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高原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类型与特征及生态修复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芹 王宇 +2 位作者 张华 柴正交 熊波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1274,共14页
云南高原地质背景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隆升和断块差异升降幅度大,形成了区间差异显著、多样性突出的现代生态地质环境格局。根据云南高原山地生态地质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弱等特征,本文划分出岩溶石山(主要分布... 云南高原地质背景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隆升和断块差异升降幅度大,形成了区间差异显著、多样性突出的现代生态地质环境格局。根据云南高原山地生态地质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弱等特征,本文划分出岩溶石山(主要分布于滇东南一带,面积约2.1万km^(2))、高原湖泊(主要分布于滇中和滇西北,面积0.1万km^(2))、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和滇南,面积1.3万km^(2))和高寒山地(主要分布于滇东和滇西北海拔2500 m以上地区)四类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因其分布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差,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地质环境对外界干扰敏感、自我恢复能力弱,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复杂多元,生态损毁严重,石漠化、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地质灾害易发高发,生态修复困难。针对高原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类型与特征,分类进行详细分析论证,提出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应认真调查研究,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系统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协调、引领指导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岩溶石山 高原湖泊 干热河谷 高寒山地 生态修复 云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尔逊Ⅲ型曲线的不同降雨工况下的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灿星 朱杰勇 +2 位作者 喻聪骏 刘家恺 祝传兵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降雨是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极大地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有依据地采取防治措施以及避险搬迁。以云南省维西县叶枝镇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河流距离、断层距... 降雨是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极大地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有依据地采取防治措施以及避险搬迁。以云南省维西县叶枝镇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河流距离、断层距离、曲率9个评价因子,以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和加权信息量法对评价因子进行权重分析,作出易发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降雨量作为危险性评价因子,通过计算和皮尔逊Ⅲ型曲线预测研究区10 a一遇、20 a一遇、50 a一遇、100 a一遇的降雨量,得出4种不同的降雨工况,作出危险性评价。由统计所得,将易发性评价结果按照自然间断点法分成低、中、高、极高易发区4个等级,分别占据研究区面积32.80%,34.02%,21.96%,11.22%,用ROC曲线对其作精度验证,AUC值为89.2%;基于4种降雨工况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分别分出低、中、高、极高危险区4种等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与实际调查情况对比,本研究得出的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能够为防灾减灾、避险搬迁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信息量模型 易发性评价 降雨工况 危险性评价 崩滑地质灾害 皮尔逊Ⅲ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及修复治理难度分析
3
作者 张华 彭淑惠 +3 位作者 王宇 王波 高瑜 李芹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5-1247,共13页
云南高原岩溶区海拔高,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象与水文条件多变,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加之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和改造,产生了诸多与自然资源及环境密切关联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石漠化、内涝及干旱、地下水污染... 云南高原岩溶区海拔高,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象与水文条件多变,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加之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和改造,产生了诸多与自然资源及环境密切关联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石漠化、内涝及干旱、地下水污染、泉水疏干、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岩溶地质灾害等。由高原岩溶区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复杂性所决定,各类环境地质问题修复治理难度大,修复治理的成效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岩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复杂多变,自然资源承载力较低,地质环境容量有限,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困难,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修复治理对经济和技术要求高等。文章针对各种岩溶环境地质问题,深入分析修复治理的具体难点和原因,并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石漠化 水污染 湿地退化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岩溶高原山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4
作者 张杰 张卫锋 +2 位作者 魏蕾 代旭升 张文鋆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0-1361,共12页
文章是在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滇东高原高山峡谷、岩溶石山区的特点,通过开展数据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等方面,详细阐述研究区地质灾害... 文章是在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滇东高原高山峡谷、岩溶石山区的特点,通过开展数据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等方面,详细阐述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态势,北部高山峡谷-河谷斜坡区地质灾害最发育,是中部高原盆地地质灾害发育数量的2~3倍;(2)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坡向90°~135°、225°~270°以及270°~315°地段,总数424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39.88%,与北东-南西向、南北向的构造形迹具有一定相关性;(3)在断裂带交汇处或主断裂走向发生变化地段地质灾害最发育,且走滑型逆断裂上、下两盘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4)研究区含泥岩、页岩软弱夹层的顺层斜坡体中灾害最为发育,有2995处,占灾害总数的31.94%;正交结构的斜坡体没有天然的介质分界面,不易形成贯通性的结构滑动面,地质灾害不发育,仅901处,占灾害总数的9.61%;(5)含软弱夹层的碳酸盐岩组,受地表(下)水影响强烈,易形成“上硬下软、头重脚轻”的易灾结构体,是研究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岩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高原 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上盘效应 易灾结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湖泊流域基于自然解决的生态修复方案——以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李芹 王宇 +2 位作者 李笠 张华 王波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喀斯特高原湖泊流域由外围向内可分为山区、丘陵区、平坝区和湖泊4个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山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水土流失、石漠化及地质灾害等;丘陵区主要是植被破坏、山地开垦过度、建材滥采、地貌景观破坏、污... 喀斯特高原湖泊流域由外围向内可分为山区、丘陵区、平坝区和湖泊4个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山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水土流失、石漠化及地质灾害等;丘陵区主要是植被破坏、山地开垦过度、建材滥采、地貌景观破坏、污染源点多面广、环境地质问题较多等;平坝区主要是国土空间承载量过大、水资源短缺及污染负荷巨大、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工程建筑挤占湿地和损毁植被、自然流场改造强烈、水环境质量差等;湖泊主要是人类活动强度大,农田、村落等严重侵占湖滨缓冲带生态用地,导致生境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环湖生态屏障功能衰减或丧失,水质污染严重等。根据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分异特征、水循环及物质传输规律、资源与环境条件,从研究自然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分区评价流域生态功能及适宜性,揭示主要生态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探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思路与原则,构建适应高原湖泊流域资源与环境条件和社会现实的生态修复方案。山区以保护保育提升生态功能为主,丘陵区以人工辅助再生、生态重建提升生态与经济功能为主,平坝区以生态重建和转型利用以消除生态环境隐患、修复生态和恢复土地功能为主,湖泊主要开展水质修复和生态重建等。目前,高原湖泊内完成修复面积593 hm2,基本实现消除地质安全隐患、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3大目标任务,稳定和改善云南省九湖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土地利用价值,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喀斯特高原湖泊 地貌形态 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蔡保新 李芹 +3 位作者 孔志岗 杨晓艳 李燕清 宋增宏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2-1429,共8页
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对维护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及云南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历史采矿遗留下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难以修复,给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困难。文章... 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对维护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及云南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历史采矿遗留下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难以修复,给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困难。文章基于云南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现状、面临的形势和困难,结合矿区自然地理、生态修复规划、激励政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等,聚焦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从修复方向、工程措施、投入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生态修复对策,以期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新背景下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 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 矿山修复技术 自然要素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麻栗坡老山地区岩溶地貌地质遗迹特征及成因分析
7
作者 潘天望 史文强 +3 位作者 李成展 陈伟海 唐亮亮 武红梅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0-1444,共15页
麻栗坡老山地区位于滇东南岩溶高原向越北三角洲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峡谷型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岩溶地貌演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梳理出该区域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和发... 麻栗坡老山地区位于滇东南岩溶高原向越北三角洲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峡谷型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岩溶地貌演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梳理出该区域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和发育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探讨了云南典型峡谷型岩溶地貌区的形成及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形成了涵盖地表、地下及其过渡型岩溶地貌以及水体地貌等4种地质遗迹类型,以峰丛洼地(谷地)、峡谷、洞穴群、瀑布群和岩溶泉群及其景观组合为特色;(2)研究区溶洞可以划分出>1750 m、1600~1200 m、1000~600 m、500~200 m、<150 m共5个层级,溶洞类型为旱洞、出水洞、入水洞及其混合型溶洞;(3)地层、岩性-构造背景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塑造该区丰富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类型提供了外部动力因素;(4)晚中生代以来研究区岩溶地貌地质遗迹成因演化过程可初步划分为燕山期构造盆地形成和喜马拉雅期地壳差异性抬升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貌 地质遗迹 成因分析 麻栗坡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典型区降雨型滑坡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研究
8
作者 魏蕾 梅红波 +3 位作者 赵鹏 杨迎冬 罗泽阳 刘博文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6-1385,共10页
基于易发性评价和降雨阈值分析,建立降雨诱发的滑坡危险性预警模型,能有效为区域滑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提供支持。文章以滑坡灾害频发的滇西南隆阳区-芒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分析降雨与滑坡之间的耦... 基于易发性评价和降雨阈值分析,建立降雨诱发的滑坡危险性预警模型,能有效为区域滑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提供支持。文章以滑坡灾害频发的滇西南隆阳区-芒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分析降雨与滑坡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构建降雨阈值模型,通过时空等级耦合分析划分气象风险预警等级,经实际灾情数据验证,模型有较好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 滑坡 降雨 易发性评价 风险预警 滇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中的地质环境条件遥感解译及应用——以华坪县为例
9
作者 杨妍妨 居和建 +4 位作者 程洋 王永 阎书豪 王珊珊 李芹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2-1375,共14页
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主要任务是从实际的地质环境出发,研判地质环境因素变化可能产生新的地质灾害,对其进行科学预测以降低灾害发生几率。文章在实践工作基础上,结合已有规范、标准,构建由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 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主要任务是从实际的地质环境出发,研判地质环境因素变化可能产生新的地质灾害,对其进行科学预测以降低灾害发生几率。文章在实践工作基础上,结合已有规范、标准,构建由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土地利用、人类活动、不良地质现象7类地质环境条件组成、服务于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工作的县域地质环境遥感解译体系,并利用北京二号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建立地质环境条件全要素解译标志,完成县域环境地质遥感解译。基于县域地质环境解译结果,总结归纳采用7类地质环境要素解译研判单体隐患的工作内容及步骤,并以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八德村滑坡隐患为示范案例,展示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工作如何服务于单体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遥感 解译标志 八德村滑坡隐患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洱源县泥石流监测预警的经验与启示——以“9·13”铁甲河大型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
10
作者 汤沛 祝传兵 +5 位作者 姜跃斌 周翠琼 李晓梅 张令泽 肖华宗 张文鋆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8-1407,共10页
洱源县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地貌类型多、地形变化大、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孕育了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规模大、威胁对象多、发灾时间集中的灾害特点。2012年以来洱源县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以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为主。文章对洱源县近年来... 洱源县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地貌类型多、地形变化大、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孕育了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规模大、威胁对象多、发灾时间集中的灾害特点。2012年以来洱源县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以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为主。文章对洱源县近年来的暴雨沟谷型泥石流灾害进行统计,以2021年“9·13”洱源县凤羽镇铁甲河支流兰林河及黑龙河两条典型泥石流成功避险案例为例,分析洱源沟谷型泥石流成灾背景及运动特征,对暴雨型泥石流监测预警设备选型布设及模型阈值的设置进行阐述,总结洱源县监测预警预报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监测方法 监测预警 云南洱源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P灌注修复重金属尾矿模型箱试验
11
作者 张宇 付俊 +3 位作者 周罕 陈安 汤禹 罗磊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7-35,共9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作为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的一种手段被广泛研究,而对于应用于污染土壤场地的原位模拟实验及深层修复污染土壤研究较少。文章利用碎石通道的生物灌注和去离子水淋溶尾矿模型箱试验,对铜铅镉复合污染尾矿渗滤...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作为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的一种手段被广泛研究,而对于应用于污染土壤场地的原位模拟实验及深层修复污染土壤研究较少。文章利用碎石通道的生物灌注和去离子水淋溶尾矿模型箱试验,对铜铅镉复合污染尾矿渗滤液、毒性浸出及修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灌注碎石通道的修复深度到达模型箱底层(50 cm),其重金属修复率最优点位达到Cu(94.70%)、Pb(68.98%)、Cd(58.79%)。纯水淋溶碎石通道会引起重金属迁移,其中铅镉离子迁移量为生物灌注的2倍。通过对最优点位的XRD、FTIR表征分析,揭示了生物灌注碎石通道修复重金属尾矿机理:除MICP本身的生物吸附、碳酸钙吸附包裹和形成重金属碳酸盐外,碎石通道携带的方解石粉末也吸附了部分重金属,从而使重金属钝化,减少其毒性浸出以达到重金属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修复 毒性浸出 复合重金属污染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圆盘背锡多金属矿床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路永严 包从法 +5 位作者 闫庆贺 何小虎 王核 刘梦帆 高昊 潘奕玮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94-2710,共17页
圆盘背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 圆盘背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51.8±1.5 Ma,是晚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圆盘背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强烈富集Rb、Th、U、K、Pb,亏损Ba、Sr、Ti、P、Nb、Ta,具有明显Eu负异常,属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的高分异、低氧逸度、富集挥发分(F)和金属元素(Sn)的特征以及和成矿之间密切的空间关系表明圆盘背二长花岗岩可能是锡多金属成矿的母体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值(0.708865~0.708918),较低的ε_(Nd)(t)值(-8)和锆石ε_(Hf)(t)同位素值(-15.5~-5.1)以及较大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1568 Ma)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2182~1526 Ma),表明其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中元古代地壳岩石,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区域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圆盘背花岗岩可能是伸展环境下幔源岩浆底垫导致部分地壳熔融形成的。区域伸展可能与华南地块下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平板俯冲和随后的板片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 圆盘背矿床 粤东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高原斜坡区某拟建铁路岩溶水文地质问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华 康晓波 +6 位作者 王波 柴金龙 周翠琼 蔡双乐 侯旭涛 黄晨晖 潘晓东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8-727,共10页
研究区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滇东南高原斜坡区,属珠江源头河段南盘江流域与红河流域的地表分水岭地带,侵蚀切割强烈,地形条件复杂,广泛出露的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含水层组富水性强,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河管道、洼地、落水洞等广布。通过野外调查... 研究区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滇东南高原斜坡区,属珠江源头河段南盘江流域与红河流域的地表分水岭地带,侵蚀切割强烈,地形条件复杂,广泛出露的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含水层组富水性强,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河管道、洼地、落水洞等广布。通过野外调查、观测、示踪试验、实验测试等手段,利用水文地质学、岩溶学等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区岩溶含水层富水性、岩溶发育强度、大泉地下河及管道分布、地热分布情况,及其对拟建铁路选线的影响,计算隧道涌水量,提出隧道施工尽量避开地下水富集区、岩溶强发育区、大泉地下河主管道径流区、地热异常区、岩溶砂岩地层区等建议措施,减少拟建铁路施工可能面临的岩溶水文地质危害及其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破坏,为强岩溶发育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岩溶地质问题 选线建议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典型串珠状岩溶湿地水文地质演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华 康晓莉 +5 位作者 彭淑惠 黄钊 高瑜 黄琴辉 刘绍华 刘天伦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2-541,共10页
位于云贵高原面上宣威岩溶断陷盆地北东部的格宜镇,地貌类型为岩溶丘峰谷区,广泛分布碳酸盐岩地层,由于岩石建造和外地质应力的复杂性,在强烈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既有溶蚀形成的溶洞、洼地、谷地、落水洞等地表岩溶地... 位于云贵高原面上宣威岩溶断陷盆地北东部的格宜镇,地貌类型为岩溶丘峰谷区,广泛分布碳酸盐岩地层,由于岩石建造和外地质应力的复杂性,在强烈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既有溶蚀形成的溶洞、洼地、谷地、落水洞等地表岩溶地貌,又有地下河管道等。通过水文地质学、岩溶学方法,对湖泊型串珠状湿地的构造、水文地质、岩溶发育特征进行研究,云贵高原面上串珠状岩溶湿地演化过程经历了地壳抬升期、南地壳稳定期、地壳再次抬升期三个阶段,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由于地壳抬升,侵蚀基准下切等原因,岩溶管道在漫长的时间内垮塌、淤泥堵塞及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条件下了形成地表串珠状湿地。针对目前湿地面积的不断萎缩、减小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岩溶湿地 水文地质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云南高原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
15
作者 王宇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3-1234,共12页
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是指系统及其环境的构成元素、组织结构、影响因子及其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的多元性、非线性、随机性所导致的无序、突变、探测与推断误差较大的特性。文章从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水文地质结构、含水介... 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是指系统及其环境的构成元素、组织结构、影响因子及其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的多元性、非线性、随机性所导致的无序、突变、探测与推断误差较大的特性。文章从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水文地质结构、含水介质性状、开采影响效应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提供了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复杂性的实证,以及对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复杂性特征的形象化描述。根据对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复杂性的系统认识,结合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实践中的问题,讨论了现行规范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评价指标优化调整及评价标准定量化的意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区勘探控制程度的合理评价尺度,同时对规范的修订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岩溶矿区 地下水系统 复杂性 坑道涌水 勘探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天然出露矿泉水资源特征及远景评价
16
作者 王波 赵莉 +2 位作者 陈晓梅 朱广毅 张高引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5-1286,共12页
为合理规划洱海流域矿泉水资源开发,避免过度开采,保障其可持续利用,需要深入研究洱海流域矿泉水资源特征及成因。文章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对矿泉水资源的水化学特征、分布情况及形成条件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归纳、类比分析、勘查实例举证... 为合理规划洱海流域矿泉水资源开发,避免过度开采,保障其可持续利用,需要深入研究洱海流域矿泉水资源特征及成因。文章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对矿泉水资源的水化学特征、分布情况及形成条件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归纳、类比分析、勘查实例举证等得知,流域矿泉水类型为偏硅酸饮用矿泉水、微量元素饮用矿泉水及理疗矿泉水,主要分布于流域西部断裂褶皱发育、地层岩性变化频繁及岩浆岩广布区域。矿泉水偏硅酸含量普遍较高,按形成条件主控因素可分为断裂带对流型和潜流溶滤型2种成因类型,前者多为优质理疗矿泉水,后者主要为偏硅酸饮用矿泉水。流域矿泉水资源丰富,现状开采利用率低,开采潜力大。文章对流域矿泉水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并开展远景评价,科学制定保护和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维持流域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矿泉水资源 地下水 地质构造 开采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城镇化建设中地质环境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17
作者 张卫锋 张杰 +2 位作者 丁中开 康晓波 张汝祥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8-1421,共14页
云南省大地构造处于欧亚、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汇聚地带。区内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形成了高原湖泊、三江峡谷、喀斯特地貌、高温热泉及火山遗迹等地貌景观,地质环境条件总体复杂且脆弱。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云南省经... 云南省大地构造处于欧亚、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汇聚地带。区内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形成了高原湖泊、三江峡谷、喀斯特地貌、高温热泉及火山遗迹等地貌景观,地质环境条件总体复杂且脆弱。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云南省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迅速。然而,也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泉水干涸、雪线上升、地质灾害频发、石漠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困扰。如何在城镇化发展中避免或减轻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保护地质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综合分析,以六大水系流域为一级防护单元、高原湖泊流域为二级防护单元、重点地质遗迹为三级防护单元,分级分区划分保护区,明确保护目标与级别。研究城镇化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模式,重点关注环境脆弱敏感区域保护,开展城镇区地质环境综合动态监测,加强地质环境立体综合防护治理与非工程措施防护。实现城镇化与地质环境间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提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地质环境 动态监测 对策研究 保护与利用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盈江盆地地下热水循环系统特征及资源潜力
18
作者 张华 何绕生 +5 位作者 康晓波 杨颖彬 李芹 高瑜 周俊蓉 柴金龙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7-1326,共10页
滇西盈江盆地地热位于盈江-陇川高温热水带,属滇西高温热水区高黎贡山-腾冲亚区,地热资源丰富,但调查和研究程度低,地热资源补给来源、资源量和潜力不清。文章通过野外调查、基础地质分析、数学模型、中国大气降水线方程等方法分析地热... 滇西盈江盆地地热位于盈江-陇川高温热水带,属滇西高温热水区高黎贡山-腾冲亚区,地热资源丰富,但调查和研究程度低,地热资源补给来源、资源量和潜力不清。文章通过野外调查、基础地质分析、数学模型、中国大气降水线方程等方法分析地热地质构造特征、储热层结构和边界、地热水补给来源和途径,应用温泉放热量法、泉流汇总法计算地热资源量。研究表明:盈江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发育,深部有较强的热流活动,推测岩浆囊为主要热能来源;盆周山区大气降水入渗深循环补给地下水,补给距离2.0~9.9 km,补给深度1.6~3.0 km;地下水沿着风化花岗岩、变质岩原生裂隙和后期构造断裂带下渗到地壳深部,经深部热源加热后向上运移形成地热流体,储存于盆地底部及边缘孔隙、裂隙含水层和断裂破碎带,在地貌和构造有利部位出露形成温泉和热泉;地热流体储存的热量为484.63×10^(6) MJ,可开采量317.8万m^(3)·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盆地 地热 循环系统特征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复合基材试验下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与影响
19
作者 赵洪宝 李岳 +1 位作者 陈超男 杨帆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3-304,共12页
煤炭露天开采导致土地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人地矛盾,排土场复垦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利用良性发展。以河曲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有机复合基材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与影响。根据不同比例的有机鸡粪肥、玉米秸秆... 煤炭露天开采导致土地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人地矛盾,排土场复垦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利用良性发展。以河曲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有机复合基材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与影响。根据不同比例的有机鸡粪肥、玉米秸秆和混排土设置了15组紫花苜蓿盆栽试验,通过发芽率、株高、叶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土壤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有机复合基材方案的植株发芽率、株高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不同方案间叶片数、叶片长并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N10方案(70%混排土+20%有机肥+10%玉米秸秆)提升土壤肥力效果最佳,可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尤其对植株的发芽率、株高促进效果最好且能使pH长期保持在适宜范围内。有机肥比例大于或等于30%时会有抑制作用,使土壤酸化进而影响种子活性。通过统计学分析得知,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总体趋势随时间的推移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有效磷含量的总体趋势则持续下降,N10方案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最终分别提升了43.10%、71.52%、9.17%,有效增加了土壤营养物质,极大地提升了土壤肥力。伴随时间的推移,在施加的有机肥比例一定时,秸秆的增加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现场试验发现N10方案对玉米叶片数量变化影响较小,但处理后玉米整体株高可达未处理前的1.34倍且种子成活率提高60%,SPAD值提高了40.62%,叶绿素含量相比于未处理的大幅增加。与施用单一有机肥相比,有机肥与秸秆的联合配施在长期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缓土壤碱化等方面更为有效。本研究提出了改善河曲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质量的有效方案,并为黄河流域类似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复垦 土壤改良 有机生物肥 玉米秸秆 肥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和农田表土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比分析
20
作者 王美辰 李海侠 +3 位作者 张小凌 王家明 叶俊民 张苗红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6-724,共9页
在云南省大尺度范围内选择森林与农田对比样地25组,分析对比森林与农田两种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磁性特征以及磁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表土的磁化率(χ_(lf))介于(13.04~1 023.2)×10^(–8) m^(3)/kg,农田表土的χ... 在云南省大尺度范围内选择森林与农田对比样地25组,分析对比森林与农田两种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磁性特征以及磁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表土的磁化率(χ_(lf))介于(13.04~1 023.2)×10^(–8) m^(3)/kg,农田表土的χ_(lf)介于(10.90~828.94)×10^(–8) m^(3)/kg,土壤磁性强度分布范围较大;同一对比组的各类磁性参数相对大小无规律性,25个对比组各类磁性参数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2)研究区森林和农田表土中载磁矿物主要以细粒(SP+SD)亚铁磁性矿物为主,一些样品中含有少量反铁磁性矿物,同一对比组森林和农田表土中磁性矿物类型一致。(3)森林和农田表土磁性与土壤风化程度、营养元素和含水率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不同环境因子对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磁性变化的贡献度不同,森林表土磁性与风化成土作用相关性最强,而农田土壤与有机碳的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表土 森林 农田 成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