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全球海岸带国家蓝碳资源价值与类型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冯翠翠
龚语嫣
+4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唐剑武
方秦华
杜建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美国,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巴西碳埋藏量最高。全球每年蓝碳埋藏价值在碳交易和碳税价格下分别为3.47×109美元和2.35×109美元。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面积排名第10,年封存量排名第21;然而蓝碳自然资源的赋存禀赋与现有碳价格体系下的价值匹配性较差,基于碳交易价格的中国海岸带蓝碳埋藏价值全球排名第27,基于碳税价格仅排名第39。碳价格低迷将会导致在国际蓝碳交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后续应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在蓝碳研究以及修复投入与实践方面的优势,以及贝藻养殖、海洋牧场等特色蓝碳资源,可结合不同类型的蓝碳国家经济科技条件与自然条件制定多元合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碳达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赤道印度洋中部沉降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
2
作者
余锦萍
张静静
+4 位作者
李宏亮
卢阳阳
何兴举
武则州
陈建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2020年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35.75 mg/(m^(2)·d)[(18.94±10.18)mg/(m^(2)·d)]和0.27~2.97 mg/(m^(2)·d)[(1.09±0.66)mg/(m^(2)·d)],两者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1—3月、6月和9—11月呈现出3个显著的高通量事件。通过分析发现混合层深度变化与营养盐跃层波动的耦合作用可能是调控中深层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西南季风流(Southwest Monsoon Current,SMC)与赤道Wyrtki急流生消也可能通过改变温跃层或营养盐跃层深度对沉降颗粒物通量强度和季节变化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沉降颗粒物
沉积物捕获器
混合层
温跃层
赤道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近海养殖贝藻类“可移出碳汇量”核算及潜力评估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洁
江志兵
+4 位作者
朱元励
杜萍
宋蝶
许叶鹏
曾江宁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199,共8页
发展海洋碳汇已成为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其中,海水养殖具有“碳中和”的巨大潜力。为评估全国近海养殖贝藻类的“可移出碳汇”能力,本研究根据2004—2021年全国及沿海各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产量核算碳汇物质量和碳汇价值量,在此基础...
发展海洋碳汇已成为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其中,海水养殖具有“碳中和”的巨大潜力。为评估全国近海养殖贝藻类的“可移出碳汇”能力,本研究根据2004—2021年全国及沿海各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产量核算碳汇物质量和碳汇价值量,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贝藻类碳汇物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未来海水养殖的碳汇潜力。结果表明,2004—2021年年均碳汇物质量约为153.88万吨;年均碳汇价值量约4.51亿元。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Sen斜率估计结果显示,全国养殖贝藻类碳汇物质量呈显著增长趋势,未来全国养殖贝藻类碳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提升海水养殖贝藻类的碳汇物质量,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深入研究碳汇计量方法、优化海水养殖结构、促进养殖碳汇生态服务有偿化等对策建议,以期未来实现海水养殖贝藻类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海水养殖
大型海藻
贝类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球海岸带国家蓝碳资源价值与类型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冯翠翠
龚语嫣
叶观琼
曾江宁
唐剑武
方秦华
杜建国
机构
浙江大学
海洋
学院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厦门大学环境与
生态
学院
自然资源
部
第三
海洋研究所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基金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MED202001)
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EPR2021003)
+1 种基金
科学技术部资助项目(2019YFD0901305)
浙江省软科学计划(2021C25019)。
文摘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美国,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巴西碳埋藏量最高。全球每年蓝碳埋藏价值在碳交易和碳税价格下分别为3.47×109美元和2.35×109美元。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面积排名第10,年封存量排名第21;然而蓝碳自然资源的赋存禀赋与现有碳价格体系下的价值匹配性较差,基于碳交易价格的中国海岸带蓝碳埋藏价值全球排名第27,基于碳税价格仅排名第39。碳价格低迷将会导致在国际蓝碳交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后续应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在蓝碳研究以及修复投入与实践方面的优势,以及贝藻养殖、海洋牧场等特色蓝碳资源,可结合不同类型的蓝碳国家经济科技条件与自然条件制定多元合作策略。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碳达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国际合作
Keywords
marine environment science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
carbon emission peak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分类号
P7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赤道印度洋中部沉降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
2
作者
余锦萍
张静静
李宏亮
卢阳阳
何兴举
武则州
陈建芳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基金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II(GASI-04-HYST-01,GASI-01-EIND-STwin)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JB23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6039,42206038)。
文摘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2020年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35.75 mg/(m^(2)·d)[(18.94±10.18)mg/(m^(2)·d)]和0.27~2.97 mg/(m^(2)·d)[(1.09±0.66)mg/(m^(2)·d)],两者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1—3月、6月和9—11月呈现出3个显著的高通量事件。通过分析发现混合层深度变化与营养盐跃层波动的耦合作用可能是调控中深层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西南季风流(Southwest Monsoon Current,SMC)与赤道Wyrtki急流生消也可能通过改变温跃层或营养盐跃层深度对沉降颗粒物通量强度和季节变化起调控作用。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沉降颗粒物
沉积物捕获器
混合层
温跃层
赤道印度洋
Keywords
marine chemistry
sinking particle
sediment trap
mixed layer
thermoclin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分类号
P73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近海养殖贝藻类“可移出碳汇量”核算及潜力评估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洁
江志兵
朱元励
杜萍
宋蝶
许叶鹏
曾江宁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
学院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近海
海洋
工程环境与
生态
安全
重点
实验室
浙江省发展规划
研究
院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199,共8页
基金
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2023C0312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101702)
+1 种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R22D060001)
长江口-浙江近海-邻近东海多学科长期观测(LORCE)计划(SZ2001)。
文摘
发展海洋碳汇已成为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其中,海水养殖具有“碳中和”的巨大潜力。为评估全国近海养殖贝藻类的“可移出碳汇”能力,本研究根据2004—2021年全国及沿海各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产量核算碳汇物质量和碳汇价值量,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贝藻类碳汇物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未来海水养殖的碳汇潜力。结果表明,2004—2021年年均碳汇物质量约为153.88万吨;年均碳汇价值量约4.51亿元。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Sen斜率估计结果显示,全国养殖贝藻类碳汇物质量呈显著增长趋势,未来全国养殖贝藻类碳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提升海水养殖贝藻类的碳汇物质量,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深入研究碳汇计量方法、优化海水养殖结构、促进养殖碳汇生态服务有偿化等对策建议,以期未来实现海水养殖贝藻类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渔业碳汇
海水养殖
大型海藻
贝类
碳中和
Keywords
fisheries carbon sink
mariculture
macroalgae
shellfish
carbon neutrality
分类号
P7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全球海岸带国家蓝碳资源价值与类型研究
冯翠翠
龚语嫣
叶观琼
曾江宁
唐剑武
方秦华
杜建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赤道印度洋中部沉降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
余锦萍
张静静
李宏亮
卢阳阳
何兴举
武则州
陈建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近海养殖贝藻类“可移出碳汇量”核算及潜力评估
李洁
江志兵
朱元励
杜萍
宋蝶
许叶鹏
曾江宁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