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航天器着陆缓冲机构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聂宏 王宸 +1 位作者 陈金宝 陈传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1-770,共20页
航天器着陆缓冲机构是开展地外天体着陆探测的核心装置,其着陆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探测任务的成败。本文梳理并总结了现有航天器着陆缓冲机构的相关设计技术,重点介绍了航天器着陆缓冲方法、机构构型和地外小天体着陆/锚定机构,并对其优... 航天器着陆缓冲机构是开展地外天体着陆探测的核心装置,其着陆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探测任务的成败。本文梳理并总结了现有航天器着陆缓冲机构的相关设计技术,重点介绍了航天器着陆缓冲方法、机构构型和地外小天体着陆/锚定机构,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其次,针对各类着陆缓冲机构总结了动力学分析技术现状,对比了理论解析模型法、全机刚体仿真分析法、刚柔耦合仿真分析法、全机柔性仿真分析法和半主动控制仿真法等动力学分析方法的优劣。再次,论述了地面等效试验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滑轮平衡法、斜坡模拟法和全机1/6尺寸模型法3种地面等效试验方法的主要特点。最后,结合未来深空探测需求,对航天器着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着陆 着陆缓冲机构 着陆动力学 地面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装空投缓冲系统多目标优化与设计
2
作者 王浩洋 王宸 +1 位作者 鲁超宇 陈金宝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现有空投装备的气囊缓冲系统适用性较差,难以满足未来低冲击、抗侧翻的大吨位装备空投缓冲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设计了可适用于新一代空投装备的组合式气囊,并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试验方法进行抽样,基于这些样本构建了以最大过载... 现有空投装备的气囊缓冲系统适用性较差,难以满足未来低冲击、抗侧翻的大吨位装备空投缓冲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设计了可适用于新一代空投装备的组合式气囊,并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试验方法进行抽样,基于这些样本构建了以最大过载和最大翻转角为目标的多项式代理模型。在代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气囊的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缓冲系统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气囊缓冲系统最大过载减少了24.7%,缓冲性能提高;最大横向翻转角降低了42.6%,其横向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了侧翻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所设计并优化的气囊缓冲系统满足未来大载重、抗侧翻的需求,能够为空投装备气囊缓冲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式气囊 多目标优化 代理模型 空投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式气囊在重装空投中的缓冲性能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鲁超宇 陈金宝 +2 位作者 王宸 朱锦耀 黄梓瀚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1-850,共10页
针对现有主/辅结构单气囊难以满足未来大载重、高海拔、载乘员空投装备缓冲需求的问题,提出采用含圆柱密闭内气囊的组合式气囊的空投装备缓冲方案。对传统空投装备单气囊缓冲过程进行排气理论分析并仿真,发现随着触地初速度的增大,传统... 针对现有主/辅结构单气囊难以满足未来大载重、高海拔、载乘员空投装备缓冲需求的问题,提出采用含圆柱密闭内气囊的组合式气囊的空投装备缓冲方案。对传统空投装备单气囊缓冲过程进行排气理论分析并仿真,发现随着触地初速度的增大,传统气囊结构存在装备与地面的硬碰撞问题;对内气囊参与缓冲的阶段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对组合式气囊进行了多工况仿真,将其与传统单气囊缓冲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内气囊直径和外气囊排气孔面积对装备过载的影响及其数值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组合式气囊在多种工况下均有出色的缓冲性能,随着内气囊直径和外气囊排气孔面积的增大,装备过载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内气囊直径为0.25m,外气囊排气孔面积为0.04m^(2)时,缓冲效果最佳。在装备9m/s高速触地普通工况下,装备过载为11.13,与单气囊缓冲相比降低18.87%。研究对未来新一代空投装备更低着陆过载的需求提供了合理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投装备 组合式气囊 着陆缓冲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