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河道水体黑臭前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为河道水体黑臭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河道水体黑臭前、黑臭中、黑臭后的水质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确定水中引起黑臭变化的硫酸盐...[目的]探究河道水体黑臭前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为河道水体黑臭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河道水体黑臭前、黑臭中、黑臭后的水质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确定水中引起黑臭变化的硫酸盐还原菌优势属种为狭义梭菌属严格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甲苯单胞菌属、伯克氏菌属、马赛菌属等优势种群,并得出关键致黑致臭微生物种群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这一菌种在黑臭水体中的数量约20000 cell/mL以上,占比64.09%,为黑臭核心微生物种,致黑臭微生物种群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为狭义梭菌属严格芽孢杆菌属类,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是主要的硫酸盐还原菌种群。[结论]硫酸盐还原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在河道黑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展开更多
对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Linn.) Schleid.]3个克隆和兰氏萍[Landoltia punctata(G. Meyer) Les et D. J. Crawford]3个克隆的所有克隆分株的单株叶状体数,单叶状体的根数、总根长和平均根长以及叶状体的长度和宽度进行分析,基于微...对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Linn.) Schleid.]3个克隆和兰氏萍[Landoltia punctata(G. Meyer) Les et D. J. Crawford]3个克隆的所有克隆分株的单株叶状体数,单叶状体的根数、总根长和平均根长以及叶状体的长度和宽度进行分析,基于微卫星标记扩增结果对6个克隆在各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并对各微卫星位点与2种浮萍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还对2种浮萍各微卫星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紫萍单叶状体的根数、总根长和平均根长及叶状体宽度在3个克隆间以及兰氏萍各生长性状在3个克隆间均存在显著(P<0.05)差异。紫萍3个克隆在Sp25、Sp30、Sp47和Sp53位点的基因型不同,兰氏萍3个克隆在Sp10、Sp14、Sp16、Sp42、Sp47、Sp51、Sp52和Sp53位点的基因型不同;紫萍3个克隆在Sp6、Sp14、Sp16、Sp25、Sp36、Sp45、Sp47和Sp51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兰氏萍不同;2种浮萍6个克隆在Sp4、Sp12、Sp28、Sp29和Sp43位点的基因型相同。Sp25、Sp30、Sp47和Sp53位点与紫萍单叶状体的根数、总根长和平均根长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Sp30位点与其叶状体的长度和宽度的关联性显著,Sp25位点与其叶状体宽度的关联性也显著。Sp10、Sp14、Sp16、Sp42、Sp47、Sp52和Sp53位点与兰氏萍单株叶状体数和单叶状体根数的关联性极显著,Sp10、Sp14、Sp42、Sp47、Sp51、Sp52和Sp53位点与其叶状体的长度和宽度的关联性显著或极显著,Sp16、Sp51及Sp53位点与其单叶状体的总根长和平均根长的关联性极显著。Sp47和Sp53位点BD基因型紫萍的根明显偏多且偏长,Sp51和Sp53位点AD基因型兰氏萍的根明显偏长;并且,Sp25位点CE基因型紫萍的叶状体最多且最大,其根也最多且最长。研究结果显示:供试的微卫星标记具有属间标记通用性,可用于紫萍和兰氏萍基因型分析;Sp25、Sp30、Sp47和Sp53位点与紫萍根的长度和数量密切相关,而Sp10、Sp14、Sp16、Sp42、Sp47、Sp51、Sp52和Sp53位点与兰氏萍叶状体的数量和大小以及根的数量密切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河道水体黑臭前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为河道水体黑臭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河道水体黑臭前、黑臭中、黑臭后的水质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确定水中引起黑臭变化的硫酸盐还原菌优势属种为狭义梭菌属严格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甲苯单胞菌属、伯克氏菌属、马赛菌属等优势种群,并得出关键致黑致臭微生物种群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这一菌种在黑臭水体中的数量约20000 cell/mL以上,占比64.09%,为黑臭核心微生物种,致黑臭微生物种群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为狭义梭菌属严格芽孢杆菌属类,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是主要的硫酸盐还原菌种群。[结论]硫酸盐还原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在河道黑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文摘对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Linn.) Schleid.]3个克隆和兰氏萍[Landoltia punctata(G. Meyer) Les et D. J. Crawford]3个克隆的所有克隆分株的单株叶状体数,单叶状体的根数、总根长和平均根长以及叶状体的长度和宽度进行分析,基于微卫星标记扩增结果对6个克隆在各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并对各微卫星位点与2种浮萍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还对2种浮萍各微卫星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紫萍单叶状体的根数、总根长和平均根长及叶状体宽度在3个克隆间以及兰氏萍各生长性状在3个克隆间均存在显著(P<0.05)差异。紫萍3个克隆在Sp25、Sp30、Sp47和Sp53位点的基因型不同,兰氏萍3个克隆在Sp10、Sp14、Sp16、Sp42、Sp47、Sp51、Sp52和Sp53位点的基因型不同;紫萍3个克隆在Sp6、Sp14、Sp16、Sp25、Sp36、Sp45、Sp47和Sp51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兰氏萍不同;2种浮萍6个克隆在Sp4、Sp12、Sp28、Sp29和Sp43位点的基因型相同。Sp25、Sp30、Sp47和Sp53位点与紫萍单叶状体的根数、总根长和平均根长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Sp30位点与其叶状体的长度和宽度的关联性显著,Sp25位点与其叶状体宽度的关联性也显著。Sp10、Sp14、Sp16、Sp42、Sp47、Sp52和Sp53位点与兰氏萍单株叶状体数和单叶状体根数的关联性极显著,Sp10、Sp14、Sp42、Sp47、Sp51、Sp52和Sp53位点与其叶状体的长度和宽度的关联性显著或极显著,Sp16、Sp51及Sp53位点与其单叶状体的总根长和平均根长的关联性极显著。Sp47和Sp53位点BD基因型紫萍的根明显偏多且偏长,Sp51和Sp53位点AD基因型兰氏萍的根明显偏长;并且,Sp25位点CE基因型紫萍的叶状体最多且最大,其根也最多且最长。研究结果显示:供试的微卫星标记具有属间标记通用性,可用于紫萍和兰氏萍基因型分析;Sp25、Sp30、Sp47和Sp53位点与紫萍根的长度和数量密切相关,而Sp10、Sp14、Sp16、Sp42、Sp47、Sp51、Sp52和Sp53位点与兰氏萍叶状体的数量和大小以及根的数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