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比洛芬酯对丙泊酚静脉全麻下人工流产术中麻醉深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梁汉生 冯艺 +2 位作者 卢兰生 杨占民 严相默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04-705,共2页
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已得共识。氟比洛芬酯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甾体类镇痛药,具有靶向镇痛、不影响心肺功能等特点。本文探讨氟比洛芬酯对丙泊酚静脉全麻下人工流产术中麻醉深度的影响及效果。
关键词 无痛人工流产术 氟比洛芬酯 静脉全麻 麻醉深度 丙泊酚 非甾体类镇痛药 心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5
2
作者 许川雅 魏越 +1 位作者 张古月 李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2期1118-1121,共4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麻醉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6月178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麻醉资料,其中结肠癌根治手术76例,直肠癌根治手术102例,98例(55.1%)合并一种以上的全身性疾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 目的总结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麻醉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6月178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麻醉资料,其中结肠癌根治手术76例,直肠癌根治手术102例,98例(55.1%)合并一种以上的全身性疾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术中监测无创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O2)、呼气末CO2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ETCO2)。结果气腹后10min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HR、PETCO2较气腹前显著性升高,经处理,气腹后30min MAP、HR明显降低,PETCO2无明显升高。术中130例(73.0%)使用一种以上的血管活性药,61例(34.3%)使用2种以上的血管活性药。132例在手术间或麻醉恢复室拔除气管导管,停止麻醉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39±25)min(6-140min),恢复室停留时间(71±36)min(25-209min)。46例(25.8%)带气管导管送入ICU病房。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病人,完善围术期监测,加强术中管理,及时纠正处理合并症,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麻醉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腹腔镜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麻醉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梁汉生 徐爽 +1 位作者 杨占民 卢兰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0期3180-3182,共3页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静脉复合麻醉时的优缺点。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15例)和舒芬太尼组(S组,15例)。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7μg/kg(F组)、舒芬太尼1μg/kg(S组)、咪...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静脉复合麻醉时的优缺点。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15例)和舒芬太尼组(S组,15例)。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7μg/kg(F组)、舒芬太尼1μg/kg(S组)、咪唑安定0.05mg/kg、依托咪酯0.3m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浓度维持0.5μg/mL、泵入芬太尼7μg/(kg·h)(F组)、舒芬太尼1μg/(kg·h)(S组)。监测SBP、HR、中心静脉压、持续心排血量(CCO)、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肺毛细血管嵌入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ex)及血气分析,分别记录诱导前(T1)、插管后5min(T2)、劈胸骨时(T3)、切心包时(T4)、后降支或回旋支搭桥时(T5)、钢丝捆扎胸骨时(T6)各项数据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T3、T4、T6时SBP、HR波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F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S组CCO波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SVR波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F组血糖、乳酸在T5、T6时组间、组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EPex在T3、T4、T6时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OPCAB中,舒芬太尼较芬太尼作用强,与芬太尼相比,镇痛效应强度大于7∶1;舒芬太尼降低心脏后负荷的能力更强,循环更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舒芬太尼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内脏氧合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梁汉生 王天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1-603,共3页
目的:观察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内脏氧合的影响。方法:3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15例)和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组(G+E组,15例)。两组患者麻醉前经鼻放置胃张力计导管,麻醉诱导、维持均按相同公斤体重... 目的:观察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内脏氧合的影响。方法:3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15例)和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组(G+E组,15例)。两组患者麻醉前经鼻放置胃张力计导管,麻醉诱导、维持均按相同公斤体重给药。G+E组先行硬膜外置管,手术开始前10min硬膜外腔泵注罗哌卡因。常规监测循环、呼吸功能、血气、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2min(T1)、手术持续60min(T2)、手术持续120min(T3)、手术持续180min(T4)测定并记录各监测指标。结果:两组患者T1时心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E组T1时平均动脉压波动差异组内有显著性(P<0.05);G组的血乳酸及碱剩余(BE)在T4处组间、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G组的pHi变化分别在T3、T4处组间、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可降低气管插管反应;对于长时间的麻醉,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可以减轻内脏氧合严重失当问题,相对于血乳酸、碱剩余,pHi是监测内脏氧合问题的敏感、特异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 麻醉 全身 老年 内脏氧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于双 王笑凡 +3 位作者 林艳君 郑少强 杨占民 赵尧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5-56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MRFs)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患者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MRFs)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患者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ESPB联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9例。E组于麻醉诱导后在侧卧位下实施超声引导下ESPB,给予0.5%罗哌卡因0.4 ml/kg。记录麻醉诱导前、出PACU时、术后24、48 h的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气分析、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0~24 h、24~48 h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术后24、48 h的IL-6和TNF-α浓度。结果与G组比较,E组出PACU时、术后24、48 h的FVC明显增大(P<0.05),PaCO_(2)、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G组比较,E组术后0~24 h、24~48 h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与G组比较,E组术后24、48 h的IL-6和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可为MRFs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促进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肋骨骨折 炎性因子 用力肺活量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的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郑淑月 李秀华 +3 位作者 杨晓辉 何亮亮 马云改 杨占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1,66,共5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肋间神经痛 B超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在微创漏斗胸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于双 付强 +1 位作者 刘硕 杨占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1-47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微创漏斗胸修复术(MIRP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行MIRPE的青少年患者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14~18岁,BMI 15~23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微创漏斗胸修复术(MIRP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行MIRPE的青少年患者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14~18岁,BMI 15~23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青少年患者分为两组:ESPB联合全麻组(E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30例。E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G组行单纯全麻,两组麻醉方法相同。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PCIA按压次数、PCIA舒芬太尼用量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E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G组(P<0.05),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PCIA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微创漏斗胸修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胸 微创漏斗胸矫形术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术后急性期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郑翔丽 张梅 +1 位作者 杨占民 程利锋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术后急性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接诊的120例需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对照组在麻醉过程中分别使用0.5、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术后急性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接诊的120例需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对照组在麻醉过程中分别使用0.5、1.0μg/kg的盐酸右美托咪定。观察两组患者在T_0、T_1、T_2、T_3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水平的变化,对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和不良反应进行记录,观察手术前1d和手术后1dMMSE评分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T3时间点时,观察组TNF-α、IL-2水平[(3.80±0.62)、(1.95±0.43)pg/mL]低于对照组[(4.13±0.68)、(2.43±0.51)pg/mL](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21.89±5.23)、(25.07±6.21)min]均短于对照组[(26.17±6.04)、(29.54±6.30)min],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9/60)低于对照组(43.33%,26/60)(P〈0.05);手术后,观察组MMSE评分(25.89±2.35)大于对照组(24.41±2.18),观察组POCD发生率(1.67%,1/60)低于对照组(11.67%,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的麻醉前使用0.5μg/kg的盐酸右美托咪定泵入,在麻醉维持期仍使用0.5μg/kg的剂量进行维持泵注,可以减少POCD的发生率,苏醒快,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右美托咪 老年患者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阻滞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状态的关系: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穆东亮 薛铖 +1 位作者 安彬 王东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2-1158,共7页
目的:探索硬膜外阻滞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择期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全身麻醉(general anes... 目的:探索硬膜外阻滞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择期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epidural-general anesthesia,EGA)组。主要观察终点为患者远期生存状态,次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病例匹配。术后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 test;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麻醉方式及其他变量对患者远期生存状态的影响。结果:对264例患者完成了术后随访,其中GA组166例,EGA组9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3±12.1)岁,平均生存时间为47.2(95%CI 45.7~48.7)个月。在倾向性评分前,EGA组患者死亡率为16.9%(28/166),而GA组死亡率为9.2%(9/9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GA和EGA组共有87对匹配病例。EGA组死亡率低于GA组死亡率(5.7%vs.16.1%,HR=0.34,95%CI 0.12~0.96,P=0.041),平均生存时间长于GA组患者(50.3个月vs.42.9个月,P=0.032),术后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GA组(8.0%vs.16.4%,P=0.044)。多因素Cox风险模型显示围术期使用硬膜外阻滞是降低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之一(HR=0.33,95%CI 0.12~0.91,P=0.032),而年龄(HR=1.04,95%CI 1.00~1.09,P=0.046)和术前淋巴结转移(HR=2.92,95%CI 1.16~7.36,P=0.023)分别是增加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组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延长,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硬膜外阻滞 结直肠癌 远期 生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用于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陶德强 梁汉生 +1 位作者 杨占民 卢兰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2681-2683,共3页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麻醉时的优缺点。方法:78例拟行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31例)和瑞芬太尼组(RF组,47例)。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3μg/kg(F组)、瑞芬太尼2μg/kg(RF组)、...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麻醉时的优缺点。方法:78例拟行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31例)和瑞芬太尼组(RF组,47例)。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3μg/kg(F组)、瑞芬太尼2μg/kg(RF组)、咪唑安定0.1mg/kg、依托咪酯0.3mg/kg、维库溴铵0.1mg/kg。常规监测。观察收缩压(S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持续心排量(CCO)、心脏指数(CI)、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ex),分别记录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1min(T3)、凿蝶骨时(T4)、拔管前(T5)、拔管后5min(T6)各项数据,麻醉起效、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起效、恢复时间RF组小于F组(P﹤0.05);RF组T3、T4、T5、T6时SBP、HR、CCO、CI波动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组在T3、T4、T5、T6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EPex在T3、T4、T5、T6时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芬太尼较芬太尼起效快;消除快,作用强效;心肌抑制作用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瑞芬太尼 显微镜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呼吸力学指标在双腔气管导管插管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占民 梁汉生 卢兰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9期3351-3352,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呼吸力学的监测指标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的意义。方法:38例开胸手术的患者常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除常规监测外,在平卧位、侧卧位监测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并分别记录用纤维支气管镜调整导管...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呼吸力学的监测指标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的意义。方法:38例开胸手术的患者常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除常规监测外,在平卧位、侧卧位监测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并分别记录用纤维支气管镜调整导管位置前、后的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时的Peak、CT和血氧饱和度。结果:双腔气管导管位置正常时,平卧位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肺通气时,侧卧位与平卧位相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异常时,无论双肺通气还是单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准确地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Peak监测能早期预警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插管法 气管内 气道峰压 纤维支气管镜 双腔气管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seal型喉罩用于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安世萍 梁汉生 +1 位作者 卢兰生 杨占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750-2752,共3页
目的:观察proseal型喉罩用于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32例面肌痉挛需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proseal型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每组16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均按相同的药物、相同的公斤体重剂量。监测呼... 目的:观察proseal型喉罩用于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32例面肌痉挛需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proseal型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每组16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均按相同的药物、相同的公斤体重剂量。监测呼吸、循环功能、麻醉深度指数。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1min时(T1)、钻颅骨时(T2)、面神经松解时(T3)、呼之能睁眼时(T4)、拔管或取出喉罩1min时(T5)测定并记录各监测指标。结果:气管插管组患者插管后心率(98.7±13.4)次/min、平均动脉压(78.3±5.9)mmHg分别较插管前(79.6±12.7)次/min、(68.9±7.5)mmHg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roseal型喉罩组患者潮气量(T5时)(368±37)mL、气道压(T4时)(12.12±2.73)cmH2O、肺顺应性(T4时)(58.34±5.37)mL/cmH2O分别与气管插管组(301±27)mL、(18.45±2.85)cmH2O、(48.44±2.7)mL/cmH2O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喉罩组患者麻醉深度指数在T4(88.34±5.25)、T5(94.64±7.58)时分别与气管插管组(96.18±5.89)、(75.79±8.2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roseal型喉罩较气管插管可明显降低心血管反应;对于短时间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麻醉,proseal型喉罩较气管插管未明显影响潮气量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患者苏醒期气道压骤然升高,有利于肺顺应性的恢复,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 气管插管 面神经 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