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四川省耕地保护研究
1
作者 任茜 李欣欣 +2 位作者 刘雅雅 余向克 黄中杰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7-32,共6页
对四川省的粮食安全现状进行评估,探索耕地保护机制和管控措施。通过对四川省2010—2021年耕地规模、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状况进行分析,构建四川省粮食安全模型,分析全省粮食自给程度,评估四川省及其各市/州粮食安全现状水平。同时,通过... 对四川省的粮食安全现状进行评估,探索耕地保护机制和管控措施。通过对四川省2010—2021年耕地规模、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状况进行分析,构建四川省粮食安全模型,分析全省粮食自给程度,评估四川省及其各市/州粮食安全现状水平。同时,通过构建耕地需求量测算模型,以市/州为单元,基于粮食需求水平与粮食供给水平的预测,在满足基本自给和完全自给的条件下,对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进行定量分析,寻求最优耕地保护面积,提出耕地保护与管控建议。研究表明,目前四川省耕地资源数量可以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全省粮食安全状况良好,但根据粮食自给率预测未来耕地需求量增大,耕地保护压力较大,应采取相关管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需求量 耕地保护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涛 穆羽 +4 位作者 李军 夏建国 高雪松 肖睿霖 邓云思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0-15,共6页
近年,川西北地区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研究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碳排放时空变异特征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碳排放视角建立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采用SBM... 近年,川西北地区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研究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碳排放时空变异特征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碳排放视角建立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采用SBM-DEA模型,分析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县级单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碳排放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碳排放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二者的空间分布状况呈现相反趋势,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随碳排放量增加而降低。②2010~2020年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先波动上升再波动下降的趋势,2020年达到十年间的碳排放量最低值0.169t/hm^(2)。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分布在东北部的阿坝州,其余县(市)属于低碳排放区和较低碳排放区。各县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介于0.01~1.1668t/hm^(2)之间,且大部分县级的碳排放等级趋于稳定、变动不大。③2010~2020年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先波动下降后上升趋于平稳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大。低效率区与较低效率区由零散分布于甘孜州阿坝州各县变为集中分布于阿坝州及少数甘孜州县(市),再演变为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中部。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碳排放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二者的空间分布状况呈现相反趋势。这是因为碳排放量与农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的使用量成正比,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生态效率 碳排放 非期望产出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视角的四川省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研究
3
作者 穆羽 陈正洪 +5 位作者 李军 邓云思 王雅婧 夏建国 蒋晓静 高雪松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①总体土地利用适宜度高值区分布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②四川多数市的生产空间适宜度较高,生活空间适宜度高值区大多分布在成都平原,生态空间发展适宜区集中于甘孜州等高原山地区。③根据适宜度可将四川省分为9个单一导向区及12个复合导向区,共7种类型,其中大部分为复合导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分区 土地利用适宜性 生态位适宜度 三维魔方分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川西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以雅安市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军 邓云思 +5 位作者 黄泳杰 夏建国 穆羽 冯庆 高雪松 刘志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97-1808,共12页
【目的】通过模型定量核算研究区各类用地的碳排放和碳储量,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区域碳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雅安市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 【目的】通过模型定量核算研究区各类用地的碳排放和碳储量,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区域碳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雅安市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对雅安市近20年来的碳储量进行量化,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多情景模拟预测雅安市2030年的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1)2000—2020年雅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中,除草地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呈正增长趋势,变化幅度由低到高分别为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变化幅度分别为-7.41%、-3.87%、0.45%、3.42%、71.71%、104.57%。(2)雅安市2000—2020年碳储量呈先高速上升再缓慢下降趋势,碳储量整体水平是小幅增加,增加4.88×10^(10)t,增幅为1.03%;从空间上看,雅安市碳储量最高的区域为邛崃山—大雪山一线,蒙顶山、周公山等区域呈点状分布。(3)基于FLUS-InVEST模型测算,相较于202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雅安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其下降总量为5.23×10^(8) t;在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2030年雅安市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其增加总量为1.77×10~9 t。【结论】据预测,在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雅安市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比自然发展情景下更多,因此可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促进区域碳储量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雅安市为例
5
作者 刘志彬 邓云思 +4 位作者 冯庆 夏建国 高雪松 郑闻捷 李军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24-30,共7页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提高土地资源绿色利用效率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采用SSBM模型与GTWR模型对雅安市8个区县2015—2020年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进行分析,从土地利用特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和影响因素等维度探究区...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提高土地资源绿色利用效率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采用SSBM模型与GTWR模型对雅安市8个区县2015—2020年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进行分析,从土地利用特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和影响因素等维度探究区域差异,并提出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对策。结果表明:(1)2015—2020年,雅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土地绿色利用效率“U”型特征且提升,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高效率区由中部向北部与南部扩散。(2)经济发展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环境因素是雅安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人均GDP对GDP数值与人口数量历年变化较大的区域影响强烈,其中名山区达到0.94;二、三产业比值对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且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影响强烈,其中宝兴县最高值达到0.3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对于工业二氧化硫及烟(粉)尘排放量少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的区域影响强烈,宝兴县最大达到-0.05。(3)可以通过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坚持产业结构改革与发展清洁能源提升雅安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利用效率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土地利用 雅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州市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6
作者 付涛 张成 +2 位作者 陈媛媛 肖欣娟 朱双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4年第5期27-3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彭州市2022年三种典型农作物耕作模式下的耕地土壤养分进行研究,实现对彭州市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目标,进而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监测,推动耕地治理与保护利用,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法]在彭州市1... [目的]通过对彭州市2022年三种典型农作物耕作模式下的耕地土壤养分进行研究,实现对彭州市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目标,进而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监测,推动耕地治理与保护利用,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法]在彭州市13个乡镇及街道采集3种典型农作物轮作模式(蔬菜-水稻、小麦-水稻、蔬菜-玉米轮作方式)下的耕地土壤共计34个,以此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土壤养分现状,并采用内梅罗指数法(Nemerow Index)对彭州市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2022年,彭州市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均值分别为:6.25 g/kg、36.20 g/kg、2.30 g/kg、47.85 mg/kg、110.82 mg/kg、13.08 cmol/kg,均表现为中等偏上水平。[结论]2022年彭州市耕地土壤整体肥力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轮作模式 土壤养分 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与模拟研究: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
7
作者 刘志彬 吴玺 +5 位作者 余东芮 李军 余向克 高雪松 欧定华 邓云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本文利用2009—2023年邛崃市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趋势、空间自相关和Hurst指数分析,研究该县级行政区的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9—2023年邛崃市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各类国土空... 本文利用2009—2023年邛崃市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趋势、空间自相关和Hurst指数分析,研究该县级行政区的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9—2023年邛崃市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各类国土空间的碳排放量变化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但乡村生产空间的碳排放量在国土空间碳排放总量的占比始终大于70%;(2)2009—2023年,邛崃市国土空间碳排放量“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格局越发明显,空间正向集聚性显著,并逐渐表现出“多中心热点集聚”和“冷点连片”特征;(3)全市有99.1%的国土空间表现出碳排放量变化的正向持续性,未来将延续2009—2023年的变化趋势,而全市仅有0.53%的国土空间未来碳排放量将由增长向降低转变,并主要分布在回龙镇丘陵区和南河两岸。研究邛崃市碳排放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可为县域低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与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演变 国土空间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粮食生产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郑玲 马千然 +4 位作者 江涛 刘晓敬 牟珈慧 王灿辉 蓝羽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3-25,共13页
[目的/意义]四川省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域,其粮食生产的时空动态变化对区域资源配置和国家粮食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揭示四川省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时间变化规律,为区域粮食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探索时空协同... [目的/意义]四川省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域,其粮食生产的时空动态变化对区域资源配置和国家粮食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揭示四川省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时间变化规律,为区域粮食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探索时空协同分析方法在农业大数据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四川省2000至2019年的县域面板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模型和时空立方体模型分析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冷热点变化及聚类模式,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评估驱动因素的时空差异化影响。[结果和讨论]四川省粮食产量在川东平原形成高产核心区,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北-西南走向,二十年来四川省粮食产量主要表现出7种冷热点和3种聚类模式,成都平原产量持续增加,川西高原产量下降速度变缓,而川中产量持续降低,全省64.77%的地区表现出增产潜力,特别是川西地区,增产潜力显著,约16.93%的地区(地形复杂和资源匮乏的山区)可能面临减产风险。驱动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农业因素是四川省粮食产量时空特征主导因素,自然因素次之,人为和经济因素影响较小,保障农业用地面积在粮食保产增产中起着关键作用,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的改善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四川省粮食产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提出的时空整合分析框架为区域粮食生产格局解析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将为四川省粮食产能提升和“天府粮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立方体 时空演变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与其功能动态耦合性的县域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 被引量:8
9
作者 欧定华 张琪 +6 位作者 秦景 龚上淇 吴毅杰 郑仲帅 夏建国 边金虎 高雪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84-296,共13页
国土空间分类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基础。该研究综合应用地理探测器q统计和地理时空分析法,基于土地利用及其功能的时空异质性和动态耦合性,建立了一种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方法,并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开展了县域国土空... 国土空间分类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基础。该研究综合应用地理探测器q统计和地理时空分析法,基于土地利用及其功能的时空异质性和动态耦合性,建立了一种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方法,并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开展了县域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及其与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衔接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邛崃市土地利用优势国土空间功能存在时空异质性,土地利用与其优势国土空间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耦合性,二者耦合度以及与地类耦合的国土空间功能结构均存在时间异质性,这证实在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中考虑土地利用及其功能的时空异质性和动态耦合性的必要性;2)邛崃市国土空间分类体系由3个一级空间类型、7个二级空间类型和14个三级空间类型组成,不同于国土空间分类理论框架体系,进一步证实土地利用及其功能的时空异质性和动态耦合性会影响国土空间分类结果,基于土地利用及其功能的时空异质性和动态耦合性构建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更符合实际,可以避免定性分析理论构建产生的偏差;3)建立了国土空间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实现"虚"的国土空间功能通过"实"的土地利用得以表达,为利用历史数据和成果资料提供了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 分类 国土空间 主导功能 地理探测器 时空动态耦合分析 邛崃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流域土地利用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文英 高雪松 王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9-356,365,共9页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间的协同关系,为沱江流域的区域协同碳减排规划及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使用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碳生态承载系数、人类活动...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间的协同关系,为沱江流域的区域协同碳减排规划及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使用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碳生态承载系数、人类活动强度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回归分析方法,核算了沱江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协同关系。[结果]研究表明,2000—2020年沱江流域碳排放量增加了5.13×10^(7) t,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90%以上;碳吸收量变化不大,主要来自林地,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净碳排放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碳平衡协调度均在提升,但70%以上的区域处于失调衰退状态。沱江流域人类活动强度整体处于中等强度水平,空间上从北向南呈现“低—高—低—高”的格局。[结论]人类活动强度与人均GDP、人均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碳平衡协调度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技术进步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提高碳汇能力与碳生产力是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碳平衡协调水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人类活动强度 碳平衡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雅雅 黄中杰 +4 位作者 任茜 李欣欣 李苗 杨莉 余向克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3期59-62,共4页
梳理了四川省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成因,阐述了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策略方法,总结了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成果及取得的成效。评估调整后,把真正需要保护的生态区域划入红线,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梳理了四川省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成因,阐述了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策略方法,总结了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成果及取得的成效。评估调整后,把真正需要保护的生态区域划入红线,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存在的矛盾冲突图斑调出红线,既守住了生态安全底线,又合理化解了社会矛盾,确保了划定成果权威、科学、可执行。最后,对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评估调整 生态效益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市不同农用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12
作者 朱双 肖光莉 +2 位作者 韩熙 高文皓 罗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66-72,共7页
通过对都江堰市崇义镇大桥村、青城山镇赤城村和向峨乡石花村农用地进行定点监测,选取了水田、旱地、果园、菜地4种主要农用地利用方式,分析了2020—2022年不同农用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都江堰市农用地持续利用提... 通过对都江堰市崇义镇大桥村、青城山镇赤城村和向峨乡石花村农用地进行定点监测,选取了水田、旱地、果园、菜地4种主要农用地利用方式,分析了2020—2022年不同农用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都江堰市农用地持续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结果表明,2020—2022年不同农用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的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有效磷含量均值大小均表现为菜地>果园>水田>旱地。土壤有机质整体呈上升趋势,监测样点间差异小,其中旱地变化幅度最大,3 a提高了2.90%;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无明显差异,其中菜地氮素含量最高;菜地和果园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明显高于水田和旱地,且样点间差异较大;2021—2022年水田和旱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2020—2021年差异不明显,且样点间差异较小。鉴于此,建议研究区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提高土壤肥力;继续推广秸秆还田,高肥力的土壤一年还田一茬,维持土壤有机质的稳定,中低肥力的土壤可以两年还田三茬,同时还田时应配施氮肥,调整土壤碳氮比,防治秸秆腐烂与作物生长争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市 农用地 土壤肥力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艳 蔡泽慧 +3 位作者 苟小梅 叶想 李冰 张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目的】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土壤钾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和玉米地土壤钾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春播前采集红壤区撂荒(CK)、玉米连作(CY)、豌豆-玉米轮作(RWY)和西葫芦-玉米轮作(RXY)4个种植制度下耕... 【目的】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土壤钾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和玉米地土壤钾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春播前采集红壤区撂荒(CK)、玉米连作(CY)、豌豆-玉米轮作(RWY)和西葫芦-玉米轮作(RXY)4个种植制度下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各形态钾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个玉米种植制度下土壤各形态钾分布规律不同,耕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均高于亚耕层,矿物钾含量未表现出典型规律,种植制度对耕层土壤钾素含量影响更大。耕层和亚耕层土壤的水溶性钾、特殊吸附钾和非特殊吸附钾均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特殊吸附钾是该区有效钾的最大供应源。与玉米轮作相比,玉米连作导致土壤酸化程度增加,尽管其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壤(P<0.05),但长期采用玉米连作不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轮作可降低土壤酸化程度,防止速效钾过度累积,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可使土壤供钾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结论】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耕层钾形态及其有效性影响较大,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是该区钾素可持续利用的玉米最佳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钾形态 有效钾 红壤 玉米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硅、锌肥对镉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石梏岐 姚旭松 +3 位作者 龚力 龙震 蒋丽 杨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7-1254,共8页
【目的】探讨镉胁迫下喷施叶面硅锌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小麦Cd积累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以川麦602号小麦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模拟Cd污染的条件,对小麦幼苗进行单施叶面硅肥、锌肥和配施3种处理。【结果】(1)在Cd胁迫下,叶面硅、锌肥提... 【目的】探讨镉胁迫下喷施叶面硅锌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小麦Cd积累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以川麦602号小麦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模拟Cd污染的条件,对小麦幼苗进行单施叶面硅肥、锌肥和配施3种处理。【结果】(1)在Cd胁迫下,叶面硅、锌肥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其效果Si>Si&Zn>Zn;(2)单独喷施叶面硅、锌肥和混合喷施硅锌肥均降低了小麦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30.31%、16.41%、14.16%;(3)喷施叶面肥还通过降低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来缓解小麦叶片的氧化应激,并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论】镉胁迫下喷施叶面硅、锌肥可以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对Cd的吸收,从而减轻Cd对小麦幼苗的毒害,其中单施叶面硅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硅肥 叶面锌肥 氧化应激 抗氧化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推进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成都应用的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科 朱双 +2 位作者 苟宁倢 徐张义 刘思汐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4年第6期50-52,共3页
本文对成都市水稻施肥现状及应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该技术在当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推广的策略,以期为成都市化肥减量化工作和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侧深施肥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旱地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16
作者 付涛 张成 +4 位作者 肖欣娟 任树友 陈媛媛 吴继开 朱双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51-55,共5页
为探究成都市旱地土壤不同轮作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特征,本研究在成都市17个涉农区(市)县内采集小麦—玉米和油菜—玉米两种典型轮作模式下的旱地土壤,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酸碱度等含量。结果表明成都市旱地土壤有机质... 为探究成都市旱地土壤不同轮作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特征,本研究在成都市17个涉农区(市)县内采集小麦—玉米和油菜—玉米两种典型轮作模式下的旱地土壤,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酸碱度等含量。结果表明成都市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4.43g/kg,属于中等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为1.28g/kg,属于中等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7.30mg/kg,属于中等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20.03mg/kg,属于中等水平;土壤pH平均为7.51,属于碱性土壤。可见,成都市旱地土壤为碱性土壤,整体土壤养分属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旱地土壤 养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渣配施化肥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涵苡 张敏 +3 位作者 王静 王澄宇 周伟 邓良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4-370,共7页
为促进菌渣肥料化利用和化肥减量增效,选用毛木耳、香菇和双孢蘑菇菌渣作为有机物料,以成都平原常规化肥施氮量为基准,设置空白处理(CK)、常规化肥(CF)、25%和50%毛木耳菌渣(APR1、APR2)、25%和50%香菇菌渣(LER1、LER2)、25%和50%双孢... 为促进菌渣肥料化利用和化肥减量增效,选用毛木耳、香菇和双孢蘑菇菌渣作为有机物料,以成都平原常规化肥施氮量为基准,设置空白处理(CK)、常规化肥(CF)、25%和50%毛木耳菌渣(APR1、APR2)、25%和50%香菇菌渣(LER1、LER2)、25%和50%双孢蘑菇菌渣(ABR1、ABR2),共8个处理,探讨不同菌渣配施化肥对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菌渣配施化肥处理能有效增强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促进作物对氮素的积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作物有效穗数,进而促产。然而菌渣C/N比(C/N>30)、P_(2)O_(5)替代率和K_(2)O替代率越高,导致养分利用率下降,产量显著降低,P_(2)O_(5)和K_(2)O的施入对土壤和作物的正向效应不足以补偿,使其与作物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来看,选用C/N比接近30的菌渣,水稻季选用50%或以下的氮肥替代率和小麦季选用25%的氮肥替代率有利于作物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 土壤肥力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县稻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及对农田产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开坤 朱双 +3 位作者 张前林 肖光莉 文双全 姚旭松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9期76-81,共6页
对四川泸县20个水稻生产乡镇进行土壤调研取样,共采集表层土层样品100份,测定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农田产量及农田土壤综合肥力。结果表明:农田水稻产量均达到了600 kg/667 m2。泸县土壤大多表现为酸性... 对四川泸县20个水稻生产乡镇进行土壤调研取样,共采集表层土层样品100份,测定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农田产量及农田土壤综合肥力。结果表明:农田水稻产量均达到了600 kg/667 m2。泸县土壤大多表现为酸性,且有效磷含量较低。本次调查农田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且奇峰镇的综合肥力最低。在现有土地条件下,土壤pH值在6.1左右,有机质含量在21.1 g·kg^(-1)左右、碱解氮在121 mg·kg^(-1)左右、有效磷在15 mg·kg^(-1)左右、速效钾在125 mg·kg^(-1)时,有利于泸县农田产量的提升。建议泸县种植户重视土壤酸化的治理,并合理提高奇峰镇农田综合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肥力 农田产量 四川省泸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评价四川省泸县土壤肥力
19
作者 徐开坤 朱双 +1 位作者 郑琴 姚旭松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46-49,55,共5页
对四川省泸县19个农业生产乡镇进行土壤调研取样,共采集0~20cm土层样品95份,分别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并采用土壤养分等级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肥力评价法评价了土壤的肥力等级。结果表明,泸... 对四川省泸县19个农业生产乡镇进行土壤调研取样,共采集0~20cm土层样品95份,分别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并采用土壤养分等级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肥力评价法评价了土壤的肥力等级。结果表明,泸县土壤多为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偏低,土壤总体较为贫瘠;泸县碳、氮、磷元素呈较强的相关性;玄滩镇土壤最肥沃,其次为得胜镇,百和镇土壤最贫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农田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 四川省泸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珙县土壤肥力评价
20
作者 金中林 朱双 +2 位作者 谢明 郑琴 姚旭松 《农业装备技术》 2022年第5期53-59,共7页
对宜宾珙县等17个稻米、包谷生产乡开展土壤调查采样工作,共收集了0~20 cm土地样本85份,重点检查了土地pH值、天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浓度,并采用土壤养分等级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肥力评价法评价了土壤的肥力... 对宜宾珙县等17个稻米、包谷生产乡开展土壤调查采样工作,共收集了0~20 cm土地样本85份,重点检查了土地pH值、天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浓度,并采用土壤养分等级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肥力评价法评价了土壤的肥力等级。结果表明:经酸碱度评级,珙县土壤大多为酸性且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为丰富。珙县土壤pH值、有机质与有效养分的相关性较强,极有可能为同一来源。主成分分析肥力评价法结果表明:罗渡苗族乡土壤最肥沃,其次为下罗镇;沐滩镇土壤最贫瘠,其次为孝儿镇。总之,珙县农田土壤普遍呈酸性,大部分土壤肥力水平整体较高,只有个别地区部分养分含量较低,养分条件总体上适合水稻、玉米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县农田 土壤养分 土壤肥力评价 宜宾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