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序InSAR解译西安-咸阳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双成 李民 +3 位作者 刘忠 司锦钊 吴文辉 张雅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7,共7页
采用2015-06~2023-01覆盖西安-咸阳地区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以时序InSAR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其他资料,获得西安-咸阳地区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和形变速率等信息,并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SBAS-InSAR与StaMPS-InSAR所得... 采用2015-06~2023-01覆盖西安-咸阳地区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以时序InSAR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其他资料,获得西安-咸阳地区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和形变速率等信息,并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SBAS-InSAR与StaMPS-InSAR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地表形变区主要分布在西安中部和南部,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下水开采,分布与走向受地裂缝与断层影响;咸阳大部分地区处于稳定状态,仅在局部地区有较为明显的沉降,沉降受地下水开采、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StaMPS-InSAR 西安-咸阳地区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裂缝分类及地面沉降区构造地裂缝防治对策 被引量:14
2
作者 卢全中 李聪 +1 位作者 刘聪 占洁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6-375,共10页
地裂缝类型多样,灾害严重。根据主导因素及动力类型,将地裂缝分为构造地裂缝和非构造地裂缝两大类和16个类别;基于地裂缝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和活动特征,认为地面沉降区构造地裂缝发生超常活动的本质原因是地裂缝错断了含水层... 地裂缝类型多样,灾害严重。根据主导因素及动力类型,将地裂缝分为构造地裂缝和非构造地裂缝两大类和16个类别;基于地裂缝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和活动特征,认为地面沉降区构造地裂缝发生超常活动的本质原因是地裂缝错断了含水层,在过量抽取地下水时地裂缝两侧形成明显的水头差,产生不均匀压缩,从而导致地表发生较大的差异沉降;提出了采用定向钻井打通被错断含水层以实现地裂缝两侧水位自然平衡的地面沉降区构造地裂缝防控方法——通水调压控裂法(CABHP),该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区的构造地裂缝活动,避免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和灾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面沉降 分类 防治 通水调压控裂法 定向钻井 差异沉降 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方法-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的渭河盆地水蚀型地裂缝细观成生过程数值模拟
3
作者 张岩 王涪江 王飞永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6,共11页
渭河盆地是我国地裂缝灾害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水蚀型地裂缝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采用离散元方法(DEM)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基于渭河盆地典型水蚀型地裂缝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了水蚀型地裂缝数值模型,从细观角度分析了浅表水... 渭河盆地是我国地裂缝灾害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水蚀型地裂缝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采用离散元方法(DEM)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基于渭河盆地典型水蚀型地裂缝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了水蚀型地裂缝数值模型,从细观角度分析了浅表水作用下水蚀型地裂缝的成生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水蚀型地裂缝的成生过程具有明显阶段性,依次可划分为潜蚀成穴、暗穴扩展、塌陷成洞、扩展成缝4个阶段;暗穴是裂缝发生的初级形态,通常先竖向发育,直至地表破裂后再横向扩展成洞,进而延伸成缝;潜蚀成穴与暗穴扩展阶段主要为中小颗粒迁移,历时最长;塌陷成洞与扩展成缝阶段粗颗粒快速流失,发生极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水蚀型 离散元方法 计算流体力学 浅表水侵蚀 成生过程 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水管道45°斜穿地裂缝足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聪 乔建伟 +3 位作者 闫腾飞 卢全中 占洁伟 彭建兵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对供水管道造成严重危害。以西安市球墨铸铁供水管道穿越地裂缝为工程背景,通过供水管道45°斜穿地裂缝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地裂缝作用下供水管道的变性特征、结构应力与土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结...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对供水管道造成严重危害。以西安市球墨铸铁供水管道穿越地裂缝为工程背景,通过供水管道45°斜穿地裂缝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地裂缝作用下供水管道的变性特征、结构应力与土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地裂缝作用下,上盘管道产生差异沉降,远离地裂缝管道末端沉降量最大,上盘管道顶部和底部部分区域形成脱离区或脱空区。管道表现出复杂的伸臂梁受力模式,竖向上上盘管道产生“上凸下凹”的弯曲变形,顶部形成受拉区,底部形成受压区;下盘管道产生“上凹下凸”的弯曲变形,导致其顶部形成受压区,底部形成受拉区;水平方向上,地裂缝与管道锐角侧形成受拉区,钝角侧形成受压区。管道柔性T型接口可一定程度调节管道两侧差异沉降,且在管道接口处轴向应力最大。基于模型试验结果,提出地裂缝发育区管道建设应合理规划线路、浅埋或架空布设、采用柔性接口并增加接口强度和刚度、布设监测装置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道 地裂缝 柔性接口 球墨铸铁 模型试验 工程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开发潜力 被引量:9
5
作者 马涛 李文莉 +6 位作者 韩双宝 张红强 王文科 李甫成 李海学 贺旭波 赵梅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2-1445,共14页
【研究目的】陕西省是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揭示黄河流域陕西省地下水资源禀赋,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开发利用潜力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黄河流域陕西省为研究区,划分评价单元... 【研究目的】陕西省是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揭示黄河流域陕西省地下水资源禀赋,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开发利用潜力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黄河流域陕西省为研究区,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引入泰尔指数从人口和面积两方面评估各区域地下水资源分布差异;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利用水资源负载指数和开采潜力指数,定量评价各行政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潜力。【研究结果】黄河流域陕西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77.59×10^(8)m^(3)/a,地下水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各评价单元中关中盆地区地下水资源人口和面积分布差异最大,行政区中延安市与西安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差异最大。降水是全区地下水资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人类活动尤其农业灌溉,地表水因素对渭南市、榆林市有较大影响,蒸散发对延安、榆林、宝鸡地下水资源有一定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介于0.8~2.5,地下水资源负载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较全国属于高负载区,各行政区开发利用潜力差异明显,开发程度较高区域集中在关中城市群,西安市开发程度最高,铜川市开发利用程度最低。【结论】黄河流域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潜力分布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元,应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分区分类调控,构建更加协调的资源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分布差异 开发利用潜力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黄河流域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指标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成 高帅 +2 位作者 于宁宇 程晓露 徐岩岩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86,共5页
陕西省南北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大,地质灾害类型不同,目前采用相同时间段的累计降雨量进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科学性不足。为探索适合于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及监测预警指标,以2001—2019年4060起滑坡资料、致灾雨量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为基... 陕西省南北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大,地质灾害类型不同,目前采用相同时间段的累计降雨量进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科学性不足。为探索适合于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及监测预警指标,以2001—2019年4060起滑坡资料、致灾雨量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降雨同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性,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区降雨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土壤含水率同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指标建议,研究结果为开展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降雨 土壤含水率 预报预警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红砂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研究
7
作者 乔建伟 刘争宏 +2 位作者 夏玉云 王冉 唐立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28,共8页
为准确评价安哥拉红砂场地的自重湿陷特征,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表及不同深度地层变形、水分入渗规律和浸水前后标贯击数进行监测与研究,并对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浸水后红砂地基表现为持续抬升,变形... 为准确评价安哥拉红砂场地的自重湿陷特征,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表及不同深度地层变形、水分入渗规律和浸水前后标贯击数进行监测与研究,并对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浸水后红砂地基表现为持续抬升,变形曲线可分为陡升、缓升、不稳定和趋于稳定4个阶段;深度8 m以上红砂地层为湿陷沉降变形,累计沉降量为5.6 mm,远小于室内试验计算的自重湿陷沉降量137 mm;红砂竖向渗透速率和水平渗透速率均较大,浸水和停水后红砂含水率变化较快,红砂持水性较差,浸水过程中红砂地层的饱和度小于80%,为非饱和渗透;浸水后红砂地层标贯击数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的软化特性。红砂较大的渗透系数和较差的持水性导致红砂很难达到饱和状态,是自重湿陷沉降量实测值远小于计算值的因素之一,一般工程建设中建议可不考虑红砂地基的湿陷特性,而将其按软化特性进行设计。研究结果不仅可指导红砂场地未来工程建设,还可为其他砂土湿陷性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试坑浸水 渗透特性 湿陷性 软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序InSAR与ESMD的高填方膨胀土机场隐患识别与形变监测
8
作者 张双成 李思洁子 +2 位作者 任志鹏 司锦钊 胡兴群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本文首先运用小基线集时序InSAR技术(SBAS-InSAR)识别安康膨胀土机场的形变隐患区,获取隐患区特征点的长时间序列;然后基于ESMD算法对形变时间序列进行分解,提取季节性物理信号,突出地表形变信号,获取时间序列季节性波段周期和形变异常... 本文首先运用小基线集时序InSAR技术(SBAS-InSAR)识别安康膨胀土机场的形变隐患区,获取隐患区特征点的长时间序列;然后基于ESMD算法对形变时间序列进行分解,提取季节性物理信号,突出地表形变信号,获取时间序列季节性波段周期和形变异常发生的频率和时间;最后结合环境负载中的降水、温度因素对形变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机场地表形变主要发生在膨胀土填方区域,机场高填方边坡的形变尤为明显;②膨胀土形变受环境因素表现为季节性波动,且在夏季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关膨胀土易发生周期性形变机制的重要线索,并对监测膨胀土地质条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机场 时序InSAR ESMD算法 隐患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地质灾害监测异常数据识别方法
9
作者 刘将成 郝光耀 +4 位作者 陶虹 徐岩岩 王亨 江先晖 陈群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4,共11页
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依赖于准确的传感数据。论文针对地质监测传感数据噪声大和长时序特征难以捕捉的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地质灾害监测异常数据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引入随机数据增强策略,丰富了训练数据的多样性,提升了... 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依赖于准确的传感数据。论文针对地质监测传感数据噪声大和长时序特征难以捕捉的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地质灾害监测异常数据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引入随机数据增强策略,丰富了训练数据的多样性,提升了模型对噪声的鲁棒性;其次,采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提取长时序特征,并通过对抗训练机制提高模型预警性能的稳定性。通过在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提取的4个真实时序传感数据流的实验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在AUROC和F1指标上较现有的机器学习对比方法有5%~10%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监测 传感数据 神经网络 生成对抗网络 异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A数据监测大西安2019~2022年大西安地表形变 被引量:8
10
作者 冯旻譞 齐琦 +6 位作者 董英 曾磊 张新社 刘文辉 李勇 王涛 张戈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8-185,共8页
西安是中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集中发育的地区之一。西安市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超采密切相关。近年来,西安市持续开展的地下水人工回灌,地下水位有所恢复。笔者采用小基线集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西安城区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 西安是中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集中发育的地区之一。西安市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超采密切相关。近年来,西安市持续开展的地下水人工回灌,地下水位有所恢复。笔者采用小基线集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西安城区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的47景升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西安地区最新的地面形变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地下水位回升,西安市目前地面沉降已经有效缓解,典型沉降区鱼化寨、电子城等已经出现了地面回弹现象,大范围的地面沉降几乎不可见,仅在城区东南处见零星分布的沉降区。地下水位变化是导致地表回弹的重要原因。无论是电子城区域还是鱼化寨区域,其地表抬升形变已经度过土层快速变形的弹性形变时期。总体回弹量在安全范围,对周边的地铁及建筑的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地面回弹 地下水 地面沉降 小基线集干涉测量InSA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山阳“8·12”大型山体滑坡运动特征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孟桓羽 占洁伟 +3 位作者 卢全中 俞朝悦 亢佳乐 孙月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10-1928,共19页
2015年8月12日,陕西省山阳县中村镇烟家沟村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滑坡堆积体摧毁并掩埋了18间房屋,造成7人死亡,64人失踪。本文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无人机航拍等技术,详细描述了山阳滑坡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初... 2015年8月12日,陕西省山阳县中村镇烟家沟村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滑坡堆积体摧毁并掩埋了18间房屋,造成7人死亡,64人失踪。本文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无人机航拍等技术,详细描述了山阳滑坡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初步揭示滑坡的成因机制和运动过程。利用离散元软件PFC^(3D),对山阳滑坡运动全过程进行模拟,再现了滑坡体失稳后,在重力作用下沿视倾向启动、碰撞和堆积全过程。本文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山阳滑坡属于典型的顺层岩质斜坡视倾向失稳,滑坡体长期顺层蠕滑,加之表水溶蚀作用,最终导致锁固段剪断发生整体视倾向失稳破坏;(2)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前部稳定山体的阻挡,运动方向发生了两次碰撞偏转,呈现出层层超覆、拆离运动和侧向挤滑等特殊运动堆积特征;(3)依据山阳滑坡的堆积特征与滑体结构分布特征,将山阳滑坡运动破坏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滑坡体裂缝发展-贯通阶段、锁固段剪断-滑体启动阶段、整体高速滑动阶段、碰撞“急刹车”制动阶段、拆离-侧向挤滑阶段、二次碰撞抛撒流动阶段和断壁区崩滑阶段;(4)数值模拟显示山阳滑坡从滑坡体启滑到最终停积用时仅35 s,滑体最大运动距离500 m,最大运动速度36.2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阳滑坡 运动特征 成因机制 岩体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红砂湿陷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建伟 夏玉云 +2 位作者 刘争宏 王冉 唐立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97,104,共6页
湿陷性是安哥拉红砂的典型工程特性,研究其影响因素对红砂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安哥拉红砂原状土与重塑土的室内压缩试验,探讨了压力、含水率、结构性、干密度和细粒土含量对红砂湿陷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 湿陷性是安哥拉红砂的典型工程特性,研究其影响因素对红砂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安哥拉红砂原状土与重塑土的室内压缩试验,探讨了压力、含水率、结构性、干密度和细粒土含量对红砂湿陷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压力>100 kPa时,红砂重塑样湿陷系数约是原状土的2.0倍;红砂湿陷系数与试验压力和细粒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随压力和细粒土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存在峰值压力和峰值细粒土含量,峰值压力为300 kPa,峰值细粒土含量为60%~80%;红砂湿陷系数与干密度和含水率整体上呈反比关系,原状红砂湿陷性消除和完全丧失的界限含水率分别为9%和13%;重塑土湿陷性消除和完全丧失的界限含水率分别为11%和13%,界限干密度分别为1.80 g/cm^(3)和1.90 g/cm^(3),对应的压实系数分别为0.92和0.97。湿陷性红砂地区工程建设可通过提高干密度消除其湿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湿陷性 影响因素 物理指标 安哥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1
13
作者 白海锋 宋进喜 +4 位作者 龙永清 刘刚 张星朗 袁永锋 李引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64-1075,共12页
为了解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科学保护沙漠湖泊生态健康,于2016-2017年调查了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主要水质理化指标,分析了该湖泊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红碱淖全年共调查到... 为了解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科学保护沙漠湖泊生态健康,于2016-2017年调查了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主要水质理化指标,分析了该湖泊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红碱淖全年共调查到浮游动物30属35种,种类组成以轮虫为主,占比为41.67%,优势种以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唇形叶轮虫(Notholca labis)、虱形大眼溞(Polyphemus pediculus)、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为主,种类数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1.9 L^(-1),变化范围4.2~326.3 L^(-1),年平均生物量为0.193 mg·L^(-1),变化范围为0.001~1.138 mg·L^(-1),浮游动物现存量存在季节差异,呈现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特点。浮游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平均值分别为2.040和0.712,多样性呈现出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电导率和溶解氧浓度是显著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红碱淖水质处于中污染状态,水体属轻度富营养类型,水量调控与水质管理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红碱淖的生态保护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