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钨钼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6
1
作者 段湘益 董王仓 +4 位作者 黄凡 王海元 王文青 王洁明 蒙利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1-142,共22页
陕西省横跨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大主要构造单元,钨钼矿产于陕西南部的秦岭造山带中,其构造位置独特,成矿条件优越,钼矿资源丰富,钨矿资源找矿潜力大。通过对陕西省钨钼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进行研究,结... 陕西省横跨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大主要构造单元,钨钼矿产于陕西南部的秦岭造山带中,其构造位置独特,成矿条件优越,钼矿资源丰富,钨矿资源找矿潜力大。通过对陕西省钨钼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钨钼矿床(点)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受印支—燕山期陆内构造岩浆岩带控制,印支期近EW向与燕山期NNE—近SN向两组构造组成的"格子状"交汇部位,即为最有利的钨钼成矿区域,中酸性大岩体(基)旁侧的小岩体(岩脉群)是控制钨钼矿形成与分布的重要条件,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特点。钼矿床类型以斑岩型、岩浆热液脉型和接触交代型为主,钨矿床类型以岩浆热液脉型和接触交代型为主。钼矿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印支—燕山期及燕山期,而钨矿主要集中在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在秦岭造山带内,沿NE向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形成了金堆城—黄龙铺、蟒岭西部和镇安西部—宁陕旬阳坝等3个重要的钨钼矿集区,进一步划分出了蓝田—八里坡钼矿、蟒岭西部钼矿、杨斜钨矿、蔡家庄—杨木沟钨钼矿、大菜子沟—大西沟钨钼矿等5个找矿远景区。建议灵活运用"小岩体成(大)矿"理论,并充分借鉴南岭地区先进、成熟的"上脉下体、上钨下钼"、"五层楼"或"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式,在矿集区及周边的找矿远景区开展新一轮的钨钼找矿工作,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钼矿床 矿床类型 时空分布 分布规律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岩体叠加成矿作用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应用: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伟栋 王硕 +4 位作者 魏翔 郭花利 刘云华 张小明 田育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52,共13页
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是汤中立院士在多年找矿实践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该理论以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研究起点,逐渐延伸至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矿床,发展成为基性-超基性与中酸性两类岩浆并行的完整成矿理论体系。研... 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是汤中立院士在多年找矿实践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该理论以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研究起点,逐渐延伸至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矿床,发展成为基性-超基性与中酸性两类岩浆并行的完整成矿理论体系。研究发现,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代表的成矿区带分布有众多两类岩浆活动的叠加区,并且两类岩浆活动导致的叠加成矿作用在该区显著。其中,煎茶岭镍钴金多金属矿床形成过程经历了早期初步的超镁铁质岩浆熔离作用使成矿元素预富集,后期花岗斑岩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叠加之上,最终使钴镍矿和金矿均达到了大型规模。此外,该区在白雀寺基性杂岩体中新发现的何家垭镍钴矿同样具有两类岩浆叠加成矿的特征,这为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全面开启,以Ni、Co为代表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仍是本轮找矿工作的重中之重,两类岩浆的小岩体叠加成(大)矿作用是Ni、Co矿形成的重要地质过程。笔者通过介绍小岩体成(大)矿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代表,提出了两类岩浆叠加成(大)矿作用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其找矿应用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做了展望,以期助力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岩体成大矿 叠加成矿 勉略宁矿集区 煎茶岭 白雀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贺凯凯 陈清敏 +5 位作者 成星 杨治国 韩静 曹江涛 艾昊 张文硕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62,共16页
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 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文章总结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的内涵、现状、危害、成因和治理经验,为开展非监测区--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的调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遥感调查和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析,首次查明了陕西秦巴地区石漠化的发育情况,填补了该区域石漠化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现状 危害 成因 治理经验 陕西秦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辉 杨张瑜 柴茜 《南方农机》 2023年第2期56-58,共3页
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化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促使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发生了根本变化,无人机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基于此,课题组首先对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基础概念进行阐述,其次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业发... 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化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促使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发生了根本变化,无人机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基于此,课题组首先对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基础概念进行阐述,其次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并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具体应用情况进行深入探究,最后结合其发展趋势对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无人机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农作物生长信息,帮助农业种植人员全面精准地掌握农作物相关信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高效化与便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无人机 遥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农业技术在林下大球盖菇栽培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林静雅 张姣 +3 位作者 樊玉萍 杜丹 赵朝阳 袁峰 《食用菌》 CAS 2023年第6期40-42,45,共4页
为探究“中医农业”技术在大球盖菇生产的应用效果,以大球盖菇菌株XDQ-2为供试菌株,在其子实体生长期喷施不同体积分数的中药制剂微生物菌肥1号。结果表明,喷施微生物菌肥1号对大球盖菇菌盖直径、菌柄长度、子实体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有一... 为探究“中医农业”技术在大球盖菇生产的应用效果,以大球盖菇菌株XDQ-2为供试菌株,在其子实体生长期喷施不同体积分数的中药制剂微生物菌肥1号。结果表明,喷施微生物菌肥1号对大球盖菇菌盖直径、菌柄长度、子实体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有一定正向作用,并且随着微生物菌肥1号体积分数上升,可显著提高防治大球盖菇菌床虫害效果,且喷施2次的防治效果优于喷施1次,以喷施微生物菌肥1号体积分数为4%的防治效果最佳。土壤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菌糠还田后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还田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农业 大球盖菇 病虫害防治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的安康地区滑坡隐患识别 被引量:2
6
作者 韩静 杨帅 +3 位作者 杨涛 朱楠男 马煜栋 张文龙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4-259,共6页
2023年4月1日,我国第一组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L-band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 satellite,L-SAR)开始向自然资源领域试推送干涉SAR数据。为验证L-SAR卫星在高植被覆盖区、地形复杂区、长时间基线下的相干性及形变监测应用效... 2023年4月1日,我国第一组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L-band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 satellite,L-SAR)开始向自然资源领域试推送干涉SAR数据。为验证L-SAR卫星在高植被覆盖区、地形复杂区、长时间基线下的相干性及形变监测应用效果,选取秦巴山地东段安康区域开展滑坡隐患识别。利用L-SAR数据获取研究区形变信息,结合高分辨率光学影像经综合遥感识别,解译研究区内滑坡隐患7处,经野外调查验证,滑坡隐患区域变形迹象与InSAR监测结果一致。研究表明:L-SAR卫星干涉成像能力较强,成像质量高,形变监测效果较好,能够满足高植被覆盖区形变监测需求;在植被覆盖高的山区,通过L波段SAR数据的DInSAR技术,结合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解译的综合遥感识别技术可实现滑坡隐患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AR 滑坡 地质灾害隐患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流失模型的榆林市近30年煤炭开发过程中土壤水力侵蚀状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
作者 刘社虎 时亚民 +5 位作者 高光普 朱伟 谢涛 许海龙 王朝辉 吕渡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8-1061,共14页
【研究目的】榆林市是中国重要的煤业化工基地,也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榆林市煤炭开发过程中土壤水力侵蚀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多源数据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 【研究目的】榆林市是中国重要的煤业化工基地,也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榆林市煤炭开发过程中土壤水力侵蚀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多源数据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1990—2020年榆林市土壤水力侵蚀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榆林市土壤水力侵蚀模数逐渐减弱,侵蚀强度均向下级转移,煤炭开发区土壤水蚀模数较低,且下降速率更快,煤炭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地,使得植被覆盖因子C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显著下降,植被覆盖度提升,生态环境整体趋优。【结论】研究揭示,该区域煤炭开发对水土保持的负面影响较小,通过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对该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榆林市 煤炭开发 RUSLE模型 时空变化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8
作者 张辉 谢涛 +4 位作者 杨张瑜 邢海波 赵巧珍 冯恬 柴茜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16-121,共6页
为明确西安市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在1 km×1 km格网下可视化表达了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8、Fragatats 4.2、GeoDa 1.20软件为支撑平台,研究了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 为明确西安市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在1 km×1 km格网下可视化表达了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8、Fragatats 4.2、GeoDa 1.20软件为支撑平台,研究了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面积占比大小顺序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2022年西安市高精度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2332988.33万元,其中林地占比达86.58%,起决定性作用;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总体偏低,范围介于[0,0.234],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南部以及中部,高风险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河流域及西安市主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呈负相关,Moran’sI指数为-0.121,需高度关注水域和未利用地聚集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有向其他地类转化的风险。西安市林地在生态系统、生态风险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各土地利用图斑碎片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指数 相关性 高精度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遥感解译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煜栋 杨帅 +3 位作者 韩静 曹江涛 王子垚 张文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6-791,共6页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明确淤地坝的分布、规模等重要参数信息对流域水土保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陕北地区无定河流域高分二号卫星影像、野外踏勘及资料收集到的研...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明确淤地坝的分布、规模等重要参数信息对流域水土保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陕北地区无定河流域高分二号卫星影像、野外踏勘及资料收集到的研究区淤地坝情况,对其进行预处理获取矢量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淤地坝解译标志。针对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进行遥感解译,利用遥感及GIS软件实现淤地坝数目、淤地坝位置、水面面积、控制面积等主要信息的提取,获取淤地坝在定边、靖边、米脂、绥德、横山、榆阳、子洲和清涧8个县(区)分布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共解译出疑似淤地坝图斑1257个,其中榆阳区60个,横山区85个,定边县65个,靖边县19个,米脂县470个,子州县99个,绥德县316个,清涧县143个。由此发现,淤地坝主要分布于无定河下游区域的绥德、米脂、子洲和清涧4县的沟道内,且沟道内多存在耕地或水域。将淤地坝分布情况与地形、年均降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地质灾害等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其分布状况与这些因素相关联,表现为沟壑纵横的区域淤地坝较多,农业种植面积较少的区域淤地坝较多,年均降雨量和耕种面积比值较大区域淤地坝较多。由此,总结其分布规律,为未来淤地坝的维护和修建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遥感解译 高分二号卫星 无定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南秦岭东阳大型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湘益 董王仓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1-141,共11页
东阳大型钨矿床是近年陕西南秦岭地区地质找矿的重大发现。该矿床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有密切关系,其地质特征具有“一矿三型”特点,即接触交代型、岩浆热液(石英脉)型和残坡积型等3种成因类型共存一体。接触交代型钨矿体受控于燕山期... 东阳大型钨矿床是近年陕西南秦岭地区地质找矿的重大发现。该矿床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有密切关系,其地质特征具有“一矿三型”特点,即接触交代型、岩浆热液(石英脉)型和残坡积型等3种成因类型共存一体。接触交代型钨矿体受控于燕山期黑云二长花岗岩与白云岩、白云石大理岩接触带及附近断裂带,与矽卡岩化关系密切;岩浆热液(石英脉)型钨矿体则主要沿近南北向及北北东向的断裂带充填;残坡积型钨矿体主要由矽卡岩型钨矿体地表风化、就近堆积而成。该矿床的发现,不仅对陕西南秦岭乃至整个秦岭造山带钨矿勘查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深化中国“南钨北扩,东钨西扩”认识,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 花岗岩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适型GNSS双频数据的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宁 刘世焕 +1 位作者 吴小利 浦彦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3-1009,共7页
通过分析宽巷相位减窄巷伪距和无几何距离组合周跳探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GNSS卫星高度角因子且适用于普适型GNSS观测数据的周跳探测方法。在探测出周跳发生的历元位置后,利用基于空间搜索和目标函数最小准则的方法进行周跳修... 通过分析宽巷相位减窄巷伪距和无几何距离组合周跳探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GNSS卫星高度角因子且适用于普适型GNSS观测数据的周跳探测方法。在探测出周跳发生的历元位置后,利用基于空间搜索和目标函数最小准则的方法进行周跳修复,并选取安置在甘肃临夏公路旁一滑坡隐患处的普适型GNSS接收机所观测的不同高度角卫星数据对提出的周跳处理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能实现不同高度角卫星载波相位数据中周跳的准确探测与修复,并减弱GNSS数据观测误差对周跳检验量的影响,对普适型GNSS观测数据的周跳探测与修复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适型GNSS 周跳 卫星高度角 历元间差分 目标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黄龙铺矿田碳酸岩脉型铼钼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湘益 李维成 +6 位作者 王海元 黄凡 高海峰 杨涛 杨帅 宋公社 姚富升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73,共21页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处碳酸岩型钼矿床集中区,黄龙铺钼矿田位于华北地块南缘东秦岭成矿带西段,空间上受卢氏-马超营断裂控制。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黄龙铺矿田的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特征、典型矿床等进行系统梳理与综合分析表...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处碳酸岩型钼矿床集中区,黄龙铺钼矿田位于华北地块南缘东秦岭成矿带西段,空间上受卢氏-马超营断裂控制。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黄龙铺矿田的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特征、典型矿床等进行系统梳理与综合分析表明,碳酸岩脉型钼成矿主要与印支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构造为其提供了有利的赋矿空间,围岩提供了少量成矿物质,总体形成了NW向垣头-碾子坪铼钼多金属矿(化)带与NE向西坪-秦岭沟铜钼矿(化)带,涉及两个Ⅲ级成矿区带和两个Ⅳ级成矿区带,Re、Mo含量总体表现为正相关。成矿流体主要为中高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体系的岩浆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幔源火成岩浆,属印支晚期成矿,大致经历了3个主要成矿期。本研究从多角度进行找矿预测认为,在矿田东北端向河南延伸方向及西南端的卢氏-马超营断裂两侧,有好的钼找矿前景,在华阳川-太子坪矿化带及矿田西北部的岩体下部,可能存在大中型钼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铼钼矿床 成矿特征 找矿预测 碳酸岩脉 黄龙铺矿田 东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致引导的不完全多视图聚类
13
作者 安萍 彭军龙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4-263,共10页
为了解决传统聚类方法存在的效果差、泛化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一致引导的不完全多视图聚类方法。将图学习和一致性表示学习集成到一个联合框架中,从而充分利用多视图数据信息。引入的自适应学习权值向量可以平衡不同视图的影响,... 为了解决传统聚类方法存在的效果差、泛化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一致引导的不完全多视图聚类方法。将图学习和一致性表示学习集成到一个联合框架中,从而充分利用多视图数据信息。引入的自适应学习权值向量可以平衡不同视图的影响,联合正则化表示学习策略则为一致表示学习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提出交替迭代优化算法对聚类进行优化。在七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不完全多视图聚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视图聚类 一致引导 图学习 正则化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凤县北部罗汉寺岩组沉积时代和源区特征:来自LA-ICP-MS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亚峰 陈国超 +6 位作者 杨玲 易鹏飞 姚征 赵端昌 杨涛 张振凯 杜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05-823,共19页
秦岭造山带罗汉寺岩组的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选择西秦岭东段凤县北部罗汉寺岩组凝灰岩和浅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罗汉寺岩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特征。结果显示,罗汉寺岩组下部a岩段中凝灰... 秦岭造山带罗汉寺岩组的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选择西秦岭东段凤县北部罗汉寺岩组凝灰岩和浅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罗汉寺岩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特征。结果显示,罗汉寺岩组下部a岩段中凝灰岩结晶年龄为407±10 Ma;上部碎屑岩段(c岩段)中千枚岩碎屑锆石年龄介于2658-420 Ma之间,主要包括490-420 Ma和997-639 Ma两个区间峰值年龄,其次为1557-1318 Ma、2484-1745 Ma,另有少量2650 Ma左右年龄值。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限定罗汉寺岩组主体形成时代为早—中泥盆世。研究同时表明,罗汉寺岩组物源具有明显的多元性,490-420 Ma年龄组的锆石主体来自于商丹洋俯冲作用形成的弧岩浆岩;997-639 Ma年龄组可进一步细分为843-639 Ma和997-867 Ma,前者主要来自于南秦岭构造带,后者主要来自于北秦岭构造带;2658-1318 Ma的中元古代—新太古代年龄组与北秦岭构造带、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岩浆活动相关。综合分析认为南秦岭和北秦岭地块早—中泥盆世时期尚未全面碰撞成陆,商丹洋为残留洋(海)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物源分析 罗汉寺岩组 凤县 西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智能评价和区划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文龙 张振凯 杨帅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6-283,共8页
勉略宁地处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地质灾害发育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笔者基于GIS与机器学习技术,采用了与地质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12种因子,通过构建样本集,选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勉略宁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建模。实验结果标明,随机森林模... 勉略宁地处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地质灾害发育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笔者基于GIS与机器学习技术,采用了与地质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12种因子,通过构建样本集,选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勉略宁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建模。实验结果标明,随机森林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勉略宁地区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通过该模型对勉略宁地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区进一步划分,从而指导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勉略宁地区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晚奥陶世碱性辉长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宁 曾忠诚 +5 位作者 赵端昌 张若愚 李琦 赵江林 王天毅 刘向东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102,共12页
笔者以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出露的碱性辉长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其成因环境和源区性质,来探讨阿尔金造山带在该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辉长岩锆石U-Pb测试结果显示其^(206... 笔者以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出露的碱性辉长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其成因环境和源区性质,来探讨阿尔金造山带在该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辉长岩锆石U-Pb测试结果显示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48.1±3.3)Ma,代表了晚奥陶世的侵位时代。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辉长岩样品的SiO_(2)含量为42.40%~44.21%,全碱含量为3.56%~3.66%,且富Na、贫K,里特曼指数(σ)和碱度率(AR)分别为11~33和1.33~1.44,为典型的富Na碱质辉长岩。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辉长岩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Sc),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如Zr和Hf),且Nb、Th元素变化较大,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以及区域地质最新研究成果,推测大洋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了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的碱性辉长岩岩浆源区,随后该碱性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碱性辉长岩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阿尔金造山带在早古生代时期处于后碰撞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造山带 晚奥陶纪 碱性辉长岩 后碰撞构造环境 交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造山带北段晚三叠世早期岩浆作用成因及其对构造体制转换的制约
17
作者 赵端昌 蔺新望 +3 位作者 陈宁 王星 张亚峰 郭岐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63-1573,共11页
对阿尔泰造山带北段南缘出露的塔尔萨依岩体二云母正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35±2 Ma(MSWD=0.46),表明该花岗岩为晚三叠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塔... 对阿尔泰造山带北段南缘出露的塔尔萨依岩体二云母正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35±2 Ma(MSWD=0.46),表明该花岗岩为晚三叠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塔尔萨依岩体的二云母正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均具有高硅、高钾、低镁、低钛特征,里特曼指数(σ)和铝饱和指数(A/CNK)分别大于2和1.1,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此外,两类花岗岩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等微量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Yb和Y。其低的Mg#值、Cr和Ni含量,以及中等的CaO/Na_(2)O和低的Al_(2)O_(3)/TiO_(2)值,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认为阿尔泰造山带三叠纪的构造体制转变在时空上存在差异,整体表现出东—中段由挤压环境进入伸展构造背景的时间较北部早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造山带北段 同碰撞构造环境 晚三叠世 强过铝质花岗岩 构造体制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