分析手段,分别沿水平面(x-y)和垂直平面(z-x)对其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探究SLM成形纯钨的各向异性。结果成功制备了相对密度为97.79%的高致密纯钨试样,在水平面上,组织主要为呈长条形的柱状晶,在垂直平面上,组织为粗大的胞状晶,断口形貌表现为典型的宏观脆性断裂特征。在水平面上,试样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1100 MPa)和显微硬度(427±5)HV。结论孔隙的形成主要与Marangoni效应有关,而裂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和SLM工艺参数。组织的各向异性导致2个平面的力学性能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M 致密度 显微硬度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纤维增韧钨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畅 李宽路 +3 位作者 陈寅 王珊 汪京 罗来马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钨纤维增韧钨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理想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可以不需要引入其他合金元素,通过充分发挥钨纤维本身的优异性能而提升其韧性。对钨纤维增韧钨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增韧相类型、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钨... 钨纤维增韧钨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理想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可以不需要引入其他合金元素,通过充分发挥钨纤维本身的优异性能而提升其韧性。对钨纤维增韧钨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增韧相类型、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钨纤维表面改性、钨纤维体积分数以及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指出了该复合材料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基复合材料 钨纤维增韧 制备方法 增韧机理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和红外光双光路激发的废旧塑料瓶分选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宝莹 杨晨光 +3 位作者 赵猛 李清政 王磊 翟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16,共6页
利用塑料红外分选机,在可见光+红外光双光路激发环境下,对常见的蓝色、白色和绿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瓶,以及其他材质[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丙烯(PP)]3种塑料瓶进行分选测试。并进一步利用3种常见的Retinex颜色增强... 利用塑料红外分选机,在可见光+红外光双光路激发环境下,对常见的蓝色、白色和绿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瓶,以及其他材质[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丙烯(PP)]3种塑料瓶进行分选测试。并进一步利用3种常见的Retinex颜色增强算法对PET材质的白、蓝、绿瓶识别,研究塑料红外分选机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PP、PC和PET白瓶在可见光下成像图像差异不明显,在红外光成像下,PP反射绿光,PC反射紫光,PET反射蓝光,差异较为明显;将HSV范围值由原本0~46扩大至0~61,背景饱和度由72调至80,PET白、蓝塑料瓶遗漏占比从4.58%降至1.26%,PP、PC、PE材质的白瓶误识别率从3.88%降至2.69%;对PE材料的误识别率无影响,保持100%的识别率;对于PET材质下的白、蓝、绿瓶识别,采用MSR色彩增强算法剔除效果最好,剔除率分别达到94.8%、95.83%和95.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 可见光 视觉检测 塑料识别 RETINEX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Zn-Mg-Cu-Sc-Zr合金均匀化过程中的析出特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亨 唐锴 +3 位作者 王汉 王可胜 李玉坤 吴玉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03-2411,共9页
采用金属模熔铸工艺制备含0.2%Sc(质量分数)的Al-Zn-Mg-Cu-Sc-Zr合金,分别研究合金铸态下和4种均匀化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转变与元素分布。结果表明:加入0.2%的钪有助于抑制枝晶偏析,消除非平衡共晶组织,得到晶粒尺寸为55~80μm(占整体7... 采用金属模熔铸工艺制备含0.2%Sc(质量分数)的Al-Zn-Mg-Cu-Sc-Zr合金,分别研究合金铸态下和4种均匀化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转变与元素分布。结果表明:加入0.2%的钪有助于抑制枝晶偏析,消除非平衡共晶组织,得到晶粒尺寸为55~80μm(占整体75%)的合金;铸态组织晶界处分布有大量T(AlZnMgCu)相,在465℃下保温24 h后,T相完全转化为S(Al_(2)CuMg)相;温度提高到480℃后,随着时间延长至24 h,晶界处的S相消失,只有少量的杂质相(Al7Cu2Fe)残留;在经过双级均匀化处理后,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到40μm,合金内部析出大量弥散分布的尺寸约为40 nm的L12型Al3Sc相,与α(Al)基体保持完全共格,有效阻碍了晶粒的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Sc-Zr合金 均匀化 相转变 Al_(3)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曲轴S34MnV钢的物理基参数本构模型及热加工图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亨 张振威 +3 位作者 李润 朱元健 刘宁 阮树荣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37,共7页
采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机对大型船用曲轴S34MnV钢在变形温度950~1150℃,应变速率0.005~5 s-1,压缩变形量为60%的条件下进行热压缩试验,获得了S34MnV钢的真应力-应变曲线。基于位错-应力关系和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建立了两阶段的物理基... 采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机对大型船用曲轴S34MnV钢在变形温度950~1150℃,应变速率0.005~5 s-1,压缩变形量为60%的条件下进行热压缩试验,获得了S34MnV钢的真应力-应变曲线。基于位错-应力关系和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建立了两阶段的物理基参数本构模型来预测船用曲轴S34MnV钢的热变形流动应力,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相关系数R和平均绝对相对误差AARE分别为0.986和6.374%,反映了建立的本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通过在Prasad和Murty两种失稳判据下建立的热加工图对比以及微观组织观察,建议S34MnV钢最佳热加工窗口为:应变速率0.03~0.562 s^-1,变形温度为995~1150℃,在此工艺参数下S34MnV钢具有良好的热加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34MnV钢 船用曲轴 本构方程 物理基参数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阻式柔性应变传感纤维的手指姿态识别装置 被引量:4
13
作者 常龙飞 牛清正 +4 位作者 宋伟 唐振华 何青松 胡佳佳 胡颖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6-123,共8页
针对传统应变传感器柔顺性受限、与织物结合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可穿戴织物手指姿态识别装置。该装置的传感器为弹性硅橡胶和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的压阻式芯-鞘结构传感纤维柔性应变传感器,采用同轴湿法纺丝工艺制备,具有很好的可编织性... 针对传统应变传感器柔顺性受限、与织物结合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可穿戴织物手指姿态识别装置。该装置的传感器为弹性硅橡胶和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的压阻式芯-鞘结构传感纤维柔性应变传感器,采用同轴湿法纺丝工艺制备,具有很好的可编织性,拉伸应变可达300%,响应时间少于200 ms,可将其编织到织物手套的手指关节处,用于感知手指姿态;该装置的嵌入式控制系统采用基于STM32F103C8T6主控芯片的单片机,用于采集处理手指姿态传感信号;该装置的识别显示系统采用发光二极管、无源蜂鸣器和有机发光显示屏等功能器件,用于手指姿态的识别显示。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手指姿态识别装置相比,该装置将柔性应变传感纤维、常规织物、单片机和功能器件集成在一起,具有舒适的可穿戴性,实现了呼吸灯、数字音乐和手语识别等移动便携式控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姿态识别装置 可穿戴织物 柔性应变传感纤维 嵌入式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DOT:PSS电极的柔性透明IPMC材料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常龙飞 杨海林 +3 位作者 金珂 沈锦杰 朱子才 胡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4-201,共8页
透明柔性功能材料对于现代机械电子器件的发展至关重要。本工作通过结合溶液浇铸法和滚涂法探索了Nafion/IL基体膜、PEDOT:PSS电极的透明IPMC材料制备工艺,研究了其力电特性及电致动性能规律,并针对主要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正交优化,对... 透明柔性功能材料对于现代机械电子器件的发展至关重要。本工作通过结合溶液浇铸法和滚涂法探索了Nafion/IL基体膜、PEDOT:PSS电极的透明IPMC材料制备工艺,研究了其力电特性及电致动性能规律,并针对主要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正交优化,对Nafion/IL基体膜厚度、每侧PEDOT:PSS电极滚涂量、浸泡在IL中的热压时间以及糙化程度的影响水平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正交优化参数制备的透明IPMC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电化学特性以及力学特性。本工作制备的透明IPMC在5 V电压作用下最大尖端位移峰-峰值可达11.824 mm,且具有高频响应特性,有效响应频率高达100 Hz。本工作对丰富IPMC制备工艺方法、推动IPMC材料在透明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IPMC Nafion/IL膜 PEDOT:PSS 溶液浇铸法 滚涂 驱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试验的铝合金轮毂薄弱区域性能与组织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圆义 李亨 +3 位作者 王振 李明 石文超 吴玉程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89,共7页
为研究轮毂成形工艺对通风孔即薄弱区域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等效应变的等效试验方法。运用Deform-3D软件建立轮毂两步锻造模型,研究坯料整体以及薄弱区域的变形规律,根据薄弱区域等效应变设计单向压缩试验,对比... 为研究轮毂成形工艺对通风孔即薄弱区域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等效应变的等效试验方法。运用Deform-3D软件建立轮毂两步锻造模型,研究坯料整体以及薄弱区域的变形规律,根据薄弱区域等效应变设计单向压缩试验,对比分析了试样截面不同区域的变形规律、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试样表面区域晶粒尺寸最大,芯部和对角线区域晶粒得到不同程度细化,芯部与薄弱区域应力状态相似,等效应变相同。通过等效试验,能够较好的等效薄弱区域的变形。与初始坯料相比,通过锻造加工过程,薄弱区域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77.1和61.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锻造铝合金轮毂 等效应变 薄弱区域 有限元分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台面热模锻液压机运动滑块平衡状态远程监控系统 被引量:3
16
作者 翟华 方华 +3 位作者 李贵闪 李琪 闫梦飞 贺永森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共8页
大台面热模锻液压机滑块运动受多种因素干扰,滑块工作平面容易产生倾斜,严重影响热模锻模具寿命和产品质量,需要进行实时跟踪测量并进行纠偏。针对已有大型液压机滑块平衡检测方法不足,提出基于运动滑块倾斜角的整体倾斜和下表面变形双... 大台面热模锻液压机滑块运动受多种因素干扰,滑块工作平面容易产生倾斜,严重影响热模锻模具寿命和产品质量,需要进行实时跟踪测量并进行纠偏。针对已有大型液压机滑块平衡检测方法不足,提出基于运动滑块倾斜角的整体倾斜和下表面变形双重状态检测方法,设计适用于该方法的传感节点布局,基于ZigBee技术构建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检测运动滑块平衡状态。通过大台面模锻液压机滑块运行实验,对比远程实时检测数据和滑块的实际工作数据,监控系统通信良好,检测精度可达0.01°,表明滑块平衡状态检测方法及远程监控系统对热模锻液压机正常运行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锻液压机 平衡状态检测 无线传感网络 远程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FPGA光电传感器阵列的顶管机激光姿态测量系统 被引量:15
17
作者 翟华 闫梦飞 +3 位作者 吕庆洲 丁煦 方华 唐飞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0-57,共8页
由于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推力不均、注浆不均、尾盾间隙不均等影响,顶管机在施工过程中实际顶进的轨迹与预期轨迹之间往往存在偏差,较大偏差会导致施工事故或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坐标转换方法,设计了基于组合光电传感器阵列和PLC相结... 由于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推力不均、注浆不均、尾盾间隙不均等影响,顶管机在施工过程中实际顶进的轨迹与预期轨迹之间往往存在偏差,较大偏差会导致施工事故或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坐标转换方法,设计了基于组合光电传感器阵列和PLC相结合的姿态测量系统,开发了相关实时显示的操作界面,用于实时显示测量的顶管机3个方向姿态角。并应用投影的方法,计算顶管机实时显示运行轨迹,辅助顶管机姿态控制。实验中进行人为模拟顶管机机头的运动偏差情况来验证该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实验表明,该激光测量系统点光源的坐标识别精度达3 mm,角度测量精度达0.1°,最大误差0.784°,符合顶管机施工要求,方便了顶管机姿态测量,提高了顶管施工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机 光电传感器阵列 激光 姿态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群抽样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被引量:8
18
作者 严建文 钟小虎 +1 位作者 范煜 郭三敏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523-1529,共7页
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是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在各种环境应力作用下可靠性评估的核心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现有支持向量回归(SVR)方法均侧重于保证所训练模型的回归曲线的整体误差最小,以追求方法的泛化性,这往往造成关键预警阶段特别是... 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是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在各种环境应力作用下可靠性评估的核心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现有支持向量回归(SVR)方法均侧重于保证所训练模型的回归曲线的整体误差最小,以追求方法的泛化性,这往往造成关键预警阶段特别是临近故障失效前的预测结果不理想,不能可靠地支持维护决策。提出了一种基于整群抽样的SVR模型训练方法,对测试样本后期观测数据进行多次整群抽样后用于SVR模型测试,SVR模型中的参数使得SVR模型对训练样本的后期数据拟合得更好。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预测性能和实用价值优于现有几种代表性的小样本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整群抽样 支持向量回归 半导体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压痕和反演分析法确定Al_(18)B_(4)O_(33)w/2024Al复合材料基体力学性能 被引量:4
19
作者 石文超 汪吉赛 +3 位作者 曹洪 许锋 张辉 王成国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9-174,共6页
为探明铝基体强化对铝基复合材料强度的贡献值并确定铝基体力学性能参数,实现性能导向的铝基复合材料可控设计,针对Al_(18)B_(4)O_(33)w/2024Al复合材料铝基体开展纳米压痕试验,获取铝基体载荷-位移曲线,利用量纲法确定铝基体应变强化... 为探明铝基体强化对铝基复合材料强度的贡献值并确定铝基体力学性能参数,实现性能导向的铝基复合材料可控设计,针对Al_(18)B_(4)O_(33)w/2024Al复合材料铝基体开展纳米压痕试验,获取铝基体载荷-位移曲线,利用量纲法确定铝基体应变强化指数和初始特征应力,利用有限元迭代的反演分析法确定铝基体特征应力和特征应变。基于幂强化模型,确定铝基体屈服强度和幂函数型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基于获得的基体力学性能参数开展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Al_(18)B_(4)O_(33)w/2024Al复合材料中铝基体弹性模量和纳米硬度分别为84.09和0.927 GPa。量纲法确定铝基体应变强化指数为0.224。反演分析法确定铝基体特征应力为396.51 MPa、特征应变为0.0301、名义屈服强度为226.47 MPa。有限元模拟获得的载荷-位移曲线与纳米压痕试验获得的载荷-位移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72,验证了量纲法及反演分析法确定Al_(18)B_(4)O_(33)w/2024Al复合材料基体力学性能参数具有高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基体强化 金属基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反演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中钴磷共掺杂MoS_(2)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铭苏 张会茹 +2 位作者 张琪 刘家琴 吴玉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40-2549,共10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究了未掺杂、Co单掺杂、Co,P共掺杂MoS_(2)表面上多硫化物的吸附和转化,揭示了Co,P共掺杂对MoS_(2)材料吸附能力和催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掺杂使得MoS_(2)吸附能力增强,特别是对产物Li_2S的稳定吸附提供...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究了未掺杂、Co单掺杂、Co,P共掺杂MoS_(2)表面上多硫化物的吸附和转化,揭示了Co,P共掺杂对MoS_(2)材料吸附能力和催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掺杂使得MoS_(2)吸附能力增强,特别是对产物Li_2S的稳定吸附提供了多硫化物转化动力,进而增强了催化能力.Co,P共掺杂表面与长链、中链、短链多硫化物之间均存在Li—S和S—P双重成键,具备最大的吸附能力;另一方面,共掺杂表面对于产物Li_2S的显著稳定化作用降低了多硫化物转化过程中解离步骤的能量需求,增大了转化过程的能量释放,为多硫化物转化提供了驱动力.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增强了MoS2的催化活性,有效抑制了穿梭效应,提升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掺杂 催化 锂硫电池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