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天性耳前瘘管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吕明顺 张自红 +2 位作者 夏巍巍 邓涛 黄飞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在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CPF)中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2月—2021年2月经舟山医院外科手术证实,同时经CDU检查的117例CPF患者的...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在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CPF)中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2月—2021年2月经舟山医院外科手术证实,同时经CDU检查的117例CPF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超声报告所描述的内容与患者手术病程记录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准确率,以病理信息为标准,进行统计学一致性检验。结果117例CPF感染患者中,32例有2~4个分支,CDU在CPF的主管走形及内口盲端显示准确率均为95.7%(112/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29,P<0.01);分支走形准确率56.3%(1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71,P=0.279)。CDU结果显示,CPF侵及耳软骨膜32例,准确率为69.6%(3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88,P=0.146);与颞筋膜关系准确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000,P<0.01)。CDU结果显示,CPF病灶周围动脉血管准确率为74.7%(62/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65,P=0.094);静脉血管准确率为65.4%(3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66,P=0.183)。结论CDU能清晰显示CPF主管、内口盲端走形及与颞筋膜关系,但对周边有无大血管及与耳软骨膜的关系一致性较差,在疾病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为临床医师的手术及决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耳前瘘管 鉴别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丙戊酸钠促进胃癌MGC-803细胞凋亡和G_0/G_1期阻滞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国强 彭敏霞 +2 位作者 王晔恺 周吉航 曾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56-1860,共5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CA)和丙戊酸钠(VPA)联用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DCA 1.5μmol.L-1、DCA 3.0μmol.L-1、VPA 1.5 mmol.L-1、DCA 1.5μmol.L-1+VPA 1.5 mmol.L-1和DCA 3.0μmol.L-1+VPA 1.5 mmol.L-1作...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CA)和丙戊酸钠(VPA)联用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DCA 1.5μmol.L-1、DCA 3.0μmol.L-1、VPA 1.5 mmol.L-1、DCA 1.5μmol.L-1+VPA 1.5 mmol.L-1和DCA 3.0μmol.L-1+VPA 1.5 mmol.L-1作用MGC-803细胞72 h。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23-H1 mRNA表达。结果:VPA 1.5 mmol.L-1+DCA1.5μmol.L-1联合用药组[早期(33.58±3.88)%,晚期(31.52±4.20)%]和VPA 1.5 mmol.L-1+DCA 3.0μmol.L-1联合用药组[早期(42.61±4.23)%,晚期(38.01±3.86)%]凋亡率均高于其相应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GC-803细胞G0/G1期比例在VPA 1.5 mmol.L-1+DCA 1.5μmol.L-1联合用药组(61.55%±2.38%)和VPA 1.5 mmol.L-1+DCA 3.0μmol.L-1联合用药组(66.75%±2.48%)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相应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m23-H1 mRNA在VPA 1.5 mmol.L-1+DCA 1.5μmol.L-1联合用药组(1.84±0.46)和VPA 1.5 mmol.L-1+DCA 3.0μmol.L-1联合用药组(2.88±0.4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相应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CA联合VPA能显著促进MGC-803细胞凋亡及G0/G1期阻滞,其机制可能与促nm23-H1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nm23-H1 MGC-803细胞 丙戊酸 地西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S缺乏症合并脑梗死及外周动脉阻塞1例
3
作者 吕明顺 张自红 王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11-1516,共6页
患者,男,49岁,2022年1月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就诊,自诉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不稳,后症状持续存在。该患者既往有血栓性静脉炎,无动脉或静脉血栓家族史;有2次急性脑梗死发作史,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易栓症... 患者,男,49岁,2022年1月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就诊,自诉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不稳,后症状持续存在。该患者既往有血栓性静脉炎,无动脉或静脉血栓家族史;有2次急性脑梗死发作史,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易栓症相关检测,发现蛋白S总量为26.7%,基因检测结果为蛋白S的编码基因PROS1第15号外显子发生c.1955A>T,p.Asp652Val杂合突变。该患者被诊断为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protein S deficiency,PSD),之后长期口服利伐沙班片抗凝。此次查体除行走稍不稳外,其余无明显异常;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风险评估量表(Padua模型)评分为6分,判定为VTE高危患者。动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四肢血管B超显示双侧腘动脉、胫后动脉多发血栓形成伴局部狭窄,右侧桡动脉闭塞;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颅脑MRI结果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陈旧性病灶。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闭塞可能,两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硬化。该患者最终被诊断为PSD合并脑梗死及外周动脉阻塞。治疗采用瑞舒伐他汀钙片调脂稳定斑块,利伐沙班片抗凝,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控制心室率,叶酸片改善代谢;治疗10 d后,患者症状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S缺乏症 易栓症 脑梗死 动脉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