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印度洋中脊27洋脊段新火山脊岩浆深部过程研究——来自斜长石斑晶的制约
1
作者 王聪浩 刘佳 +1 位作者 陶春辉 李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0,共10页
前人对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SWIR)玄武岩的研究多基于全岩粉末样品,而对能够记录更多岩浆过程的矿物斑晶开展的工作则较为匮乏。本文对西南印度洋脊断桥热液区所在的27段洋脊富含斜长石斑晶的玄武岩进行了全岩和单矿物的地球化学研... 前人对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SWIR)玄武岩的研究多基于全岩粉末样品,而对能够记录更多岩浆过程的矿物斑晶开展的工作则较为匮乏。本文对西南印度洋脊断桥热液区所在的27段洋脊富含斜长石斑晶的玄武岩进行了全岩和单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玄武岩样品(34Ⅳ-TVG07和30Ⅲ-TVG14)SiO2含量为49.16%和49.50%, MgO含量分别为6.76%和6.52%。全岩微量元素总体上和N-MORB(normal mid-ocean ridge basalts)类似。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显示,斜长石的An值范围变化较大(76.2~87.9),且绝大部分的斜长石斑晶An值都在80以上,比SWIR 64°E的Mount Jourdanne火山斜长石超斑玄武岩中的斜长石An值高得多(<70),暗示斜长石的成因不同于Mount Jourdanne,不是由下洋壳辉长岩中的斜长石被后期岩浆直接机械捕获携带上升而形成。运用Petrolg3软件计算模拟也显示斜长石无法由其寄主岩浆直接结晶产生。结合实验岩石学结果以及西南印度洋中脊地幔中存在古老地幔楔熔融残余的多方面地球化学证据推测,断桥区玄武岩中的高An值斜长石斑晶最有可能由软流圈地幔中的古老、亏损的岛弧地幔楔残余熔融形成的岩浆结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斜长石斑晶 岛弧地幔 西南印度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勘探进展及思考 被引量:10
2
作者 初凤友 姜静 +6 位作者 刘禹维 李怀明 李小虎 朱克超 吕士辉 罗祎 曾轩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38-2648,共11页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是首批获得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的承包者之一,近年来又先后推动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分别在东太平洋CCZ区和西北太平洋海山盆地获得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本文分析了...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是首批获得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的承包者之一,近年来又先后推动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分别在东太平洋CCZ区和西北太平洋海山盆地获得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本文分析了深海多金属结核成矿机制和矿床类型,回顾了中国大洋协会、中国五矿和北京先驱3个承包者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工作的主要进展,对比研究了东太平洋CCZ区和西北太平洋海山盆地多金属结核资源特征。认为我国的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可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保障,建议中国五矿和北京先驱应尽快完成矿址圈定。同时,3个承包者应合作解决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以能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储量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国际海底区域 资源勘探 储量评价 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SfM摄影测量的海岸盐沼前缘形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郭一栋 林杭杰 +5 位作者 于谦 樊一阳 罗科 王韫玮 高金耀 高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8-160,共13页
海岸盐沼前缘作为盐沼和光滩间的过渡带,在垂向剖面上呈现光滑、过渡、陡坎3种地貌类型,在平面岸线上也展现出不同的曲直特征。受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盐沼前缘这一高度动态的生物地貌系统变化迅速,而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缺乏使... 海岸盐沼前缘作为盐沼和光滩间的过渡带,在垂向剖面上呈现光滑、过渡、陡坎3种地貌类型,在平面岸线上也展现出不同的曲直特征。受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盐沼前缘这一高度动态的生物地貌系统变化迅速,而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缺乏使得这种变化难以得到充分认识。无人机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具有高分辨率、非侵入、可重复和低成本的优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可能。我们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海岸盐沼开展两次无人机调查,获取厘米级分辨率正射影像和地形数据。在高精度数据支持下,成功确定盐沼前缘位置,划分前缘类型,并定量刻画地形变化。研究发现:光滑和陡坎前缘占优势,形态稳定;光滑前缘平面轮廓复杂,后退速率小,过渡和陡坎前缘轮廓平直,后退明显;过渡前缘地形变化剧烈,向陡坎前缘转变。这项工作证明无人机SfM摄影测量适用于高效精准量化盐沼前缘形态,为认识盐沼前缘形态演化过程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SfM摄影测量 盐沼前缘 地貌监测 地貌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分析的西南印度洋脊龙角区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廖时理 陶春辉 +1 位作者 赵江南 武泽龙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4-272,共9页
洋中脊热液活动伴生的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重要的接替资源,但目前其勘查技术手段相对匮乏。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是针对野外原位快速分析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常被应用于岩石露头地球化学研究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采用PXRF对... 洋中脊热液活动伴生的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重要的接替资源,但目前其勘查技术手段相对匮乏。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是针对野外原位快速分析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常被应用于岩石露头地球化学研究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采用PXRF对西南印度洋脊龙角区的沉积物开展了化学组成分析,并通过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热液区可能产出的位置。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可能由钙质沉积物、基岩碎屑、热液组分等组成,部分沉积物具有较高的热液成矿元素含量,明显受到了热液活动的影响。通过面浓度-个数分形方法,确定Cu、Zn、Fe、Mn、As等主要成矿元素的异常下限。根据上述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识别出了6处异常区,其中3处异常区与已知热液区相吻合,另外3处异常区可能代表了未发现的热液活动。上述工作为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的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 热液活动 地球化学 沉积物 印度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沉积物中生物钡、碳氮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其与表层水体初级生产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倪建宇 赵军 +1 位作者 江巧文 姚旭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51,共11页
通过对采集自南海北部的D06和S0612两个短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的不同赋存形态钡、有机碳和生物硅的含量以及有机质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钡主要以碎屑钡和自生的生物钡形式存在。沉积物中生物钡的含量在10.3~385.2μg/... 通过对采集自南海北部的D06和S0612两个短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的不同赋存形态钡、有机碳和生物硅的含量以及有机质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钡主要以碎屑钡和自生的生物钡形式存在。沉积物中生物钡的含量在10.3~385.2μg/g之间,平均值为177.0μg/g,据此计算的新生产力在12.3~146.7 mg/(d·m^2)(以碳计)之间,平均为78.9 mg/(d·m^2);D06站计算的结果和附近站位的实测值相当。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在0.64%~1.34%之间,平均值为0.89%,C/N比值为4.96~5.93,平均值为5.54。有机碳的δ^(13)C值在-22.98‰~-20.73‰之间,平均值为-21.46‰,依据端元组份同位素组成计算的陆源有机质比率显示,D06站位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而S0612站位则受陆源有机质的影响较大。沉积物中有机质的δ^(15)N值在3.96‰~6.29‰之间,平均值为5.26‰,反映的是该海区氮源的同位素组成,而不受硝酸盐利用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钡 有机质 碳氮同位素 生产力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聚背景下的多幕裂陷作用及其迁移机制: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詹诚 卢绍平 方鹏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7-318,共12页
南海的形成演化受控于印-澳、欧亚以及太平洋板块的相互运动,为研究汇聚背景下板块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提供重要窗口。为了揭示该汇聚背景下的多幕裂陷过程,本文选取地质信息丰富的整个珠江口盆地为典型区,利用三条高精度地震剖面,对盆地... 南海的形成演化受控于印-澳、欧亚以及太平洋板块的相互运动,为研究汇聚背景下板块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提供重要窗口。为了揭示该汇聚背景下的多幕裂陷过程,本文选取地质信息丰富的整个珠江口盆地为典型区,利用三条高精度地震剖面,对盆地各地质单元进行断层活动速率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定量计算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盆地裂陷期东部、中部和西部主要控凹断层的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96 m/Ma、223 m/Ma和124 m/Ma,且其平均沉降速率依次为8.5 m/Ma、34 m/Ma和12.7 m/Ma,盆地整体呈现中部裂陷作用最强,其后向西部和东部逐渐减弱的特征。本文认为这与先存断裂以及初始地壳厚度有关:盆地东部和中部存在NE向先存断裂,并且东部先存断裂更加活跃,因此在新生代拉伸应力下东部更易表现为裂陷作用最强的区域,其次为中部和西部;而受前新生代时期俯冲作用的影响,岩浆的底垫作用引起盆地东部地壳增厚,东部裂陷作用强度急剧降低,造成裂陷作用强度的东西差异。此外,盆地南段凹陷裂陷期的断层活动和沉降速率发生激增,裂陷作用存在向南迁移的现象。本文推测在深度相关的伸展模式的影响下,南段凹陷地壳温度升高,强度减弱,因而在伸展应力下发生快速的拉伸减薄,导致裂陷中心向南迁移及岩浆物质上涌。同时,侵入的岩浆物质导致高角度正断层转换成低角度正断层,进一步促进裂陷中心向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多幕裂陷作用 迁移机制 断层活动速率 构造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数据观测系统重定义与沉放深度校正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圣 高金耀 +2 位作者 丁维凤 沈中延 刁云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0-148,共9页
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接收缆较短,无水鸟、磁罗经、尾标等定位定深设备,给常规数据处理带来诸如观测系统定义等棘手问题;另外,无定深设备会造成接收缆不同接收段的沉放深度不同,破坏反射数据理论双曲线时距曲线关系。针对短排列多道反射... 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接收缆较短,无水鸟、磁罗经、尾标等定位定深设备,给常规数据处理带来诸如观测系统定义等棘手问题;另外,无定深设备会造成接收缆不同接收段的沉放深度不同,破坏反射数据理论双曲线时距曲线关系。针对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数据,本文充分利用现场导航数据,计算实际激发点轨迹,再通过反距离比线性插值算法计算检波点的轨迹坐标,获得整个排列的实际观测系统参数。对因沉放深度不一致造成的扭曲时距曲线反射波,文中利用理论双曲线先计算共中心点道集的理论反射波位置,再推算排列中各接收道不同沉放深度处的静校正量,通过静校正拟合运算,消除接收排列非一致深度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扭曲现象。将上述处理方法应用于南极海域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数据,最终获得了高分辨率叠加剖面,为后续地质解释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 观测系统 沉放深度校正 叠加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南海琼东南盆地冷泉碳酸盐判断甲烷流体成因的方法研究
8
作者 容雅鑫 韩喜球 +3 位作者 范维佳 邱中炎 陈宗恒 陶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77-178,共2页
冷泉自生碳酸盐(Authigenic Carbonate,CA)记录了海底甲烷渗溢活动及流体组成信息。CA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A)常被用于推测流体来源及甲烷成因,但δ^(13)CA本质上并不能直接反映甲烷的δ^(13)C,所以这种推测是定性且不准确的。研究认... 冷泉自生碳酸盐(Authigenic Carbonate,CA)记录了海底甲烷渗溢活动及流体组成信息。CA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A)常被用于推测流体来源及甲烷成因,但δ^(13)CA本质上并不能直接反映甲烷的δ^(13)C,所以这种推测是定性且不准确的。研究认为,CA的沉淀源自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过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 碳同位素 甲烷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度洋Edmond热液区黄铁矿中银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研究:来自矿物学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柯安 张慧超 +4 位作者 方浩原 陶春辉 梁锦 杨伟芳 廖时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92,共9页
随着对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贵金属金(Au)和银(Ag)的赋存形式和沉淀机制被科学家广泛关注。相比于Au,前人对大洋中脊热液区中Ag的产出状态和富集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中印度洋Edmond热液区Ag平均含量为47×10^(-... 随着对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贵金属金(Au)和银(Ag)的赋存形式和沉淀机制被科学家广泛关注。相比于Au,前人对大洋中脊热液区中Ag的产出状态和富集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中印度洋Edmond热液区Ag平均含量为47×10^(-6),明显高于洋中脊环境产出的多金属硫化物中的平均Ag含量(2.78×10^(-6))。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Edmond热液区硫化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确定了该热液区矿物组合、分期以及自然银的赋存形式,并初步探讨了自然银的沉淀机制。Edmond热液区硫化物主要为闪锌矿,其次是黄铁矿、黄铜矿和白铁矿,此外还观察到针钠铁矾、重晶石、硬石膏以及自然银等矿物。根据矿物结构和共生组合,Edmond热液区硫化物成矿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的主要矿物组合为一期黄铁矿(Py1)、重晶石、硬石膏等;阶段Ⅱ主要矿物为白铁矿;阶段Ⅲ则有二期黄铁矿(Py2)、黄铜矿、粗粒闪锌矿、等轴古巴矿等矿物结晶。自然银主要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存在于Py1的边缘或者内部包体之中。Ag在Edmond热液区的主要迁移形式为AgCl_(2)^(-),高温热液与海水混合作用导致的温度和Cl^(-)浓度降低以及pH值的升高是导致自然银沉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硫化物矿床 银的赋存形式 沉淀机制 Edmond热液区 中印度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南印度洋中脊轴部形态及其两侧沉降速率变化探讨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
10
作者 王昊 谭平川 阮爱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470,共16页
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将西南印度洋中脊(11.88°E—66.75°E)分为6个区域,按不同区域分析洋脊轴部形态及其两侧基底沉降曲线的变化,由此探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岩浆活动及其受热点影响的机制。结果显示:①对于整个西南印度洋中脊,... 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将西南印度洋中脊(11.88°E—66.75°E)分为6个区域,按不同区域分析洋脊轴部形态及其两侧基底沉降曲线的变化,由此探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岩浆活动及其受热点影响的机制。结果显示:①对于整个西南印度洋中脊,轴部隆起占13.38%,轴部裂谷占82.8%,平坦过渡形占3.82%,其中19°E,36°E,41.2°E,43.7°E,50.4°E和64.5°E等处为较集中的洋脊轴部隆起;②埃里克辛普森—英多姆转换断层之间的区域(39.4°E—45.77°E)显示出异常浅的轴部裂谷和异常小且南北不对称的基底沉降速率,这表明埃里克辛普森—英多姆转换断层之间的区域是热点对洋中脊影响较为明显的区域,南侧较北侧异常小的基底沉降速率表明热点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热点岩浆从洋中脊南部向上流动到岩石圈底部,然后与岩石圈发生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洋中脊轴部形态 基底沉降曲线 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居里面深度特征
11
作者 张超 赵俐红 吴招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7,共8页
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高精度的船测磁力数据的二阶小波逼近结果采用功率谱法,计算得到该区域的居里面深度特征。中国东部海域居里面深度16.8~36.6km,在构造环境稳定、地壳厚度正常的区域,如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居里面深度在2... 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高精度的船测磁力数据的二阶小波逼近结果采用功率谱法,计算得到该区域的居里面深度特征。中国东部海域居里面深度16.8~36.6km,在构造环境稳定、地壳厚度正常的区域,如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居里面深度在28km以上且起伏变化平缓,可能与相对较弱的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有关;在构造活动区边缘或者中、新生代造山系,如渤海盆地、千里岩隆起区及冲绳海槽,居里面则以上隆为特征。其中南黄海中部隆起居里面深度西部下凹而东部相对上隆,可能是古陆核与岩浆侵入的综合反映;而东海的居里面深度则呈现与构造区划相一致的“东西分带”特征。另外,区内居里面深度与热流、地温梯度的自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896与-0.5160,显示出居里点深度与热流值间的弱负相关性及其与地温梯度间的中等程度负相关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 小波多尺度分解 居里面 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深海富稀土沉积物的分类及成因
12
作者 王添翼 董彦辉 +4 位作者 初凤友 石学法 李小虎 苏蓉 章伟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5,共13页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广泛分布在西太平洋、东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区。本研究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珀顿断裂带(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简称CC区)的两个站位富稀土沉积物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收集...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广泛分布在西太平洋、东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区。本研究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珀顿断裂带(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简称CC区)的两个站位富稀土沉积物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收集了太平洋92个站位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数据,依据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矿物组成,将太平洋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分为富Al型、富Fe型、富Ba型等三个类型。富Al型富稀土沉积物广泛布在西太平洋地区,沉积物类型以沸石黏土为主,全岩Al_(2)O_(3)平均含量可达14.9%。富Fe型富稀土沉积物位于东太平洋海隆附近的东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区域,沉积物中TFe_(2)O_(3)平均含量高达18.8%,部分样品呈现明显的Eu正异常,热液活动可能为稀土元素的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稀土元素及载体矿物。富Ba型富稀土沉积物主要分布于东太平洋CC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含)硅质黏土,Ba平均含量可达8092×10^(-6)。高Ba含量指示了沉积物形成时期所在海域可能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这种环境条件形成了大量的生物磷灰石沉积,并与CC区渐新世以来强劲的底流耦合,进而增强了磷灰石的积累,促进了稀土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富稀土沉积物 CC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液活动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霄宇 陶春辉 +4 位作者 廖时理 周建平 李怀明 滕国超 黄大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736,共10页
洋中脊热液硫化物勘探技术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我国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域采集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检测数据,采用元素含量特征、相关性分析、元素对比值... 洋中脊热液硫化物勘探技术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我国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域采集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检测数据,采用元素含量特征、相关性分析、元素对比值、特征元素三角图解,以及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值等手段,开展沉积物热液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样品所代表的大部分研究区域内主要为钙质生物沉积,部分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受沉积物中玄武岩风化碎屑的影响,龙旂热液区的部分样品中表现出一定的热液迹象,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和配分模式、(Al+K)⁃Mg⁃(Fe+Mn)三角图解可较好地指示热液活动。研究不仅为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勘探提供基础数据参考,同时也是对海底热液硫化物勘探的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 表层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热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洋中脊系统的构造特征及其运动学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江海 刘持恒 韩喜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4-162,共9页
本文将全球洋中脊系统作为研究整体,根据洋中脊的全球分布、运动学特征及其初始形成时与泛大陆的构造几何关系,将全球现今的洋中脊系统划分为内、外支洋中脊。外支洋中脊为探索者洋中脊—太平洋洋隆—东南印度洋中脊—西北印度洋中脊,... 本文将全球洋中脊系统作为研究整体,根据洋中脊的全球分布、运动学特征及其初始形成时与泛大陆的构造几何关系,将全球现今的洋中脊系统划分为内、外支洋中脊。外支洋中脊为探索者洋中脊—太平洋洋隆—东南印度洋中脊—西北印度洋中脊,起源于泛大洋及冈瓦纳大陆内部;内支洋中脊为西南印度洋中脊—大西洋中脊—北冰洋加科尔洋中脊,起源于泛大陆内部。两者之间通过俯冲带、转换断层以及弥散性板块边界实现全球板块构造在运动上的平衡,并保持地球的球形几何形态恒定。外支洋中脊在全球板块构造上造成泛大洋缩减,并持续被太平洋取代,直接推动了环太平洋俯冲带的形成;内支洋中脊造成大西洋盆、印度洋盆中生代以来持续扩张。中生代以来,外支洋中脊和内支洋中脊共同作用引起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新特提斯洋盆关闭,形成特提斯(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扎格罗斯山—喜马拉雅山)碰撞造山带,并通过洋中脊扩张平衡了相关的岩石圈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 大洋盆地 幔柱生成带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域加权的拉普拉斯—频率域弹性波全波形反演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张聚 童思友 +1 位作者 方云峰 贾君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2-312,331,I0010,共13页
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是强非线性问题,极易因为对初始模型精度或记录的低频成分的强烈依赖性而陷入局部极小,导致反演失败。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时域加权的拉普拉斯—频率域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首先在结合了两种域各自优势的时间—频率... 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是强非线性问题,极易因为对初始模型精度或记录的低频成分的强烈依赖性而陷入局部极小,导致反演失败。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时域加权的拉普拉斯—频率域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首先在结合了两种域各自优势的时间—频率域弹性波全波形反演基础上,通过引入拉普拉斯衰减因子降低了全波形反演对于低频成分的依赖性,形成了兼具三种域优势的时间—拉普拉斯—频率域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并且通过时域加权记录这一灵活多变的形式消除了拉普拉斯衰减因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模型试算结果表明,在缺失低频成分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得到较精确的反演结果,对初始模型的依赖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弹性波 时域加权 拉普拉斯—频率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洋盆演化和岩浆地球化学印迹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伟 金振民 陶春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平均扩张速率约为14 mm/yr,是全球洋中脊系统的重要组成端元,因其具有慢速-超慢速扩张特征,引起全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基于前人对SWIR的综合研究成果,从构造和岩浆作用两个角度出发,系统地回顾了SWIR的形成和演化... 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平均扩张速率约为14 mm/yr,是全球洋中脊系统的重要组成端元,因其具有慢速-超慢速扩张特征,引起全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基于前人对SWIR的综合研究成果,从构造和岩浆作用两个角度出发,系统地回顾了SWIR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探讨了岩浆的分布特征和地幔不均一性成因。SWIR的形成始于冈瓦纳大陆的裂解,中段洋脊区域(26~42°E)是印度洋最早开启的窗口,历经多次洋脊跃迁和扩展作用形成了斜向扩张展布,多分段的构造格局。地幔热点在冈瓦纳大陆裂解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对SWIR的洋底地貌和岩浆作用具有显著影响,其中Bouvet和Marion热点在SWIR的西段和中段岩浆均留下了地球化学印迹。SWIR西段岩浆除却Bouvet热点影响之外表现出与大西洋-太平洋型玄武岩相似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在SWIR中段,39~41°E附近的岩浆具有显著的DUPAL异常特征,与冈瓦纳大陆的初始形成、裂解紧密相关。受俯冲改造的中-新元古代的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拆沉是造成SWIR中段地幔不均一性的重要根源。在SWIR东段,46~52°E区域内的局部岩浆组成异常,推测具有大陆地壳物质混染的成因。而在Melville转换断层以东,洋脊形成时间最晚,玄武岩的地幔源区受到了富集组分的交代作用,其同位素组成与相邻的中印度洋中脊(CIR)和东南印度洋中脊(SEIR)地幔源区具有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 洋盆演化 洋中脊玄武岩 地球化学 洋脊-热点相互作用 地幔不均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pGIS-TDE三维平台的地质模型构建 被引量:10
17
作者 林钟扬 金翔龙 +2 位作者 顾明光 黄卫平 方寅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85-88,共4页
以长江三角洲平原南翼的嘉兴市为例,建立了基于MapGIS-TDE三维平台针对不同类型和特性地质数据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以三维真实感图象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地质结构的真实形态、特征以及三维空间物化属性参数的分布规律。通过三... 以长江三角洲平原南翼的嘉兴市为例,建立了基于MapGIS-TDE三维平台针对不同类型和特性地质数据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以三维真实感图象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地质结构的真实形态、特征以及三维空间物化属性参数的分布规律。通过三维模型可视化分析,可实现对地层信息的拾取、钻孔模型的拾取,并支持对各类地质体进行平面剖切、水平剖切、斜切、折线垂直剖切及组合剖切等,展示地下三维地质模型及地层分布变化的可视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调查 MapGIS-TDE 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分析 工程地质 长江三角洲南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沉积层序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钟扬 金翔龙 +3 位作者 管敏琳 赵旭东 潘少军 龙邹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5-24,共10页
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第四系BZK02孔(孔深322. 1 m,取芯率大于96%),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古环境演化... 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第四系BZK02孔(孔深322. 1 m,取芯率大于96%),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古环境演化、沉积层序和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孢粉类型鉴定133种,有孔虫鉴定17属29种,介形类鉴定7属8种。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第四纪沉积地层依次为上新统嘉兴组一段(299. 8~322. 0 m)、早更新统嘉兴组(160~299. 8 m)、中更新统前港组(87. 3~160. 0 m)、晚更新统东浦组(72. 0~87. 3 m)、晚更新统宁波组(18. 6~72. 0 m)、全新统镇海组(0~18. 6 m)。古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上新世以残积坡、河流沉积为主,气候温冷偏湿;早更新世以河流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变化的2个旋回;中更新世早期为河流-滨海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晚期为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温凉干燥;晚更新世以河湖、潮坪、河口沉积环境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温暖偏干-温暖偏湿-寒冷干燥变化;全新世以浅海相、河湖相、湖沼相沉积环境,气候特征早期为干冷,晚期温暖偏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南翼 第四纪 沉积层序 古环境演变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龙旂热液区中硫化物的结构和微量元素特征--对金赋存形式和沉淀机制的启示
19
作者 陈柯安 张慧超 +3 位作者 陶春辉 梁锦 杨伟芳 廖时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108,共16页
相比于快速和中速扩张洋中脊,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区通常含有丰富的金属硫化物资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洋中脊的扩张速率与矿石中金的品位呈明显的负相关,即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区矿石中金的含量高。前人对龙旂热液区的构造环... 相比于快速和中速扩张洋中脊,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区通常含有丰富的金属硫化物资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洋中脊的扩张速率与矿石中金的品位呈明显的负相关,即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区矿石中金的含量高。前人对龙旂热液区的构造环境以及硫化物组合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龙旂热液区硫化物中贵金属金的赋存形式和沉淀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对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中的硫化物进行了精细的矿物结构和微量元素分析,并探讨了金的赋存形式和沉淀机制。龙旂热液区的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是黄铜矿和闪锌矿,黄铜矿普遍出溶等轴古巴矿,此外还观察到了少量的针钠铁矾和自然金等矿物。根据矿物结构和形态,黄铁矿明显被划分为两期,一期黄铁矿(Py1)自形度低,呈细粒状或胶状,内部多孔洞;二期黄铁矿(Py2)自形度高,呈自形-半自形,且粒径较大。Py1往往存在于Py2内部或以包体的形式被Py2所包裹,Py2则与自形-半自形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矿物共生。自然金主要存在于Py1的内部孔洞之中,少量存在于Py2以及Py2与其他硫化物之间。相比于Py2,Py1含有更高的Ni、Zn、Pb、Ba、Mn、V、Mg、U、Au、Ag、Cd元素含量,更低的Co、Se、As、Sb元素含量。在龙旂热液区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热液流体中金的主要存在形式为Au(HS),HS-浓度的降低和pH值升高均会促进金的沉淀。龙旂热液区早期热液流体与海水的混合造成热液流体pH值升高,而混合作用导致的热液流体温度降低会促使黄铁矿(Py1)的结晶,从而促使热液流体中HS-浓度的降低,热液流体pH值升高和黄铁矿结晶(Py1)引起的硫逸度降低是龙旂热液区自然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旂热液区 矿物结构 微量元素 金的赋存形式 沉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