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教育在社区肥胖儿管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高亚萍 夏青 +1 位作者 裴新颜 付珍 《中国健康教育》 2006年第11期851-852,共2页
目的 通过对2004-2005年社区肥胖儿健康教育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健康教育在社区肥胖儿童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检出的肥胖儿按WHO的身高标准体重值按性别进行分度,并分组进行干预。一年后复查,对干预效果作出评价,用SPSS10.0... 目的 通过对2004-2005年社区肥胖儿健康教育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健康教育在社区肥胖儿童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检出的肥胖儿按WHO的身高标准体重值按性别进行分度,并分组进行干预。一年后复查,对干预效果作出评价,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519例儿童中共检出超重儿62例(10.40%),轻度肥胖儿11例(1.85%),中度肥胖儿3例(0.50%),分成1岁以内及1岁以上两组,计算超重率分别为18.32%(24/131)和8.19%(38/464),(P〈0.01);轻度肥胖率分别为5.34%(7/131)和0.86%(4/464),(尸〈0.01);中度肥胖率分别为1.53%(2/131)和0.22%(1/464),(P〉0,05)。未发现重度肥胖儿。干预措施主要有监测身高体重,膳食调查和营养分析,对家长的健康教育,1年后分1岁以内及1岁以上组进行评价,超重组好转率分别为100%(24/24)和15.80%(6/38)(P〈0.01)。结论 1岁以内儿童肥胖的发病率比1岁以上的高,并且干预效果好,肥胖病的筛查和干预应从婴儿期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社区 肥胖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06年北京市永定路社区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袁鸣艳 范玉震 裴新颜 《中国健康教育》 2008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1992-2006年北京市永定路社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趋势,为医院传染病管理和加强社区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2006年北京市永定路社区航天中心医院上报的所有临床确认及疑似各类法定传染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5... 目的探讨1992-2006年北京市永定路社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趋势,为医院传染病管理和加强社区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2006年北京市永定路社区航天中心医院上报的所有临床确认及疑似各类法定传染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5年来北京市永定路社区传染病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发病前3位的分别是菌痢、腮腺炎和风疹;传染病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职业以干部为主,年龄以0~10岁儿童居多,传染病高发季节为7~9月。结论肠道传染病是北京市永定路社区今后传染病的防治重点,应加强社区居民的传染病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发病率 流行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4~2007年北京市永定路社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袁鸣艳 赵海珊 侯超英 《中国健康教育》 2009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目的了解永定路社区居民死亡原因和死亡率,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07年永定路派出所提供的永定路社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94-2007年永定路社区居民共死亡1295名,死亡率为251.4... 目的了解永定路社区居民死亡原因和死亡率,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07年永定路派出所提供的永定路社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94-2007年永定路社区居民共死亡1295名,死亡率为251.40/10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三位的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男性死亡人群明显高于女性死亡,比率为1.38:1。60岁以上死亡人数是死亡年龄组的主要构成。结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死亡率 潜在寿命损失年数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疗法治疗偏头痛及对外周血浆中5-羟色胺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超 《世界中医药》 CAS 2009年第4期203-203,共1页
关键词 偏头痛/推拿疗法 5-羟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心通干预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疗效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焱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1491-1493,共3页
目的:社区应用不同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评估应用脑心通胶囊针对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意外、实验室指标及干预颈动脉内层中膜厚度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予延续西药降糖、降脂等治疗。中药组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不... 目的:社区应用不同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评估应用脑心通胶囊针对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意外、实验室指标及干预颈动脉内层中膜厚度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予延续西药降糖、降脂等治疗。中药组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不应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持续治疗1年后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颈动脉彩超结果及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等方面,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与对照组血脂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在IMT、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较对照组少。结论:社区的糖尿病患者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有益于血糖、血脂控制,血管内皮保护及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颈动脉内层中膜厚度 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