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研究
1
作者 黄阳阳 潘皓 谢晓辉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共12页
本文利用热带西太平洋采薇海山底部的锚系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分析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特征和机制。底部海流的观测结果显示,在海山底部存在东西方向上显著不对称的反气旋急流现象。双层模式再现了理想海山的底部流场结构及其... 本文利用热带西太平洋采薇海山底部的锚系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分析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特征和机制。底部海流的观测结果显示,在海山底部存在东西方向上显著不对称的反气旋急流现象。双层模式再现了理想海山的底部流场结构及其不对称性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对称性的主要来源是背景流的能量输入、β效应引发的涡度变化。文中依次分析了海山各个方位的流场特征,并详细解释了涡度变化如何影响底部急流及其不对称特征。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其他环境参数(如底摩擦系数、约化重力)改变时对底部急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反气旋急流 不对称性 位涡守恒 双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浮式海洋地震仪数据分析及南海北部深部结构
2
作者 刘博文 李家彪 +6 位作者 牛雄伟 丁巍伟 朱心科 于志腾 汪贞杰 侯斐 王天睿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6-2291,共16页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交汇处,构造演化过程复杂,探明其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其形成演化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海盆中缺少可长期观测的地震仪,目前对南海海盆下方深部结构的认识仍较为薄弱.在海盆中...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交汇处,构造演化过程复杂,探明其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其形成演化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海盆中缺少可长期观测的地震仪,目前对南海海盆下方深部结构的认识仍较为薄弱.在海盆中布放可自动回传数据的沉浮式海洋地震仪,是一种高效观测天然地震的新方法.本研究基于在南海北部布设的7台沉浮式海洋地震仪的数据,识别出清晰的6级以上地震24次(震中距为500~8800km),5~6级地震14次(震中距为550~2800km),4~5级地震2次(震中距为680~830km),获得了如下初步认识:(1)真实记录中地震P波的频率与震中距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指导海洋地震仪高效识别并准确回传地震数据:震中距小于1100 km时,P波的优势频率大于1 Hz;震中距大于1100 km时,P波的优势频率小于1Hz.(2)基于双差法计算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北部P波的相对走时残差,在海洋区域数据稀疏的情况下,约束了上地幔浅部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沉浮式海洋地震仪 地震P波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自然源气溶胶沉降引起的海洋初级生产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畅 毛志华 +1 位作者 陈焕焕 王云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74,共12页
大气沉降是陆源物质向海洋输入营养盐的重要方式,沙尘、野火和火山喷发均能够产生气溶胶,这些典型的自然源气溶胶在风场的作用下,能够进行远距离的输运,期间由于沉降作用进入海洋,为上层海洋提供限制性营养盐促进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提升... 大气沉降是陆源物质向海洋输入营养盐的重要方式,沙尘、野火和火山喷发均能够产生气溶胶,这些典型的自然源气溶胶在风场的作用下,能够进行远距离的输运,期间由于沉降作用进入海洋,为上层海洋提供限制性营养盐促进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提升海洋的初级生产力,促进碳循环过程。以海表叶绿素浓度作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通过海表叶绿素浓度的响应,探究沙尘、野火和火山这三种典型自然源气溶胶的传输路径及其沉降对海洋初级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洋初级生产对气溶胶沉降的响应不仅与气溶胶排放类型有关,也与温度、动力过程、光合有效辐射等海域初级生产影响因素有关,体现了海洋初级生产对自然源气溶胶的敏感性,自然源气溶胶沉降所驱动的海洋初级生产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源气溶胶 传输与沉降 营养盐 海表叶绿素浓度 海洋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研究
4
作者 杨潇 唐泓淏 +5 位作者 陈志敏 白蕾 王志鹏 夏颖颖 安太天 代欣召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9,共10页
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研究,为推动海洋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海洋高质量发展与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分析兼容用海的国内外实践探索及现存问题,以功能、空间、时间为维度构建兼容用海框架机制,设计四维时空分析模型,并提出... 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研究,为推动海洋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海洋高质量发展与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分析兼容用海的国内外实践探索及现存问题,以功能、空间、时间为维度构建兼容用海框架机制,设计四维时空分析模型,并提出实施路径。结果表明,兼容用海机制可利用海洋空间规划、规划技术审查、用海审批和用海监管等全链条管理,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管理。具体路径包括国家地方相结合、推动先行试点,基于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控制区、预留区管理规则等。未来需进一步明确兼容用海类型、设计兼容矩阵,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以促进海洋空间管理向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迈进,实现海洋空间集约化、生态化利用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容用海 生态系统管理 海洋空间管理 四维时空分析 全链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轨卫星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设计技术
5
作者 石志城 张守才 +3 位作者 迟冬南 丁静 何贤强 徐彭梅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5,共10页
高轨遥感卫星具有“站得高、看得广、盯得久”的特点,具备大幅宽成像、持续凝视成像以及高时效成像能力,可实现对各类紧急观测任务的快速响应。发展高轨海洋遥感卫星,研制面阵凝视型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可填补中国高轨海洋环境动... 高轨遥感卫星具有“站得高、看得广、盯得久”的特点,具备大幅宽成像、持续凝视成像以及高时效成像能力,可实现对各类紧急观测任务的快速响应。发展高轨海洋遥感卫星,研制面阵凝视型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可填补中国高轨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的空白,满足对中国周边海域、近岸与海岛观测以及应急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通过对高轨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大口径低杂光/低偏振/多光谱光学系统、高信噪比提升、高精度星上定标等技术的系统设计方案。据此完成样机研制与系统测试,并结合外景试验,验证了核心指标的可行性,为高轨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工程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设计 静止轨道 海洋与海岸带 光学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尺度下的海洋鱼类图像智能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周鹏 李昌永 +4 位作者 步雨馨 周芷诺 王春生 沈红斌 潘小勇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53-1864,共12页
在全球尺度上了解鱼类物种组成、丰度及时空分布等,将有助于其生物多样保护。水下图像采集是获取鱼类物种多样性数据的主要调查手段之一,但图像信息分析工作耗时耗力。2015年以来,海洋鱼类图像数据集更新和深度学习模型算法优化等方面... 在全球尺度上了解鱼类物种组成、丰度及时空分布等,将有助于其生物多样保护。水下图像采集是获取鱼类物种多样性数据的主要调查手段之一,但图像信息分析工作耗时耗力。2015年以来,海洋鱼类图像数据集更新和深度学习模型算法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细粒度分类表现仍显不足,研究成果的生产实践应用相对薄弱。因此,该文首先分析海洋相关行业对鱼类自动化图像分类的需求,然后综合介绍鱼类图像数据集和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并分析了所面临的小样本下的细粒度分析等主要挑战及相应解决方法。最后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鱼类图像自动化分类对相关图像信息处理研究及应用平台对未来在生态环境监测等海洋相关产业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前景。该文旨在为快速了解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鱼类图像自动化分类的研究背景、进展和未来方向的工作者提供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海洋鱼类 生物多样性 小样本 图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岸带国家蓝碳资源价值与类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冯翠翠 龚语嫣 +4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唐剑武 方秦华 杜建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美国,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巴西碳埋藏量最高。全球每年蓝碳埋藏价值在碳交易和碳税价格下分别为3.47×109美元和2.35×109美元。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面积排名第10,年封存量排名第21;然而蓝碳自然资源的赋存禀赋与现有碳价格体系下的价值匹配性较差,基于碳交易价格的中国海岸带蓝碳埋藏价值全球排名第27,基于碳税价格仅排名第39。碳价格低迷将会导致在国际蓝碳交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后续应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在蓝碳研究以及修复投入与实践方面的优势,以及贝藻养殖、海洋牧场等特色蓝碳资源,可结合不同类型的蓝碳国家经济科技条件与自然条件制定多元合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碳达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潘建明 赵军 +13 位作者 李栋 张海峰 于培松 张偲 杨旭锋 朱长凤 胡佶 扈传昱 范高晶 韩正兵 孙维萍 陶柯宇 蓝木盛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和“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等极地专项的实施,聚焦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环境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海洋生源要素循环与浮游生态系统、生源物质沉降通量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上层海洋过程的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南极冰间湖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我国未来南大洋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洋 生源要素 生态环境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蒙森海西部陆架边缘冰山犁沟的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赵宁 高金耀 +7 位作者 马朋云 韩喜彬 孙曦 阳凡林 葛倩 董超 陆晓鸣 杨春国 《极地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3-639,共17页
冰山犁沟作为典型的冰山侵蚀地貌,其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涉及冰山的形态、龙骨深度和漂移方向,有助于了解冰架边缘裂解的历史和动态。本文通过解译南极阿蒙森海西部陆架边缘的高精度多波束水深地形,发现了大量的冰山犁沟,并运用V指... 冰山犁沟作为典型的冰山侵蚀地貌,其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涉及冰山的形态、龙骨深度和漂移方向,有助于了解冰架边缘裂解的历史和动态。本文通过解译南极阿蒙森海西部陆架边缘的高精度多波束水深地形,发现了大量的冰山犁沟,并运用V指数模型,分析了冰山犁沟与波纹脊的形态与分布特征,统计了冰山犁沟的走向、长度以及沟内波纹脊的脊高度和脊间距,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冰山犁沟的宽深比、V指数大小以及横截剖面形态特征很好地指示了形成犁沟的冰山龙骨的尺寸与形状,表明研究区内所有冰山犁沟主体走向为NEE—SWW,较完整犁沟主体走向为NE,主要与向陆架外缘流动的沿岸流有关;部分较长犁沟走向为NW,主要与向西沿岸流、偏东下降风或南极陆坡流有关。冰山犁沟V指数平均值为0.132,中位数为0.121,其宽深比平均值为32.33,中位数为27.37。较小的宽深比和V指数表明,冰山犁沟的形成主要与小尺寸的冰山有关,冰山龙骨较深、较尖锐。冰山犁沟内部或者边缘分布着波纹脊微地貌,脊高度为0.1~5.7 m,平均脊高度为2.0 m,脊间距为10~288 m,主要由成组冰山受潮汐上下垂直作用在冰山后缘堆积沉积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山犁沟 冰山龙骨 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阿蒙森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分布格局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芦珣 严润玄 +4 位作者 沈程程 杨娟 张东声 王春生 孙栋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8,共18页
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深海治理领域焦点问题之一的大背景下,兼具高生物多样性和高脆弱性双重特征的海山已经被公认为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海山底栖生物的研究历程、群落... 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深海治理领域焦点问题之一的大背景下,兼具高生物多样性和高脆弱性双重特征的海山已经被公认为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海山底栖生物的研究历程、群落分布格局的特征与控制因素、分布格局预测与控制因素量化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提出今后应当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在深度梯度上呈现出深度成带性,生物多样性呈现单峰、双峰、随深度递减等模式。在纬度梯度上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存在显著的生物地理梯度。幼虫传播的海洋动力环境、定殖的适宜生境、固着生物生长的底质特征等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进一步塑造了底栖生物群落复杂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Β多样性 纬度梯度 深度梯度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色遥感机器学习模型应用现状及定标与真实性检验AI模型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鹏 厉运周 +4 位作者 赵志刚 张思琪 张镇华 王军成 潘德炉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共22页
海洋水色遥感技术是观测海洋水色状况的高效工具,数十年来持续提供了全球海洋光学特性、水色和生物地球化学参数的重要数据。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水色遥感研究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新热点。本文回顾了海洋水色遥感... 海洋水色遥感技术是观测海洋水色状况的高效工具,数十年来持续提供了全球海洋光学特性、水色和生物地球化学参数的重要数据。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水色遥感研究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新热点。本文回顾了海洋水色遥感中机器学习模型的现状与挑战,并评估了这些模型在大气校正、水色反演、碳循环及数据重构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重点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海洋水色遥感应用中的进展。鉴于卫星传感器长期在轨运行中,可能遭受元器件老化等问题,本文强调了对遥感器进行持续定标和真实性检验的必要性。这些检验工作是确保卫星遥感数据质量的基础,对于卫星遥感应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还展望了未来在水色遥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中,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色遥感 大模型 机器学习 辐射定标 真实性检验 大气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自然资本评估中生物能值转换率的研究
12
作者 丁洁琼 魏方懿 +3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林颖 韩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3-260,共8页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由于海洋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多层次耦合性等特点,海洋自然资本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缓慢。能值分析理论通过能值转换率将生态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由于海洋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多层次耦合性等特点,海洋自然资本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缓慢。能值分析理论通过能值转换率将生态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同一标准的能值,可衡量和比较不同等级的能量价值,系统完整地反映自然资本价值,这一特点是其他评估方法所缺乏的。为精确量化海洋生物资本价值,本研究引入海洋食物网信息能流图和生态系统能量传递规律,提出了生物能值转换率的经验公式,即Tn=T1·E^1-nL(T1为初级生产者的太阳能值转换率,n为营养级,EL为林德曼效率)。为验证经验公式的可行性,选用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得到海洋食物网中不同食性生物所处营养级及其相应的能值转换率。经验公式有一定误差,具体应用时应通过调研文献和相关数据,确定关键参数的取值范围以提高准确性。本研究得出的经验公式简化了海洋生物能值转换率的计算方法,促进了能值分析理论在海洋自然资本评估中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自然资本 能值分析法 能值转换率 海洋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中部沉降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
13
作者 余锦萍 张静静 +4 位作者 李宏亮 卢阳阳 何兴举 武则州 陈建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2020年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35.75 mg/(m^(2)·d)[(18.94±10.18)mg/(m^(2)·d)]和0.27~2.97 mg/(m^(2)·d)[(1.09±0.66)mg/(m^(2)·d)],两者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1—3月、6月和9—11月呈现出3个显著的高通量事件。通过分析发现混合层深度变化与营养盐跃层波动的耦合作用可能是调控中深层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西南季风流(Southwest Monsoon Current,SMC)与赤道Wyrtki急流生消也可能通过改变温跃层或营养盐跃层深度对沉降颗粒物通量强度和季节变化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沉降颗粒物 沉积物捕获器 混合层 温跃层 赤道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内波作用下声散射层垂直迁移特征研究
14
作者 毕伟传 梁楚进 +2 位作者 蔺飞龙 崔子健 汤俊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9,共13页
利用深海潜标搭载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研究了南海北部声散射层的昼夜垂直迁移和内孤立波对其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受浮游动物影响,声散射层主要表现为“昼沉夜浮”,日出前约1 h至日出期间向下移动,日落至日落后... 利用深海潜标搭载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研究了南海北部声散射层的昼夜垂直迁移和内孤立波对其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受浮游动物影响,声散射层主要表现为“昼沉夜浮”,日出前约1 h至日出期间向下移动,日落至日落后约1 h期间向上移动,平均迁移速度为4.7 cm/s(上移)和5.8 cm/s(下移)。此外,经过观测海域的内孤立波引起一对先向下后向上的垂向流,最大垂向流速超过50 cm/s,导致声散射层发生数十至上百米的起伏,海洋上层的声学后向散射强度在内孤立波波谷处达到极大值。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日间出现内孤立波垂向流速与深度平均后向散射强度变化幅度相关性比夜间的内孤立波高。在两种类型波动引起的垂向流速相当时,日间的深度平均后向散射强度变化幅度通常大于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内孤立波 声散射层 昼夜垂直迁移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陆架区冰川-海洋-海底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探测研究现状
15
作者 高金耀 陈焱琨 +6 位作者 董超 李锐祥 刘同木 蔡晓仙 岳梅 李娜 王琦森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7,共17页
罗斯海陆架位于全球最大冰架——罗斯冰架与南太平洋之间,有着南极最为活跃的冰川-海洋相互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海底构造岩浆活动,对其进行冰川-海洋-海底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多学科探测研究可为南极,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及其趋势的... 罗斯海陆架位于全球最大冰架——罗斯冰架与南太平洋之间,有着南极最为活跃的冰川-海洋相互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海底构造岩浆活动,对其进行冰川-海洋-海底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多学科探测研究可为南极,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及其趋势的模拟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围绕罗斯海冰盖历史和罗斯冰架现状,分析总结了相关方面的探测研究现状和认识:(1)已有科学计划开展了陆架裂谷构造、火山岩浆活动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以及冰盖及冰架进退历史的探测研究,但冰川进退与海底构造活动之间关系还鲜有研究;(2)陆架沉积层序、向外生长、内倾超深和三大冰蚀槽显示了强大的冰川地质作用,但这种地形地貌的重塑作用模式还没有构建,尤其是冰盖接地线控制陆架生长的机理有待解剖;(3)在陆架和海槽两个不同尺度上,模拟显示存在西部冰融水净输出、东部绕极流暖水净输入的特点,但这种流系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冰架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缺少观测研究;(4)已有冰架上地震仪和近岸水听器监测显示,来自太平洋方向的地震、火山、海啸和风暴的机械作用不利于罗斯冰架的稳定性,但缺乏展示动力传递和衰减规律的沿冰蚀槽、乃至陆架范围的声景监测。为此,建议布设地学和海洋学综合观测断面,开展宽频带地震和水听器的监测以深刻把握冰盖/冰架进退与裂谷构造活动、海气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在底栖生物群落的发现和哺乳动物活动的监测上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海 大陆架 罗斯冰架 冰蚀槽 水听器 海底地震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2年温岭市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分布特征研究
16
作者 刘玉飞 朱迎军 +2 位作者 陈林茜 殷燕 程方平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0,共6页
2020—2022年在浙江省温岭市近岸海域布设监测断面,采集海洋垃圾,分析其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来源,并使用清洁海岸指数(CCI)及危险物品指数(HII)对海滩垃圾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温岭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大块及特大块垃圾年平均数量... 2020—2022年在浙江省温岭市近岸海域布设监测断面,采集海洋垃圾,分析其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来源,并使用清洁海岸指数(CCI)及危险物品指数(HII)对海滩垃圾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温岭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大块及特大块垃圾年平均数量密度为37.7个/km^(2);海面漂浮小块及中块垃圾年平均数量密度为3568.2个/km^(2);海滩垃圾数量密度为5813.5个/km^(2)。海洋垃圾主要材料类型为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其主要来源于陆地人类生产活动。近岸海域CCI和HII指数年均值分别为0.11和0.66,表明温岭市洞下沙滩处于非常清洁且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垃圾 分布特征 清洁海岸指数 近岸海域 温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彭晓萌 于溢 +1 位作者 马文涛 闫运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3,共13页
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并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南海海洋热浪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小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Ⅰ类海洋热浪,面积<1.8×104 km 2)发生最为... 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并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南海海洋热浪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小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Ⅰ类海洋热浪,面积<1.8×104 km 2)发生最为频繁,占总发生次数的94.20%。大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Ⅲ类海洋热浪,面积>1.2×10^(5) km^(2))在31年期间仅发生74次,其中面积最大的热浪事件发生在2015年。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面积海洋热浪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差异性。相较于Ⅰ类海洋热浪,Ⅱ类海洋热浪(面积为1.8×10^(4)~1.2×10^(5)km^(2))平均强度超过1.5℃的空间范围明显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增加,其平均强度和累积强度均增强,持续时间也随之变长。Ⅲ类海洋热浪事件累积强度的中位数分别是Ⅰ类的1.4倍,是Ⅱ类的1.2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时期Ⅰ~Ⅲ类海洋热浪的面积均显著增加,并且存在6~7个月的滞后关系。厄尔尼诺时期Ⅲ类海洋热浪事件持续时间比拉尼娜时期长2 d。本研究探究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海洋热浪的共性和差异性,为研究南海海洋热浪生消特征及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洋热浪 海洋热浪识别 海洋热浪面积 南海海面温度 南海海面风场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降解木质素与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18
作者 贺小龙 黄蓓 +3 位作者 樊启政 武新星 孙芳利 韩帅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2-585,共14页
木质素是植物界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质资源,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芳香族多聚化合物,但其复杂的结构限制了高效利用。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法相比,微生物参与的木质素代谢转化过程因具有能耗低、污染小、专一性强和条件温和... 木质素是植物界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质资源,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芳香族多聚化合物,但其复杂的结构限制了高效利用。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法相比,微生物参与的木质素代谢转化过程因具有能耗低、污染小、专一性强和条件温和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细菌的环境适应能力强、繁殖迅速且易于进行遗传改造,通过其产酶及代谢将木质素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成为未来实现木质素生物精炼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木质素的结构特征及其降解酶的解聚机制,重点阐述了胞外解聚后,细菌膜转运蛋白如何将各种异质性木质素混合物单体吸收转运到细胞内,并通过“生物漏斗”式的代谢网络途径,将这些复杂的芳香化合物汇集到中心碳代谢,从而实现木质素的高效降解利用。最后概述了当前木质素降解的工业应用,并对木质素细菌降解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细菌降解 酶解机制 吸收转运 代谢转化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协同效果对比研究
19
作者 周思宇 苏治南 +4 位作者 夏小明 程杰 陈德志 薛成凤 陈一宁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0-1121,共12页
针对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效应缺乏系统性评价的现状,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模式的优化成效。在广西北海红树林修复区设置人工种植红树林和普通围塘养殖对照组,并基于地埋管道生态养殖、集约化生态养... 针对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效应缺乏系统性评价的现状,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模式的优化成效。在广西北海红树林修复区设置人工种植红树林和普通围塘养殖对照组,并基于地埋管道生态养殖、集约化生态养殖与湿地岛生态养殖3种模式开展红树林生态养殖实验,系统采集不同阶段的固碳、沉积物质量、水质及养殖产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固碳能力方面湿地岛生态养殖模式表现突出,达(23.5±3.8)t C/hm^(2)。在环境质量提升方面,湿地岛生态养殖模式沉积物质量提升率最高,达到31%;水质恢复效果接近人工红树林种植区。渔业产出方面,不同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经济产出可以达到普通养殖塘的58%~89%。通过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发现湿地岛组生态养殖模式协同效果最佳,综合评分位居达2.95分,略高于地埋管道生态养殖模式,而集约化生态养殖模式在协同提升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本项研究的综合评估,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林-塘-滩”立体配置实现生态增汇、环境净化和渔业产出的协同增效,为热带沿海地区提供多重目标优化范式,为红树林修复与渔业产出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养殖 固碳能力 环境质量 渔业产出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耦合作用下鱼礁型潜堤的波浪变形及湍流特性研究
20
作者 郑宇华 周鑫 +2 位作者 匡翠萍 蔡家新 唐泓淏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9-280,共12页
探究潮流影响下透水鱼礁型潜堤近区波浪运动与湍流变化特性,揭示鱼礁型潜堤在不同波流组合下的水动力调控机制,为理解生态型透空结构的能量耗散规律与紊流诱导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基于VOF方法与雷诺时均方程(RANS),构建波流耦合数学模型... 探究潮流影响下透水鱼礁型潜堤近区波浪运动与湍流变化特性,揭示鱼礁型潜堤在不同波流组合下的水动力调控机制,为理解生态型透空结构的能量耗散规律与紊流诱导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基于VOF方法与雷诺时均方程(RANS),构建波流耦合数学模型,采用非结构网格精细刻画鱼礁型结构孔隙几何,对纯波浪、波流同向和波流反向作用下鱼礁型潜堤的水动力变化展开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与纯波浪(v=0)相比,顺流工况(v=0.2 m/s)下堤前测点波高平均降低约10%,波长增加约5%~10%,引起时间序列前移0.1~0.2个波周期;逆流(v=-0.2 m/s)则相反,堤前波高增加约13%,波长减小,相位滞后。波流同向时,波浪非线性减弱,波浪破碎点向岸移动,反射系数高达0.786,比纯波浪时增加超过20%,潜堤通过增强波浪反射促进了波流间能量的转换,推动了近区涡旋发展和涡量增大;波流反向时,非线性增强,波浪破碎点向海移动,在堤前以卷破波的形式破碎,耗散系数达0.646,此时潜堤以促进水体紊动耗散作用为主削减波能,堤内水体通过迎浪面开口流出,发挥了以流消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型潜堤 湍流 波浪 波流耦合 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