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海岸带国家蓝碳资源价值与类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冯翠翠 龚语嫣 +4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唐剑武 方秦华 杜建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美国,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巴西碳埋藏量最高。全球每年蓝碳埋藏价值在碳交易和碳税价格下分别为3.47×109美元和2.35×109美元。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面积排名第10,年封存量排名第21;然而蓝碳自然资源的赋存禀赋与现有碳价格体系下的价值匹配性较差,基于碳交易价格的中国海岸带蓝碳埋藏价值全球排名第27,基于碳税价格仅排名第39。碳价格低迷将会导致在国际蓝碳交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后续应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在蓝碳研究以及修复投入与实践方面的优势,以及贝藻养殖、海洋牧场等特色蓝碳资源,可结合不同类型的蓝碳国家经济科技条件与自然条件制定多元合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碳达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中部沉降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
2
作者 余锦萍 张静静 +4 位作者 李宏亮 卢阳阳 何兴举 武则州 陈建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2020年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35.75 mg/(m^(2)·d)[(18.94±10.18)mg/(m^(2)·d)]和0.27~2.97 mg/(m^(2)·d)[(1.09±0.66)mg/(m^(2)·d)],两者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1—3月、6月和9—11月呈现出3个显著的高通量事件。通过分析发现混合层深度变化与营养盐跃层波动的耦合作用可能是调控中深层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西南季风流(Southwest Monsoon Current,SMC)与赤道Wyrtki急流生消也可能通过改变温跃层或营养盐跃层深度对沉降颗粒物通量强度和季节变化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沉降颗粒物 沉积物捕获器 混合层 温跃层 赤道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宏条形码技术在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冯芸芝 孙栋 +1 位作者 邵倩文 王春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544-8554,共11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类群,其覆盖门类广泛,多样性高。传统形态鉴定技术需要检测人员具备专业的形态鉴定知识,且费时费力。宏条形码技术无需分离生物个体,而是提取拖网采集到的浮游动物混合样本的总DNA,或者水体中的环境DNA (eD...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类群,其覆盖门类广泛,多样性高。传统形态鉴定技术需要检测人员具备专业的形态鉴定知识,且费时费力。宏条形码技术无需分离生物个体,而是提取拖网采集到的浮游动物混合样本的总DNA,或者水体中的环境DNA (eDNA),依托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能够实现对大规模样本快速、准确、经济的分析,在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分析了DNA宏条形码技术常用的核糖体和线粒体分子标记,在浮游动物多样性和数量研究中的可靠性和不足,并给出在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监测,食物关系分析及生物入侵早期预警等研究中的应用。未来,开发多基因片段组合条形码,发展完备的参考数据库及实现准确的量化研究是DNA宏条形码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宏条形码 环境DNA 多样性 物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赤杆菌科菌株的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分析
4
作者 岳小岚 徐林 +1 位作者 符格意 许学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5,共15页
赤杆菌科(Erythrobacteraceae)菌株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可合成类胡萝卜素等多种色素。类胡萝卜素具有光保护和抗氧化能力,对于赤杆菌科菌株适应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收集了107个海洋来源的赤杆菌科细菌基因组,分析了类胡萝... 赤杆菌科(Erythrobacteraceae)菌株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可合成类胡萝卜素等多种色素。类胡萝卜素具有光保护和抗氧化能力,对于赤杆菌科菌株适应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收集了107个海洋来源的赤杆菌科细菌基因组,分析了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编码基因crtEBIGYZW在基因组中的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氨基酸序列的不同编码基因系统发育树,阐明了深海和浅海来源的赤杆菌科菌株中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存在和分布规律,探究了不同的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在近海与深海来源的赤杆菌科菌株进化过程中的遗传模式。研究结果显示,海洋来源的赤杆菌科菌株均含有crtEIGZ基因,约98.1%的菌株含有crtBY基因,约43.9%的菌株中存在crtW基因,其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在菌株间存在分布差异,但在深海与浅海来源上并未显示特异性。此外,通过比较不同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发现,赤杆菌科菌株的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crtBYZW与系统发育密切相关,而crtEIG基因多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这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家族在赤杆菌科中的进化,也为其他海洋细菌中的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及基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助于开发海洋来源的产类胡萝卜素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杆菌科 海洋 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 系统发育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降解木质素与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贺小龙 黄蓓 +3 位作者 樊启政 武新星 孙芳利 韩帅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2-585,共14页
木质素是植物界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质资源,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芳香族多聚化合物,但其复杂的结构限制了高效利用。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法相比,微生物参与的木质素代谢转化过程因具有能耗低、污染小、专一性强和条件温和... 木质素是植物界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质资源,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芳香族多聚化合物,但其复杂的结构限制了高效利用。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法相比,微生物参与的木质素代谢转化过程因具有能耗低、污染小、专一性强和条件温和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细菌的环境适应能力强、繁殖迅速且易于进行遗传改造,通过其产酶及代谢将木质素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成为未来实现木质素生物精炼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木质素的结构特征及其降解酶的解聚机制,重点阐述了胞外解聚后,细菌膜转运蛋白如何将各种异质性木质素混合物单体吸收转运到细胞内,并通过“生物漏斗”式的代谢网络途径,将这些复杂的芳香化合物汇集到中心碳代谢,从而实现木质素的高效降解利用。最后概述了当前木质素降解的工业应用,并对木质素细菌降解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细菌降解 酶解机制 吸收转运 代谢转化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酸酯的污染现状、来源和生态风险:以南海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丽 杨秀梅 +4 位作者 金海燕 朱祖浩 张秋丰 戴鑫烽 陈洁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8,共10页
本文以南海北部湾海域为例,调查了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磷酸酯(OPEs)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了OPEs可能的来源,最后采用风险熵值法对OPE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出9种目标OPEs,总检出质量分数为<LOQ~35.... 本文以南海北部湾海域为例,调查了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磷酸酯(OPEs)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了OPEs可能的来源,最后采用风险熵值法对OPE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出9种目标OPEs,总检出质量分数为<LOQ~35.1 ng·g^(-1),检出化合物单体主要以磷酸三苯酯(TPHP)、磷酸三正丁酯(TNBP)、磷酸三(2-氯丙基)酯(TCIPP)和磷酸三(2-氯)乙酯(TCEP)为主。总体来看,远岸OPEs总检出质量分数高于近岸,且主要检出单体的质量分数也与近岸存在明显差别。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化合物自身的理化性质有关,亲脂性较高的TPHP和TNBP化合物可能更易累积在沉积物中。另一方面可能与来源有关,远岸以TPHP和TNBP为主的检出结果可能与海上油气开采和运输、海底光缆和输油管道铺设、船舶航运活动以及海流输运有关;而近岸主要检出的TCIPP和TCEP可能主要与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以及海上养殖投料有关。表层沉积物中的OPEs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尽管绝大多数OPEs单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较低,但TPHP以及总OPEs对水生生物具有中等生态风险。因此,北部湾广西海域OPEs污染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尤其要高度关注近岸的TCIPP和TCEP,远岸的TPHP和TNBP的污染排放和管控,从源头减少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沉积物 北部湾 污染现状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8—9月北部湾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探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郑侦明 金海燕 +4 位作者 陈法锦 朱祖浩 贾仁明 张丽 王鹏斌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52,共11页
叶绿素a(Chl a)作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常被用来指示水体中浮游植物现存量。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0年北部湾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夏季航次数据,对2021年8—9月北部湾Chl a质量浓度进行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 叶绿素a(Chl a)作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常被用来指示水体中浮游植物现存量。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0年北部湾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夏季航次数据,对2021年8—9月北部湾Chl a质量浓度进行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部湾8—9月海水Chl a质量浓度为0.03~10.59μg/L(平均值为0.84μg/L),其中,表层质量浓度为0.08~10.59μg/L(平均值为0.97μg/L),底层质量浓度为0.03~4.69μg/L(平均值为0.99μg/L)。结合遥感资料分析,在空间上,北部湾海域Chl a质量浓度大体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大多分布在广西近岸海域即北部湾北部,而北部湾中部和南部质量浓度相对较低。水体环境参数与Chl a的相关性分析指示水体氮限制是影响北部湾海域8—9月Chl a质量浓度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叶绿素A 氮限制 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养殖贝藻类“可移出碳汇量”核算及潜力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洁 江志兵 +4 位作者 朱元励 杜萍 宋蝶 许叶鹏 曾江宁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199,共8页
发展海洋碳汇已成为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其中,海水养殖具有“碳中和”的巨大潜力。为评估全国近海养殖贝藻类的“可移出碳汇”能力,本研究根据2004—2021年全国及沿海各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产量核算碳汇物质量和碳汇价值量,在此基础... 发展海洋碳汇已成为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其中,海水养殖具有“碳中和”的巨大潜力。为评估全国近海养殖贝藻类的“可移出碳汇”能力,本研究根据2004—2021年全国及沿海各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产量核算碳汇物质量和碳汇价值量,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贝藻类碳汇物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未来海水养殖的碳汇潜力。结果表明,2004—2021年年均碳汇物质量约为153.88万吨;年均碳汇价值量约4.51亿元。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Sen斜率估计结果显示,全国养殖贝藻类碳汇物质量呈显著增长趋势,未来全国养殖贝藻类碳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提升海水养殖贝藻类的碳汇物质量,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深入研究碳汇计量方法、优化海水养殖结构、促进养殖碳汇生态服务有偿化等对策建议,以期未来实现海水养殖贝藻类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海水养殖 大型海藻 贝类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冬季钱塘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郭然 江志兵 +3 位作者 杜伟 詹琳 曾江宁 吴礼光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5,共6页
钱塘江口是典型的感潮河口,受到河流输入和咸潮上溯的多重影响。钱塘江口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深刻影响着水生态环境质量甚至公众健康。但目前缺乏对钱塘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质生态状况的认识。2016年夏、冬两季对钱塘江口进行了浮... 钱塘江口是典型的感潮河口,受到河流输入和咸潮上溯的多重影响。钱塘江口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深刻影响着水生态环境质量甚至公众健康。但目前缺乏对钱塘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质生态状况的认识。2016年夏、冬两季对钱塘江口进行了浮游植物和环境参数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14属254种。其中,夏季以硅藻为主,但受上游输入影响,蓝藻占比也较高;冬季则硅藻占绝对优势。冗余分析表明,温度、透明度、径流量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因素。钱塘江口的水质总体处于轻污染到清洁,冬季水质略优于夏季。夏季有爆发蓝藻藻华的风险,可适当增加径流量来降低蓝藻藻华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口 感潮河口 浮游植物 蓝藻藻华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维嘉海山底栖生物食物来源
10
作者 费艺楚 杨志 +1 位作者 周亚东 张东声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1,共11页
深海海山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其上栖息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然而,在营养极度匮乏的深海环境中,这些生物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食物资源,是深海生态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探究西北太平洋维嘉海山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 深海海山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其上栖息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然而,在营养极度匮乏的深海环境中,这些生物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食物资源,是深海生态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探究西北太平洋维嘉海山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营养关系,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维嘉海山8个具代表性的巨型底栖生物类群(海绵、珊瑚、钩虾、海星、海百合、蛇尾、海参和被囊类)以及2种潜在食物来源(浮游动物和表层沉积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的δ^(15)N值随水深增大而升高,表层沉积物的δ^(15)N值为7.7‰。底栖生物的δ^(13)C值和δ^(15)N值变化较大(δ^(13)C为-22.9‰~-15.1‰,δ^(15)N为8.3‰~19.2‰)且两者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浮游动物和表层沉积物与部分底栖生物的δ^(15)N值差异在1个营养级左右,表明它们可能是这些底栖生物的直接食物来源。不同底栖生物种类之间较大的δ^(13)C值和δ^(15)N值差异表明,除了深水浮游动物和沉积物,它们还可能有其他的食物来源。本研究初步分析了深海海山主要底栖生物类群的碳、氮同位素变化,探讨了其可能的食物来源,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深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和营养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稳定同位素 海山 西北太平洋 深海 寡营养 食物来源 营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邱科程 张荣良 +7 位作者 晁敏 程方平 曾江宁 彭欣 冯志华 陈全震 徐旭丹 黄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4-696,共13页
鱼卵和仔稚鱼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渔业资源的早期补充群体,其分布、群聚结构对评估渔业资源和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进行春、夏两季调查,... 鱼卵和仔稚鱼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渔业资源的早期补充群体,其分布、群聚结构对评估渔业资源和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进行春、夏两季调查,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组成及群聚结构变化等特征。结果发现:(1)两季共鉴定出鱼卵、仔稚鱼8目21科40种,其中定性样品鱼卵、仔稚鱼8目21科36种,定量样品鱼卵、仔稚鱼4目11科24种;鱼卵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鲷科未定种(Sparidae)、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鮻(Liza haematocheila)、舌鳎属(Cynoglossus spp.)、石首鱼科未定种(Sciaenidae)、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p.);仔稚鱼优势种为、孔虾虎鱼(Trypauchenvagina)、小公鱼属、细棘虾虎鱼属(Acentrogobiusspp.)、缟虾虎鱼属(Tridentigerspp.)。(2)三门湾湾内与湾外鱼卵、仔稚鱼群聚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湾内密度均高于湾外,反映出优势种鱼类在产卵季对于水文环境(如海流、温度)的空间响应。(3)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的群聚组成季节波动明显,主要由鱼类产卵的季节节律以及以洄游习性等差异形成。结果表明,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空间、季节差异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鱼卵、仔稚鱼资源从“年际”短时间尺度看已初步显现一定恢复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三门湾 群聚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和有机磷阻燃剂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钟圳 陈肇文 +1 位作者 王有基 黄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68,共32页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置不当,越来越多的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 MNPs)颗粒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全球范围严重的MNPs污染问题。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介质中都检出MNPs,其比表面积较大,易吸附其他有毒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以...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置不当,越来越多的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 MNPs)颗粒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全球范围严重的MNPs污染问题。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介质中都检出MNPs,其比表面积较大,易吸附其他有毒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以及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 OPFRs)等有机污染物),通过载体效应产生复合毒性效应,引发更为复杂的生态风险。OPFRs的大量应用使之成为另一个遍及全球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与MNPs一样可汇入海洋生态系统,二者的相互作用复合后造成的联合毒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洋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中MNPs和OPFRs的污染调查研究结果,分别总结了二者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包括急性毒性、氧化应激、基因和遗传毒性,及其在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器官、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的毒性等;并重点探讨了实际环境中MNPs和OPFRs相互作用构成复合体系后的联合毒性,从MNPs特性以及受试生物的性别差异等方面分析归纳了二者加剧或缓解(与单独暴露比较)毒性效应的机制;最后对MNPs和OPFRs联合毒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开展系统性研究,着重探究MNPs和OPFRs的致毒机制和环境特征,特别是二者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生物累积和放大作用。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和评价MNPs和OPFRs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风险及其对人类构成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微塑料 纳米塑料 有机磷阻燃剂 OPFRs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甲藻孢囊与水体富营养化和厄尔尼诺指数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戴鑫烽 曾宇兰 +4 位作者 李冬融 王鹏斌 郭若玉 王瑞芳 陆斗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87,共10页
甲藻孢囊是一种可用于追溯环境变化历史的生物微化石,如指示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化,但是如何指示水体富营养化存在争议,并且如何区分甲藻孢囊中的水体富营养化信号和气候变化信号也是一个科学难题。为了研究这两个科学问题,我们利用长... 甲藻孢囊是一种可用于追溯环境变化历史的生物微化石,如指示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化,但是如何指示水体富营养化存在争议,并且如何区分甲藻孢囊中的水体富营养化信号和气候变化信号也是一个科学难题。为了研究这两个科学问题,我们利用长江口海域受到水体富营养化和厄尔尼诺事件双重影响的特点,在该海域不同位置采集了4根沉积柱,分析了其中的甲藻孢囊。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总甲藻孢囊以及产麻痹性贝毒甲藻孢囊丰度上升,并且导致异养型和自养型甲藻孢囊的比率下降,这说明引起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主要原因还是以氮、磷、钾为主导的农业和生活污水。受长江冲淡水流影响,这种富营养化信号在近处相对较弱;中间处信号明显;远处信号几乎未见。同时入海口近处高沉积速率沉积柱样的分析结果显示,甲藻孢囊丰度存在季节性的变化规律,其中以冬季甲藻孢囊丰度最低,推测低温起了主导作用。而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可以通过影响陆地径流从而改变陆源营养盐的输入来改变甲藻孢囊丰度,反映在沉积柱中的信息即为甲藻孢囊丰度峰谷值的出现。该信号也随距离入海口的远近不同而不同:近处受水流突然增大或减弱导致甲藻孢囊丰度谷值和峰值出现;中间处水流与甲藻孢囊丰度峰谷值重叠且信号较强;远处丰度峰值信号明显但主导因素多样化。这些结果对该海域环境演变历史重建,赤潮发生历史和厄尔尼诺现象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富营养化 厄尔尼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春、秋季嵊泗列岛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及长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詹琳 江志兵 +6 位作者 杜伟 孙振皓 王德刚 蒋雨露 杜萍 李宏亮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867-5881,共15页
为更好地了解嵊泗列岛海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影响下的生态现状以及变化特征,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在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的拖网与水样采集及环境要素分析。水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05种。其中,硅藻33属68种,甲藻14属30... 为更好地了解嵊泗列岛海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影响下的生态现状以及变化特征,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在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的拖网与水样采集及环境要素分析。水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05种。其中,硅藻33属68种,甲藻14属30种,蓝藻、金藻和隐藻各2属2种,绿藻1属1种。春、秋季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并在秋季占据绝对优势(Y=0.975)。春季平均细胞丰度[(7.17±7.78)个/mL]明显低于秋季[(77.23±73.44)个/mL]。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秋季。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温和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水温、营养盐密切相关。网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4门46属94种,硅藻占比最大;春、秋季平均细胞丰度分别为838.17×10^(3)和19406.43×10^(3)个/m^(3)。与水样相比,骨条藻仍为主要优势种,且优势度更高;网采获得的秋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23和0.05)低于水采(分别为0.38和0.10)。将本次网采结果与1990年、2007年调查资料对比发现,嵊泗列岛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丰度明显升高,硅甲藻占比无明显变化,暖水种种类数明显增加,骨条藻优势地位增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这可能与变暖与富营养化加剧相关。近30年来,溶解无机氮在春季无显著变化,但在秋季显著升高;活性磷酸盐浓度在春、秋季均显著降低;氮磷比在春、秋季均显著升高。浮游植物的变化特征较好地指示了嵊泗列岛海域在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下的生态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嵊泗列岛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b-RAD简化基因组测序的三门湾海域3种优势鱼类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星火 常雪晴 +4 位作者 程方平 马路阔 徐旭丹 王有基 黄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3-520,共8页
为评估浙江省三门湾海域鱼类种质资源现状,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三门湾海域3种优势鱼种(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中华栉孔虾虎鱼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姑鱼... 为评估浙江省三门湾海域鱼类种质资源现状,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三门湾海域3种优势鱼种(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中华栉孔虾虎鱼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姑鱼、中华栉孔虾虎鱼、龙头鱼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别为125225个、51283个、55128个,变异位点比例分别为1.74%、0.79%、0.54%,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08、0.177、0.221,核苷酸多样性(P_(i))分别为0.259、0.219、0.281。其中白姑鱼观测杂合度小于期望杂合度,显示出群体内纯合子较多,杂合子缺失;而中华栉孔虾虎鱼、龙头鱼观测杂合度大于期望杂合度,显示出杂合过度。3种鱼类群体以龙头鱼观测杂合度最高。综合以上SNP位点多样性、多态性信息含量、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结果,三门湾海域3种鱼类群体变异位点比例均较低,相同群体的个体间遗传分化较小,遗传结构较稳定,总体上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应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湾 白姑鱼 中华栉孔虾虎鱼 龙头鱼 2b-RAD SN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及西北冰洋有机质来源与新鲜程度的脂肪酸指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科 金海燕 +4 位作者 赵香爱 庄燕培 季仲强 张扬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27,共14页
白令海、西北冰洋等高生产力海域在北冰洋“生物泵”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水升温、海冰消退等北极快速变化,将强烈影响该海域“生物泵”的结构与规模,并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新鲜程度上有所体现,可用脂肪酸加以指征。对第五次、第六次... 白令海、西北冰洋等高生产力海域在北冰洋“生物泵”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水升温、海冰消退等北极快速变化,将强烈影响该海域“生物泵”的结构与规模,并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新鲜程度上有所体现,可用脂肪酸加以指征。对第五次、第六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在以上海域采集的表层沉积物进行脂肪酸含量(以沉积物干重计)及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陆架总脂肪酸含量非常高((97.15±55.31)μg/g),白令海盆最低((15.00±1.30)μg/g),加拿大海盆、楚科奇海陆坡、白令海陆架居中(分别为(88.65±3.52)μg/g,(70.35±11.32)μg/g与(38.28±14.89)μg/g)。海源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比例最高(86.82%±7.08%),陆源次之(8.45%±6.62%),细菌最低(4.63%±2.24%);硅藻指数(16:1ω9/16:0)在楚科奇海陆架(>0.82)、白令海陆架边缘(>0.65)较高,其他区域均较低。脂肪酸结果表明:(1)该海域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源,陆源贡献小;在北部、南部楚科奇海陆架、白令海陆架边缘,硅藻生物量占主要优势;细菌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温暖海域,指示低温抑制细菌活动。(2)楚科奇海陆架区硅藻生产力高、细菌活动弱,新鲜有机质沉降效率高,但对未来海水升温、浮游植物群落变化也较为敏感。(3)加拿大海盆、楚科奇海陆坡的浮游植物群落由绿藻与金藻主导。以上结论说明脂肪酸可指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新鲜程度;未来,脂肪酸有望进一步揭示北冰洋“生物泵”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西北冰洋 有机质 脂肪酸 生物泵 北极快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的形态分布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华波 张朝晖 +1 位作者 金海燕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1,共9页
研究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的水团流向、缺氧程度、潮汐作用以及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赋存形式的影响,对东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江口以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各存在一个缺氧中心,杭州湾属于强潮区,而象山港遍... 研究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的水团流向、缺氧程度、潮汐作用以及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赋存形式的影响,对东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江口以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各存在一个缺氧中心,杭州湾属于强潮区,而象山港遍布养殖场。2018年8—9月在上述4个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沉积物,采用SEDEX方法进行了颗粒磷的形态划分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外北部缺氧区和浙江近岸泥质区的南部缺氧区,由于沉积物-水界面的还原环境可以活化铁结合态磷,使之转变为生物可以直接利用的弱吸附态无机磷,因此表现出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的低值和弱吸附态无机磷的高值;前者的缺氧程度高于后者,因此其铁结合态磷的含量相应更低。杭州湾和象山港海域均受潮汐作用影响,两者沉积物中磷的分布比较均匀。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含量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养殖活动造成的水体缺氧通过潮汐活动扩散到整个港底。象山港废弃养殖场沉积物中的碎屑磷和残余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非养殖区,可能是由于养殖活动累积的生物沉积稀释了陆源输入的碎屑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浙江近岸海域 颗粒磷形态 表层沉积物 潮汐混合 缺氧区 养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以尼罗罗非鱼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旭丹 刘强 +3 位作者 黄伟 杜萍 寿鹿 曾江宁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归纳,从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3方面指示其入侵性;从对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2方面指示其生态影响;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指示环境可入侵性,以上述3方面为框架进行评估体系构建。【结果】筛选20个指标构建了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举例说明该评估体系的应用。从法规政策、科学研究、治理技术和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外来养殖鱼类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对策。【结论】防范和治理入侵生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外来养殖鱼类的管理,既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置生态风险于不顾,也不能片面放大外来养殖良种的入侵风险。科学管控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发展防治手段、促进公众参与,使外来鱼类养殖业在严格受控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效益,将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效应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外来养殖鱼类 生物入侵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文轩 于培松 +3 位作者 张海峰 赵军 张慧娟 潘建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2-361,共10页
通过对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东南极普里兹湾采集的岩芯ANT30/P1-02进行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探讨了末次间冰期以来ANT30/P1-02岩芯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来源变化。结果表明,重金属富集系数变化趋势与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不同... 通过对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东南极普里兹湾采集的岩芯ANT30/P1-02进行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探讨了末次间冰期以来ANT30/P1-02岩芯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来源变化。结果表明,重金属富集系数变化趋势与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不同时期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可以被用来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Pb、Zn、Ba元素均呈现富集现象,其中Ba元素有明显的富集,Ge、Cd、Fe元素均没有富集或者富集不明显,且富集系数在冰期与间冰期变化不明显, Ca元素在末次间冰期有明显的富集。通过不同来源输入的估算,发现5种元素来源输入相差较大, Fe、Ge元素在末次冰期来源输入相差较大, Ba、Ca、Zn元素在末次间冰期来源输入相差较大。Fe、Ca元素更大程度上受岩源输入影响, Ge、Ba、Zn元素更大程度上受生源性物质输入的影响。Fe、Ge、Ba、Zn和Ca元素不同来源输入相差较大的原因与富集系数特征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重金属 元素来源 富集系数 末次间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潜力分析
20
作者 许叶鹏 慕永通 +1 位作者 李洁 杜萍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5期301-309,共9页
我国海水养殖贝类以具有显著碳汇功能的滤食性贝类为主,发展贝类养殖可助力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文章基于2003—2021年我国沿海省份海水贝类养殖产业数据,经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分析后认为,浙江省海水贝类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均值较低... 我国海水养殖贝类以具有显著碳汇功能的滤食性贝类为主,发展贝类养殖可助力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文章基于2003—2021年我国沿海省份海水贝类养殖产业数据,经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分析后认为,浙江省海水贝类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均值较低,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升状态,且规模报酬在递增,应及时扩大养殖规模以获得更多的产出。文章还结合浙江省海洋生态系统自然禀赋特征,开展了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拥有广阔的滩涂、海湾和开敞海域,上升流和较高浓度的营养盐使得浮游植物丰度高,为贝类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但在实际发展中,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受限于开阔海域风暴潮影响贝类筏式养殖安全、半封闭海湾电厂和港口建设等开发活动限制养殖空间和效率、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挤占滩涂底播贝类养殖空间,以及养殖活动与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冲突等,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发展中需着重突破以上限制壁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贝类筏式养殖 贝类滩涂养殖 产业效率 养殖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