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浑太河流域水质对多类群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谢贤维 陈立斌 +2 位作者 赵茜 贾晓波 刘小玢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16-26,共11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等活动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自然结构和功能,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物栖息地逐渐丧失,这对淡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构成了巨大威胁。识别导...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等活动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自然结构和功能,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物栖息地逐渐丧失,这对淡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构成了巨大威胁。识别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压力源对浑太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浑太河277个采样点的监测,探究不同区域环境压力源对水生生物群落和多样性之间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浑太河采集到着生藻454种、大型底栖动物140种和鱼类47种;②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水质指数(waterquality in dex,WQI)对多营养级生物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且与α多样性显著正相关。此外,WQI通过多营养级生物物种丰度间接对多营养级生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产生影响;③从上游到下游随着WQI的增大,多营养级生物群落β多样性在整体上呈增大的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浑太河流域水生生物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群落结构 α生物多样性 β生物多样性 水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压含水层水压传递速率变化规律
2
作者 王文学 王柏森 +2 位作者 高艳卫 吴冰 聂天宇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8,共10页
含水层内水压以能量的形式传递,其传递速率远大于水质点的迁移速率,水压传递速率对高压水体下工程安全施工及灾害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以无黏性土承压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及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对... 含水层内水压以能量的形式传递,其传递速率远大于水质点的迁移速率,水压传递速率对高压水体下工程安全施工及灾害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以无黏性土承压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及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对水压传递速率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含水层中水压变化传递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传递速率并不是无限大或接近声速,且存在随传递距离增加逐渐衰减的现象,水压径向传递的滞后时间t与水压传递距离r呈二次幂函数关系;稳定边界压力水头越大,在承压含水层中同等水压变量的传递速率越快,渗透系数越大水压传递速率越快;当渗透系数一定时,水压传递滞后时间与传播距离的拟合系数C随边界稳定压力水头的增加呈一阶指数函数减小;现场试验表明,边界稳定压力水头差异性不大时,在传输距离较远的条件下,其水压传递平均速率基本相当;室内试验表明,瞬态脉冲水压力随传递距离增加,波形发生明显变异,峰值压力逐渐减小、脉冲压力波波长变大、峰值压力传递速率减小,随传输距离的增加其传递速率呈指数函数衰减,说明瞬态脉冲水压力能量随传输距离增加快速衰减;瞬态脉冲压力值越大其初始阶段的传递速率越快,但随传输距离的增加其传递速率衰减幅度更大。研究成果对水压传递速率变化规律的影响机制及其应用于地下工程突水灾害预测及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黏性土 承压含水层 水压力传递速率 滞后效应 压力传导系数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加权Sobel滤波特征增强的空天影像稳健匹配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申森 张晓晖 +2 位作者 刘行 江林烨 杨威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5,共8页
针对航空航天影像之间存在显著的跨视角差异、尺度和尺寸差异、旋转和位移差异以及非线性辐射差异,导致空天影像匹配难以高效稳定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顾及加权Sobel滤波特征增强的空天影像稳健匹配方法,从而完成卫星影像和无人机影像之间... 针对航空航天影像之间存在显著的跨视角差异、尺度和尺寸差异、旋转和位移差异以及非线性辐射差异,导致空天影像匹配难以高效稳定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顾及加权Sobel滤波特征增强的空天影像稳健匹配方法,从而完成卫星影像和无人机影像之间的稳健匹配。首先,对空天影像进行相位一致性计算,得到相位最大最小力矩图,并对力矩图进行特征点检测;然后,使用顾及加权Sobel滤波特征增强的加权梯度特征描述子对特征点进行描述;最后,利用欧氏距离作为匹配测度进行同名点识别,将多组存在不同程度的视角差异、旋转差异、尺度差异和非线性辐射差异的空天影像作为数据源,分别与基于改进SURF检测器的局部高分辨率图像配准、定向自相似直方图匹配、位置尺度定向不变特征变换和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等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综合匹配性能上明显优于其他方法,能够实现航空航天影像的稳健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影像 各向异性力矩图 加权Sobel滤波特征增强 加权定向特征描述 特征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比例甲醇掺混下氨/甲醇燃烧的化学机制和N_(2)O生成分析
4
作者 靳广杰 陆明飞 +2 位作者 刘行 隆武强 王鹏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4,共9页
为探究氨燃料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效益,克服氨点火能量较高、层流火焰速度较慢的缺点,使用Chemkin构建化学反应器网格(CRN)仿真模型对低比例甲醇(0~10%)与氨掺混燃烧进行组分演化、产物生成速率和敏感性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分... 为探究氨燃料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效益,克服氨点火能量较高、层流火焰速度较慢的缺点,使用Chemkin构建化学反应器网格(CRN)仿真模型对低比例甲醇(0~10%)与氨掺混燃烧进行组分演化、产物生成速率和敏感性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N_(2)O生成和还原机理。结果表明:纯氨燃烧在当量比为1.1~1.2时,可同时降低NO、未燃NH_(3)和N_(2)O的排放,较纯甲醇燃烧可减少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当量比超过0.9时,氨燃烧的GHG排放始终低于纯甲醇燃烧。加入甲醇能有效控制N_(2)O生成,进一步降低GHG排放。在富燃条件下,甲醇的添加促进了H的生成,使N_(2)O消耗增加;在贫燃条件下,甲醇的增强抑制了NH的生产,使N_(2)O生成降低。另外,提高压力和温度也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醇燃烧 化学反应机理 化学动力学建模 甲醇掺混 一氧化二氮(N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原状黄土的持水特性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小辉 乔斯嘉 +3 位作者 张登飞 王勇华 李世雄 苏铁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冻融作用是引起黄土边坡溜塌和路基沉陷等工程病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持水特性作为分析非饱和黄土水力-力学特性的关键物性,有关冻融作用对黄土持水特性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该文以冻融循环后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冻融循环次数... 冻融作用是引起黄土边坡溜塌和路基沉陷等工程病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持水特性作为分析非饱和黄土水力-力学特性的关键物性,有关冻融作用对黄土持水特性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该文以冻融循环后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冻融循环次数和冻融前含水率对持水曲线及其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对持水曲线的影响呈波动性变化,影响程度受控于循环次数与冻融前初始含水率水平;不同冻融条件下饱和度与吸力比(吸力与进气值之比)关系可以归一;通过建立进气值与构度指标之间的定量联系,构建了可统一考虑冻融循环作用影响的修正持水模型;初步证实了冻融循环条件对原状黄土持水曲线的影响,可以通过土的构度指标变化引起进气值的改变来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冻融循环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掘削卵砾石地层颗粒离散元模拟中的细观参数取值讨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关岩鹏 梁涛 +2 位作者 刘晓红 谷洋 高英赫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69-1677,共9页
卵砾石地层被掘削时,其主要破坏模式并非一般的宏观整体剪切破坏,而是刀具切入卵砾石间的缝隙,将卵砾石颗粒剥离出原始地层,该过程较为契合颗粒离散元的物理力学假设。为确定掘削工况下的颗粒材料最优细观参数,对不同的颗粒接触法向刚... 卵砾石地层被掘削时,其主要破坏模式并非一般的宏观整体剪切破坏,而是刀具切入卵砾石间的缝隙,将卵砾石颗粒剥离出原始地层,该过程较为契合颗粒离散元的物理力学假设。为确定掘削工况下的颗粒材料最优细观参数,对不同的颗粒接触法向刚度、接触刚度比、粒间摩擦系数、颗粒形状、颗粒尺寸等的颗粒材料开展了截割三维仿真试验,并分析研究了不同细观参数对掘削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颗粒接触法向刚度、接触刚度比的多种细观参数组合可以对应同一个宏观弹性模量值,接触刚度比大的细观参数组合的抗掘削能力更大。颗粒形状、粒间摩擦系数的多种细观参数组合可以对应同一个内摩擦角值,形状复杂的颗粒材料具有更大的抗掘削能力。在宏观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平均粒径更大的颗粒材料抗掘削能力更大。因此,利用颗粒离散元模拟掘削卵砾石地层问题时,除需保证虚拟颗粒材料的宏观整体剪切破坏响应与真实材料基本一致外,还需根据材料的抗掘削能力进一步标定细观参数,以获得更贴近实际情况的模拟效果。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以为其他颗粒离散元掘削工况数值模拟中的参数标定提供参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削 卵砾石地层 离散元 抗掘削能力 盾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双自由面爆破岩墙自稳临界宽度研究
7
作者 苗晓鹏 陈慧 +2 位作者 焦国芮 施建俊 孟海利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57,共7页
在平行双自由面爆破一侧具有重点保护对象时,通过控制岩墙自稳临界宽度(最后一排炮孔到自由面的宽度),使得爆破一侧岩体充分破碎、抛掷,另一侧(有保护对象一侧)岩体达到“碎而不散”的自稳状态。基于多边界爆破理论,阐述了平行双自由面... 在平行双自由面爆破一侧具有重点保护对象时,通过控制岩墙自稳临界宽度(最后一排炮孔到自由面的宽度),使得爆破一侧岩体充分破碎、抛掷,另一侧(有保护对象一侧)岩体达到“碎而不散”的自稳状态。基于多边界爆破理论,阐述了平行双自由面爆破的边界条件、药量与抛掷效果的关系;通过建立等效子药包模型,推导出双侧抵抗线的关系,进而确定了岩墙自稳临界宽度的理论取值为2.05W(最小抵抗线);结合渝怀复线漾头越行站站改工程,通过岩墙拆除爆破的单排逐孔起爆现场试验,确定了岩墙自稳临界宽度的实测值为2.5W,获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双自由面爆破 自稳临界宽度 最小抵抗线 岩墙爆破 等效子药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