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事故下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方案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倪甲林 于涛 +3 位作者 黄德坤 林静 纪建达 张金钊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8-274,共7页
为适应我国滨海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海洋核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本研究通过调研国内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有关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法规标准,并在借鉴日本政府在福岛核事故期间所开展的海... 为适应我国滨海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海洋核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本研究通过调研国内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有关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法规标准,并在借鉴日本政府在福岛核事故期间所开展的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方案的基础上,将我国海洋核应急监测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探讨制定相应的海洋核应急监测方案,以便为核应急期间开展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提供方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放射性 核事故 应急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体系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涛 倪甲林 +2 位作者 黄德坤 林静 纪建达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随着我国滨海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的大力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体系,以保障和应对我国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与风险。本文分别对当前海洋放射性样品采集规范体系、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规范体系、海... 随着我国滨海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的大力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体系,以保障和应对我国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与风险。本文分别对当前海洋放射性样品采集规范体系、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规范体系、海洋放射性监测分析方法体系、海洋放射性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梳理,提出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体系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放射性 监测技术体系 质量评价 质量保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深”微生物的地质作用——从气候环境变化到生态灾难 被引量:5
3
作者 谢树成 罗根明 +5 位作者 朱秀昌 王灿发 袁松虎 邱轩 纪建达 阮小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75-1583,共9页
“四深”微生物是指深海、深地、深空和深时环境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等。人们对“四深”微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是亟待突破的地球生物学前沿领域。“四深”微生物的研究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界定生物圈的边界条件、促... “四深”微生物是指深海、深地、深空和深时环境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等。人们对“四深”微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是亟待突破的地球生物学前沿领域。“四深”微生物的研究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界定生物圈的边界条件、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行星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贡献。随着我国深海、深空、深地等重大工程计划的推进,一系列与“四深”微生物有关的前沿科学问题不断提出,包括地质微生物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质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地质微生物参与的隐匿地质过程等。特别是,“四深”环境活性氧自由基对微生物的影响、地质病毒对生物演化和地质过程的影响等前沿领域都亟待突破。活性氧自由基能对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乃至整个生物圈的演化以及微生物地质作用都产生重要影响。病毒引发了现代和近代诸多全球性疫情爆发,地质病毒则可能对生物的背景灭绝和大灭绝以及一些地质过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物学 生物地球化学 天体生物学 地质病毒 细菌 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137)Cs和^(90)Sr分析的实验室间比对 被引量:4
4
作者 林静 黄德坤 +4 位作者 倪甲林 纪建达 钟强强 张金钊 于涛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5-489,共5页
为提高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监测水平,开展了海水中^(137)Cs和^(90)Sr的实验室间测量比对活动。^(137)Cs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为-2.99%~5.97%,测量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正确度均满足比对要求,比对评价结果均为“合格”;^(90)Sr测... 为提高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监测水平,开展了海水中^(137)Cs和^(90)Sr的实验室间测量比对活动。^(137)Cs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为-2.99%~5.97%,测量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正确度均满足比对要求,比对评价结果均为“合格”;^(90)Sr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为-41.58%~3.96%,其中12个实验室的比对评价结果为“合格”,1个实验室的比对评价结果为“不合格”。本次比对活动,各参比实验室的整体比对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137)Cs ^(90)Sr 放射性 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0)Po-^(210)Pb活度不平衡鉴年法测定北极冰区表层冰雪年龄 被引量:1
5
作者 钟强强 王求贵 +3 位作者 于涛 黄德坤 王浩 陈随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3-72,共10页
远离河流和大陆的北冰洋冰区,大气沉降是^(210)Po、210Bi、^(210)Pb和 ^(7)Be核素等最重要的来源。降雪一旦形成即被标记具有特定的^(210)Po/^(210)Pb活度比值,并降落到海冰表面,进入封闭状态。在封闭体系的冰雪中,随着时间推移,^(210)P... 远离河流和大陆的北冰洋冰区,大气沉降是^(210)Po、210Bi、^(210)Pb和 ^(7)Be核素等最重要的来源。降雪一旦形成即被标记具有特定的^(210)Po/^(210)Pb活度比值,并降落到海冰表面,进入封闭状态。在封闭体系的冰雪中,随着时间推移,^(210)Po从相对于^(210)Pb强烈亏损的状态逐渐达到^(210)Po-^(210)Pb平衡状态。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北冰洋表层冰雪中^(210)Po-^(210)Pb活度不平衡特征,量化冰区表层冰雪的表观年龄。本文搜集整理了北极地区气溶胶的^(210)Po/^(210)Pb活度比值,结合2018年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和2015年美国GEOTRACES北冰洋航次中若干冰站表层冰雪的^(210)Po/^(210)Pb活度比特征,估算了北冰洋表层冰雪的表观年龄。结果表明,2018年中国冰站采集的表层冰雪年龄变化范围为106~272 d,远大于2015年美国冰站采集的表层冰雪的年龄;而两国冰站表层冰雪的年龄都呈现一定的纬度效应,即随着采样站位越靠近北极点,总体上表层冰雪的年龄呈现越来越大的特点,表明北极冰区表层冰雪越靠近北极点,表层冰雪被保留的时间会越长。^(210)Po-^(210)Pb活度不平衡定年法可以作为一种评估北冰洋冰雪年龄的方法并与遥感技术协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0)Po-^(210)Pb活度不平衡 定年 冰雪年龄 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