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沈芳 韩喜球 +1 位作者 李洪林 王叶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82-2695,共14页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矿产资源。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勘探成本巨大,利用成矿理论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方法的特点,借鉴陆地火山成...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矿产资源。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勘探成本巨大,利用成矿理论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方法的特点,借鉴陆地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的资源预测方法,并结合卡尔斯伯格脊的应用实例,对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工作进行了探讨: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预测方法需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勘探程度、数据资料的精度、覆盖范围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各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进行合理选取;应用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的组合预测方法和深度学习算法解决已知硫化物矿床(点)不足、小样本、数据缺失、数据耦合、主客观误差等问题,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综合比较基于不同原理的预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提高资源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硫化物 资源预测 预测方法 成矿远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尔斯伯格脊天休洋脊段的深部岩浆过程:来自洋中脊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结晶条件的约束 被引量:1
2
作者 颉炜 谭文睿 +5 位作者 韩喜球 余星 李谋 王志朗 姜翰 费小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03-2214,共12页
洋中脊玄武岩(MORB)是了解洋中脊的热状态、岩浆供给及演化过程的绝佳研究对象。本文对中国大洋49航次第五航段(DY49V)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周边获得的拖网(49V-DR02)玄武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利用单... 洋中脊玄武岩(MORB)是了解洋中脊的热状态、岩浆供给及演化过程的绝佳研究对象。本文对中国大洋49航次第五航段(DY49V)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周边获得的拖网(49V-DR02)玄武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利用单斜辉石-熔体温压计对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和压力进行了估算,用以探讨天休热液区所在洋脊段的深部岩浆过程。结果表明,所研究的玄武岩样品属于拉斑质N-MORB,其中单斜辉石呈鳞片状、树枝状或骸晶状微晶,主要为普通辉石和透辉石。单斜辉石-熔体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天休洋脊段单斜辉石结晶温度为1153~1225℃,结晶压力在0.08~0.64GPa范围内,相当于2.6~21.1km的深度,但主要集中在10~16km深度。这说明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相对集中,但结晶深度范围变化很大,从浅层上洋壳区域到大洋岩石圈地幔区域均有单斜辉石结晶作用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大洋岩石圈地幔区域,暗示天休洋脊段下方洋壳内可能不发育熔体透镜体或岩浆房。天休洋脊段单斜辉石如此深的结晶深度指示天休洋脊段岩石圈地幔厚度厚,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岩浆的终止深度深。在该洋脊段10~16km深处富含高温熔体,为天休热液系统的热液循环提供深部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斯伯格脊 天休热液区 MORB 单斜辉石 岩浆深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源-汇过程的驱动因素:以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许冬 葛倩 +2 位作者 韩喜彬 邓韬 肖婷露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32,共16页
北部湾是热带、亚热带陆架半封闭海湾,具有独特和复杂的源-汇过程,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海湾沉积动力学、海湾生态系统动力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一个小型天然实验室。该文总结了在北部湾沉积物类型、沉积物来源、沉积物输运和... 北部湾是热带、亚热带陆架半封闭海湾,具有独特和复杂的源-汇过程,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海湾沉积动力学、海湾生态系统动力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一个小型天然实验室。该文总结了在北部湾沉积物类型、沉积物来源、沉积物输运和沉积格局、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记录、人类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如下建议:(1)加强北部湾现代沉积过程研究,重视物源端元特征的研究和现代直接观测研究;(2)聚焦泥质沉积中心,开展更多浅地层剖面、科学深钻孔和高分辨率沉积记录研究;(3)聚焦国家碳中和需求,深入研究北部湾沉积碳储库的规模、结构、增汇潜力和脆弱性;(4)推动与越南等国的国际合作调查研究;(5)基于系统科学思维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海洋沉积 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海洋环境与变化”专辑前言
4
作者 黄大吉 许冬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共2页
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区、市)中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区域之一,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科学研究价值。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不容忽... 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区、市)中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区域之一,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科学研究价值。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不容忽视。近年来北部湾海洋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研究,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了“北部湾海洋环境与变化”专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研究 海洋研究所 科学研究价值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保护 北部湾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对物源变化的指示——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YSC-10孔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庚 韩喜彬 +2 位作者 陈燕萍 胡邦琦 易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3-394,共12页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是东亚大陆沉积物巨大的汇,识别这一地区的物源变化对理解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有重要作用。基于黄河和长江携带的碎屑物质在磁性特征上的差异,环境磁学参数、磁化率—中值粒径的相关性可用于指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物源的...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是东亚大陆沉积物巨大的汇,识别这一地区的物源变化对理解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有重要作用。基于黄河和长江携带的碎屑物质在磁性特征上的差异,环境磁学参数、磁化率—中值粒径的相关性可用于指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物源的可能变化。根据YSC-10孔环境磁学参数变化和磁化率—中值粒径的相关关系,推测4.8 cal ka B.P.以前钻孔沉积物的物源可能主要来自黄河入海物质;4.8 cal ka B.P.以来,可能指示了长江物源的影响相对增强。区域环境演变代用指标的对比分析表明,随着中晚全新世以来东亚季风降雨带的南移和渤海西岸黄河三角洲的发育,YSC-10孔沉积物中由黄河携带的碎屑物质减少,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沉积速率降低,自中全新世以来与黄海暖流有关的长江入海物质主导了YSC-10孔沉积物磁性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物源变化 磁化率 沉积物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铂族元素特征及其资源启示
6
作者 邱忠荣 马维林 +2 位作者 杨克红 董彦辉 章伟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为研究大洋多金属结核中铂族元素(PGEs)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我国大洋第40航次在西北太平洋所获得的23个多金属结核进行PGEs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多金属结核中PGEs总量(∑PGE)为189×10^(-9)~338×10^(-9),平均值为25... 为研究大洋多金属结核中铂族元素(PGEs)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我国大洋第40航次在西北太平洋所获得的23个多金属结核进行PGEs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多金属结核中PGEs总量(∑PGE)为189×10^(-9)~338×10^(-9),平均值为258×10^(-9)。球粒陨石标准化PGEs配分模式呈现明显的Pt正异常及从Os到Pt逐渐富集、从Pt到Pd逐渐亏损的特征。与其他类型岩石矿物对比发现,多金属结核中∑PGE低于铜镍硫化物,而略高于铬铁矿,铜镍硫化物和铬铁矿等岩石矿物均有各自独特的PGEs配分曲线,表明其对PGEs的富集机制与多金属结核有所不同。PGEs元素间特征对比结果显示,多金属结核具有最大的Pt/Pt^(*)值,Pt为明显"优势"元素,同时多金属结核中具最小的Pd/Pd^(*)值,与其他类型岩石矿物相比,其Pd尚不算"劣势"元素。综合已有研究,粗略估算得到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PGE达8.9×10^(4)t,Pt达7.4×10^(4)t,同时根据原生矿Pt的边界品位及本研究结果,推断多金属结核中的PGEs尤其是Pt元素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多金属结核 铂族元素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沉积物中的CaO/P2O5值及其对稀土资源的指示
7
作者 邱忠荣 马维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73-74,共2页
稀土元素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全球对稀土的需求依然在迅速增加。日本学者Kato等(2011)通过对太平洋沉积物大规模的采样发现,太平洋洋底含有大量的富稀土沉积物分布,并可能成为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及多金属硫化物以外的又一... 稀土元素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全球对稀土的需求依然在迅速增加。日本学者Kato等(2011)通过对太平洋沉积物大规模的采样发现,太平洋洋底含有大量的富稀土沉积物分布,并可能成为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及多金属硫化物以外的又一大潜在的矿产资源。当前普遍认为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为生物磷酸盐(Yasukawa et al.,2014;Zhang et al.,2017),沉积物中的钙质和磷质组分均与稀土元素关系密切(邱忠荣等,2019)。本文对洋底沉积物中CaO/P2O5与REY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为深海沉积物中CaO/P2O5可能作为指示REY含量的潜在指标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CaO/P2O5值 富稀土沉积物 资源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
8
作者 党凌峰 吴招才 +1 位作者 董崇志 张家岭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0,共10页
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能够同时获得地磁三分量和磁力梯度数据,与传统的拖曳式总场磁力仪相比具有降低船磁干扰和抵抗地磁日变影响等优点,也存在灵敏度误差、零点偏移误差、正交性误差和位置误差等校准处理的难点。在实际航次中用... 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能够同时获得地磁三分量和磁力梯度数据,与传统的拖曳式总场磁力仪相比具有降低船磁干扰和抵抗地磁日变影响等优点,也存在灵敏度误差、零点偏移误差、正交性误差和位置误差等校准处理的难点。在实际航次中用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实测得到一条剖面数据,经校准后与G880磁力仪重复线测量的地磁总场数据进行外符合精度评价,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三分量磁力梯度数据计算得到其张量不变量以及磁边界走向图,并结合欧拉反褶积计算,对测线上的磁源体进行了有效识别和解释。结果显示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能够有效获得地磁总场、分量及梯度等多参量信息,可为海洋地磁场测量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三分量 标量校准 磁力梯度张量 磁边界走向图 欧拉反褶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机载LiDAR测深航带平差
9
作者 高兴国 闫豆豆 +5 位作者 常增亮 尤超帅 来浩杰 杨安秀 宿殿鹏 阳凡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71,共13页
机载LiDAR测深(Airborne LiDAR Bathymetry,ALB)测量过程中存在控制点布设困难、校准误差残余等问题,同时由于水下测点精度不一致导致机载LiDAR测深航带间出现高程不一致现象。鉴于此,提出一种无控制条件下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 机载LiDAR测深(Airborne LiDAR Bathymetry,ALB)测量过程中存在控制点布设困难、校准误差残余等问题,同时由于水下测点精度不一致导致机载LiDAR测深航带间出现高程不一致现象。鉴于此,提出一种无控制条件下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航带平差方法。首先,基于八邻域提取航带间重叠区域,限定点面匹配范围;然后,通过构建三角不规则网络(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与相邻航带点匹配确定近似同名点,建立航带间的联系,采用随机抽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优化匹配,构建区域网航带平差模型,求解航带最佳变换矩阵;最后,利用多项式曲面表达复杂地形,并根据点面匹配距离和最小求解多项式系数,计算各点改正值予以改正。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通过ALB系统Mapper 20KU采集数据开展实验,并以陆地RTK点和船载单波束测深点为基准评定平差前后的数据精度。ALB航带平差后陆地和水下测量偏差分别减小8.8 cm和7.5 cm,处理后数据测深精度为24.0 cm,满足国际海道测量标准IHO S-44(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IHO)Standards for Hydrographic Surveys(S-44))特级标准,为ALB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LiDAR测深 无控制条件 区域网航带平差 非线性改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惯性稳定平台的ZL11-1A海洋重力仪性能评估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园 高金耀 高巍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6,共5页
在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和海洋科学研究中,船载重力仪已被证明是有效获取地球重力场中短波长信号的主要工具。为评估新型惯性稳定平台重力仪ZL11-1A运行稳定性和作业有效性,2018年6月,将其与GT-2M和LCR-SII船载重力仪同船安装并在南... 在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和海洋科学研究中,船载重力仪已被证明是有效获取地球重力场中短波长信号的主要工具。为评估新型惯性稳定平台重力仪ZL11-1A运行稳定性和作业有效性,2018年6月,将其与GT-2M和LCR-SII船载重力仪同船安装并在南海北部进行同步对比试验。对该仪器结构、传感器性能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了概述。其中,数据处理关键环节包括使用卡尔曼滤波来估计在高动态环境下获得数据的运动干扰误差,以及一个300 s长的FIR滤波器来去除高频零均值噪声。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下,ZL11-1A的精度略低于GT-2M,但明显高于LCR。这意味着ZL11-1A可以满足1 mGal或更高标准的地球物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重力仪 平台惯性导航系统 ZL11-1A重力仪 内符合精度 外符合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声学底质分类的ELM-AdaBoost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嘉翀 吴自银 +3 位作者 王明伟 周洁琼 赵荻能 罗孝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4-151,共8页
基于自适应增强算法(AdaBoost)结合极限学习机(ELM),通过迭代、调整、优化ELM分类器之间的权值,从而构建了具有强鲁棒性、高精度的ELM-AdaBoost强分类器,增强了现有的ELM分类器的稳定性。以珠江口海区侧扫声呐图像为实验数据,对礁石、... 基于自适应增强算法(AdaBoost)结合极限学习机(ELM),通过迭代、调整、优化ELM分类器之间的权值,从而构建了具有强鲁棒性、高精度的ELM-AdaBoost强分类器,增强了现有的ELM分类器的稳定性。以珠江口海区侧扫声呐图像为实验数据,对礁石、砂、泥3类典型底质进行分类识别,该方法的平均分类精度超过90%,优于单一ELM分类器的平均分类精度85.95%,也优于LVQ、BP等传统分类器,且在分类所耗时间上也远少于传统分类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ELM-AdaBoost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海底声学底质分类,可满足实时底质分类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学习机 自适应增强算法 底质分类 声呐图像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镁铁岩型海底热液成矿系统中Au的矿化——以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铭 王叶剑 +3 位作者 韩喜球 邱中炎 刘吉强 李洪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3-174,共2页
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SMS)富含Au等战略性矿产,是海底成矿作用研究的热点(Fuchs et al.,2019)。传统观点认为,富Au型SMS矿床可赋存于现代海底各种构造环境中,但高品位的Au通常与岛弧、不成熟的弧后环境有关,大洋中脊形成的块状硫化... 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SMS)富含Au等战略性矿产,是海底成矿作用研究的热点(Fuchs et al.,2019)。传统观点认为,富Au型SMS矿床可赋存于现代海底各种构造环境中,但高品位的Au通常与岛弧、不成熟的弧后环境有关,大洋中脊形成的块状硫化物往往是贫Au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系统 超镁铁岩 块状硫化物 Au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远轴热液成矿作用的发现和意义
13
作者 严睿哲 王叶剑 +5 位作者 杨铭 周鹏 蔡翌旸 胡昕凯 余星 韩喜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0-1108,I0001,I0002,共21页
慢速扩张洋中脊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勘查的重要地区,然而目前对离轴的大洋核杂岩(OCC)热液成矿作用的调查及认识非常有限。本文对卡尔斯伯格脊2.54°N附近一处离轴20 km处OCC采集的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 慢速扩张洋中脊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勘查的重要地区,然而目前对离轴的大洋核杂岩(OCC)热液成矿作用的调查及认识非常有限。本文对卡尔斯伯格脊2.54°N附近一处离轴20 km处OCC采集的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蚀变玄武岩和石英角砾岩的矿物共生组合以及化学特征指示了高温热液蚀变与矿化过程,以及低温海底风化过程。从热液蚀变至矿化阶段,绿泥石化和黄铁矿化逐渐增强,部分亲石(Ca、Sr)、亲铜(Zn)和稀土元素迁出,Cu逐渐迁入。通过典型矿床黄铁矿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蚀变玄武岩和石英角砾岩中的黄铁矿总体具有高Ni、Co和Se含量,以及高Ni/As值的特征,反映了高温和强还原的成矿流体性质,并受到深部超镁铁质围岩的影响。相比蚀变玄武岩中黄铁矿(PyⅠ),石英角砾岩黄铁矿(PyⅡ)更富集Co和Se,反映流体温度升高的趋势。此外,受到热液流体与海水混合作用等过程影响,在成矿后期Ag进一步在蚀变玄武岩黄铁矿中富集。本次研究证实了在远离脊轴的OCC区域,拆离断层的构造作用有利于深部热液矿化线索抬升至海床面,为慢速扩张洋中脊的硫化物资源分布规律与热液成矿机理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核杂岩 热液蚀变和矿化 黄铁矿 元素地球化学 卡尔斯伯格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深海沉积物现场成分快速检测及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威 胡邦琦 +6 位作者 徐磊 廖时理 路晶芳 宋维宇 丁雪 虞义勇 郭建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3-433,共11页
远洋粘土、硅藻软泥、铁锰结核及结壳是常见的深海沉积成因物质类型,在开展深海地质调查工作时及时获得这些物质的成分信息,对于提升海上地质调查效率和认知能力十分重要。通过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法(p XRF)对菲律宾海深水区域60个样品... 远洋粘土、硅藻软泥、铁锰结核及结壳是常见的深海沉积成因物质类型,在开展深海地质调查工作时及时获得这些物质的成分信息,对于提升海上地质调查效率和认知能力十分重要。通过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法(p XRF)对菲律宾海深水区域60个样品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验室测试结果,评估p XRF能测出的24种元素含量数据的稳定性、准确性及相关性,探讨p XRF在海上地质调查工作中对于深海沉积物现场成分快速检测的适用性。通过综合对比研究发现,Ca、Cu、Fe、K、P、Pb、Sr、Zn、Zr九种元素稳定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较好,可以直接用于定性乃至定量研究工作。Al、Ba、Mn、Mo、Ni、Rb、Si、Ti、Th、V十种元素的三项指标参数等级略低,可用于含量高低判定和趋势分析等定性研究工作。Bi、Cs、Mg、Sb、Sc五种元素的测试效果较差,本法不建议使用。取样量充足且分布均匀、湿样烘干至恒量后研磨过筛、封装时充分压实平整、测试时间增长、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质校正和检验、重点和异常样品增加测试次数等措施的执行有利于获得高精度的p XRF海上测试数据。未来对更多类型和数量深海样品开展p XRF现场分析,将有利于建立更精准的测试方法流程,达到现场快速揭示样品成分特征、确定底质类型及圈定矿化异常等目的,为海上关键决策的部署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 p XRF 稳定性 准确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碱性基性岩金刚石成因探讨——来自红外光谱的证据 被引量:7
15
作者 蔡逸涛 张洁 +9 位作者 施建斌 周琦忠 马玉广 刘吉强 徐敏成 万方来 徐华 肖丙建 吴祥珂 袁秋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36-2747,共12页
我国最主要的金刚石产地均位于华北克拉通。目前在华北克拉通苏皖北部的碱性基性岩中发现大量的微粒金刚石,经确认这是一种不同于母岩为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新类型金刚石。本文利用傅里叶可变红外光谱对这些金刚石进行测试和分析。... 我国最主要的金刚石产地均位于华北克拉通。目前在华北克拉通苏皖北部的碱性基性岩中发现大量的微粒金刚石,经确认这是一种不同于母岩为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新类型金刚石。本文利用傅里叶可变红外光谱对这些金刚石进行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金刚石中包含单原子氮(C心),少部分包含双原子氮(A心)和聚集氮(B心),其中Y心(1145~1150cm-1)与C心伴生,指示了这些金刚石大多为天然的Ib型、Ib/IaA型和IaAB型,其中以Ib型为主。N元素是金刚石中最常见的与晶格缺陷有关的杂质。该地区出土的金刚石N的含量普遍不高,通过对其中IaAB型金刚石的计算,认为该区IaAB型金刚石在地幔中赋存时间为550Ma左右,温度在1225℃左右,相当于地下150km深度。而大量Ib型金刚石的出现,说明在金刚石的初生阶段就被带出稳定区域。导致了N元素没有发生向A心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Ib型金刚石 碱性基性岩 华北克拉通 苏北 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西南印度洋中脊46°~52°E多金属硫化物远景区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瑶 赵江南 廖时理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82,共8页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作为热液活动的产物,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和开发潜力,已成为各国海洋矿产勘探的重点。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模糊数学和专家知识相结合,是一种典型的知识驱动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西南印度洋中脊46°~52&...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作为热液活动的产物,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和开发潜力,已成为各国海洋矿产勘探的重点。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模糊数学和专家知识相结合,是一种典型的知识驱动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西南印度洋中脊46°~52°E研究区进行了数据处理,结合专家经验计算9个证据层的权重值,最后由伽马算子进行综合,生成最终的海底硫化物矿床远景区预测图。通过预测-面积(P-A)图分析,确定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最优γ值为0.9。用C-A分形的方法确定了不同成矿概率水平对应的阈值,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方法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预测模型中,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87,预测的热液点和地震点占已知的90.5%,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研究区的有利成矿区域,为今后的海底硫化物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 模糊层次分析法 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西南印度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珠江水沙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以超 罗孝文 +1 位作者 王峻 崔家馨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64,共13页
收集1954—2019年珠江流域的3个主要水文站:高要站(西江)、石角站(北江)和博罗站(东江)的径流量与输沙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珠江流域水沙近70年来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19年珠江年径流... 收集1954—2019年珠江流域的3个主要水文站:高要站(西江)、石角站(北江)和博罗站(东江)的径流量与输沙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珠江流域水沙近70年来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19年珠江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输沙量呈下降趋势,高要站与博罗站年输沙量分别于2003年和1991年发生突变,多年平均输沙量较突变前分别减少了71.30%和48.88%,石角站未发生明显突变。2000—2019年珠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改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89.27%,但NDVI与水沙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对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珠江输沙量的影响进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森林砍伐、水库建设、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对输沙量造成显著影响,2000年以后龙滩水库建设是西江输沙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植被改善对于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径流量 NDVI 人类活动 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空间分布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文潇 李春峰 +2 位作者 朱塽 陆哲哲 吴招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75-1986,共12页
西太平洋地区板块间相互作用强烈,热演化和构造演化过程复杂.为了揭示构造相互作用对岩石圈强度的影响,本文使用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模型WGM2012和地形模型ETOPO1,基于小波变换的导纳法计算得到了该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地区板块间相互作用强烈,热演化和构造演化过程复杂.为了揭示构造相互作用对岩石圈强度的影响,本文使用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模型WGM2012和地形模型ETOPO1,基于小波变换的导纳法计算得到了该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西太平洋区域的Te主要分布在5~85 km之间,南海等张裂环境地区Te普遍小于20 km,俯冲带附近Te一般大于80 km,与俯冲板片年龄呈正相关.参照平板冷却模型,弹性岩石圈底界面主要分布在200~500℃等温面之间,随洋壳年龄增大逐渐趋于平稳,热点及年轻洋壳部分地区弹性岩石圈底界面处于200℃等温面之上.西太平洋海山与年轻海盆等区域Te与居里点深度一般呈正相关,与地表热流一般呈负相关,但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热液循环、岩浆活动、地幔流变性等因素的影响,整体Te与居里点深度和地表热流所反映的岩石圈热结构相关性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西太平洋 导纳法 洋壳年龄 热结构 居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在洋脊超镁铁质与镁铁质热液系统中的差异性聚集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威 陶春辉 +3 位作者 廖时理 路晶芳 崔汝勇 丁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洋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体系,主要由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所组成,因构造和岩浆作用,这两类岩层分别孕育了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含金热液系统。金首先通过水岩反应从洋脊源区岩层内迁移出来,再经历运移堆积作用汇聚到硫化物堆积体内,最后... 洋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体系,主要由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所组成,因构造和岩浆作用,这两类岩层分别孕育了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含金热液系统。金首先通过水岩反应从洋脊源区岩层内迁移出来,再经历运移堆积作用汇聚到硫化物堆积体内,最后遭受后期蚀变活化迁移改造。以上过程构成了金在这两类热液系统中的完整演化历程。超镁铁质热液系统内的金在汇源端员间的比值远高于镁铁质热液系统。这种差异性聚集暗示了这两类热液系统分别演化出了独具特色的载金属性特征及富集迁移机制。相比于镁铁质热液系统,超镁铁质热液系统内围岩普遍具有的高金含量和高孔高渗特征、热液流体中溶解态非生物有机质和气态物质含量高、硫化物堆积体所处区域裂隙发育及构造稳定等因素,都是造成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聚集过程的主要原因。持续性地对洋脊热液系统各深部结构体进行更多更精细有关金的丰度、赋存状态及演化变迁的测试分析及模拟研究工作,是未来量化揭示金在不同类型热液系统内的物源贡献及各演化阶段中富集亏损的关键,也将为未来人工海底干预富集成矿工程累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脊热液系统 超镁铁质岩 镁铁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中脊扩张速率对洋壳速度结构的约束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龑 牛雄伟 +3 位作者 阮爱国 刘绍文 Syed Waseem Haider 卫小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13-1926,共14页
洋中脊速度结构是揭示大洋岩石圈演化过程的重要约束.为探讨不同扩张速率下洋中脊的洋壳速度结构特征,挑选了全球152处快速(全扩张速率>90 mm·a-1)、慢速(全扩张速率20~50 mm·a-1)和超慢速(全扩张速率<20 mm·a-1)... 洋中脊速度结构是揭示大洋岩石圈演化过程的重要约束.为探讨不同扩张速率下洋中脊的洋壳速度结构特征,挑选了全球152处快速(全扩张速率>90 mm·a-1)、慢速(全扩张速率20~50 mm·a-1)和超慢速(全扩张速率<20 mm·a-1)扩张洋中脊和非洋中脊的洋壳1-D地震波速度结构剖面,通过筛选统计、求取平均值等方法对分类的洋壳1-D速度结构进行对比研究,获得了不同扩张速率下洋中脊洋壳速度结构差异以及洋中脊与非洋中脊洋壳速度结构差异的新认识:(1)快速、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平均正常洋壳厚度分别为6.4 km、7.2 km和5.3 km,其中洋壳层2的厚度基本相似,洋壳厚度差异主要源自洋壳层3;其洋壳厚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9~8.1 km、4.6~8.7 km和4.2~10.2 km,随着洋中脊扩张速率减小,洋壳厚度的变化范围逐渐增大;(2)快速扩张洋中脊的洋壳速度大于慢速和超慢速,可能与快速扩张脊洋壳生成过程中深部高密度岩浆上涌比较充足有关;(3)非洋中脊(>10 Ma)的洋壳比洋中脊(<10 Ma)的洋壳厚~0.3 km,表明洋壳厚度与洋壳年龄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扩张速率 洋壳厚度 洋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