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黄汤联合熊去氧胆酸对α-萘异硫氰酸酯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薛川 李绍民 +8 位作者 徐方明 丁贤君 黎运呈 张国梁 林志益 李绍佐 张浙恩 曾芳 李世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2期311-315,I0009,I0010,共7页
目的:探讨退黄汤(THT)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大鼠肝损过程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SD)大鼠84只,设立空白组6只,对剩余78只在0 h时间点均以ANIT 100 mg/kg予以灌胃造成急性肝损伤,在肝损后2... 目的:探讨退黄汤(THT)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大鼠肝损过程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SD)大鼠84只,设立空白组6只,对剩余78只在0 h时间点均以ANIT 100 mg/kg予以灌胃造成急性肝损伤,在肝损后24 h取6只处死留取标本(肝损24 h组),然后分为生理盐水组(18只,9 mL/kg体重的生理盐水灌胃)、UDCA组(18只,20 mg/kg体重的UDCA溶液灌胃)、THT组(18只,20 mL/kg体重的THT灌胃)、UDCA/THT组(18只,20 mg/kg体重的UDCA和20 mL/kg体重的THT联合灌胃),各组分别在肝损造模后48 h、72 h、96 h处死6只大鼠。所有大鼠处死留取血清和肝组织,生化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总胆汁酸(TB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mRNA,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结果:UDCA和THT在降低血清ALT、AST、TBI、TBA、IL-6、TNF-α和提升血清IL-10及肝组织Mrp2 mRNA均存在明显的主效应(P<0.01),两药在调控血清TBI、IL-6、TNF-α、IL-10及肝脏Mrp2 mRNA均存在明显交互协同作用(P<0.01或P<0.05)。HE染色显示联合用药组96 h肝组织炎性程度轻于单药组及生理盐水组。结论:UDCA和THT联合降低了ANIT诱导的肝损作用可能和两药联合作用调控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脏Mrp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退黄汤 α-异硫氰酸萘酯 细胞因子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华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2期2681-2683,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符合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1∶1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应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疗程为4~12周。比较两者治疗前、后肝功... 目的:探讨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符合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1∶1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应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疗程为4~12周。比较两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症状的变化。结果:两组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实验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仅为61.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TBILI、ALT、AST、ALP、GGT明显减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TBILI、ALT、AST、ALP、GG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显著,治疗效果稳定且无副作用,该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胆型肝炎 中西医结合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