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造礁珊瑚对高悬浮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1
作者 王宇杰 刘依娜 +3 位作者 周曦杰 王建佳 张涵 郑新庆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100,共10页
近岸的珊瑚礁普遍受到高悬浮物的长期胁迫,但对造礁珊瑚的悬浮物耐受阈值目前了解不多,阻碍了我们对近岸造礁珊瑚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本研究以造礁珊瑚群落分布北缘—东山海域造礁珊瑚的优势种—标准盘星珊瑚(Dipsastraea speciosa)和刺... 近岸的珊瑚礁普遍受到高悬浮物的长期胁迫,但对造礁珊瑚的悬浮物耐受阈值目前了解不多,阻碍了我们对近岸造礁珊瑚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本研究以造礁珊瑚群落分布北缘—东山海域造礁珊瑚的优势种—标准盘星珊瑚(Dipsastraea speciosa)和刺星珊瑚(Cyphastrea sp.)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设计开发的悬浮物质量浓度模拟控制系统,设置了4个悬浮物质量浓度(0 mg/L,35 mg/L,50 mg/L,100 mg/L),以珊瑚表观形态特征以及光合生理参数为指标,研究了它们对持续28 d的高悬浮物暴露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实验起始阶段,悬浮物处理组的刺星珊瑚和标准盘星珊瑚均呈现水螅体收缩现象,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所有处理组的两种珊瑚水螅体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且没有观察到珊瑚白化或死亡。此外,两种造礁珊瑚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生理可塑性。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两种珊瑚的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Ⅱ)也增加,并在悬浮物质量浓度100 mg/L时达到最大值,表明这两种珊瑚在高悬浮物质量浓度下可以通过增强光合作用效率来抵消光照的不足。与此同时,两种珊瑚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叶绿素含量和虫黄藻密度在高悬浮物暴露下均维持相对稳定,表明两种珊瑚的光合性能在悬浮物胁迫下依旧保持健康状态,表明东山这两种造礁珊瑚对悬浮物质量浓度的耐受阈值可能超过100 mg/L,有着较强的高悬浮物耐受性。本研究是国内首个实现室内长期高悬浮物控制的实验,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造礁珊瑚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珊瑚 悬浮物 形态特征 光合作用 FV/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海域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与环境关系初探
2
作者 李奕诺 类彦立 +4 位作者 李浩天 吴田振 法文龙 黄丁勇 王建佳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1204,共14页
北部湾涠洲岛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复杂且富营养化趋势逐渐显现,有孔虫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而有孔虫相关调查研究未曾开展。为探究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在涠洲岛周边设置9个采样站位,采集表层沉积... 北部湾涠洲岛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复杂且富营养化趋势逐渐显现,有孔虫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而有孔虫相关调查研究未曾开展。为探究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在涠洲岛周边设置9个采样站位,采集表层沉积物并提取eDNA,利用有孔虫特异性引物s14F1和s17扩增得到目的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932462条有效测序数据,经处理后最终有3594条OTUs成功注释到有孔虫,Rotaliida目、Monothalamida目和Textulariida目展现出较高丰度;α多样性指数和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有孔虫的多样性分布与珊瑚礁和人类活动相关;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结果显示,溶解氧和营养盐是显著影响有孔虫eDNA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此外,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显示溶解氧和亚硝酸盐是影响有孔虫分子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素,暗示低氧与高营养盐环境共同塑造了底栖有孔虫的群落格局。该研究为理解北部湾近岸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参考,也为全球有孔虫数据库的完善与潜在新种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EDNA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营养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谦 王啟芳 +4 位作者 宋普庆 黄丁勇 张涵 王建佳 郑新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04,共14页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差异显著(p<0.01),其中,δ^(13)C值介于-18.3‰~-15.4‰,δ^(15)N值介于12.9‰~16.3‰。鱼类TL介于2.5~3.4,平均TL为3.0±0.8,显示涠洲岛的鱼类以肉食性为主。涠洲岛鱼类的有机碳源比较复杂,但大型海藻和底栖微藻是驱动鱼类食物网的关键碳源。鱼类群落的食源多样性水平和营养级长度(CR和NR)分别为2.35和3.09。凸多边形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近相邻距离(MNND)和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差(SDNND)分别为4.48、0.89、0.40和0.29,表明涠洲岛珊瑚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具有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但食物链较短和营养多样性低等特征。以上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不完整,未来有必要开展适当的管控和修复措施恢复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 营养关系 碳氮稳定同位素 涠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棘刺尻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琰 方鸿飞 郑新庆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2-309,共8页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μm,卵内存在单一油...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μm,卵内存在单一油滴,直径为179.9±10.3μm,油滴内部占据空间最多的是卵黄。在24.5℃的水温下受精后16 h 30 min孵化。初孵仔鱼体长为1161.3±55.2μm,大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无口和消化道,眼睛无色素沉淀,不具备主动游泳的能力。孵化后第1天其体长快速发育至2241.7±54.2μm,卵黄大部分被吸收,躯干上出现较大的色素细胞。孵化后第2天仔鱼体长发育速度减缓,增长至2476.4±12.7μm,但是同时重要器官如消化道、肛门发育完成,卵黄几乎全部被吸收。孵化后第3天,体长几乎没有增长,但是眼睛完成色素沉淀开始发挥功能,口部也发育完成,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有能力对猎物和捕食者做出反应。本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双棘刺尻鱼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为未来进一步开展该鱼的人工繁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双棘刺尻鱼 胚胎发育 仔鱼 早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