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微生物科学与技术应用
被引量:6
- 1
-
-
作者
袁俊霞
印红
马玲玲
徐侃彦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微生物研究室
-
出处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7-243,共7页
-
基金
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B0107)。
-
文摘
针对微生物技术在人类长期载人航天任务中的应用需求,分析了微生物在空间环境下的生物学特性变化,探讨了当前国际空间站内微生物生态安全长期追踪分析的研究方法与进展,展望了微生物在载人航天工程以及深空探测中的原位资源开发应用的主要应用前景,同时提出了空间微生物技术在地面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服务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微生物研究的关键科学与技术发展方向。
-
关键词
空间环境
微生物安全
微生物技术
载人航天工程
-
Keywords
space environments
microbial safety
microbial technologies
manned spaceflight project
-
分类号
Q939.99
[生物学—微生物学]
-
-
题名航天器AIT中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袁俊霞
印红
赵彪
张兰涛
曲溪
徐侃彦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微生物研究室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
-
出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5-191,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30016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共同资助
-
文摘
航天器AIT(总装、集成和测试)中心的洁净度控制是防止造成航天器正向污染的重要保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传统培养法比较分析了中国某航天器AIT中心的空气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基于高通量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AIT中心空气中优势细菌以芽孢杆菌属为主,相对丰度78.47%±1.59%;优势真菌为银耳目,相对丰度8.97%±0.93%:基于培养法获得的优势细菌为葡萄球菌属.且未获得真菌培养物.空气微生物的chao1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该AIT中心空气中细菌的多样性水平均高于真菌.
-
关键词
AIT中心
高通量测序技术
培养法
微生物多样性
-
Keywords
AIT center,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Culture-based method, Microbial diversity
-
分类号
V419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
-
题名气溶胶微生物粒子本征荧光计数仪器设计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贾纹纹
谭军
张秦
党磊
徐溢
陈李
-
机构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光电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大学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3,共4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1YFC2103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971074)
中央高校基金资助项目(2022CDJKYJH031)。
-
文摘
针对气溶胶微生物粒子实时监测的需求,对基于微生物粒子本征荧光和光散射检测方法和装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粒子光散射检测的基本原理,对微生物粒子荧光活性分子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微生物进行了荧光光谱的测试和分析,确定了405nm激发光和双路散射光的整体设计方案。通过对气路和检测腔结构的重要参数仿真,实现了其优化设计,最后,完成了检测装置的构建。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实现了对粒子散射光和荧光的同步探测,可以对普通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粒子进行区分和计数,为进一步开展气溶胶微生物粒子浓度的实时监测仪器研发奠定了基础。
-
关键词
生物光学
微生物粒子
实时监测
本征荧光
粒子计数
-
Keywords
bio-optics
microbial particles
real-time monitoring
intrinsic fluorescence
particle count
-
分类号
TP212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E933.43
[军事—军事装备学]
Q631
[生物学—生物物理学]
-
-
题名航天器表面抑菌活性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2
- 4
-
-
作者
马珺
张文德
尹钊
邢超
王艳发
徐侃彦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空间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出处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3-609,共7页
-
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Z201100006820048)
五院杰出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211202007)
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领域项目(20211202001)。
-
文摘
挖掘航天器表面优势微生态菌株资源,研究具有抑菌功效的微生物菌剂。从某厂房中航天器表面上分离抑菌微生物,通过分子生物学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信息分析确定菌种类别。利用抗敏片方法检测菌种病原菌抑菌活性,并对菌种菌液中代谢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实验分离得到一株芽孢杆菌,命名为N157菌株,属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抑菌实验结果表明:N157菌株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15442和大肠杆菌ATCC8099均具有抑菌活性,抑菌圈分别为8 mm和16 mm。从航天器表面分离得到地衣芽孢杆菌N157菌株,相比较航天器中分离出来的其他菌株,该菌株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2种腹泻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抑菌性。
-
关键词
航天器
地衣芽孢杆菌
抑菌
gyrB看家基因
-
Keywords
spacecraft
Bacillus licheniformi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gyrB housekeeping gene
-
分类号
Q939.92
[生物学—微生物学]
-
-
题名基于ISSR标记的航天香蕉新材料的遗传特异性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王金英
李华盛
鹿金颖
蔡长福
蔡邦平
-
机构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出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7,共8页
-
基金
厦门市社会科技指导项目(No.3502Z20199001)。
-
文摘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将传统的育种技术与航天诱变技术相结合实现育种目标的方法已经得到育种专家的广泛认可。福建香蕉产业受到病害、寒害和风害的威胁,以及外来或进口香蕉的冲击,种植规模正面临着萎缩的处境,使香蕉新品种的选育成为香蕉产业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前期以巴西蕉为母本,在航天空间诱变的基础上,经过连续栽培、筛选和观察,选育出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差异明显的2份材料。为鉴定自主选育的以上2份航天香蕉材料的遗传特异性,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从30条引物中筛选出2条多态性好的引物,对2份航天香蕉种质和18份现有香蕉种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2条引物共扩增出17条清晰的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条,占总条带数的76.47%,在DNA分子水平上显示出较高的多态位点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结合ISSR引物UBC881和UBC847,2份航天香蕉材料均存在特异性扩增条带,可区别于其他18份香蕉种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份香蕉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545~1.000之间,平均值为0.905;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60时,所选育的2份航天香蕉材料之间,2份航天香蕉材料与母本之间,以及2份航天香蕉材料与其他17份香蕉种质之间均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航天香蕉新品种的选育和鉴定提供依据。
-
关键词
航天育种
香蕉
ISSR
遗传特异性
-
Keywords
aerospace breeding
banana
ISSR
genetic specificity
-
分类号
S668.1
[农业科学—果树学]
-
-
题名行星保护重点关注微生物资源库的构建
- 6
-
-
作者
袁俊霞
张秦
马玲玲
党磊
徐侃彦
印红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出处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520,共8页
-
基金
天问三号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五院杰出青年人才基金
+2 种基金
载人空间站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SCP03-01-06)
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对外技术合作科研项目“航天器行星保护二次污染防护技术及验证”
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领域项目(2019HJ002)。
-
文摘
针对中国后续高等级深空探测任务中实施行星保护的任务需求,构建中国首个行星保护重点关注微生物资源库。以中国深空探测器在总装集成测试(Assembly,Integration,and Test,AIT)阶段分离的微生物菌株为主要对象,从菌株分布代表性、菌株遗传信息特异性、生物安全性3个维度筛选获得359株80余种保藏入库,其中产芽孢微生物占比69.9%。采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规范化的微生物菌株信息管理及查询软件,实现行星保护重点关注微生物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行星保护重点关注微生物资源库的构建,是中国行星保护任务从微生物资源收集向行星保护技术开发、功能验证和工程应用方向深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
关键词
行星保护
深空探测器
生物负荷
产芽孢微生物
-
Keywords
planetary protection
deep space probe
bioburden
spore-forming bacteria
-
分类号
V1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人机与环境工程]
-
-
题名空间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人体器官芯片研究进展
被引量:3
- 7
-
-
作者
王小雪
李飞
-
机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空间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出处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
基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项目(HTKJZY201801)。
-
文摘
目前空间站开展微重力损伤的机制研究以细胞和动物实验为主,这与人体器官的功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器官芯片作为一种可以在体外模拟人体器官功能与结构的新技术,可有效弥补细胞和动物实验的不足。综述美国空间芯片计划,涵盖从2017年至2018年项目征集期间入选的9个器官芯片种类、结构及与地面疾病的相关性;介绍已实现在轨实验的心脏芯片、肌肉芯片、肾脏芯片、肠道芯片等器官芯片,着重介绍微重力环境下器官芯片研究进展及国内开发的预期可应用于空间环境的肝脏芯片。最后对芯片在轨实验需要解决的技术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关键词
器官芯片
微流控芯片
组织工程
微重力
空间环境
-
Keywords
organ-on-chips
microfluid chip
tissue engineering
microgravity
space environments
-
分类号
R318.6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R854
[医药卫生—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
-
题名空间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及应用
被引量:4
- 8
-
-
作者
袁俊霞
张美姿
印红
杨春信
徐侃彦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机环境与工程系
-
出处
《载人航天》
CSCD
2016年第4期500-506,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0162)
-
文摘
针对微生物对航天活动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影响,介绍了国外研制的多种微生物空间搭载平台,综述了空间单一或复合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机制;指出微生物在处于复杂空间环境中时易形成遗传变异,同时由于所处环境因子不同,形成的遗传变异机理和水平也各不相同。最后对微生物的空间应用提出了展望。
-
关键词
微生物
空间环境
辐射
-
Keywords
microorganisms
space environments
radiation
-
分类号
Q939.99
[生物学—微生物学]
-
-
题名空间微生物控制技术综述
被引量:18
- 9
-
-
作者
李飞
袁辉
赵辉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工程育种研究室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出处
《载人航天》
CSCD
2014年第5期465-473,共9页
-
文摘
空间微生物是长期载人航天面临的一个重大安全性问题,严重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健康和航天器的长期安全运行。载人航天器内微生物滋生会污染环境,导致航天员感染或生病,腐蚀材料,导致设备故障,在空间发生变异的微生物如被带回地球,还会威胁地球生态安全。空间微生物来源途径多样,种类复杂,且种群在航天环境下不断演变,控制难度大。空间微生物控制是在航天器的设计建造、在轨运行各阶段采取适当的监测、控制和防护措施,控制航天器的微生物水平,防范其风险。介绍了国际空间站飞行前和飞行阶段的微生物控制标准与监测要求,以及国外在载人航天器设计、消毒灭菌、洁净组装、发射及在轨飞行等阶段的微生物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空间微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
关键词
空间微生物
载人航天
微生物控制技术
发展建议
-
Keywords
space microbiology
manned spaceflight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proposals
-
分类号
V57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R854
[医药卫生—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
-
题名航天器AIT中心空气霉菌特性研究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张文德
赵一夔
印红
赵彪
徐侃彦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空间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86,共11页
-
基金
载人航天领域第四批预先研究项目(01010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自主创新项目(201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项目(2018)
-
文摘
通过对中国3个地区的航天器AIT厂房内空气中霉菌进行采集,利用培养法得到纯化菌株53株,通过ITS测序鉴定分属8个属,进一步对这些霉菌的特性进行研究,发现青霉属和曲霉属内不同菌株间的菌落径向生长速率差异较大,研究同时显示不同种属霉菌对消毒剂PHMB的敏感性差异非常大,这些差异将加剧微生物防护与控制的难度。
-
关键词
AIT中心
空气微生物
径向生长
消毒剂
空气霉菌
-
Keywords
AIT center
airborne microbes
radial growth
disinfectant
airborne moulds
-
分类号
Q938.14
[生物学—微生物学]
-
-
题名空间微生物实验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 11
-
-
作者
袁俊霞
印红
马玲玲
张文德
张秦
徐侃彦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空间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6-292,共7页
-
基金
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B010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项目共同资助。
-
文摘
微生物具有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繁殖快、便于搭载等优点,被作为生物模型用于空间环境下的生命现象研究、地外生命探测以及开展以微生物为重点关注对象的行星保护任务研究.随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的临近,微生物空间实验技术开发以及相应的实验装置研制需要加快部署.本文以已实现空间应用的微生物技术为基础,从微生物空间培养、保存、检测技术及用于地外生命探测中的微生物识别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空间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未来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微生物实验的技术发展建议.
-
关键词
空间环境
微生物培养
微生物检测
地外生命探测
-
Keywords
Space environment
Microbial culture
Microbial detection
Extraterrestriallife detection
-
分类号
V524.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人机与环境工程]
Q939.99
[生物学—微生物学]
-
-
题名不同处理苹果砧木绿枝扦插繁殖生根效果比较试验
- 12
-
-
作者
王花
李帼英
朱建宁
-
机构
甘肃省天水市果树研究所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出处
《西北园艺》
2024年第12期55-57,共3页
-
文摘
苹果航天搭载诱变,根据选育目标,需对单株材料进行不同需求的筛选和鉴定。果树生育周期长,采用种子进行2代繁育时间太长,利用营养繁育方法扩大单株材料是果树航天诱变筛选的根本途径。根据对苹果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株龄绿枝进行的扦插扩繁试验结果,利用大棚1年生苗短截后萌发的二次枝扦插生根效果理想,为苹果航天诱变育种材料扩繁提供了理论支撑。
-
关键词
苹果
绿枝
扦插
繁殖
-
分类号
S66
[农业科学—果树学]
-
-
题名行星保护的防控环节分析及实施建议
被引量:4
- 13
-
-
作者
张兰涛
杨宏
印红
魏传锋
温博
-
机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出处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5-110,共6页
-
基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
文摘
行星保护是指在深空探测任务中,通过采取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手段,避免地球和地外星球之间发生交叉生物污染的活动,这对于地球生物安全和生命起源探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明确了行星保护概念应包括避免地球的物质污染地外星球(正向污染)和避免带回的地外星球物质污染地球(逆向污染)。对已有的行星保护任务类别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行星探测任务中的生物污染防控环节及其特点,如正向污染中的选材、生产、运输、发射、飞行等环节,以及逆向污染中的样品采集、返回、运输、研究和销毁环节。最后,从正向污染、逆向污染及策略3个角度,提出了行星保护的实施建议,如探索灭菌方法、建立材料数据库、无菌总装及返回样品的密封、保存、隔离、销毁等。
-
关键词
行星保护
地球生物安全
生命起源
生物污染
-
Keywords
planetary protection
biological safety of the earth
origin of life,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
分类号
V52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人机与环境工程]
-
-
题名国际行星保护发展综述
被引量:7
- 14
-
-
作者
张轶男
彭兢
邹乐洋
徐侃彦
-
机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出处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1期3-8,共6页
-
文摘
首先介绍了行星保护的定义,然后回顾了国际行星保护政策的提出和演化过程,给出了当前国际行星保护政策针对不同目标和任务形式的最新要求,简要介绍了美、欧、日、俄和印度等世界各主要航天国家/机构在行星保护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情况等发展现状,对行星保护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途径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行星保护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
关键词
行星保护
深空探测
COSPAR
-
Keywords
planetary protection
technical roadmap
COSPAR
-
分类号
V1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人机与环境工程]
-
-
题名空间贴壁细胞培养模块研制及特性测试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郭飞马
李明
王小雪
李飞
-
机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空间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出处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6-281,共6页
-
基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项目(HTKJZY201801)。
-
文摘
针对空间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空间站资源有限性,研制一种空间细胞培养模块,使其适合在空间飞行或空间站进行细胞培养。根据空间搭载标准架构接口要求和细胞培养要求,提出模块的设计方案,包括培养室及密封设计;然后对模块的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筛选,并利用此模块培养骨肉瘤细胞(MG63),从骨肉瘤细胞的活力和凋亡两方面评价其培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空间细胞培养模块操作简单,密封效果好,生物相容性佳。利用此模块培养MG63细胞72 h后,细胞生长状态和铺展性良好,细胞活性和凋亡与传统细胞培养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可应用于空间飞行和空间站的细胞培养。
-
关键词
空间站
细胞培养
骨肉瘤细胞
培养模块
-
Keywords
space station
cell culture
human osteosarcoma cells(MG63)
cultivating device
-
分类号
R3186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R854
[医药卫生—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
-
题名火星无人探测与行星保护
被引量:10
- 16
-
-
作者
徐侃彦
马玲玲
印红
张轶男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空间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出处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1期9-15,共7页
-
基金
载人航天领域第四批预先研究资助项目(010101)
-
文摘
行星保护是每一个开展深空探测的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火星是太阳系里最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之一,也是行星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我国火星探测即将正式启动之际,对标国际上行星保护的政策、标准、技术和管理措施,对我国未来在火星探测中满足国际上行星保护的要求至关重要。主要回顾了行星保护的历史,国外在火星探测历史上行星保护正向防护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行星保护正向防护相关技术的影响,并对我国未来火星及深空探测活动中应该采取的行星保护正向污染防护技术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
行星保护
火星探测
微生物
地外生命
-
Keywords
planetary protection
Mars exploration
microorganism control
extraterrestrial life
-
分类号
V1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人机与环境工程]
-
-
题名基于NB-IoT的典型气体污染物实时监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17
- 17
-
-
作者
贾青青
贾纹纹
张秦
党磊
陈李
-
机构
重庆大学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空间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出处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2-104,108,共4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8YFB2002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971074)
+1 种基金
预研基金项目(31513070102-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项目(201905)。
-
文摘
化工园区的气体排放具有不定时、不定量的特点,为了满足实时监测空气中污染物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通信技术的气体污染物实时监测系统。使用该系统检测了化学实验室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氨气等气体污染物的体积分数,实验中云端服务器接收数据能实时反映气体体积分数的变化,云端接收数据的时间与传感节点发送数据时间间隔基本一致,系统的实时性良好。
-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气体污染物监测
实时性
窄带物联网
-
Key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
toxic gas monitoring
real-time
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
-
分类号
TP39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
-
题名能量受限无人机与移动舰船通信中的轨迹优化
被引量:7
- 18
-
-
作者
张艺严
马巍
李彬
-
机构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出处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6,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2071317)。
-
文摘
[目的]无人机(UAV)可以为舰船提供目标区域详细图像并进行目标识别。在无人机与移动舰船通信过程中,为实现无人机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卸载,以最小化通信任务时间为目标,在多约束条件下提出一种基于hp自适应伪谱法的无人机三维轨迹优化方法。[方法]首先对三维空间下的固定翼无人机进行动力学建模,将其通信的轨迹优化问题描述为受状态约束的最优控制问题。然后基于舰船运动模型,结合移动目标存在定位误差建立信道模型,并考虑无人机能量受限,在原问题基础上增添通信约束和能量约束,提出一种基于hp自适应Radau伪谱法的轨迹优化方法,将原问题转化为有限维非线性规划问题进而求解。分别在5种约束场景下采用所提方法进行仿真分析,并与p伪谱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在给定定位误差时,无人机与舰船仍能在各类约束下以较短时间完成通信。[结论]研究成果为海上通信系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无人机与舰船通信中的轨迹优化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
关键词
无人机通信
移动舰船
轨迹规划
伪谱法
-
Keyword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communication
moving ship
trajectory planning
pseudospectral method
-
分类号
U664.82
[交通运输工程—船舶及航道工程]
E962
[军事—军事通信学]
-
-
题名中药资源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 19
-
-
作者
李华盛
鹿金颖
王思涵
颜春凤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1036-1040,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9B090905004)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项目。
-
文摘
我国中药资源物种储量丰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材以野生采收为主,目前中药野生资源已远不能满足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人工培育的药用植物优良品种少、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多种常用药材处于短缺状态,亟须采用科学的育种方式,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及品质。空间诱变育种具有效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等特点,是获得新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效应主要表现在空间微重力、辐射以及空间环境综合因素复合效应影响植物细胞分裂、染色体结构、DNA损伤修复等,使植物产生变异。目前药用植物空间诱变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环境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细胞结构、分子水平和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已经在丹参、灵芝、薏苡等药用植物上培育出多个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产量、品质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利用空间特殊环境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合成和积累的促进作用,进行有效成分的生产,必将成为中药资源空间诱变育种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关键词
药用植物
中药
空间搭载
空间诱变
航天育种
种质资源
微重力
空间辐射
-
Keywords
Medicinal pla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ace flight
Space mutation
Space breeding
Genetic resources
Microgravity
Space radiation
-
分类号
R282
[医药卫生—中药学]
S567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
-
题名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研究进展
被引量:6
- 20
-
-
作者
赵小强
鹿金颖
陈瑜
李华盛
-
机构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空间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6-14,共9页
-
基金
国家外国专家项目(编号:GS20190170001)
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8IB012)。
-
文摘
马铃薯是最早成功进行离体培养并获得体细胞杂种植株的农作物之一。原生质体培养及再生是体细胞杂交的关键环节,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避免马铃薯因倍性水平和胚乳平衡数造成在常规育种上的难点。本文在介绍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影响因素和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其在马铃薯遗传育种应用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重要因素,包括基因型、外植体、预处理、分离技术和培养方法等,并且总结了体细胞杂交技术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相应对策并进行了展望。
-
关键词
马铃薯
原生质体培养
体细胞杂交
遗传育种
建议
研究进展
-
分类号
S532.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