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建所60周年《应用海洋学学报》所庆专栏贺词
1
作者 蔡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1-451,共1页
为庆祝本刊主要主办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建所60周年,《应用海洋学学报》编辑部在本期特设所庆专栏,特别邀请蔡锋、陈彬、陈立奇、杨丰、邵宗泽和蔡榕硕6名二级研究员和第五届编委会副主编、厦门大学黄邦钦教授... 为庆祝本刊主要主办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建所60周年,《应用海洋学学报》编辑部在本期特设所庆专栏,特别邀请蔡锋、陈彬、陈立奇、杨丰、邵宗泽和蔡榕硕6名二级研究员和第五届编委会副主编、厦门大学黄邦钦教授一共撰写了7篇综述论文,反映当前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大气化学和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以雍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 海洋学 学报 应用 海洋地质学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廊道研究进展:概念、方法与展望
2
作者 杜建国 陈琳 +5 位作者 胡文佳 蔡锋 周秋麟 丁丽可 郑新庆 陈彬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态廊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陆地生态廊道,有关海洋生态廊道的理论和实践均较少。我国对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才进入起步阶段,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必须...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态廊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陆地生态廊道,有关海洋生态廊道的理论和实践均较少。我国对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才进入起步阶段,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必须加强的领域。本文对生态廊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生态廊道的概念与演变,阐述了海洋生态廊道的定义和内涵。结合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系统分析了1995—2023年国内外海洋生态廊道领域发表的文献,梳理了近30年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收集了代表性的海洋生态廊道研究案例,凝练归纳出了通用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法,即首先选择目标物种并分析生活史等数据,其次编制并论证海洋生态廊道识别具体方案,然后进行相关补充调查与调研,最后对海洋生态廊道进行空间边界识别和绘制。在此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法包括包络边界法、最低成本路径法与水文-生态耦合模型法等。本文还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建议:一是加强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尺度不同生物类群连通性维持机制研究,为生态廊道的识别与构建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二是基于多学科交叉建立可覆盖多种海洋物种应对全球变化的生态廊道时空识别技术;三是探索适用的管理模式与管控方法,强化对生态廊道的保护修复与监测预警;四是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框架,研发国际通用的技术指南,以期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廊道 连通性 生态系统完整性 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在海洋源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维维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63-1774,共12页
海洋源农产品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海鲜欺诈事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海洋源农产品的产地溯源成为食品安全领域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在海洋源农产品产地溯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述... 海洋源农产品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海鲜欺诈事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海洋源农产品的产地溯源成为食品安全领域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在海洋源农产品产地溯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δ^(13)C、δ^(15)N、δ^(2)H、δ^(18)O、δ^(34)S、^(87)Sr/^(86)Sr和ε_(Nd)在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参等海洋源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现状,剖析不同元素在不同海洋物种产地溯源应用中的特点和优势,提出海洋源农产品产地溯源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旨在推动海洋源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源农产品 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 产地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的东海中南部大黄鱼资源密度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
作者 谢世君 刘世刚 +5 位作者 宋普庆 王芮 李渊 王艺红 黄凌风 林龙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69,共10页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资源密度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18年秋季和2019年春季东海中南部两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对大黄鱼资源密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资源密度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18年秋季和2019年春季东海中南部两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对大黄鱼资源密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黄鱼尾数密度和生物量密度秋季为106.2 ind/km^(2)和6.57 kg/km^(2),春季为7.9 ind/km^(2)和0.45 kg/km^(2)。春季大黄鱼分布重心位于鱼山渔场,秋季分布重心南移进入温台渔场。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春秋两季最优模型均由离岸距离、温度、盐度组成,其中秋季最优模型的温度和盐度因子均为底层水体,而春季环境因子均为表层水体;春秋两季大黄鱼生物量密度均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秋季随着底层盐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最适底层盐度为33.7;春季随表层盐度升高而呈单调增加趋势。春季和秋季大黄鱼分布受到了不同水层环境的影响,这是由其栖息和繁殖特性的季节变动所导致的。本研究结果阐明了春秋季东海中南部大黄鱼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对海洋环境因子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时空分布 资源密度 环境因子 广义加性模型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岸带国家蓝碳资源价值与类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冯翠翠 龚语嫣 +4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唐剑武 方秦华 杜建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美国,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巴西碳埋藏量最高。全球每年蓝碳埋藏价值在碳交易和碳税价格下分别为3.47×109美元和2.35×109美元。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面积排名第10,年封存量排名第21;然而蓝碳自然资源的赋存禀赋与现有碳价格体系下的价值匹配性较差,基于碳交易价格的中国海岸带蓝碳埋藏价值全球排名第27,基于碳税价格仅排名第39。碳价格低迷将会导致在国际蓝碳交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后续应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在蓝碳研究以及修复投入与实践方面的优势,以及贝藻养殖、海洋牧场等特色蓝碳资源,可结合不同类型的蓝碳国家经济科技条件与自然条件制定多元合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碳达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变暖和海洋热浪演变特征及气候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蔡榕硕 谭红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46,共26页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SST)显著上升且极端高海温事件(海洋热浪)频发,时常造成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和赤潮暴发等生态灾害。为此,文章回顾分析了中国近海变暖及海洋热浪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海温变化趋势和变率、...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SST)显著上升且极端高海温事件(海洋热浪)频发,时常造成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和赤潮暴发等生态灾害。为此,文章回顾分析了中国近海变暖及海洋热浪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海温变化趋势和变率、海洋热浪演变特征和气候成因,以及相关影响,并探讨了应对策略。研究显示,1960~2022年,中国近海尤其是东中国海(渤海、黄海和东海)变暖趋势显著,SST分别上升了1.02℃±0.19℃、1.45℃±0.32℃,主要受到东亚季风减弱和黑潮入侵增强的影响;而SST年际和年代际变率还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等大尺度气候因子有关。中国近海变暖还引起地理等温线明显向北迁移,造成季节性物候发生变迁(春季提前和秋季滞后),并影响海洋生物生长节律、地理分布、群落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自1982年以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增多变强,最近十年(2010~2019年)尤其显著,其中,东中国海和南海(5~9月)海洋热浪平均发生频率分别是1980年代的20倍和4倍,并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厄尔尼诺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趋频增强的海洋热浪对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研究还揭示,未来中国近海较高纬度海区将暴露于更强烈的升温、热浪、酸化、缺氧和生产力降低等综合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南海珊瑚礁等生态系统面临突破气候临界点的风险。当前除应加强对中国近海变暖和海洋热浪物理过程、可预报性及预测预警等研究外,还亟需采取变革性和前瞻性的海洋气候行动与应对措施,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气候恢复力,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洋变暖 海洋热浪 物候变迁 变革性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多糖基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烨琳 郭洪辉 +4 位作者 洪专 陈晖 谢全灵 张怡评 张铭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1-360,共10页
益生菌具有多种益生功效,但其在加工、贮存或消化等过程中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活性,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对益生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或避免不利环境的影响。海洋多糖作为益生菌微胶囊壁材不仅能够提高益生菌的抗胁迫能力... 益生菌具有多种益生功效,但其在加工、贮存或消化等过程中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活性,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对益生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或避免不利环境的影响。海洋多糖作为益生菌微胶囊壁材不仅能够提高益生菌的抗胁迫能力和稳定性,改善益生菌产品的感官特性,还能与益生菌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不同来源海洋多糖的种类和特性,并概述了海洋多糖基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同时阐述了海洋多糖基益生菌微胶囊在食品工业、生物医药、养殖饲料等领域的应用,以期为益生菌微胶囊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多糖 海洋动物多糖 海洋微生物多糖 微胶囊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口动力地貌演化的水沙环境研究
8
作者 吴承强 董超 +4 位作者 王建强 陈选博 周宇渤 张朋 仇建东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0,共11页
瓯江口地处东海与瓯江交汇处,是浙江省温州市沿海产业带核心区,也是温州重要产业聚集区。本文在对瓯江口水文泥沙、地形地貌、沉积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口动力地貌演化及水沙输运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滩槽动力地貌体... 瓯江口地处东海与瓯江交汇处,是浙江省温州市沿海产业带核心区,也是温州重要产业聚集区。本文在对瓯江口水文泥沙、地形地貌、沉积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口动力地貌演化及水沙输运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滩槽动力地貌体系是瓯江口地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力地貌格局是瓯江径流以及河口浪、潮、流等多种动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床地形表现为北支“槽冲”、南支“滩淤”为主的分布格局特征。河口输水表现为南支落潮下泄流占优,北支大潮潮流上溯、小潮潮流下泄特征明显,同时径流、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潮流不对称现象明显。优势输水输沙作用下的瓯江南口泥沙净输运量为224~8876 kg,瓯江北口泥沙净输运量为20~15506 kg,底沙运动较为活跃。河口动力地貌与水沙环境是径流、潮流的相对作用、河口人类建设工程及近海环流系统共同塑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口 沉积动力 地貌 水文泥沙 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聚糖和壳聚糖双功能酶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9
作者 张婉莹 孙君珂 +4 位作者 李雪晖 邓若竹 王娟 胡凡 柯涛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2-140,共9页
β-葡聚糖酶能水解谷物中的β-葡聚糖,在食品及饲料工业中被广泛应用。文章通过对前期筛选的可降解天然纤维素的复合菌系CM3宏基因组测序数据筛选获得的一个新型糖苷水解酶GH8家族的β-葡聚糖和壳聚糖双功能酶基因Glu7进行原核表达和酶... β-葡聚糖酶能水解谷物中的β-葡聚糖,在食品及饲料工业中被广泛应用。文章通过对前期筛选的可降解天然纤维素的复合菌系CM3宏基因组测序数据筛选获得的一个新型糖苷水解酶GH8家族的β-葡聚糖和壳聚糖双功能酶基因Glu7进行原核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通过密码子优化合成基因全长序列,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0a(+)-Glu7,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重组酶Glu7分子量约为42.60 kDa,IPTG终浓度0.25 mmol/L,37℃诱导6 h表达量最高,其β-葡聚糖酶和壳聚糖酶的酶活力分别达到112.76 U/mL和63.32 U/mL。β-葡聚糖酶和壳聚糖酶最适温度均为50℃,最适pH分别为6.0和7.0,且β-葡聚糖酶在50℃下处理60 min仍保持80%以上酶活;经Ni-NTA柱纯化后Glu7的β-葡聚糖酶和壳聚糖酶比活力分别为153.89 U/mg和79.05 U/mg。此外,5 mmol/L的Cu^(2+)和Co^(2+)对双酶同时具有最高激活作用,分别提高了壳聚糖酶活力的80.73%和4.38%,β-葡聚糖酶活力的18.18%和134.03%。水解大麦葡聚糖和壳聚糖的最终主要产物分别是纤维二糖、葡萄糖和壳三糖,水解香菇多糖和牛肝菌多糖的主要产物分别是葡糖胺和纤维二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水解产物表明该酶属于1,3-1,4-β-葡聚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β-葡聚糖和壳聚糖双功能酶 原核表达 酶学性质 水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赖敏 蒋金龙 +2 位作者 欧阳玉蓉 谢敏 吴耀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4-171,共8页
我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近岸海洋资源趋紧、海洋环境污染加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海洋资源环境过载问题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体现在:(1)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近岸海洋资源趋紧、海洋环境污染加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海洋资源环境过载问题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体现在:(1)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2)推动了海洋资源环境单要素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3)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的综合应用。通过总结发现,当前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象比较局限,反映承载体与承载对象之间动态关系的评价方法还较为薄弱。因此,在陆海统筹目标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集成评价需求下,海洋分类评价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基于多要素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资源承载力 海洋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研究——以休闲娱乐服务为例
11
作者 王骏博 贺志斌 +4 位作者 冯淑芳 彭本荣 黄凌风 吴黄铭 陈克亮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5-743,共9页
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是海洋生态系统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包括休闲娱乐服务、景观增值服务、科学研究和教育服务。休闲娱乐服务作为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可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休闲旅游机会,为... 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是海洋生态系统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包括休闲娱乐服务、景观增值服务、科学研究和教育服务。休闲娱乐服务作为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可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休闲旅游机会,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研究以厦门市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休闲娱乐服务为研究对象,从核算的角度,研究了2006-2020年厦门市休闲娱乐服务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厦门市休闲娱乐服务的实物量即滨海旅游人次由1677.70万人次增加到6036.55万人次;②厦门市休闲娱乐服务的价值由67.60亿元增加到251.97亿元;③基于休闲娱乐服务价值的核算结果,厦门核算区范围内单位海域面积的平均价值由22.14元/m^(2)增加到82.97元/m^(2)。核算结果反映出在城市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厦门市海域面积有所减少,但厦门市海洋生态系统提供海洋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下降,反而明显提升;而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映出人们对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本研究还提出了明晰产权归属、创新经营模式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等有关提升并实现休闲娱乐服务价值的机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生态产品 休闲娱乐服务 实物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影响下北部湾研究海域颗粒态和溶解态^(210)Po的分布特征
12
作者 刘文靖 钟强强 +4 位作者 王浩 陈随缘 黄德坤 刘进文 于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9-781,共13页
^(210)Po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具有较强的颗粒活性,可用于水体悬浮颗粒物来源及传输、污染物清除等过程的示踪研究。2021—2022年冬季寒潮过境期间北部湾研究海域不同形态^(210)Po的活度浓度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实测结果表明,表层水体... ^(210)Po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具有较强的颗粒活性,可用于水体悬浮颗粒物来源及传输、污染物清除等过程的示踪研究。2021—2022年冬季寒潮过境期间北部湾研究海域不同形态^(210)Po的活度浓度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实测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o的活度浓度水平分别为0.36~1.39dpm·(100 L)^(-1)(1 Bq=60 dpm)和0.60~12.15 dpm·(100 L)^(-1);水体中^(210)Po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实测的颗粒态^(210)Po活度浓度和总悬浮颗粒物(TSM)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2)=0.968,P<0.01)表明,溶解态^(210)Po被颗粒物显著“清除”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北部湾寒潮期间水体中^(210)Po的分配系数(K_d值)为(1.16~17.95)×10^(5) mL·g^(-1),与其他海域相同TSM质量浓度条件下相比明显增加,再次表明溶解态^(210)Po在北部湾寒潮过境期间得到强化“清除”。原因可能是寒潮期间北部湾水体中的再悬浮过程和输送过程的加强促使水体TSM质量浓度增加,溶解态^(210)Po因被颗粒物吸附而被强化“清除”。冬季北部湾海域频发的寒潮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导致水动力混合加剧,影响TSM分布的同时也改变了北部湾水体中^(210)Po的分布。这对认识寒潮、台风等强对流气象事件影响下近岸海域水体悬浮颗粒物及其携带的污染物质的传输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210)Po 颗粒态^(210)Po 寒潮 总悬浮颗粒物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近海不同年际间黄鳍棘鲷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方妍 陆晨阳 +5 位作者 王艺红 刘贤德 胡战彪 蔡紫紫 李渊 张静 《渔业研究》 2025年第2期223-229,共7页
【背景】在全球渔业资源管理中,增殖放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恢复措施被广泛应用,然而其对目标物种遗传特征的长期影响仍需深入研究。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作为厦门近海重要的商业鱼类,其遗传特征的稳定性对于维护其种群健康至... 【背景】在全球渔业资源管理中,增殖放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恢复措施被广泛应用,然而其对目标物种遗传特征的长期影响仍需深入研究。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作为厦门近海重要的商业鱼类,其遗传特征的稳定性对于维护其种群健康至关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近年来增殖放流对厦门近海黄鳍棘鲷遗传特征的影响,了解其是否对种质资源产生显著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不同时间点采集的厦门近海黄鳍棘鲷样本进行测序,并利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分子方差分析(AMOVA)等方法评估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分析显示,3个黄鳍棘鲷群体共获得66条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存在82个变异位点,共定义了58个单倍型,其中特有单倍型54个,黄鳍棘鲷群体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于58个黄鳍棘鲷线粒体控制区单倍型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的黄鳍棘鲷聚类为一支;AMOVA分析显示,不同年份黄鳍棘鲷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1.23%。【结论】近年来厦门近海黄鳍棘鲷的增殖放流活动未对遗传多样性造成显著影响,群体遗传结构保持稳定。这一发现为未来增殖放流策略的优化和黄鳍棘鲷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近海 黄鳍棘鲷 增殖放流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岸带生态功能评估的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识别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殷飞笺 陈华香 +2 位作者 黄发明 陈秋明 杨素珍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海岸带是陆海连接的重要区域,通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识别和优化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对陆海生态流通、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开展关键生态节点保护修复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源... 海岸带是陆海连接的重要区域,通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识别和优化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对陆海生态流通、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开展关键生态节点保护修复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夹点、障碍点影响因素分析”的框架,以罗源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在海岸带生态功能评估基础上,结合Linkage Mapper模型和电路理论识别陆海连通区域生态廊道,并提取生态夹点、障碍点以及关键生态节点,分析节点区影响因素,提出廊道优化的建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共分布25条生态廊道,潜在14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6处陆海连通关键节点;②生态廊道多分布于生态源地斑块连接处,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多分布于廊道中生态阻力值较高的区域;③人类活动主导的驱动因子对关键生态节点的影响更多,自然因素为主的因子也有一定程度影响,但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④以“点-线-面”结合的廊道优化策略能够较好地实现海岸带陆海连接区域蓝绿生态网络格局构建。整体上,研究能够促进罗源湾海岸带生态源地斑块的连通性和完整性,保障陆海生态流通,提升海岸带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生态廊道 生态功能评估 生态夹点和障碍点 Linkage Mapper 陆海连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婆罗洲沙巴地区三叠纪岩浆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15
作者 董晓颖 张爱梅 +3 位作者 马莉燕 蔡建 黄清 陈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17,I0017-I0020,共25页
由于北婆罗洲沙巴地区缺乏高精度的年代学和系统的构造分析,导致整个婆罗洲的构造演化及古地理关系不明朗。本文选择北婆罗洲沙巴东部地区二长岩和辉长岩进行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二长... 由于北婆罗洲沙巴地区缺乏高精度的年代学和系统的构造分析,导致整个婆罗洲的构造演化及古地理关系不明朗。本文选择北婆罗洲沙巴东部地区二长岩和辉长岩进行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二长岩形成于中三叠世(239.8~234.8 Ma),辉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17.2±2.5 Ma)。二长岩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的特征,如高Mg^(#)(56~59)、高Al_(2)O_(3)、高Sr/Y和La/Yb值、低Y和Yb含量,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以及具有亏损的Nd-Hf同位素组成(全岩ε_(Nd)(t)=6.5~7.2,锆石εHf(t)=11.0~16.5);辉长岩有N-MORB和E-MORB两种类型,均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ε_(Nd)(t)=6.7~8.7)。综合分析表明,二长岩是由俯冲洋壳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上覆地幔橄榄岩发生相互作用,并经历一定量的橄榄石和辉石分离结晶后形成的产物;N-MORB型辉长岩是由受俯冲洋壳释放流体交代的亏损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后,经历一定量的橄榄石和辉石分离结晶形成的产物;E-MORB型辉长岩是由大洋海山或洋岛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N-MORB型辉长岩母岩浆发生混合,并经历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形成。结合区域上岩石组合特征(如高镁安山质岩石、埃达克岩以及E-MORB型辉长岩),沙巴东部的三叠纪岩浆岩应是大陆岛弧岩浆作用的产物。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在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岛、越南东南部、菲律宾各岛屿以及我国南沙群岛和婆罗洲都出现了三叠纪大陆弧岩浆岩,说明在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巨型的东南亚活动大陆边缘,而整个婆罗洲是该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婆罗洲 三叠纪 岩浆作用 地球化学 古太平洋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固定化酶法制备石莼寡糖工艺研究
16
作者 杨青 洪专 +7 位作者 张怡评 谢全灵 陈伟珠 方华 吴静 蒋娴 张龙涛 晋文慧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46,共7页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的重复使用率、得率及分子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25℃,酶解pH 9.0,底物浓度2.5%。在此优化条件下,石莼寡糖得率为27.76 mg/g,Ulvan-F重复10次循环后依旧保持43.77%的活性,其制备石莼寡糖总得率为165.43 mg/g,比传统游离酶制备石莼寡糖得率(117.82 mg/g)提高了40.41%,Ulvan-F酶解产物平均分子质量为492.36 Da。Ulvan-F具有在低速离心条件下即可纯化、易与产物分离及可重复使用的优点,能应用于宏量制备石莼寡糖的工业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寡糖 无载体固定化 铁蛋白 酶解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湾社区韧性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厦门五缘湾为例
17
作者 许梦杰 刘兴诏 +4 位作者 谢慧黎 张扬 戴洪霞 周沿海 黄发明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730,共12页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及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沿海城市社区安全。为应对这一挑战,建设韧性社区已成为保障城市安全和减缓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社区基线理论,将韧性视为适应性与脆弱性的权衡,构建了海湾社区韧性的评估框架,并...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及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沿海城市社区安全。为应对这一挑战,建设韧性社区已成为保障城市安全和减缓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社区基线理论,将韧性视为适应性与脆弱性的权衡,构建了海湾社区韧性的评估框架,并以厦门市五缘湾片区的25个小区为例,展开沿海灾害影响分析及韧性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社区的韧性值差异显著:位于内湾的社区韧性水平较高,主要归因于其毗邻湿地公园、良好风浪条件和集中的应急设施。相反,位于外湾填海区的社区面临高受灾风险和救援不便的问题,因此韧性值较低。此外,居民自身防灾能力对于社区韧性也密切相关。以同属性外湾区域的社区为例,在部分社区实例中,由于社区凝聚力和协作能力水平较高,其韧性值仅次于内湾最高韧性值社区。然而在内湾社区案例中,由于居民社会网络较为松散,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导致应急防灾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其韧性水平较外湾滞后。因此提升沿海社区韧性需差异化施策:外湾优先优化防灾设施与应急系统,内湾强化社群协作与资源整合,并制定韧性分级标准;研究表明,唯有协同空间规划(降低暴露度)与社会能力(增强协作),方能有效应对复合型气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韧性 评估体系 海洋灾害 海湾社区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碳气体自动进样装置及其同位素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希杰 杨海丽 陈培宇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50,共8页
在测试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CO)的碳和氧同位素时,样品中的CO_(2)和N_(2)会严重影响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本文研制了CO气体自动分离纯化进样装置,并与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RMS)联用,利用色谱柱分离和阀切换技术将混合样品气体中N_(2)... 在测试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CO)的碳和氧同位素时,样品中的CO_(2)和N_(2)会严重影响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本文研制了CO气体自动分离纯化进样装置,并与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RMS)联用,利用色谱柱分离和阀切换技术将混合样品气体中N_(2)、CO_(2)和水分子等杂质组分排空,仅纯化后的CO在线进入IRMS进行测试。采用本方法测试CO气体浓度在300~20 000μL/L之间的标准气体,其浓度值与m/z 28、29和30离子峰面积之和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当CO浓度高于1 000μL/L时,其碳氧同位素值的标准偏差均小于0.4‰。当CO的碳和氧同位素差值在0.5‰以内,采用移动平均值法计算其浓度检出限分别为1500和2 000μL/L。利用该装置和方法长期(6个月)测试CO标准气体(4 000μL/L),δ^(13)C和δ^(18)O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26‰和0.47‰(n=20)。使用本方法测试实际样品煤层气CO的δ^(13)C和δ^(18)O标准偏差均小于0.5‰,表明该自动进样装置和方法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实验测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全自动进样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Bmf2的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促细胞凋亡功能研究
19
作者 蒋吉敏 张纪元 +3 位作者 黎球华 陈依婷 陈新华 敖敬群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19,共8页
B细胞淋巴瘤-2修饰因子(Bcl-2-modifying factor,Bmf)是Bcl-2家族中仅含BH3结构域促凋亡蛋白亚家族的一员,当凋亡刺激存在时,Bmf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启动细胞凋亡,从而在胚胎发育、器官发生、肿瘤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低等脊椎动... B细胞淋巴瘤-2修饰因子(Bcl-2-modifying factor,Bmf)是Bcl-2家族中仅含BH3结构域促凋亡蛋白亚家族的一员,当凋亡刺激存在时,Bmf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启动细胞凋亡,从而在胚胎发育、器官发生、肿瘤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低等脊椎动物Bmf的研究较少,仅在斑马鱼(Danio rerio)中有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基因共线性分析及进化分析证实与高等脊椎动物Bmf主要以单个基因的不同剪切异构体形式存在不同,鱼类具有Bmf1、Bmf2两种不同的基因。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克隆获得了其Bmf2(LcBmf2)的开放阅读框序列,该序列全长561 bp,编码187个氨基酸。尽管LcBmf2的氨基酸序列与人和小鼠Bmf的一致性较低,但具有对Bmf功能至关重要的DLC2结合基序和BH3结构域,提示其可能具有与哺乳动物Bmf相似的功能。大黄鱼Bmf2在HEK-293T细胞系中的过表达可诱导HEK-293T细胞脱壁、形态改变以及细胞内凋亡相关Caspase 3、Caspase 8的酶活性升高,展现出较强的促凋亡功能。这是鱼类Bmf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促细胞凋亡功能的首次报道,为进一步研究Bmf在鱼类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Bmf 细胞凋亡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再野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对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淑升 叶属峰 +2 位作者 孙庆杨 陈绵润 王磊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再野化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新思路,强调3C原则,即核心区(cores)、连通性(corridors)和大型捕食动物(carnivores)。随着陆地再野化的发展,近年来海洋再野化的理念也被国外学者提出,国内外已有海洋再野化的实践案例。... 再野化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新思路,强调3C原则,即核心区(cores)、连通性(corridors)和大型捕食动物(carnivores)。随着陆地再野化的发展,近年来海洋再野化的理念也被国外学者提出,国内外已有海洋再野化的实践案例。本文对海洋再野化的概念、内涵进行整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基于海洋再野化的内涵,绘制了海洋保护区、海洋生态廊道等组成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网络3D图。基于当前我国海洋再野化存在的问题,例如海洋保护区空缺分析结果与人类活动密集区重叠、生态服务功能区域斑块化、海洋生态廊道规划滞后等问题,建议我国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中,注重食物链上层关键物种“自上而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作用,发挥我国体制优势,整合自然资源管理多项措施,包括:提高已有海洋保护区级别,新设海洋底栖生物的保护区;按不同级别和层次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网络,补齐海洋生态廊道的短板;根据海洋的立体空间特点划定海洋生态廊道;将生态修复工程的修复区域通过生态廊道连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野化 生态廊道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网络 问题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