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多糖基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周烨琳 郭洪辉 +4 位作者 洪专 陈晖 谢全灵 张怡评 张铭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1-360,共10页
益生菌具有多种益生功效,但其在加工、贮存或消化等过程中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活性,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对益生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或避免不利环境的影响。海洋多糖作为益生菌微胶囊壁材不仅能够提高益生菌的抗胁迫能力... 益生菌具有多种益生功效,但其在加工、贮存或消化等过程中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活性,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对益生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或避免不利环境的影响。海洋多糖作为益生菌微胶囊壁材不仅能够提高益生菌的抗胁迫能力和稳定性,改善益生菌产品的感官特性,还能与益生菌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不同来源海洋多糖的种类和特性,并概述了海洋多糖基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同时阐述了海洋多糖基益生菌微胶囊在食品工业、生物医药、养殖饲料等领域的应用,以期为益生菌微胶囊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多糖 海洋动物多糖 海洋微生物多糖 微胶囊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固定化酶法制备石莼寡糖工艺研究
2
作者 杨青 洪专 +7 位作者 张怡评 谢全灵 陈伟珠 方华 吴静 蒋娴 张龙涛 晋文慧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46,共7页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的重复使用率、得率及分子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25℃,酶解pH 9.0,底物浓度2.5%。在此优化条件下,石莼寡糖得率为27.76 mg/g,Ulvan-F重复10次循环后依旧保持43.77%的活性,其制备石莼寡糖总得率为165.43 mg/g,比传统游离酶制备石莼寡糖得率(117.82 mg/g)提高了40.41%,Ulvan-F酶解产物平均分子质量为492.36 Da。Ulvan-F具有在低速离心条件下即可纯化、易与产物分离及可重复使用的优点,能应用于宏量制备石莼寡糖的工业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寡糖 无载体固定化 铁蛋白 酶解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洋源长枝木霉菌ST-27的发酵产物对无乳链球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苏艳君 郑诗婷 +1 位作者 吴鹏 唐旭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918-1924,共7页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和琼脂扩散法,初步研究了一株海洋源长枝木霉菌ST-27的发酵产物对无乳链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该发酵产物的二氯甲烷萃取物对无乳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0.312 mg/mL;实验表明,该萃取物对无乳链...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和琼脂扩散法,初步研究了一株海洋源长枝木霉菌ST-27的发酵产物对无乳链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该发酵产物的二氯甲烷萃取物对无乳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0.312 mg/mL;实验表明,该萃取物对无乳链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发现二氯甲烷萃取物作用后的无乳链球菌,其大部分细胞表面有明显褶皱甚至出现破裂;与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比较,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枝木霉菌 发酵产物 无乳链球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琼四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保湿活性研究
4
作者 刘骁 杨子宜 +2 位作者 吴超城 吕佰霖 曾润颖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0,共6页
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法对重组琼胶酶AgaP4383降解琼胶的终产物新琼寡糖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离子交换色谱(IEC)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对纯化产物的纯度及分子量进行分析;利用CCK-8法检测新琼四糖对角质形成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通... 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法对重组琼胶酶AgaP4383降解琼胶的终产物新琼寡糖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离子交换色谱(IEC)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对纯化产物的纯度及分子量进行分析;利用CCK-8法检测新琼四糖对角质形成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新琼四糖对角质形成细胞保湿相关蛋白(FLG、AQP3、ZO-1)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琼胶酶AgaP4383降解琼胶得到的产物经过Bio-Gel P2 fine凝胶柱分离可得到纯度为96.53%、相对分子量为630的新琼四糖,得率为78.4%;新琼四糖在0.0625~1 m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生物相容性良好;新琼四糖在质量浓度为0.125 mg/mL和0.5 mg/mL时能够显著提高角质形成细胞中丝聚蛋白FLG、水通道蛋白AQP3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水平(P<0.05),在保湿类化妆品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琼四糖 保湿 丝聚蛋白 水通道蛋白-3 紧密连接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γ-聚谷氨酸菌株Bacillus siamensis LBY-7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5
作者 戴淑珍 杨子宜 +2 位作者 钟秀斌 曾润颖 产竹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为探究产γ-聚谷氨酸菌株对水产养殖主要病原弧菌的抑菌活性,从海水养殖池底泥中筛选获得一株γ-聚谷氨酸产量高且对水产养殖主要病原弧菌有抑菌活性的菌株LBY-7,经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实验结果表明,γ-聚谷氨酸... 为探究产γ-聚谷氨酸菌株对水产养殖主要病原弧菌的抑菌活性,从海水养殖池底泥中筛选获得一株γ-聚谷氨酸产量高且对水产养殖主要病原弧菌有抑菌活性的菌株LBY-7,经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实验结果表明,γ-聚谷氨酸无抑菌活性,但可增强暹罗芽孢杆菌LBY-7的抑菌活性。当发酵条件为:35 g/L蔗糖、6 g/L酵母粉、35 g/L L-谷氨酸钠、温度37℃、pH 6.5时,γ-聚谷氨酸产量达到23.15 g/L。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暹罗芽孢杆菌LBY-7发酵时间为24 h时发酵液抑菌效果最佳,达到92%,与LBY-7种子液添加γ-聚谷氨酸的抑菌活性相当。LBY-7的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养殖水体中弧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相比未发酵的菌液,在盐度为10和30的养殖水体中抑菌效果分别提高了22.45%和66.66%。结果表明,暹罗芽孢杆菌LBY-7具有产γ-聚谷氨酸的能力,同时发酵生成的γ-聚谷氨酸增强了菌株对弧菌的抑菌活性,在水产养殖弧菌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暹罗芽孢杆菌 发酵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露生物胺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白妞妞 白锴凯 +2 位作者 何建林 洪碧红 张怡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71-277,共7页
鱼露是一种发酵调味品。鱼露发酵过程产生的生物胺对鱼露品质造成极大影响,低浓度生物胺对人体无害且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高浓度的生物胺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该文阐述鱼露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形成机理及生物胺产生菌,探讨鱼露中生物胺... 鱼露是一种发酵调味品。鱼露发酵过程产生的生物胺对鱼露品质造成极大影响,低浓度生物胺对人体无害且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高浓度的生物胺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该文阐述鱼露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形成机理及生物胺产生菌,探讨鱼露中生物胺检测方法,揭示生物胺的毒性,提出鱼露中生物胺控制方法,并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露 生物胺 品质 控制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露发酵技术及风味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白妞妞 白锴凯 +2 位作者 何建林 洪碧红 张怡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5-179,共5页
分别阐述了鱼露传统发酵技术和快速发酵技术,对鱼露传统发酵技术周期长、风味不佳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快速发酵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明确研究鱼露快速发酵技术和风味改良技术势在必行。针对鱼露的风味及作用,对鱼露发酵过程及... 分别阐述了鱼露传统发酵技术和快速发酵技术,对鱼露传统发酵技术周期长、风味不佳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快速发酵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明确研究鱼露快速发酵技术和风味改良技术势在必行。针对鱼露的风味及作用,对鱼露发酵过程及风味形成机理进行了介绍,探讨了不同微生物对鱼露发酵的影响,简述了鱼露风味改良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露 发酵技术 风味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牡蛎肽和姜黄素的W_(1)/O/W_(2)乳液凝胶的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8
作者 孙方旭 唐超 +2 位作者 何建林 白锴凯 洪碧红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2-111,共10页
采用三步法并以低酰基结冷胶(low-acyl gellan gum,LA)为基质制备W_(1)/O/W_(2)双重乳液凝胶,探讨LA质量分数对双乳液凝胶微观结构、粒径、持水性、流变性、稳定性、包封率等的影响,旨在研发适合共递送牡蛎肽和姜黄素的双乳液凝胶体系... 采用三步法并以低酰基结冷胶(low-acyl gellan gum,LA)为基质制备W_(1)/O/W_(2)双重乳液凝胶,探讨LA质量分数对双乳液凝胶微观结构、粒径、持水性、流变性、稳定性、包封率等的影响,旨在研发适合共递送牡蛎肽和姜黄素的双乳液凝胶体系。结果显示,随着LA质量分数的增加,双乳液凝胶的粒径逐渐变小,持水性显著增强。储能模量(G’)及表观黏度相应增大,包封率不断提升。当LA质量分数在0.4%及以上时,双乳液凝胶的粒径低于7.00μm,持水性高于80%,形成了明显的凝胶网络结构,对牡蛎肽的包封率可达67.36%(LA质量分数为0.4%),对姜黄素的包封率可达74.99%(LA质量分数为0.5%),且牡蛎肽腥味明显减少。添加LA后显著增强了双乳液凝胶的稳定性,可有效保护牡蛎肽和姜黄素,表现为:双乳液凝胶4℃储存28 d后未发生分层现象;经90℃热处理后仍能保持稳定,且粒径变化较小;经过3次循环冻融后液滴虽发生轻微聚结,但仍保持双乳液结构;双乳液凝胶在室温存储(25℃,7、14 d)、高温(70℃或90℃、30 min)、3次循环冻融等过程中,内部牡蛎肽的保留率为86.13%~97.86%,内部姜黄素的保留率为89.19%~95.94%。模拟胃肠液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显示,在胃液中透析24 h后0.4%质量分数LA所制双乳液凝胶的牡蛎肽和姜黄素分别释放了23.97%和22.17%,在肠液中透析24 h则分别释放34.7%和47.52%,可实现胃液中缓慢释放、肠液中持续释放的技术效果。双乳液凝胶对牡蛎肽和姜黄素的包封和释放效果良好,为二者共递送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肽 姜黄素 双乳液凝胶 稳定性 低酰基结冷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蛹虫草可溶性β-葡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血糖活性
9
作者 林烨欣 阎光宇 +3 位作者 王雅茹 方华 陈晖 洪专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3,共9页
菌菇来源可溶性β-葡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开发利用蛹虫草中的β-葡聚糖(CMBG),本研究以蛹虫草子实体为原料,采用蛋白酶酶解、大孔树脂吸附、DEAE离子交换柱层析进行纯化,以脱色率及β-葡聚糖保留率进行加权评分,摸索建立最佳纯化... 菌菇来源可溶性β-葡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开发利用蛹虫草中的β-葡聚糖(CMBG),本研究以蛹虫草子实体为原料,采用蛋白酶酶解、大孔树脂吸附、DEAE离子交换柱层析进行纯化,以脱色率及β-葡聚糖保留率进行加权评分,摸索建立最佳纯化工艺条件。对获得的β-葡聚糖进行结构分析,并研究其体外降血糖活性。结果显示:大孔树脂HPD-750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其吸附最优条件为:上样流速5 mL/min、上样浓度4 mg/mL、上样体积400 mL、树脂质量40 g。利用DEAE-FF纤维素交换柱分离出两个β-葡聚糖组分CMBG-1和CMBG-2,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3.57×10^(4)Da和14.36×10^(4)Da;两者均由Gal、Glc、Man三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分别为1.28:5.27:1.01和0.71:4.43:0.80。通过刚果红分析得出CMBG-1具有三螺旋结构,而CMBG-2不具备三螺旋结构,二者对α-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都与样品的浓度呈正相关,其对α-淀粉酶抑制的IC50分别为2.68和4.32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的IC50分别为2.37和3.01 mg/mL,拥有三螺旋结构的CMBG-1的降血糖活性明显高于不具备三螺旋结构的CMBG-2,在功能食品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虫草β-葡聚糖 分离纯化 结构分析 降血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豚鱼皮胶原寡肽螯合锌的体内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洪辉 张怡评 +1 位作者 洪专 俞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71,共6页
以河豚鱼皮为原料,制备了河豚鱼皮胶原寡肽螯合锌,并对螯合锌的基本组成成分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三价铁(Fe 3+)的还原能力为指标,考察河豚鱼皮胶原寡肽... 以河豚鱼皮为原料,制备了河豚鱼皮胶原寡肽螯合锌,并对螯合锌的基本组成成分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三价铁(Fe 3+)的还原能力为指标,考察河豚鱼皮胶原寡肽螯合锌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实验表明,河豚鱼皮胶原寡肽螯合锌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率IC 50值分别为2.54和7.01 mg/mL,并且具有较强的三价铁还原能力,同时河豚鱼皮胶原寡肽螯合锌的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河豚鱼皮胶原寡肽。体内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河豚鱼皮胶原寡肽螯合锌高剂量组与缺锌组比较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GSH)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力,而使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0.01),并且其抗氧化活性要优于同剂量的葡萄糖酸锌组。河豚鱼皮胶原寡肽螯合锌具有良好的体内体外抗氧化活性,有望作为新型抗氧化剂应用于生物制品和食品工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豚鱼皮 胶原寡肽螯合锌 抗氧化活性 动物实验 体内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藻多酚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袅袅 陈雅鑫 +6 位作者 蔡树芸 施丽君 陈伟珠 陈晖 洪专 张怡 张怡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3-191,共9页
为研究铜藻多酚的分离纯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在超声辅助提取铜藻多酚的基础上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分离纯化铜藻多酚提取物,以VC为对照采用体外实验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大孔吸附树脂LX-158具有最佳的吸附和解析条件,静态... 为研究铜藻多酚的分离纯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在超声辅助提取铜藻多酚的基础上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分离纯化铜藻多酚提取物,以VC为对照采用体外实验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大孔吸附树脂LX-158具有最佳的吸附和解析条件,静态吸附和解析平衡时间为5 h,动态吸附和解析的最佳条件为:粗提液和洗脱剂流速为3 mL/min,上样体积为10 mL,洗脱剂为40%乙醇溶液,洗脱剂体积为120 mL。此条件下铜藻多酚纯度从7.52%提高到40.31%。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铜藻多酚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和Fe^(3+)还原力,随着多酚浓度增大其抗氧化能力增强,IC_(50)值分别为6.60μg/mL、75.70μg/mL、2.22 mg/mL、5.62 mg/mL。实验证明该纯化工艺可行且稳定,可以作为铜藻多酚纯化的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多酚 分离纯化 大孔吸附树脂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藻中岩藻黄质提取及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雅鑫 何袅袅 +5 位作者 蔡树芸 杨婷 陈晖 张怡 洪专 张怡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94-202,共9页
优化铜藻中岩藻黄质提取工艺与分离纯化工艺。本研究以新鲜铜藻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对岩藻黄质的提取工艺进行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优化,随后采用6种不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岩藻黄质,进行静态吸附与解析动力学研究。... 优化铜藻中岩藻黄质提取工艺与分离纯化工艺。本研究以新鲜铜藻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对岩藻黄质的提取工艺进行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优化,随后采用6种不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岩藻黄质,进行静态吸附与解析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95%,超声时间21 min,液料比38:1,提取次数为1次,所得岩藻黄质的提取得率为200.28μg/g(FW)。拟一阶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诠释6种树脂吸附岩藻黄质的动力学行为,并结合动态吸附与解析结果筛选出最优性能的层析树脂为KP670型大孔吸附树脂(R^(2)>0.99),一步柱层析使岩藻黄质质量分数从0.9%提高到31.07%。实验证明了该提取纯化铜藻中岩藻黄质的系列工艺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岩藻黄质 响应面 提取 分离纯化 大孔吸附树脂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豚鱼皮胶原肽螯合锌的组成与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洪辉 陈晖 +3 位作者 俞云 方华 陈思谨 洪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1-46,共6页
对河豚鱼皮胶原肽螯合锌的主要成分、分子质量分布及氨基酸组成作了分析和比较,并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初步评价其毒理学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河豚鱼皮胶原肽螯合锌的蛋白含量为(82.04±0.68)%,锌含量为(12.86±1.24)%,胶原肽的... 对河豚鱼皮胶原肽螯合锌的主要成分、分子质量分布及氨基酸组成作了分析和比较,并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初步评价其毒理学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河豚鱼皮胶原肽螯合锌的蛋白含量为(82.04±0.68)%,锌含量为(12.86±1.24)%,胶原肽的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600 Da附近。氨基酸分析显示,河豚鱼皮胶原肽螯合锌含有丰富的甘氨酸、羟脯氨酸以及大量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图显示了肽-锌螯合物的生成。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得出河豚鱼皮胶原肽螯合锌的半数致死量为6.8479 g/kg,95%的可信限为6.1224~7.6765 g/kg,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属于实际无毒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豚鱼皮 胶原肽螯合锌 分子质量分布 氨基酸组成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活性肽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梅香 张洋 +3 位作者 苏绿欣 何建林 洪碧红 张怡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82-391,共10页
食源性活性肽(food-derived bioactive peptides,FBPs)是一类由天然食物蛋白质水解产生的短链氨基酸肽段,具有多种优良的功能活性,在促进人体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FBPs普遍存在味苦、吸湿性强、稳定性差及生物利用... 食源性活性肽(food-derived bioactive peptides,FBPs)是一类由天然食物蛋白质水解产生的短链氨基酸肽段,具有多种优良的功能活性,在促进人体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FBPs普遍存在味苦、吸湿性强、稳定性差及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制约了其在食品、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递送系统是包埋、保护和递送生物活性组分的常用技术,选择合适的递送系统对FBPs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FBPs在食品工业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挑战,聚焦FBPs递送系统的类型、特征及优缺点,并讨论了FBPs递送系统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FBPs递送系统的设计、制备与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活性肽 稳定性 生物利用度 递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鳞胶原肽螯合锌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洪辉 陈晖 +2 位作者 赵雪 方华 洪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20-125,共6页
以罗非鱼鳞为原料,制备了胶原肽及胶原肽螯合锌,研究并比较了其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图表明了罗非鱼鳞胶原肽螯合锌的生成。氨基酸分析显示,罗非鱼鳞胶原肽富含羟脯氨酸、甘氨酸以及天冬氨酸,与锌离... 以罗非鱼鳞为原料,制备了胶原肽及胶原肽螯合锌,研究并比较了其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图表明了罗非鱼鳞胶原肽螯合锌的生成。氨基酸分析显示,罗非鱼鳞胶原肽富含羟脯氨酸、甘氨酸以及天冬氨酸,与锌离子螯合后,氨基酸的组成与比例有所变化,其中天冬氨酸与谷氨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由19.72%和8.79%增加到22.73%和9.71%。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罗非鱼鳞胶原肽螯合锌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率IC_(50)值分别为3.69和6.59 g/L,并且具有较强的Fe^(3+)还原能力,螯合锌的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胶原肽。抑菌实验显示罗非鱼鳞胶原肽螯合锌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等4种指示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罗非鱼鳞胶原肽无抑菌效果。由此可见,罗非鱼鳞胶原肽螯合锌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抗氧化、抑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鳞 胶原肽螯合锌 氨基酸分析 抗氧化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鱼肝油产品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春波 吴鹏 +1 位作者 唐旭 徐长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24,共4页
鱼肝油是从鱼类肝脏中提取出的一种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_(3)、角鲨烯以及多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油。通过膳食补充鱼肝油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鱼肝油还具有抗炎、软化组织血管、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降低2... 鱼肝油是从鱼类肝脏中提取出的一种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_(3)、角鲨烯以及多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油。通过膳食补充鱼肝油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鱼肝油还具有抗炎、软化组织血管、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保护骨健康、营养皮肤等功能。从原料加工来源、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剖析了鱼肝油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鱼肝油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并针对鱼肝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扩大鱼肝油原料来源、优化制备工艺和建立质量控制方法等发展策略,同时对鱼肝油产业进行了展望,旨在推进鱼肝油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肝油 开发现状 制备工艺 质量控制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 A2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药物开发潜力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松岩 何建林 +1 位作者 牛四文 洪碧红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3-209,共7页
本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深海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 A2发酵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A.puniceus A2中分离鉴定出6个呫吨酮... 本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深海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 A2发酵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A.puniceus A2中分离鉴定出6个呫吨酮并双呋喃环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Austocystin I(1)、Austocystin G(2)、6-methoxyl Austocystin A(3)、Austocystin F(4)、F02ZA-1593B2(5)、Austocystin A(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通过细胞毒性和抗炎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1、2、4和6在20μmol/L浓度时,对肝星状细胞LX2显示出毒性作用,提示其可能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化合物2、3、5和6在20μmol/L浓度时,能显著抑制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分泌NO,显示出一定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深海真菌 Aspergillus puniceus 呫吨酮并双呋喃环类化合物 细胞毒活性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活性肽微胶囊复合可食膜的制备及其保鲜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泽龙 陈梅香 +4 位作者 何建林 白锴凯 余琳 张怡 洪碧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281,共9页
针对南美白对虾易腐败和黑变问题,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虾活性肽微胶囊为成膜原料,研发具有保鲜功能的复合可食膜。采用单因素实验,以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等为指标,考察羟丙甲基纤维素添加量、甘油添加量及虾活性肽微胶囊添... 针对南美白对虾易腐败和黑变问题,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虾活性肽微胶囊为成膜原料,研发具有保鲜功能的复合可食膜。采用单因素实验,以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等为指标,考察羟丙甲基纤维素添加量、甘油添加量及虾活性肽微胶囊添加量对复合可食膜的成膜效果及膜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虾活性肽微胶囊添加量对复合可食膜的红外光谱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优化复合可食膜制备工艺;开展覆膜包装贮藏实验,以感官评分、pH、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等为指标,探究复合可食膜对南美白对虾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经单因素实验优化,复合可食膜的最佳膜材添加量为:羟丙甲基纤维素12%、甘油0.4%、微胶囊3%,此条件下,膜的综合性能佳。由膜抗氧化性能测定实验可得,当微胶囊添加量为3%及以上时,膜的抗氧化性能较好。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微胶囊添加量为3%~4%时,微胶囊与膜组分的交联作用较强。贮藏实验证实,复合可食膜可抑制虾体腐败,改善虾体感官,减缓机体pH上升、挥发性盐基氮激增和菌落总数增加等腐败现象,其贮藏期较无保护组可延长3~4 d,且总体保鲜效果优于HPMC空白膜甚至保鲜(PE)膜,展现出对南美白对虾的良好保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活性肽微胶囊 可食膜 南美白对虾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藻多酚的体外抗炎和降血糖活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袅袅 李孟昱 +6 位作者 蔡树芸 施丽君 陈伟珠 陈晖 洪专 张怡 张怡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铜藻多酚粗提液,并研究纯化后铜藻多酚的体外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利用脂多糖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结果发现,铜藻多酚降低炎症介质NO含量的最佳质量浓度为40μg/m L。与模型组相比,30μg/mL的铜藻...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铜藻多酚粗提液,并研究纯化后铜藻多酚的体外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利用脂多糖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结果发现,铜藻多酚降低炎症介质NO含量的最佳质量浓度为40μg/m L。与模型组相比,30μg/mL的铜藻多酚溶液可使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β 3种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对炎症因子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抑制作用,但是对炎症因子IL-1β蛋白表达水平抑制作用不显著,铜藻多酚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铜藻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5.96μg/mL,根据双倒数曲线发现铜藻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竞争性抑制常数Kic值为0.06μg/mL,非竞争性抑制常数Kiu值为6.68μg/mL,说明铜藻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是非竞争性大于竞争性的混合可逆性抑制。以上结果表明铜藻多酚具有较好的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原料,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多酚 抗炎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活性 抑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米妮 刘鋆斐 +5 位作者 骆春萍 涂传灯 许敏 黄雅瑜 蔡树芸 张怡评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65-69,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岩藻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90尾健康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对照组(D0组)投喂基础饲料,D1组和D2组分别添加0.5%和1.0%的岩藻多糖,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岩藻... 试验旨在探究岩藻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90尾健康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对照组(D0组)投喂基础饲料,D1组和D2组分别添加0.5%和1.0%的岩藻多糖,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岩藻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D1组、D2组大口黑鲈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D1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D1组、D2组大口黑鲈肝脏中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D1组肝脏中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D1组大口黑鲈脾脏中CA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D2组脾脏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5%岩藻多糖改善大口黑鲈脂质代谢、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藻多糖 大口黑鲈 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