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累积影响的空间量化评估
1
作者 江曲图 丁洁琼 +1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6-156,共11页
海洋生态系统累积影响评估是科学认知该系统对外界扰动响应与反馈规律的生态学方法。为了探索和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本文以我国部分近陆海域为研究范围,选取海洋渔业、海洋航运、陆源及近海、气候变化4种类型下的16个生态压力因子,通过... 海洋生态系统累积影响评估是科学认知该系统对外界扰动响应与反馈规律的生态学方法。为了探索和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本文以我国部分近陆海域为研究范围,选取海洋渔业、海洋航运、陆源及近海、气候变化4种类型下的16个生态压力因子,通过空间量化和标准化,在1 km×1 km空间格栅尺度下,针对研究范围内9种海洋生境类型,进行了累积暴露度和累积影响度评估。结果显示:研究海域累积暴露度总体呈现近岸高于远海,并向外海一侧逐步递减;陆源污染、渔业捕捞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影响度较大,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影响度最大;我国近海分别有22.8%和7.6%的海域受影响程度较高和极高,其中长三角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人类活动 海洋生态系统 空间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冯翠翠 叶观琼 +2 位作者 曾江宁 林颖 朱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4-591,共8页
自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沿海省市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本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社区、经济、管治、文化、资源和生态6个子系统共34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自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沿海省市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本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社区、经济、管治、文化、资源和生态6个子系统共34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得到2010—2016年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较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存在地区及系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后续应继续加强生态恢复和资源保护,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浙江省 绩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湾常见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的丰度、形态和成分组成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于翔 许莉莉 +3 位作者 刘强 黄伟 曹亮 窦硕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8,共10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水平是评估其生物效应的基础。本研究以象山湾为例,研究了10种常见海洋生物(贝类、头足类、甲壳类和鱼类)的消化道、鳃和肌肉等组织内微塑料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微塑料广泛存在...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水平是评估其生物效应的基础。本研究以象山湾为例,研究了10种常见海洋生物(贝类、头足类、甲壳类和鱼类)的消化道、鳃和肌肉等组织内微塑料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的消化道和鳃等组织内,在61.0%的生物个体内共检出131个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3±1.5)个/个体;其化学成分包括人造丝(RY;74.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14.5%)、聚丙烯(PP;3.8%)和聚酰胺(PA;3.1%)等9种类型。检出纤维状、碎片状和颗粒状3种形状的微塑料,分别占95.4%、3.1%和1.5%;所有检测物种中均出现人造丝和纤维状微塑料。微塑料粒径在110~4796μm之间,平均为(1246±1119)μm,以≤1000μm的微塑料占比最高(55.2%)。养殖设施产生的典型泡沫状微塑料或聚乙烯(PE)、聚丙烯和聚苯乙烯(PS)塑料类型在生物体内出现频率和丰度较少。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近海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粒径、形状和化学成分 海洋生物 象山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磷酸酯赋存特征、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程新良 吴志旭 +7 位作者 陈杰 王雪瑶 徐峰 黄凯 朱国华 符杰 傅建捷 江桂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39-3949,共11页
本研究以16种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散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的方法,分析了千岛湖26个表层沉积物中OPEs的赋存特征、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2种OPEs在千岛湖表层沉积物... 本研究以16种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散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的方法,分析了千岛湖26个表层沉积物中OPEs的赋存特征、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2种OPEs在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中广泛存在,ΣOPEs平均浓度为8.8 ng·g^(−1)干重(dry weight,dw),范围为2.6—28.5 ng·g^(−1)dw.TEHP、TCEP、TEP和TCIPP是沉积物OPEs中的主要组分,平均浓度分别为4.2、1.7、1.1、0.9 ng·g^(−1)dw.千岛湖街口至小金山段沉积物中OPEs总浓度(11.2—28.5 ng·g^(−1)dw)和烷基型OPEs总浓度(8.5—24.8 ng·g^(−1)dw)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表层沉积物(ΣOPEs:2.6—12.2 ng·g^(−1)dw;Σalkyl-OPEs:0.9—7.1 ng·g^(−1)dw),表明街口至小金山段沉积物中OPEs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街口至小金山段沉积物中OPEs主要受到新安江上游来水输入的影响.此外,在千岛湖镇附近识别到人类聚居地和船舶码头等潜在点源.千岛湖所有点位沉积物中OPEs的风险商(risk quotient,RQ<0.1)较低,表明对生态环境的风险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千岛湖 沉积物 源解析 风险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分布格局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芦珣 严润玄 +4 位作者 沈程程 杨娟 张东声 王春生 孙栋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8,共18页
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深海治理领域焦点问题之一的大背景下,兼具高生物多样性和高脆弱性双重特征的海山已经被公认为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海山底栖生物的研究历程、群落... 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深海治理领域焦点问题之一的大背景下,兼具高生物多样性和高脆弱性双重特征的海山已经被公认为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海山底栖生物的研究历程、群落分布格局的特征与控制因素、分布格局预测与控制因素量化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提出今后应当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在深度梯度上呈现出深度成带性,生物多样性呈现单峰、双峰、随深度递减等模式。在纬度梯度上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存在显著的生物地理梯度。幼虫传播的海洋动力环境、定殖的适宜生境、固着生物生长的底质特征等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进一步塑造了底栖生物群落复杂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Β多样性 纬度梯度 深度梯度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有机磷酸二酯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杰 刘明亮 +6 位作者 武璐 徐峰 吕晶 陈林海 李伟 符杰 傅建捷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87-995,共9页
有机磷酸三酯(organophosphate triesters,tri-OPE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磷酸衍生物,主要用作阻燃剂和增塑剂。由于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tri-OPEs目前已成为水环境中重要的污染组分。有机磷酸二酯(organophosphate diesters,di-OPEs)与tri-O... 有机磷酸三酯(organophosphate triesters,tri-OPE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磷酸衍生物,主要用作阻燃剂和增塑剂。由于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tri-OPEs目前已成为水环境中重要的污染组分。有机磷酸二酯(organophosphate diesters,di-OPEs)与tri-OPEs紧密相关,除了di-OPEs本身生产和使用导致的排放,tri-OPEs的转化也是环境中di-OPEs的重要来源。不同结构类型的di-OPEs存在较大的理化性质差异,导致在其检测分析方面存在提取效率低、色谱分离难、缺乏高灵敏定量分析方法等问题。最近,一些研究发现di-OPEs存在于工业/生活废水、地表水和饮用水中。一些di-OPEs在地表水和自来水中的浓度水平接近甚至高于对应的tri-OPEs,且部分di-OPEs表现出比对应tri-OPEs相对更高的毒性,使得水环境中di-OPEs的存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本文首先基于水中di-OPEs的研究现状,系统概述了常见di-OPEs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潜在来源;其次总结了固相萃取技术(SPE)在水中di-OPEs提取、富集和净化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整理了反相色谱、离子对试剂-反相色谱和亲水色谱分离技术在di-OPEs色谱分离检测中的应用特征;同时总结了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和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在di-OPEs定量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在水体样品高效采集和对水中di-OPEs高通量前处理方面,提出了发展基于分散固相萃取原理的水体新污染物新型采样和现场富集技术的展望;另外,在对di-OPEs及tri-OPEs未知转化产物的分析检测方面提出了使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进行高通量筛查和高灵敏检测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二酯 样品前处理 固相萃取 色谱分离 质谱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舟山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7
作者 王鑫 汤昌盛 +4 位作者 冼华琳 何建瑜 张晓林 廖智 严小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群落结构分析对于理解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东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区,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助于当地海洋渔场的建设与保护。为此,采用浅...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群落结构分析对于理解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东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区,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助于当地海洋渔场的建设与保护。为此,采用浅水II型网对舟山近海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结合同步的环境因子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舟山近海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9种,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222.29 ind.·m^(-3)和13.446 mg·m^(-3);优势种主要包括强额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红住囊虫等;多样性总体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表层盐度和表层温度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种均与表层盐度呈负相关,与表层温度呈正相关;多样性指数主要与表层盐度有关且均为正相关。该研究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积累了基础资料,为后续分析该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动态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海域 夏季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的合成、聚合机理及其在海洋防腐防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冉冉 程昱升 +1 位作者 郑豪 陈建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168,共15页
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和氨基官能团,可以在玻璃、不锈钢、塑料、橡胶、聚四氟乙烯等材料表面黏附,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能,是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聚多巴胺展开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聚多巴胺的... 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和氨基官能团,可以在玻璃、不锈钢、塑料、橡胶、聚四氟乙烯等材料表面黏附,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能,是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聚多巴胺展开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聚多巴胺的合成方法、聚合机理和性能出发,分析总结了当前合成的特点、机理研究的方案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聚多巴胺在海洋防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研究者较全面了解聚多巴胺的研究现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巴胺 聚合 机理 黏附性 防腐防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梅山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和多样性研究
9
作者 冷天泽 郭卓然 +2 位作者 邵倩文 陆斗定 戴鑫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甲藻孢囊可以为赤潮提供种源,还可用于指示海区富营养化状态。以往对甲藻孢囊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开放性水域和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在半封闭性人工海湾中的研究较少。梅山湾原属南北开放水域,但于2012~2017年在向陆侧建设了北坝和南坝,使... 甲藻孢囊可以为赤潮提供种源,还可用于指示海区富营养化状态。以往对甲藻孢囊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开放性水域和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在半封闭性人工海湾中的研究较少。梅山湾原属南北开放水域,但于2012~2017年在向陆侧建设了北坝和南坝,使其成为半封闭式人工海湾。通过对梅山湾内外海域采集到的6份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共鉴定出37种甲藻孢囊,其丰度介于237~1054 cysts/g。甲藻孢囊平均丰度湾内高于湾外,推测是筑堤后湾内水动力减弱,悬浮物质浓度降低,水体透明度升高,水中颗粒物质沉积速率降低和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调查海域甲藻孢囊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63~2.47,均匀度指数介于0.58~0.82,两者湾外均显著高于湾内,反映出湾内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弱,发生赤潮的可能性更高。研究共检出16种赤潮种和9种有毒甲藻孢囊,产毒种及赤潮种丰度和种类占比湾内都高于湾外,优势种有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美利坚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americanum)、透镜翼甲藻(Diplopsalis lenticul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筑堤效应”加剧了湾内外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的差异性,也加重了湾内有毒有害赤潮发生的风险,故应重视对湾内有毒有害甲藻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筑堤效应 半封闭人工海湾 甲藻孢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前缘与挑战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志飞 陈建芳 石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共9页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突出研究进展,是针对社会选择的未来排放轨迹,在深海记录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类似情形,用于评估未来地球系统各种变化的过程和后果。其中,以Dansgaard-Oeschger变化为代表的千年尺度事件、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为代表的十年尺度气候变化事件,是最接近现今地球变暖的快速气候变化场景。地球系统的发展轨迹目前正处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热室地球”路径的起点上,如果地球超过了这个“临界点”,它将沿着一条不可逆的道路进入“热室地球”状态,另一种路径则是通向“稳定地球”状态。深海沉积档案中的类似情形能够为社会选择未来排放的轨迹提供重要参考。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重新认识其关键过程的理论机制。以海洋变暖和酸化影响硅藻和颗石藻的海洋生物泵过程为例,传统知识认为酸化有利于硅藻建造,但最新的围隔实验研究却发现酸化大幅减少全球硅藻输出;传统知识认为酸化导致海洋生物钙化危机,但近期针对中生代大洋缺氧事件的黑色页岩研究,发现颗石藻的碳酸钙输出在海洋酸化期间大幅增加。这些颠覆性的认识严重挑战了传统全球变化某些关键过程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 全球变化 海洋变暖 海洋酸化 快速气候变化 临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相关环境问题与管理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高岩 孙栋 +5 位作者 黄浩 王春生 钱培元 王宗灵 史先鹏 宋成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722-2737,共16页
随着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相关技术与装备的逐渐成熟,深海采矿成为全球产业界和科研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普遍观点认为深海采矿不可避免地会对深海环境和生物群落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甚至破坏,这也极大影响了国际海底管理局&... 随着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相关技术与装备的逐渐成熟,深海采矿成为全球产业界和科研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普遍观点认为深海采矿不可避免地会对深海环境和生物群落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甚至破坏,这也极大影响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和《开发规章》的制定进程。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与方法,总结了三类深海矿产资源分布区的典型生态系统与环境特征,回顾了国内外伴随着深海采矿系统综合试验开展的一系列环境基线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及取得的重要认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深海采矿活动对深海平原、海山和大洋中脊热液区这三类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同时,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大洋协会在这三类区域部署开展的主要环境任务与进展,以及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环境管理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最后,在分析当前国际海底管理局关于平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主要举措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环境管理和全球海洋治理领域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环境影响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卡毒素及其产毒底栖甲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2
作者 陈荔 吴佳俊 王鹏斌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性海产中毒——雪卡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CP),食用被CTXs污染的鱼类会引起消费者产生胃肠道、心血管、神经方面的症状甚至导致死亡,但目前雪卡毒素中毒在全球引发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不足。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底栖甲藻在全球扩张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频繁爆发,雪卡毒素中毒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文重点综述了产雪卡毒素底栖甲藻的种类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理生态学研究、以及毒素的生物合成机制与生物转化和累积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亚洲地区作为雪卡毒素潜在的爆发地点未来值得研究的领域以更好地保障亚洲海域的生态安全及居民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卡毒素中毒 雪卡毒素 底栖甲藻 冈比亚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海域溶解有机质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机制及溶解氧的影响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啸 章天晏 +3 位作者 夏功伟 李宏亮 陈建芳 郑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67,共11页
溶解有机质(DOM)能与金属离子配位,从而影响金属离子的毒性、迁移转化以及生物可利用性,对近岸养殖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研究了舟山近岸海域DOM的组成,采用荧光猝灭滴定并运用修正Stern-Vol... 溶解有机质(DOM)能与金属离子配位,从而影响金属离子的毒性、迁移转化以及生物可利用性,对近岸养殖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研究了舟山近岸海域DOM的组成,采用荧光猝灭滴定并运用修正Stern-Volmer模型系统研究了DOM各荧光组分与典型的过渡金属离子Cu^(2+)、Fe^(3+)和Pb^(2+)的配位机制,并进一步研究了海水溶解氧对DOM与Cu^(2+)、Fe^(3+)和Pb^(2+)配位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舟山近岸海域DOM的4种荧光组分,两种类腐殖质组分(C1、C2)明显比2种类蛋白质组分(C3、C4)更易与金属离子配位;DOM与金属离子配位化合物稳定性大小依次是:Cu-DOM>Fe-DOM>Pb-DOM;此外,缺氧环境明显抑制了溶解有机质与Fe^(3+)的配位能力,但Cu^(2+)、Pb^(2+)的配位能力则几乎不受溶解氧浓度的影响。这些结果将为海水养殖水体的调控、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溶解有机质 金属离子 溶解氧 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冰期北极楚科奇海陆架中心区硅限制与来源补充
14
作者 刘洁 李中乔 +7 位作者 张安余 任健 白有成 庄燕培 李杨杰 李宏亮 金海燕 陈建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相对氮亏损(N P约为7,小于16)的太平洋入流水携带的营养盐是支撑北冰洋上层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海冰消退,光限制消失,楚科奇海陆架存在强烈的营养盐消耗与利用,广泛认为其表现为氮限制,因此该区域重点关注氮元素循环,对于硅元素的... 相对氮亏损(N P约为7,小于16)的太平洋入流水携带的营养盐是支撑北冰洋上层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海冰消退,光限制消失,楚科奇海陆架存在强烈的营养盐消耗与利用,广泛认为其表现为氮限制,因此该区域重点关注氮元素循环,对于硅元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和中国俄罗斯首次联合北极科学考察两个同步进行的航次调查结果,全面展示了融冰期整个楚科奇海陆架区的营养盐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表层基本耗尽;硅酸盐表现为中心低,周围高,陆架中心区是强烈的硅限制区域,受到硅和氮的共同限制。沿着太平洋入流方向,S01、R01、LV77-01站位30 m以深硅酸盐浓度高于太平洋入流水端员,说明沉积物孔隙水向底层水释放硅酸盐,因此在浅水陆架区孔隙水可作为上层海洋硅酸盐的潜在来源。本研究结合文献数据计算得到楚科奇海陆架沉积物水界面硅酸盐年通量为630.78 mmol·m^(-2)·a^(-1),总量为3.75×10^(11) mol·a^(-1),是太平洋入流水所携带硅酸盐年通量的一半(6.59×10^(11) mol·a^(-1)),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也是楚科奇海陆架硅酸盐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楚科奇海陆架 硅酸盐 硅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闽东沿海水体中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思佑 胡佶 +6 位作者 韩正兵 蔡昱明 刘小涯 冯毓彬 于培松 张慧娟 潘建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30,共14页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在海洋微食物网和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夏季闽东沿海TEP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东沿海TEP含量(以黄原胶为标准物质计算,后同)范围为25.2~935.5μg/L,平均值为(201.8±17...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在海洋微食物网和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夏季闽东沿海TEP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东沿海TEP含量(以黄原胶为标准物质计算,后同)范围为25.2~935.5μg/L,平均值为(201.8±177.9)μg/L。整体而言,TEP的分布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表层TEP含量相对于底层要低。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海域TEP含量与浊度和营养盐(硅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浓度呈正相关,与pH、溶解氧浓度和小型浮游生物量呈负相关。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尺寸浮游植物,调查海域小型浮游生物可能对TEP含量的贡献最大。相比于开阔大洋中TEP主控因素为浮游植物而言,夏季闽东海域TEP主要由浮游植物在衰退阶段产生,其分布主要受颗粒物再悬浮作用影响。该结果不仅进一步阐明了近岸海域与开阔大洋TEP影响因素的区别,并且对我国近海海域不同区域TEP分布研究空白进行了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沿海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浮游植物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夏秋季温州近海海水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薛思佑 胡佶 +4 位作者 蔡昱明 于培松 冯毓彬 刘小涯 潘建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9,60,共12页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具有高黏性、低密度和高碳氮比等特性,在颗粒有机物的聚集以及食物网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近岸海域TEP的分布动力学规律与机制,本文对温州近海夏秋季节水体中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的分布进行调查,并结合...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具有高黏性、低密度和高碳氮比等特性,在颗粒有机物的聚集以及食物网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近岸海域TEP的分布动力学规律与机制,本文对温州近海夏秋季节水体中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的分布进行调查,并结合多项环境要素的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探究了浙江南部近岸海域TEP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温州近海TEP秋季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夏季,夏季TEP分布变化主要受陆地径流(瓯江)作用影响,而秋季主要受闽浙沿岸流影响。受沿岸流影响,秋季TEP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其他海域以及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此外,由浮游植物释放的TEP对夏季的POC贡献最大,而秋季外源性TEP对POC的贡献较夏季有所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季节变化 沿岸流 温州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