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纳米)塑料对海洋渔业水域中重要饵料藻类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1
作者 章敏 薄军 +4 位作者 郑榕辉 高富龙 洪幅坤 陈锦灿 方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7-300,共14页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污染已成为水环境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于有“海洋牧场”之称的海洋渔业水域,由于陆源性塑料垃圾排放、塑料渔具的大量使用以及海上航运等原因,MNPs污染日益严重。饵料藻类作为渔业水域中重要...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污染已成为水环境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于有“海洋牧场”之称的海洋渔业水域,由于陆源性塑料垃圾排放、塑料渔具的大量使用以及海上航运等原因,MNPs污染日益严重。饵料藻类作为渔业水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污染物在水生食物链中传递的起点,并且响应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较为敏感。上述特征使饵料藻类成为开展渔业水域中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的理想生物。为评估MNPs对渔业水域中重要饵料藻类的生态风险,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了其中4门9科12种常见饵料藻类的毒理学研究数据。进一步利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计算MNPs对上述饵料藻类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EC50),并运用Rurrlioz软件绘制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曲线。通过SSD曲线预测了不同环境浓度MNPs对饵料藻类的潜在影响比例(potential affected fractions,PAF),继而对全球13处渔业水域MNP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墨西哥湾MNPs的PAF值超过50%;另有7处渔业水域MNPs的PAF值介于5%和20%之间。基于上述结果并考虑到当前海洋塑料垃圾数量有可能被低估,本研究认为未来需要加强对渔业水域中MNPs生态风险的关注。同时,本研究还揭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渔业水域中MNPs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饵料藻类 生态风险评估 渔业水域 物种敏感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及西太平洋生物分类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
2
作者 徐奎栋 林茂 +3 位作者 王少青 李阳 吴旭文 王春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8-739,共12页
分类学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海洋生物的分类认知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前提。我国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以中国近海为主,经过一个世纪尤其是近70年的发展,已基本认识了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构成和分布状况。近十年来,开展... 分类学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海洋生物的分类认知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前提。我国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以中国近海为主,经过一个世纪尤其是近70年的发展,已基本认识了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构成和分布状况。近十年来,开展了规模不等的深海生物探测与取样,海洋生物分类研究拓展至深海。然而,总体上,我国不少海洋生物类群的分类研究还不充分,一些类群尚欠缺研究,仍有大量未知的生物待发现。本文以研究较为集中和系统的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深海为主,概述了中国学者在海洋生物分类研究领域的总体进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进展。同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就我国未来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开展,包括分类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西太平洋 深海 生物分类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潭岛东北部近岸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坤 林和山 +9 位作者 李众 何雪宝 黄雅琴 林俊辉 牟剑锋 张舒怡 马丽 全俊杰 王建军 孙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82,共13页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平潭岛东北部近岸海域开展污损生物生态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特点及演替趋势。周年模拟挂板试验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隶属13门92种,以广分布暖水种为主,其中主要优势种为营固着生活...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平潭岛东北部近岸海域开展污损生物生态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特点及演替趋势。周年模拟挂板试验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隶属13门92种,以广分布暖水种为主,其中主要优势种为营固着生活的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和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以及自由生活的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和齿掌细身钩虾(Maeropsis serratipalma)等。虽然该海域全年均有生物附着,但附着强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附着盛期为6月至8月(生物量介于7 326.0~12 970.0 g/m2之间,以湿质量计),12月至次年2月(生物量介于39.5~1 580.5 g/m2之间)为附着淡季,而且污损生物摄食类型以悬浮物食者为主。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水体透明度、水动力条件、地表径流和养殖等人类活动对污损生物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岛 大型污损生物 群落结构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的鱼类分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冯佶 李渊 +3 位作者 林龙山 王良明 张然 张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84,共9页
根据2012—2013年秋、春两个航次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数据,系统整理了调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并分析其季节更替,通过计算调查海域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以及分类学多样性指数(Δ^+和∧^+),初步探讨... 根据2012—2013年秋、春两个航次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数据,系统整理了调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并分析其季节更替,通过计算调查海域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以及分类学多样性指数(Δ^+和∧^+),初步探讨了该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现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鱼类共有27目104科206属340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目占绝对优势。当采用IRI≥500标准定义优势种时,秋季优势种有2种,春季有4种,不同季节鱼类优势种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鱼种的季节更替现象明显。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中,目、科、属各分类阶元包含各低级分类阶元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63、12.59),(1.98、3.27)和(1.65)。调查海域Δ^+值和∧^+值分别为66.3和100.2,其中Δ^+值高于大亚湾(62.2)和北部湾(63.5),最接近于东海陆架区(65.7)。研究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目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仍应关注人类活动对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多样性 鱼类组成 相对重要性指数 分类阶元包含指数 分类学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金带细鲹与长体圆鲹矢耳石外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伟畅 朱国平 +3 位作者 王雪辉 林龙山 李渊 杜飞雁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60,共7页
为了解鲹科鱼类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和研究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南海鲹科鱼类矢耳石的种群分类效果,根据南海中南部水域采集的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及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样本,对其耳石进行4种基础形态参数测量后转换... 为了解鲹科鱼类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和研究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南海鲹科鱼类矢耳石的种群分类效果,根据南海中南部水域采集的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及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样本,对其耳石进行4种基础形态参数测量后转换为6种形态指标,并由两种耳石中提取出44个椭圆傅里叶描述子系数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使用线性判别分析、随机森林、K-最近邻、支持向量机这4种不同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对其进行判别。结果表明,两种鲹科鱼的耳石参数和叉长均有显著性差异,金带细鲹和长体圆鲹耳石的长、高、面积、周长与叉长均呈幂函数关系。由形态指标分析可知,金带细鲹较长体圆鲹耳石环率更低,即更趋近于圆,更为规则,两者各形态指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和第2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20.1%和13.3%,可对其进行较好的区分。4种分类模型中,随进森林的判别正确率最高为100%,支持向量机的判别正确率最低为93.3%。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算法对南海鲹科鱼类矢耳石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且傅里叶分析更加直观清晰和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形态 金带细鲹 长体圆鲹 机器学习 判别分析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化湾污损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格局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加文 李众 +8 位作者 林和山 刘坤 黄雅琴 林俊辉 何雪宝 牟剑锋 张舒怡 马丽 王建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8-584,共7页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兴化湾口东北面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2门9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平均附...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兴化湾口东北面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2门9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平均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可达23 394ind./m^2和8 494. 4 g/m^2。其它优势种还有刚毛藻(Cladophora sp.)、叉节藻(Amphiroa sp.)、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双列笔螅(Pennaria disticha)、细毛背鳞虫(Lepidonotus tenuisetos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福建牡蛎(Magallana angulat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加尔板钩虾(Stenothoe gallensis)、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角突麦杆虫(Caprella scaura)、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史氏菊海鞘(Botryllus schlosseri)等。夏季为污损生物的附着旺季,其附着厚度、覆盖面积、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为30. 5 mm、100%、25 175 ind./m^2、8 783. 6 g/m^2,其次分别为秋季、春季和冬季,下半年的附着强度明显高于上半年,附着强度的垂直分布差异并不明显,主要区别在于表层有部分藻类附着,而底层几乎没有藻类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污损生物 群落结构 兴化湾 福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在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体内的摄入、排出及对其摄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全斌 张明兴 +5 位作者 丁光辉 李西山 张典 张微微 王莹 王菊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4-191,共8页
微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近年来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由于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定量分析存在难度,导致其毒动力学过程和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受限。本研究以10μm荧光标记的聚苯乙烯(PS)为测试对象,考察了日本虎斑猛水... 微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近年来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由于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定量分析存在难度,导致其毒动力学过程和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受限。本研究以10μm荧光标记的聚苯乙烯(PS)为测试对象,考察了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对PS微粒的摄入及排出动力学,以及PS微粒对其摄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其体内检出的PS微粒的量随着暴露时间增加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暴露24 h后达到最大值,为(7.00±2.44)个·只^-1(n=3),48 h后降至(3.20±1.93)个·只^-1(n=3)。将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中48 h后的日本虎斑猛水蚤转移至清洁海水中后,体内检出的PS微粒的量呈现下降趋势,24 h后可排出体内96.33%±1.18%(n=3)的PS微粒,48 h后生物体内无PS微粒检出。日本虎斑猛水蚤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中24 h和48 h后,其对微藻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估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粒 日本虎斑猛水蚤 摄入行为 排出行为 微藻摄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秋季灯光敷网渔获率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雪华 李海 +2 位作者 李渊 王良明 林龙山 《渔业研究》 2021年第5期443-450,共8页
根据2018年8月23日—9月26日4艘灯光敷网渔船开展大面调查的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秋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共... 根据2018年8月23日—9月26日4艘灯光敷网渔船开展大面调查的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秋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共鉴定游泳动物种类45种,分隶于9目21科37属。其中,软骨鱼纲2目2科2属2种、辐鳍鱼纲6目17科31属39种、头足纲1目2科4属4种。所有站位的平均渔获率为1126.64 kg/h、41727.11 ind/h。调查中鱼类占较大优势,其中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及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相对重要性指数分别为3154.11和2525.95,这可能与该生产区域历史上为日本鲭和远东拟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的重要索饵区域有关。该海域秋季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70,范围为0.00~1.74;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为0.36,范围为0.00~1.08;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48,范围为0.00~0.97。其优势种明显,但种类组成较为单一,多样性水平较低,这原因可能是大洋海区种类较少,种间竞争小,互相间生态位挤占程度较低。多样性水平基本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调查海域的北部区域为经济鱼种的渔场,因此多样性水平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多样性 种类组成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