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认知功能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慧英 郑晓风 +4 位作者 杨淑贞 甄伟兰 杨明宇 梅飞来 陈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68-473,共6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将性别、年龄匹配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患者或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经颅...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将性别、年龄匹配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患者或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屏气试验”及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PECT)“静息显像+腺苷负荷试验”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特征;同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包括执行能力、结构能力、记忆力(包括听觉记忆力、视觉记忆力和逻辑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及视空间能力检查。结果(1)两组在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及吸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MoCA评分、视觉记忆、执行功能、结构能力及信息处理速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SPECT静息显像+腺苷负荷试验共完成19例(对照组12例,病例组7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右侧基底节区放射性摄取比值(UR)[分别为8.91(-2.48~15.87)与-6.21(-10.39~5.42)]及左侧额叶UR[分别为11.62(2.93~16.87)与1.04(-10.17~3.8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TCD屏气试验完成26例(对照组与病例组各13例),病例组的血管运动反应性[左侧(13±5);右侧(21±7)]和呼吸抑制指数[左侧(0.66±0.26);右侧(1.0±0.4)]与对照组的血管运动反应性[左侧(24±11);右侧(30±9)]和呼吸抑制指数[左侧(1.21±0.57);右侧(1.5±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认知障碍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腔隙性脑梗死 血管运动反应性 脑血流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TIC曲线与DWI-ADC值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7
2
作者 李桢 李梦露 程流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54-65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DCE-TIC曲线、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DWI-ADC)值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的MRI资料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病变患...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DCE-TIC曲线、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DWI-ADC)值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的MRI资料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106例,其中乳腺恶性病变64例,良性病变42例,分析DCE-TIC类型、DWI-ADC值与定性诊断的相关性,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单独应用DCE-TIC类型、DWI-ADC值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以DCE-TIC类型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64.3%,准确率为76.4%;以ADC值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61.9%,准确率为75.5%;DCE-TIC联合ADC值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95.3%,特异度为85.7%,准确率为91.5,均高于DCE-TIC、ADC值单独应用(P均<0.05)。结论DCE-TIC联合DWI-ADC诊断乳腺癌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诊断 鉴别 女(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性疾病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郁芳 蒋初明 +6 位作者 李冬华 叶容珍 李宇东 张静 缪中荣 陈学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1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大于70%)成功置入支架,3支闭塞锁骨下动脉中1支成功...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1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大于70%)成功置入支架,3支闭塞锁骨下动脉中1支成功置入支架,2支闭塞锁骨下动脉未能开通。7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1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5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2~24个月发现1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1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时置入2枚支架后2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狭窄 闭塞 血管内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相关关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李慧英 蒋初明 +5 位作者 高永红 邹煦 任菁 甄伟兰 刘洁 朱传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或门诊健康志愿者11例作为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画钟测验(CDT)、蒙特利尔认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或门诊健康志愿者11例作为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画钟测验(CD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2日法测量静息及腺苷负荷后各脑区的局部脑血流量,同时计算放射性摄取比值(UR);分析各认知领域与各脑区UR的关系。结果 2组CDT、MoC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左侧枕叶、左侧颞叶及右侧顶叶UR与MoCA总分相关(r=0.574、0.538、0.533,P=0.010、0.017、0.019);右侧小脑、左侧颞叶UR与延迟回忆评分相关(r=0.525、0.475,P=0.021、0.040);右侧额叶、左侧额叶及右侧颞叶UR与CDT评分相关(r=-0.526、-0.499、-0.516,P=0.021、0.029、0.024)。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相关。联合静息及腺苷负荷SPECT对发现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血流动力学 局部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发病六小时内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慧英 蒋初明 +2 位作者 袁丹 李郁芳 缪中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83-188,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6 h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4月—2012年2月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6 h)患者21例,根据所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动脉内溶栓组(10例...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6 h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4月—2012年2月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6 h)患者21例,根据所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动脉内溶栓组(10例)和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组(联合治疗组,11例)。联合治疗组中4例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1例行支架置入术,6例仅行球囊扩张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判定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溶栓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①单纯溶栓组6例患者的血管再通,其中1例(10.0%)为完全再通,联合治疗组有7例血管再通,其中6例(54.5%)为完全再通,完全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治疗后,单纯溶栓组和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均下降,但是两组患者的术后即刻、术后24h和术后2周的NIHS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均有3例患者死亡。治疗3个月后,存活的患者中,单纯溶栓组疗效良好的有4例,疗效差的有3例;联合治疗组分别为5例和3例。两组比较,病死率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成功施行支架置入术的5例患者,血管均得到完全再通,术后随访未见再狭窄。而动脉溶栓联合单纯球囊扩张的6例患者中,仅2例获再通(1例为完全再通),其中1例术后3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对于行单纯动脉内溶栓血管不能再通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联合血管内成形术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支架置入术较单纯球囊扩张术疗效可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点止血方法的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郁芳 叶容臻 刘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股动脉路径是外周、颅内、颅外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常用途径,而穿刺点的围手术期血管并发症仍是每个介入医师时常面对的问题。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点止血方法有手工压迫法、机械压迫法、血管闭合器止血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 股动脉路径是外周、颅内、颅外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常用途径,而穿刺点的围手术期血管并发症仍是每个介入医师时常面对的问题。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点止血方法有手工压迫法、机械压迫法、血管闭合器止血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血管闭合器及各种机械压迫装置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但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本文综述目前临床常用的止血方法和相关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血管闭合器 介入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郁芳 蒋初明 +5 位作者 李冬华 叶容臻 李宇东 李燕 张静 缪中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692-696,共5页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15枚,DES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入1枚DES后35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BMS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金属裸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椎-基底动脉 狭窄 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国产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郁芳 叶容珍 +3 位作者 刘爱叶 卢红伟 李燕 林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9-601,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国产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2年3月接受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196例患者,前94例为A组(对照组),采用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后102例为B组(观察... 目的评价改良国产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2年3月接受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196例患者,前94例为A组(对照组),采用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后102例为B组(观察组),采用改良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观察患者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止血成功率。结果 A组出现穿刺部位并发症26例,B组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7%(26/94)、3.9%(4/102),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止血成功率A、B两组分别为(2.36±1.7)min、(8.3±1.9)h、96.8%和(2.21±1.8)min、(8.1±1.7)h、9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国产YM-GU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可明显降低穿刺部位并发症,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止血成功率两者相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动脉压迫止血器 股动脉 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MRI及CT征象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朱玉秀 王宏星 李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MRI及CT显示前列腺癌征象的敏感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MRI及CT图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CT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及MPR重建;MRI行常规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结果:MRI及CT均显示19例前列腺... 目的:比较分析MRI及CT显示前列腺癌征象的敏感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MRI及CT图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CT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及MPR重建;MRI行常规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结果:MRI及CT均显示19例前列腺体积增大;10例侵犯精囊,2例侵犯膀胱,2例侵犯直肠前壁,盆腔区域淋巴结转移3例,髂骨转移1例;CT显示密度不均匀者18例,含小钙化者2例,4例包膜未受侵犯;MRI显示所有病例信号不均匀,少量出血1例;2例包膜未受侵犯。结论:MRI对病灶的信号改变敏感,对病灶内合并少量出血时更敏感,较CT对包膜侵犯有更高的敏感度,但对微小的包膜侵犯诊断的敏感度低,CT对小钙化较敏感,CT及MRI对于前列腺中央区的小癌灶均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