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海洋环境与变化”专辑前言
1
作者 黄大吉 许冬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共2页
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区、市)中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区域之一,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科学研究价值。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不容忽... 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区、市)中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区域之一,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科学研究价值。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不容忽视。近年来北部湾海洋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研究,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了“北部湾海洋环境与变化”专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研究 海洋研究所 科学研究价值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保护 北部湾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源-汇过程的驱动因素:以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许冬 葛倩 +2 位作者 韩喜彬 邓韬 肖婷露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32,共16页
北部湾是热带、亚热带陆架半封闭海湾,具有独特和复杂的源-汇过程,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海湾沉积动力学、海湾生态系统动力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一个小型天然实验室。该文总结了在北部湾沉积物类型、沉积物来源、沉积物输运和... 北部湾是热带、亚热带陆架半封闭海湾,具有独特和复杂的源-汇过程,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海湾沉积动力学、海湾生态系统动力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一个小型天然实验室。该文总结了在北部湾沉积物类型、沉积物来源、沉积物输运和沉积格局、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记录、人类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如下建议:(1)加强北部湾现代沉积过程研究,重视物源端元特征的研究和现代直接观测研究;(2)聚焦泥质沉积中心,开展更多浅地层剖面、科学深钻孔和高分辨率沉积记录研究;(3)聚焦国家碳中和需求,深入研究北部湾沉积碳储库的规模、结构、增汇潜力和脆弱性;(4)推动与越南等国的国际合作调查研究;(5)基于系统科学思维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海洋沉积 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装置得分的北太平洋波浪能资源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威 时健 +1 位作者 张弛 陶爱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1,共9页
针对波浪能发电量取决于当地波浪特征和波浪能发电装置,而传统单一的波能流密度评估法则只考虑了地区波浪特性,未结合装置加以分析,评估结果偏向理论的问题,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 针对波浪能发电量取决于当地波浪特征和波浪能发电装置,而传统单一的波能流密度评估法则只考虑了地区波浪特性,未结合装置加以分析,评估结果偏向理论的问题,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提供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CMWF Reanalysis v5, ERA5)中的再分析波浪数据,通过装置得分的波浪能评估方法对北太平洋区域1979—2020年波浪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地区中,纬度较高的地区波能流密度大且装置得分高,本研究所用评估方法的结论同传统评估方法一致,但在中国南海和部分太平洋纬度较低的地区,发电装置有着较好的连续发电条件,发电效率较高。不同装置间的适配区域也有很大不同,AquaBuoy和Pelamis装置的最佳适用区位于北太平洋纬度较高的地区,而Wave Dragon装置的最佳适用区范围更广,在150°E—160°W之间的纬度较低的地区也表现突出。对于中国南海海域,AquaBuoy装置的适配性最好,而北太平洋纬度较高的地区则最适合布置Pelamis装置,北太平洋纬度中游和较低区域最适合布置Wave Dragon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 北太平洋 可利用波浪能 AquaBuoy装置 Pelamis装置 Wave Dragon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8—9月北部湾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探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郑侦明 金海燕 +4 位作者 陈法锦 朱祖浩 贾仁明 张丽 王鹏斌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52,共11页
叶绿素a(Chl a)作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常被用来指示水体中浮游植物现存量。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0年北部湾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夏季航次数据,对2021年8—9月北部湾Chl a质量浓度进行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 叶绿素a(Chl a)作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常被用来指示水体中浮游植物现存量。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0年北部湾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夏季航次数据,对2021年8—9月北部湾Chl a质量浓度进行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部湾8—9月海水Chl a质量浓度为0.03~10.59μg/L(平均值为0.84μg/L),其中,表层质量浓度为0.08~10.59μg/L(平均值为0.97μg/L),底层质量浓度为0.03~4.69μg/L(平均值为0.99μg/L)。结合遥感资料分析,在空间上,北部湾海域Chl a质量浓度大体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大多分布在广西近岸海域即北部湾北部,而北部湾中部和南部质量浓度相对较低。水体环境参数与Chl a的相关性分析指示水体氮限制是影响北部湾海域8—9月Chl a质量浓度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叶绿素A 氮限制 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岸带生态功能评估的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识别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殷飞笺 陈华香 +2 位作者 黄发明 陈秋明 杨素珍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海岸带是陆海连接的重要区域,通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识别和优化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对陆海生态流通、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开展关键生态节点保护修复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源... 海岸带是陆海连接的重要区域,通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识别和优化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对陆海生态流通、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开展关键生态节点保护修复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夹点、障碍点影响因素分析”的框架,以罗源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在海岸带生态功能评估基础上,结合Linkage Mapper模型和电路理论识别陆海连通区域生态廊道,并提取生态夹点、障碍点以及关键生态节点,分析节点区影响因素,提出廊道优化的建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共分布25条生态廊道,潜在14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6处陆海连通关键节点;②生态廊道多分布于生态源地斑块连接处,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多分布于廊道中生态阻力值较高的区域;③人类活动主导的驱动因子对关键生态节点的影响更多,自然因素为主的因子也有一定程度影响,但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④以“点-线-面”结合的廊道优化策略能够较好地实现海岸带陆海连接区域蓝绿生态网络格局构建。整体上,研究能够促进罗源湾海岸带生态源地斑块的连通性和完整性,保障陆海生态流通,提升海岸带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生态廊道 生态功能评估 生态夹点和障碍点 Linkage Mapper 陆海连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酸酯的污染现状、来源和生态风险:以南海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丽 杨秀梅 +4 位作者 金海燕 朱祖浩 张秋丰 戴鑫烽 陈洁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8,共10页
本文以南海北部湾海域为例,调查了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磷酸酯(OPEs)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了OPEs可能的来源,最后采用风险熵值法对OPE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出9种目标OPEs,总检出质量分数为<LOQ~35.... 本文以南海北部湾海域为例,调查了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磷酸酯(OPEs)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了OPEs可能的来源,最后采用风险熵值法对OPE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出9种目标OPEs,总检出质量分数为<LOQ~35.1 ng·g^(-1),检出化合物单体主要以磷酸三苯酯(TPHP)、磷酸三正丁酯(TNBP)、磷酸三(2-氯丙基)酯(TCIPP)和磷酸三(2-氯)乙酯(TCEP)为主。总体来看,远岸OPEs总检出质量分数高于近岸,且主要检出单体的质量分数也与近岸存在明显差别。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化合物自身的理化性质有关,亲脂性较高的TPHP和TNBP化合物可能更易累积在沉积物中。另一方面可能与来源有关,远岸以TPHP和TNBP为主的检出结果可能与海上油气开采和运输、海底光缆和输油管道铺设、船舶航运活动以及海流输运有关;而近岸主要检出的TCIPP和TCEP可能主要与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以及海上养殖投料有关。表层沉积物中的OPEs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尽管绝大多数OPEs单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较低,但TPHP以及总OPEs对水生生物具有中等生态风险。因此,北部湾广西海域OPEs污染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尤其要高度关注近岸的TCIPP和TCEP,远岸的TPHP和TNBP的污染排放和管控,从源头减少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沉积物 北部湾 污染现状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林佳 庞碧剑 +8 位作者 林海英 郭梅修 黎明民 赵静静 骆鑫 徐兴永 潘科 熊建华 蓝文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87,共15页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海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规律,于2022年1月(冬)、4月(春)、8月(夏)、11月(秋)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在...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海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规律,于2022年1月(冬)、4月(春)、8月(夏)、11月(秋)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在4个季节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全年4个季节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24种(类),包括浮游幼虫25种(类),隶属于18个类群,以桡足类最多(78种),水螅水母类次之(35种)。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呈现出春>秋>冬>夏的季节变化特征,种类组成上呈现春>冬>秋>夏的季节变化特征,优势类群在季节上存在桡足类-赤潮生物和胶质性生物-毛颚类-桡足类的更替现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46.50±158.75)ind./m^(3)和(126.08±192.27)mg/m^(3),春季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最高(712.80±630.28)ind./m^(3)和(367.79±264.33)mg/m^(3),冬季的丰度最低(62.29±29.56)ind./m^(3),夏季的生物量最低(35.48±19.88)mg/m^(3),丰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RDA结果显示水温、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是影响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海洋季风引起水团发生季节性变化驱动着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演替。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特征与布氏鲸在涠洲岛海域的迁徙规律吻合,表明渔业基础饵料生物影响着布氏鲸的迁徙活动。此外,春季原生动物和胶质性生物大量增殖生长引起桡足类优势度下降的现象对涠洲岛海域产生的生态影响值得关注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涠洲岛海水文石饱和度的变化及其对造礁石珊瑚钙化作用的影响
8
作者 李斌 付家想 +1 位作者 黄雯雯 骆鑫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为给涠洲岛珊瑚礁的保护修复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合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 CO_(2))、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表层pH值的数据资料,采用Excel Macro CO_(2)SYS计算涠洲岛的海水文石饱和度(Ω_(Arag)),分析其变化对造礁石珊瑚钙化... 为给涠洲岛珊瑚礁的保护修复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合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 CO_(2))、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表层pH值的数据资料,采用Excel Macro CO_(2)SYS计算涠洲岛的海水文石饱和度(Ω_(Arag)),分析其变化对造礁石珊瑚钙化作用的影响,及其对水温、盐度和pH值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6-2020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涠洲岛海域表层海水的平均水温为22.1-28.4℃,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盐度为29.5-32.0,基本稳定在31.0左右;p CO_(2)波动上升,平均p CO_(2)为350.96-380.37μatm(1μatm=1.01325×10-5 Pa),但基本低于全球海洋的同期值;pH值波动上升,平均pH值为7.99-8.24,基本高于同期的全球海洋pH值。涠洲岛海域的p CO_(2)以+3.20μatm/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预计引起的表层海水酸化速率为-0.002 pH/10 a,而全球海洋的酸化速率为-0.011 pH/10 a。3个季节的平均Ω_(Arag)为2.61-7.42,夏季较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Ω_(Arag)为临界值4.00时,平均水温不能低于22.1℃,平均盐度不能低于25.6,平均pH值不能低于8.12,pH值是影响Ω_(Arag)变化的关键因子。春季涠洲岛海域的水温和Ω_(Arag)较低,夏季的Ω_(Arag)高,但水温常高于30℃,均不利于造礁石珊瑚的钙化增生;秋季的Ω_(Arag)较高,水温适宜,适于造礁石珊瑚的钙化增生。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温升高不会降低涠洲岛海域的Ω_(Arag),但极端低温引起的Ω_(Arag)降低可能会影响珊瑚骨骼结构的稳定性。涠洲岛海域的盐度稳定,不会导致Ω_(Arag)发生较大变化。受全球海洋p CO_(2)增加的影响,预计2038年涠洲岛海水的Ω_(Arag)将小于临界值4.00。涠洲岛海水的Ω_(Arag)主要受水温和pH值的影响,其波动变化直接影响着造礁石珊瑚的钙化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文石饱和度 造礁石珊瑚 钙化作用 海洋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与马尼拉湾岸线时空变化与围填海分析
9
作者 张文良 郭俊丽 +3 位作者 刘卓成 时连强 龚照辉 张达恒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9-503,共15页
近40年来,中国钦州湾和菲律宾马尼拉湾海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了解其变化规律对区域海岸带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 近40年来,中国钦州湾和菲律宾马尼拉湾海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了解其变化规律对区域海岸带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和大津(Otsu)算法,结合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DSAS),对两地近40年的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7—2022年,钦州湾海岸线长度增加了44.78 km,总体呈现向海推进趋势,平均变化速率达6.81 m/a,自然岸线占比不断下降而人工岸线比例上升。相比之下,马尼拉湾海岸线变化相对较小,总长度减少1.05 km,平均变化速率为2.36 m/a,自然岸线占比持续下降。钦州湾围填海强度指数和年均空间扩展速率均大于马尼拉湾。两地海岸线演变的特征均是受到围填海活动的显著影响,而港口码头建设和围海养殖是围填海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海岸线 围填海 钦州湾 马尼拉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新烟碱杀虫剂替代品农田水溢出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估
10
作者 刘佩佩 于硕 +2 位作者 邢永泽 陈旭阳 张少峰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6-210,共15页
农田施用的杀虫剂会进入周围水环境,危害水生生态系统。新烟碱杀虫剂引起的广泛有害影响致使大量替代品涌入市场,而替代品对水生态系统的风险还不得而知。为了探究新涌现的新烟碱替代杀虫剂如纳米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氟... 农田施用的杀虫剂会进入周围水环境,危害水生生态系统。新烟碱杀虫剂引起的广泛有害影响致使大量替代品涌入市场,而替代品对水生态系统的风险还不得而知。为了探究新涌现的新烟碱替代杀虫剂如纳米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氟吡呋喃酮、氟苯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对水生态环境的替代安全性,对比研究了新烟碱杀虫剂及其替代品对水生生物的致死毒性大小,替代品的亚致死毒性效应,并结合TOP-Rice和China-Psem模型模拟田间施用后地表水浓度,评估其潜在的水生态风险。相较于吡虫啉,这几种替代品在藻类、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引起的致死毒性效应强弱不同。和新烟碱杀虫剂相似,替代杀虫剂对无脊椎动物毒性较强,在分子和生化水平上广泛引起水生生物的氧化应激损伤,造成生理代谢和生物能量方面的改变。在个体水平上造成摄食、筑巢、运动等行为改变,甚至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并对种群造成危害。急性风险商的结果显示,对藻类仅有2.7%样点的氯虫苯甲酰胺具有中等风险,其他替代品都为低风险或无风险;对无脊椎动物仅有氟啶虫胺腈的高风险比例稍低,其他替代品接近100%的样点具有高风险;对脊椎动物仅有溴氰虫酰胺存在高风险,其他替代品在大部分样点为低风险或无风险。对无脊椎动物的慢性风险商结果表明替代杀虫剂均会对无脊椎动物产生慢性高风险。总的来说,非靶标无脊椎动物对6种新烟碱替代杀虫剂及其敏感,农田施用新烟碱杀虫剂替代品会对周边的水生无脊椎动物造成急性和慢性高风险,而对藻类和脊椎动物风险较低。这些替代杀虫剂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风险值得长期关注,对替代品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杀虫剂替代品 水生生态系统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卡毒素及其产毒底栖甲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1
作者 陈荔 吴佳俊 王鹏斌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性海产中毒——雪卡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CP),食用被CTXs污染的鱼类会引起消费者产生胃肠道、心血管、神经方面的症状甚至导致死亡,但目前雪卡毒素中毒在全球引发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不足。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底栖甲藻在全球扩张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频繁爆发,雪卡毒素中毒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文重点综述了产雪卡毒素底栖甲藻的种类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理生态学研究、以及毒素的生物合成机制与生物转化和累积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亚洲地区作为雪卡毒素潜在的爆发地点未来值得研究的领域以更好地保障亚洲海域的生态安全及居民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卡毒素中毒 雪卡毒素 底栖甲藻 冈比亚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越典型港湾海岸线与围填海的遥感比较——以防城湾和海防港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照辉 时连强 +1 位作者 张达恒 张华国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72,共11页
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了1980年代—2010年代中国防城湾与越南海防港的海岸线及围填海变化情况。30多年来,两地海岸线均以向海迁移为主,其中防城湾海岸线平均端点变化速率为6.49 m/a,海防港为6.21 m/a,分别呈现先升后降与... 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了1980年代—2010年代中国防城湾与越南海防港的海岸线及围填海变化情况。30多年来,两地海岸线均以向海迁移为主,其中防城湾海岸线平均端点变化速率为6.49 m/a,海防港为6.21 m/a,分别呈现先升后降与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平均端点变化速率为防城湾大于海防港,在2000年代和2010年代则相反。防城湾和海防港年均新增围填海面积分别为122.48 hm^(2)/a和164.24 hm^(2)/a,围填海强度指数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防城湾小于海防港,在2000年代和2010年代则相反。从1980年代至2010年代,围填海面积与年均空间扩展速率两指标,在防城湾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海防港则呈持续波动状态。围填海为两地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港口建设是其最主要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变迁 围填海 防城湾 海防港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