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风险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徐依成 王桂华 +4 位作者 王培福 李硕丹 苗凤茹 高洁 杜继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应用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风险。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接受PICC患者172例...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应用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风险。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接受PICC患者172例临床资料,分析其CRBSI的发生风险,并对国内住院患者PICC发生CRBSI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入选的172例患者中,61.7%置管发生在普通病房,38.3%置管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87.8%合并尿管留置,29.7%合并机械通气。本研究共置管183例,中位置管时间35d,6例患者发生CRBSI,发病率为0.6/1000个导管日。9篇文献报道的国内有关PICC发生CRBSI的风险多集中于肿瘤患者,报道感染率差异性较大[(0.26~33.10)/100个导管]。结论 PICC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发生CRBSI的风险低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尚需进一步评估其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手术后并发症 导管 留置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传统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风险对比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依成 秦伟 +4 位作者 王培福 陈瑞伟 苗凤茹 胡文立 杜继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d 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血栓形成 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导管相关性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角甾苷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郝丹丹 张垒 +6 位作者 张凤宁 白春英 斯日古楞 瑞云 郎卫红 杜冠华 王洪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6-910,共5页
麦角甾苷(Acteoside)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糖苷类化合物,具有许多药理学活性。最近研究显示,麦角甾苷具有神经保护活性,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对麦角甾苷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运用... 麦角甾苷(Acteoside)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糖苷类化合物,具有许多药理学活性。最近研究显示,麦角甾苷具有神经保护活性,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对麦角甾苷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运用基础研究及其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总结了麦角甾苷在动物中的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局限性和将来的应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角甾苷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志华 王洪权 李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83-986,共4页
丹参酮(tanshinone)是从丹参根茎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亲脂性二萜类化合物,对多种疾病具有药理活性。近年来,丹参酮因其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实验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而成为研究最广泛的植物化学药物之一。近年研究显示,... 丹参酮(tanshinone)是从丹参根茎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亲脂性二萜类化合物,对多种疾病具有药理活性。近年来,丹参酮因其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实验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而成为研究最广泛的植物化学药物之一。近年研究显示,丹参酮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调控beta-淀粉样蛋白生成和聚集、调控tau蛋白磷酸化和抗炎作用,而在AD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因此,该文对以丹参酮IIA为代表的丹参酮在AD中的运用基础研究及其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期对后续研究起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丹参酮 丹参酮IIA 神经保护 神经炎症 beta淀粉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旭 赵晓丽 +4 位作者 郑志东 裴婷婷 李继来 杜继臣 许贤豪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8期646-651,共6页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将纳入的123例IS患者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94例、...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将纳入的123例IS患者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94例、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14例、小动脉病变(small arterydisease,SAD)12例,同时从门诊查体人群中随机抽取131例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IS危险因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Hp—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1% vs 61.8%,OR=1.381,P=0.223),校正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IS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1.284,P=0.413)。在亚型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果(AT:OR=1.455,P=0.193;CE:OR=1.111,P=0.857;SAD:OR=1.852,P=0.366)。校正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AT:OR=1.441,P=0.297;CE:OR=0.894,P=0.864;SAD:OR=1.836,P=0.437)。结论 Hp感染与IS无明确相关性,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脑梗死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孙会艳 周立燕 +2 位作者 任丽雪 李强 王洪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81-1785,共5页
木犀草素(luteolin)是一种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多种天然植物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在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中,木犀草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成为研究最广泛的植物化学药物之一。其可抑制胆碱酯... 木犀草素(luteolin)是一种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多种天然植物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在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中,木犀草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成为研究最广泛的植物化学药物之一。其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调控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生成和聚集、调控tau蛋白磷酸化、调控脑内葡萄糖代谢、抗神经炎症、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等,而在AD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该文对木犀草素在AD中的运用基础研究及其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对后续研究起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保护 Β-淀粉样蛋白 氧化应激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 被引量:31
7
作者 Michael von Brevern Pierre Bertholon +8 位作者 Thomas Brandt Terry Fife Takao Imai Daniele Nuti David Newman-Toker 焉双梅 张欢 杨旭 吴子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75-1281,共7页
Bárá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标准,对BPPV可操作性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介绍,包括已明确的BPPV分型和新出现的、有争议的BPPV分型,反映了当前医师对BPPV的临床和病理机制的认识。可以预期,... Bárá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标准,对BPPV可操作性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介绍,包括已明确的BPPV分型和新出现的、有争议的BPPV分型,反映了当前医师对BPPV的临床和病理机制的认识。可以预期,对BPPV的深入理解将进一步促进其分类的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位置性 眼震 诊断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康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祁晓媛 宋宁 +1 位作者 顾平 杨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99-1405,共7页
近年来,前庭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前庭评价技术和新的前庭康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外周及中枢前庭疾病康复的个体化、精准化的发展。前庭康复训练可通过纠正不恰当的代偿策略和/或加速良好代偿的过程,有效地提高患者... 近年来,前庭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前庭评价技术和新的前庭康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外周及中枢前庭疾病康复的个体化、精准化的发展。前庭康复训练可通过纠正不恰当的代偿策略和/或加速良好代偿的过程,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头晕、眩晕和不稳症状,最终达到前庭康复状态。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前庭康复机制、康复前评估、方案制定及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前庭康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疾病 神经康复 修复 适应 生理学 习服 作用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B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建 李强 +1 位作者 李延峰 王洪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7-491,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神经元丢失和认知功能障碍,该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因此,探索AD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是源自丹参的主要水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神经元丢失和认知功能障碍,该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因此,探索AD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是源自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活性天然化合物,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SAB对AD具有改善作用。该研究旨在回顾SAB对AD治疗的实验研究,并阐述总结SAB对AD治疗的潜在分子机制,以期对后续研究起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天然化合物 丹酚酸B 神经疾病防治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血管源性孤立性眩晕 被引量:2
10
作者 常丽英 桑文文 杨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80-782,共3页
孤立性眩晕(isolated vertigo,IV)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不伴听力受损及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的眩晕,可伴有眼震、步态不稳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事实上,从外周迷路到中枢的病变都可导致IV的发生,临床上尤其是中枢血管源性孤立性眩晕(ce... 孤立性眩晕(isolated vertigo,IV)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不伴听力受损及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的眩晕,可伴有眼震、步态不稳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事实上,从外周迷路到中枢的病变都可导致IV的发生,临床上尤其是中枢血管源性孤立性眩晕(central vasogenic isolated vertigo,CVIV)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随着神经病学和影像技术的发展,临床医师对CVIV患者的识别能力正逐步提高,但其诊断颇为困难,常极易误诊而致恶性事件发生[1]。因此,进一步熟悉CVIV的定位、相关评价及诊断/鉴别要点,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CVIV的早期快速识别及更为精准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眼震 病理性 步态失调 恶心 呕吐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