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改善S弯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张富垚 梁华 +1 位作者 刘诗敏 杨鹤森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了对狭缝式S弯进气道中的流动分离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开展了激励特性和相关流动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励器能量沉积比确定的条件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放电能量与激励频率无关,然而不同能量沉积比都... 为了对狭缝式S弯进气道中的流动分离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开展了激励特性和相关流动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励器能量沉积比确定的条件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放电能量与激励频率无关,然而不同能量沉积比都存在一个最佳激励频率,使得射流速度达到最大。在激励特性诊断的基础上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改善狭缝式S弯进气道气动性能的有效性,最佳激励效果为在出口速度为Ma=0.25时使得总压畸变指数降低2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缝式S弯进气道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 射流特性 二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室减速熄火条件下滑动弧等离子体对火焰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侯豪豪 陈一 +5 位作者 屈美娇 吴云 胡长淮 许书英 王宇 陈威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飞行器在空中大机动和急加减速时,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油气比骤变,某些瞬间会跨越油气比极限,导致稳焰困难,面临熄火风险。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在燃烧室头部施加滑动弧放电激励,通过等离子体助燃技术改善燃烧室减速熄火特性,基于单头部... 飞行器在空中大机动和急加减速时,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油气比骤变,某些瞬间会跨越油气比极限,导致稳焰困难,面临熄火风险。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在燃烧室头部施加滑动弧放电激励,通过等离子体助燃技术改善燃烧室减速熄火特性,基于单头部模型燃烧室,研究了不同减油速率下滑动弧等离子体对火焰演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施加等离子体助燃能降低脱体火焰距离,将火焰维持在头部附近,以及抑制火焰的衰减速率。在减油速率为8 g/s^(2)条件下,施加等离子体助燃后,脱体火焰距离从63.1 mm缩短至24.8 mm;在燃烧室临近熄火状态下,施加等离子体助燃后火焰质心会向燃烧室头部方向移动,在减油速率为8 g/s^(2)条件下,施加等离子体助燃后火焰质心向燃烧室头部方向移动41.7 mm;另一方面,减油速率为2 g/s^(2)时,施加等离子体助燃使得火焰最大衰减速率降低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 等离子体助燃 滑动弧等离子体 减速熄火 火焰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和同向旋流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助燃头部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磊 胡长淮 +3 位作者 陈一 屈美娇 王宇 许书英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22,共12页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点火助燃技术是新型的燃烧调控技术.面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稳定燃烧的迫切需求,为发挥滑动弧等离子体技术在改善雾化、提高燃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搭建了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实验平台,并开展了不同旋流方向下滑动弧放电等离...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点火助燃技术是新型的燃烧调控技术.面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稳定燃烧的迫切需求,为发挥滑动弧等离子体技术在改善雾化、提高燃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搭建了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实验平台,并开展了不同旋流方向下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的燃烧特性实验.实验通过采集燃烧过程OH^(*)化学发光强度图像,着重分析了不同旋流方向滑动弧等离子体对燃烧室燃烧强度、温度分布以及燃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施加等离子体助燃后,燃烧室内的平均已燃区相对强度明显提升,且反向旋流等离子体助燃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反向旋流滑动弧助燃的径向温度分布相较于同向旋流滑动弧助燃均匀性提升,当余气系数为2.0时,反向旋流等离子体助燃的径向温度分布系数为0.3022,同向旋流等离子体助燃的径向温度分布系数为0.3223;反向旋流滑动弧助燃的燃烧效率高于同向旋流滑动弧放电的燃烧效率,当余气系数为2.0时,反向旋流等离子体助燃的燃烧效率为89.56%,同向旋流等离子体助燃的燃烧效率为8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头部 滑动弧等离子体 反向旋流 同向旋流 点火助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头部模型燃烧室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数值仿真研究
4
作者 陈威 陈一 +5 位作者 屈美娇 胡长淮 朱益飞 张祥 汤朝伟 侯豪豪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7,共7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内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的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航空发动机单头部模型燃烧室进行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研究,将滑动弧等离子体简化为动态热源,并将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与电火花点火对比,归纳2种点火方式下燃烧室点... 针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内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的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航空发动机单头部模型燃烧室进行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研究,将滑动弧等离子体简化为动态热源,并将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与电火花点火对比,归纳2种点火方式下燃烧室点火过程中温度分布与火焰演化的规律,总结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电火花点火和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2种点火方式所能达到的平均温度峰值基本相同。在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过程中,放电功率为200 W、空气流量为25 m^(3)/h条件下,余气系数为1时,着火延迟时间为224.6 ms;余气系数为2时,着火延迟时间为324.9 ms;余气系数为4时,着火延迟时间为878.7 ms。另外,在放电功率为200 W、余气系数为1的条件下,当空气流量为15 m^(3)/h时,着火延迟时间为194.8 ms;空气流量为35 m^(3)/h时,着火延迟时间为298.9 ms。结果表明着火延迟时间随着余气系数、空气流量的增大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头部模型燃烧室 航空发动机 滑动弧等离子体 点火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激励控制短舱侧风流动分离实验研究
5
作者 张东盛 梁华 +4 位作者 方雨霖 杨鹤森 苏志 张传标 刘诗敏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0,共9页
短舱进气道在侧风工作状态下会发生流动分离,导致发动机进气畸变,甚至造成发动机喘振。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在改善流场特性领域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其主要难点在于等离子体激励能否与流场产生有效耦合作用实现流动控制目标,而高压... 短舱进气道在侧风工作状态下会发生流动分离,导致发动机进气畸变,甚至造成发动机喘振。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在改善流场特性领域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其主要难点在于等离子体激励能否与流场产生有效耦合作用实现流动控制目标,而高压脉冲等离子体技术以其功耗相对较低、对流场持续产生扰动等优势,在控制翼型/机翼流动分离中已取得显著成果,在短舱流动分离控制中存在巨大的潜力。首先探究了侧风影响下短舱进气道的基准气动规律,定量分析总压畸变程度,从而确定了等离子体激励工况,然后采用120°周向激励布局,在不同激励频率电压条件下,进行纳秒介质阻挡放电(NS-DBD)的流动控制效果验证和激励参数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NS-DBD激励,总压损失系数降低,流动分离范围减小,总压畸变基本消失;随着激励频率的提升,总压畸变程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激励过程中存在一个固有最佳耦合频率,在最佳耦合频率下,总压畸变改善效果最佳;在来流速度为25 m/s,来流偏角为10°的条件下,施加NS-DBD激励,使得平均总压损失系数减小了26.09%,畸变指数减小了31.48%;激励电压阈值上限为10 kV,阈值下限为8 kV;而通过改变激励电压,以改变激励能量的注入,对分离流场改善效果的提升不明显,因此,在实现分离流场控制的同时应尽可能降低激励电压至电压阈值下限,有助于降低能耗、提升寿命,促进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舱进气道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NS-DB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湍流摩擦减阻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6
作者 苏志 宗豪华 +2 位作者 梁华 吴云 方子淇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9,共19页
飞机摩擦阻力可占巡航总阻力的一半以上,减小飞机湍流条件下的摩擦阻力对于提升飞机巡航性能、降低燃油消耗具有重要意义。等离子体激励是等离子体在电磁场力作用下运动或气体放电产生的压力、温度、物性变化等对气流施加的一种可控扰... 飞机摩擦阻力可占巡航总阻力的一半以上,减小飞机湍流条件下的摩擦阻力对于提升飞机巡航性能、降低燃油消耗具有重要意义。等离子体激励是等离子体在电磁场力作用下运动或气体放电产生的压力、温度、物性变化等对气流施加的一种可控扰动。采用等离子体激励减小飞机湍流摩擦阻力具有结构重量代价小、易于智能控制等诸多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鉴于此,按照等离子体激励特性及其与湍流边界层的相互关系,将等离子体湍流减阻方法分为非定常激励、定常激励等类型,并梳理了其研究历程与进展。在平板湍流边界层中,等离子体激励能够诱导大尺度流向涡,产生输运作用,使摩擦阻力减小40%以上;在巡航迎角工况下的翼型上,激励同样能在20 m/s的来流速度下使翼型总阻力减小13.7%。发展新型高效能、高强度等离子体激励方法,实现高雷诺数、强逆压梯度气流环境下的湍流减阻,融入机器学习,推动开环控制向智能自适应发展,是等离子体湍流减阻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减阻 等离子体激励 介质阻挡放电 流动控制 湍流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电磁干扰下圆柱绕流壁面压力信号AI实时降噪
7
作者 陈杰 宗豪华 +3 位作者 宋慧敏 梁华 刘诗敏 方子淇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5,共7页
面向闭环主动流动控制的可靠传感需求,提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等离子体电磁干扰下受污染流场信号进行实时降噪处理。以安装在圆柱表面的动态压力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了正弦交流介质阻挡放电(AC–DBD)的“稠密峰”型干扰... 面向闭环主动流动控制的可靠传感需求,提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等离子体电磁干扰下受污染流场信号进行实时降噪处理。以安装在圆柱表面的动态压力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了正弦交流介质阻挡放电(AC–DBD)的“稠密峰”型干扰信号和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NS–DBD)的“稀疏突刺”型干扰信号,对人工合成含干扰的流场压力数据进行了监督学习训练,并对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实时降噪方法可以有效抑制等离子体激励带来的电磁干扰影响,还原真实的压力信号,且对AC–DBD“稠密峰”型干扰信号的降噪效果更好,降噪后信号波形平滑,与真实信号拟合度高;将模型用于真实的流场压力测量中,通过对比降噪后信号与真实信号均值,验证了降噪神经网络的信号还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激励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 人工神经网络 降噪 压力信号 圆柱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滑动弧等离子体激励的数值建模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凝秋 朱益飞 +1 位作者 李振阳 尹博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6,共7页
在双碳背景下,氨的使用及其燃烧难题的解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针对改善氨燃烧问题,研究了二维流体动力学-零维反应动力学-燃烧动力学思路,分析了滑动弧等离子体条件下氨的裂解和燃烧特性。利用COMSOL计算软件建立了考虑电磁的二维... 在双碳背景下,氨的使用及其燃烧难题的解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针对改善氨燃烧问题,研究了二维流体动力学-零维反应动力学-燃烧动力学思路,分析了滑动弧等离子体条件下氨的裂解和燃烧特性。利用COMSOL计算软件建立了考虑电磁的二维流体计算模型,研究了滑动弧在反应器中的演化;建立了适用于氨的零维滑动弧模型,研究了滑动弧中全电离-转捩-非平衡3个阶段的温度和组分演化规律;利用CHEMKIN计算软件建立了燃烧模型,评估了等离子体对NH_(3)/air混合气燃烧特性的影响,此外对在混合气中添加CH_(4)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能够促进氨的裂解,降低氨的点火延迟时间,并且提高其层流燃烧速度,但是在混合气中将部分等离子体条件下的NH_(3)替换为CH_(4)后,整体燃烧效果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裂解 滑动弧 等离子体调控燃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火花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电压波形优化设计
9
作者 尹博 朱益飞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9,共9页
等离子体点火助燃在近些年来受到了国际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火花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基于重复性实验设计,但随着飞行高度升高,气压降低和燃烧室流速增大,单纯的热效应无法适应逐渐恶劣的燃烧室环境,限制了燃烧室的安全工作边界。... 等离子体点火助燃在近些年来受到了国际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火花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基于重复性实验设计,但随着飞行高度升高,气压降低和燃烧室流速增大,单纯的热效应无法适应逐渐恶劣的燃烧室环境,限制了燃烧室的安全工作边界。为了维持火花放电,更合理更高效地控制等离子体放电反应,产生所需的活性物质和能量,为此对电源电压进行优化设计。利用二维模型、零维模型以及深度学习模型计算分析了放电频率和电子密度增长方式对火花放电的影响,通过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电压幅值的增长率与初始电子密度的增长率成负线性关系,电子密度增长方式中先慢后快和分段增长更省能,而电子密度分段式增长所对应的电压放电所产生的O原子和O(1D)粒子数更多,更有利于助燃。综合考虑能耗和助燃组分粒子数,分段式增长的电子密度所对应的电压波形是火花放电点火助燃最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点火助燃 火花放电 电压波形优化 数值模拟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弧等离子体激励对旋流燃烧室节油熄火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许书英 陈一 +3 位作者 屈美娇 胡长淮 王宇 侯豪豪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41,50,共10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在快速节油条件下扩稳防熄的迫切需求,为验证等离子体助燃(PAC)技术在拓宽动态熄火边界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建立了快速节油单头部旋流燃烧实验平台,并开展了滑动弧等离子体基于快速节油条件下的熄火特性研究。实验通... 针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在快速节油条件下扩稳防熄的迫切需求,为验证等离子体助燃(PAC)技术在拓宽动态熄火边界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建立了快速节油单头部旋流燃烧实验平台,并开展了滑动弧等离子体基于快速节油条件下的熄火特性研究。实验通过采集快速节油燃烧过程中OH*化学自发光信号,分析燃烧室熄火演化过程,对比研究了不同节油速率和流量下滑动弧等离子体激励对熄火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动态节油下熄火边界明显小于准稳态条件下的熄火边界,随动态节油和进气流量的增大,熄火边界变窄;施加PAC后,助燃效果显著,节油条件下的贫油熄火油气比明显降低,尤其在较大节油速率和流量下仍能维持稳定燃烧。进气流量为15 m^(3)/h、节油速率为0.09/s时边界拓宽最大,由0.064拓宽到0.052,拓宽程度达到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燃烧室 快速节油 滑动弧等离子体助燃 滑动弧等离子体放电 熄火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信息的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旋转失速空间特征实验研究
11
作者 李行健 乔百杰 +3 位作者 文璧 李镇东 刘元是 陈雪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8-238,共11页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旋转失速是一种严重的气动失稳现象,目前的研究以采用侵入式压力传感器测得信号进行时频分析为主,而对其空间特征的研究不足。本文开展某型发动机3.5级压气机逼喘试验,在进气口机匣周向均匀布置32个声阵列传感器,在9800...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旋转失速是一种严重的气动失稳现象,目前的研究以采用侵入式压力传感器测得信号进行时频分析为主,而对其空间特征的研究不足。本文开展某型发动机3.5级压气机逼喘试验,在进气口机匣周向均匀布置32个声阵列传感器,在9800 r/min的转速下匀速关闭节流阀,对逼喘过程中的声信号进行测量。采用频谱分析、互功率谱和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对旋转失速及其先兆特征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压气机在进入旋转失速前存在7.73EO和8.48EO(EO为转频)的非同步压力脉动,其周向传播速度大于转速;在旋转失速发生前65转时出现了模态波先兆,其空间特征表现为一个低压区域以0.67倍转速沿着周向稳定传播;旋转失速发生后,失速气团以0.45倍转速沿着周向传播,模态波的空间特征与失速气团的空间特征相同,均占据了一半的叶片通道。通过对旋转失速先兆的监测可以实现失速气团特征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旋转失速 非同步压力脉动 模态波先兆 声阵列 相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多回路系统多源传感器异常检测的AAKR-SPRT方法
12
作者 谢述帅 成玮 +3 位作者 张乐 聂泽琳 陈雪峰 李芸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39,407,408,共9页
针对核电多回路耦合系统在升功率运行中异常传感器检测困难、检测延时及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自联想核回归模型(auto-associative kernel regression,简称AAKR)与修正序贯概率比检验(sequential probability ratio test,简称SPRT... 针对核电多回路耦合系统在升功率运行中异常传感器检测困难、检测延时及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自联想核回归模型(auto-associative kernel regression,简称AAKR)与修正序贯概率比检验(sequential probability ratio test,简称SPRT)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小波软阈值降噪方法对监测数据预处理,获取高质量的多源传感器解调信号;其次,采用AAKR构造传感器正常运行数据的估计值,并获取多源传感器测量值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然后,运用滑动时间窗获取不同阶段残差向量的均值和方差,设计一种SPRT检测规则对传感器残差进行异常检测;最后,用核电一、二回路耦合系统模拟机实验数据进行方法验证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所提传感器异常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达到99.52%,异常检测延时降低了81.73%,可有效提高现有核电厂传感器异常检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系统 传感器异常检测 自联想核回归 序贯概率比检验 小波阈值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Cr4Mo4V轴承钢微观裂纹萌生与扩展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3
作者 马天宇 巩固 +3 位作者 曹宏瑞 史江海 尉询楷 章立军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79-2189,共11页
为研究8Cr4Mo4V轴承钢中渗碳体对基体力学性能及微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渗碳体的几何参数(如形状、尺寸、位置)对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内聚力理论研究了界面裂纹扩展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渗碳... 为研究8Cr4Mo4V轴承钢中渗碳体对基体力学性能及微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渗碳体的几何参数(如形状、尺寸、位置)对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内聚力理论研究了界面裂纹扩展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渗碳体显著提高了bcc-Fe基体的力学性能,渗碳体尺寸越小,它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越显著;渗碳体的形状和位置对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尖锐的夹杂加速了裂纹扩展,且夹杂的位置决定了裂纹的扩展路径;在bcc-Fe基体与渗碳体间的界面和错向角较大的孪晶界面,裂纹更难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Cr4Mo4V轴承钢 渗碳体 分子动力学 裂纹扩展 内聚力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轮传动系统振动测点优化布局及振动监测方法研究
14
作者 李昊諝 曹宏瑞 +3 位作者 杨阳 杜明刚 乔百杰 史江海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5-1316,共12页
传感器测点优化布局对于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及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于齿轮传动系统,研究一种基于箱体模态及频响函数有效独立分析的振动测点优化布局方法,并采用优化测点融合的信号进行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监测。建立齿轮传... 传感器测点优化布局对于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及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于齿轮传动系统,研究一种基于箱体模态及频响函数有效独立分析的振动测点优化布局方法,并采用优化测点融合的信号进行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监测。建立齿轮传动箱体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获取箱体模态振型,利用模态振型进行有效独立分析得到初始测点布局;通过谐响应分析获取初始测点关于主要轴承座处的频响函数,基于主成分分析及有效独立分析进一步优化测点,并选取对齿轮故障激励更加敏感的优化测点;基于优化测点重要性权重进行频谱加权融合,利用融合频谱实现对齿轮传动的振动监测。通过对锥齿轮传动试验台实测数据分析表明,相比任意测点组的融合频谱,优化测点组的融合频谱整体响应幅值较大,对齿轮传动的运行状态监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测点优化 有效独立分析 频响函数 频谱融合 振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涡流发生器改善S弯喷管流场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刘诗敏 梁华 +2 位作者 李金平 张富垚 马张煜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6,共16页
S弯喷管虽然能够提升飞行器隐身性能,但弯曲的几何结构会造成额外的总压损失和低能流体脉动增强的问题,导致飞行器性能降低,因此需要采用流动控制手段改善内部流场。本文将阵列式微型涡流发生器安装在S弯喷管上壁面中心线局部速度最大... S弯喷管虽然能够提升飞行器隐身性能,但弯曲的几何结构会造成额外的总压损失和低能流体脉动增强的问题,导致飞行器性能降低,因此需要采用流动控制手段改善内部流场。本文将阵列式微型涡流发生器安装在S弯喷管上壁面中心线局部速度最大点前侧,研究其在冷态流场中对喷管出口总压损失的控制效果和对上壁面下游流场低频脉动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在试验参数下,对于相同高度的微型涡流发生器,安装位置距离局部速度最大点较远时,喷管出口截面总压损失系数更低。(2)落压比为1.2时,安装高度为2.2%喷管入口直径的微型涡流发生器,能够使喷管出口平均总压损失系数相对基准降低8.57%。(3)微型涡流发生器能降低喷管上壁面下游流场的低频脉动,使脉动幅值降低22.8%,提升低能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弯喷管 微型涡流发生器 总压损失 流动控制 变分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尾喷流大气透过率变化规律研究
16
作者 黄龙飞 李瑶 +3 位作者 李益文 张浦幼森 陈戈 化为卓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针对发动机红外辐射特性测试尾喷流近场大气透过率难以全方位准确测量的问题,研究了3~5 μm波段发动机尾喷流不同角度和距离大气透过率对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发动机尾喷流核心区的大气透过率相比自然环境下减小了5.65%。... 针对发动机红外辐射特性测试尾喷流近场大气透过率难以全方位准确测量的问题,研究了3~5 μm波段发动机尾喷流不同角度和距离大气透过率对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发动机尾喷流核心区的大气透过率相比自然环境下减小了5.65%。随着距离的增加,发动机尾喷流区域的大气透过率与自然环境的差异逐渐增大,在25 m、50 m路径上分别减小了22.64%、29.88%。同时,随着角度的增加,尾喷流对大气透过率的影响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可为大气透过率现场测试提供方法支撑,并为评估发动机红外辐射特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大气透过率 非均匀大气 红外特性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部件特性变化规律
17
作者 王净巍 余壮 +1 位作者 姚远 耿佳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7-943,1062,共8页
针对压气机故障诊断中机理不清晰的问题,为了揭示叶片磨损后压气机部件特性偏差的变化规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叶片在不同磨损程度下的部件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片表面磨损相比于叶尖磨损引起的压气机性能衰退程度更明显,... 针对压气机故障诊断中机理不清晰的问题,为了揭示叶片磨损后压气机部件特性偏差的变化规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叶片在不同磨损程度下的部件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片表面磨损相比于叶尖磨损引起的压气机性能衰退程度更明显,且转速越高,性能衰退的程度越大;叶尖间隙增大导致的效率衰退值随着压比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其中在压气机的工作线附近,效率的衰退值随压比变化较为稳定,而流量衰退值随压比的增大而增大;叶片表面粗糙度增大后效率和流量的衰退值都随压比的增大而增大,在接近失速的压比下衰退值有减小的趋势;在工作线附近,不同程度的叶片磨损对流量的影响大于对效率的影响。该结果可为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路磨损故障 叶尖间隙 叶片表面粗糙度 性能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覆吸波材料对发动机排气系统雷达散射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陈瀚赜 尚守堂 +3 位作者 邓洪伟 赵明 王群 卢浩浩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为了获取涂覆吸波材料对排气系统雷达散射特性影响的规律,拟定了3种吸波材料涂覆方案研究了3种不同吸波性能。利用弹跳射线法仿真分析了涂覆吸波材料对排气系统在1、8、18 GHz频点,方位角在-40°~40°内水平极化与垂直极化雷达... 为了获取涂覆吸波材料对排气系统雷达散射特性影响的规律,拟定了3种吸波材料涂覆方案研究了3种不同吸波性能。利用弹跳射线法仿真分析了涂覆吸波材料对排气系统在1、8、18 GHz频点,方位角在-40°~40°内水平极化与垂直极化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波材料涂覆部位不同,各部件产生的散射回波在腔体中耦合、叠加形成的散射总场随之改变,导致排气系统RCS振荡特性变化,随着雷达波频率的提高,对RCS振荡特性的影响逐渐变大;保持相同涂覆方案提高材料吸波性能,可提高排气系统RCS缩减效果但对RCS振荡特性没有影响,将涂覆部位最多方案的材料反射率由-4 dB降至-6 dB时,在1、8、18GHz水平极化的RCS均值缩减效果提高至89%、89%、96%,垂直极化3个频点的RCS均值缩减效果提高至85%、9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波材料 排气系统 雷达散射特性 弹跳射线法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环境背景干扰源高效抑制方法研究
19
作者 张安琪 邰会强 +4 位作者 赵会妮 李恒 王国洪 李瑶 张百灵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6-1113,共8页
为了解决航空发动机红外辐射特性测试过程中环境背景辐射干扰影响问题,本文对发动机红外测试过程中环境背景辐射干扰源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背景干扰源抑制方法,并以四种不同表面特性的材料为抑制装置的基材,验证了不同表面特性的抑制装置... 为了解决航空发动机红外辐射特性测试过程中环境背景辐射干扰影响问题,本文对发动机红外测试过程中环境背景辐射干扰源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背景干扰源抑制方法,并以四种不同表面特性的材料为抑制装置的基材,验证了不同表面特性的抑制装置及不同遮蔽角度的抑制效果,确定了航空发动机红外测试的高效抑制方法。通过搭建模型发动机红外测试平台,以铝板、亚克力板、木板和岩棉板四种材料为环境背景干扰抑制装置基材,验证其在遮蔽角度为60°和90°的抑制效果。通过试验得到,中波3~5μm,抑制装置基材为木板、遮蔽角度为60°时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可达93.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红外测试 环境背景 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接智能化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志芬 陈善本 温广瑞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70,共12页
在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和2035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远景目标规划下,智能化焊接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分析了该技术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成果发表情况,对目前成果分布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此外,列出了该学科方向举办的系列重要学术会议,... 在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和2035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远景目标规划下,智能化焊接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分析了该技术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成果发表情况,对目前成果分布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此外,列出了该学科方向举办的系列重要学术会议,充分展示了该学科的研究热度.其次,分别从声音、光谱、视觉、热学及多信息融合监测角度出发,综述了焊接/增材技术在缺陷在线检测、过程动态表征、质量监控等方面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表明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是焊接智能化监测技术未来发展的主流.最后,总结了现阶段国内焊接智能化-缺陷在线监测基础研究存在的“六多六少”现象,并从多场景拓展应用出发,指出了焊接智能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目标与重点突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智能化 电弧增材 多信息融合 缺陷在线检测 质量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