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海域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与环境关系初探
1
作者 李奕诺 类彦立 +4 位作者 李浩天 吴田振 法文龙 黄丁勇 王建佳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1204,共14页
北部湾涠洲岛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复杂且富营养化趋势逐渐显现,有孔虫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而有孔虫相关调查研究未曾开展。为探究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在涠洲岛周边设置9个采样站位,采集表层沉积... 北部湾涠洲岛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复杂且富营养化趋势逐渐显现,有孔虫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而有孔虫相关调查研究未曾开展。为探究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在涠洲岛周边设置9个采样站位,采集表层沉积物并提取eDNA,利用有孔虫特异性引物s14F1和s17扩增得到目的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932462条有效测序数据,经处理后最终有3594条OTUs成功注释到有孔虫,Rotaliida目、Monothalamida目和Textulariida目展现出较高丰度;α多样性指数和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有孔虫的多样性分布与珊瑚礁和人类活动相关;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结果显示,溶解氧和营养盐是显著影响有孔虫eDNA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此外,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显示溶解氧和亚硝酸盐是影响有孔虫分子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素,暗示低氧与高营养盐环境共同塑造了底栖有孔虫的群落格局。该研究为理解北部湾近岸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参考,也为全球有孔虫数据库的完善与潜在新种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EDNA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营养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彭谦 王啟芳 +4 位作者 宋普庆 黄丁勇 张涵 王建佳 郑新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04,共14页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差异显著(p<0.01),其中,δ^(13)C值介于-18.3‰~-15.4‰,δ^(15)N值介于12.9‰~16.3‰。鱼类TL介于2.5~3.4,平均TL为3.0±0.8,显示涠洲岛的鱼类以肉食性为主。涠洲岛鱼类的有机碳源比较复杂,但大型海藻和底栖微藻是驱动鱼类食物网的关键碳源。鱼类群落的食源多样性水平和营养级长度(CR和NR)分别为2.35和3.09。凸多边形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近相邻距离(MNND)和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差(SDNND)分别为4.48、0.89、0.40和0.29,表明涠洲岛珊瑚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具有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但食物链较短和营养多样性低等特征。以上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不完整,未来有必要开展适当的管控和修复措施恢复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 营养关系 碳氮稳定同位素 涠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