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与磷消耗问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冉祥滨 韦钦胜 于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5-89,共15页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已有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整合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问题较过去更为突出,且可能引发潜在“磷消耗”问题,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意义上的磷限制要强,并进而产生深远的生态环境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的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河流流域-近海环境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控制近海营养盐浓度、形态、分布和结构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量化近海氮与磷的滞留机制与效率,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营养盐结构失衡和磷消耗的耦合关系及其生态效应等,最终制定中国入海河流与近海氮磷协同控制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环境变化 关键过程 营养盐结构失衡 磷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初级生产力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评估——以日照近岸海域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胜浩 赵林林 +2 位作者 刘玮 王波 张朝晖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1-133,共13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亟待突破承载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率定的技术瓶颈,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定量评价关键技术。本研究基于“资源量?消费量”模型,通过调查与实验分析获取特定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鱼类营养级等关键参数值...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亟待突破承载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率定的技术瓶颈,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定量评价关键技术。本研究基于“资源量?消费量”模型,通过调查与实验分析获取特定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鱼类营养级等关键参数值,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Tait沿岸海域能流模型来估算海洋生物资源总量,然后根据年人均水产品摄入量或年人均蛋白质摄入量来计算该海区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的阈值。根据2016年对日照辖区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该海域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以C计)为428.22 mg/(m^2·d),浮游植物年生产量为918.51万t,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85、3.92和3.90,利用营养动态模型计算海域渔业资源(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的年生产量为3.89万t;根据Tait沿岸海域能流模型计算日照10 m等深线以内浅海的除去壳重的贝类资源量为5.50万t。按照年人均水产品摄入量为21 kg,计算出日照辖区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总和为192.86万人;按照年人均摄入蛋白质量为30 kg,计算出日照辖区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总和为16.87万人。本文建立了一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技术,对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建立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监测预警机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资源 资源承载力 营养级 营养动态模型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死蜱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玉龙 屈佩 +7 位作者 徐可东 初永忠 孙畅 宫于琛 霍明宇 王宗灵 张学雷 庞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50,共16页
毒死蜱(chlorpyrifos,CPF)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全球范围内被用来治理农业和家庭卫生虫害,CPF的广泛应用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潜在生态威胁不容忽视。与重金属、微塑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比,对水生生态系... 毒死蜱(chlorpyrifos,CPF)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全球范围内被用来治理农业和家庭卫生虫害,CPF的广泛应用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潜在生态威胁不容忽视。与重金属、微塑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比,对水生生态系统CPF的研究和评价很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PF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方面,CPF能抑制微藻生长,对无脊椎动物尤其是甲壳类动物具有致命作用。此外,CPF还会抑制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孵化率,诱发胚胎畸形,并导致成虫心率、代谢等生命活动异常。在慢性毒性方面,CPF在水生食物链中的转移特征尚不清楚。然而,水中痕量CPF可被水生生物积累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对高营养级生物以及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CPF对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CPF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研究的瓶颈和未来前景。本综述旨在为今后在全球变化的环境下深入研究有机磷农药的毒性提供参考,并为优化水生环境中CPF污染物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水生生物 毒性效应 有机磷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东北部涡旋对营养盐和叶绿素a分布的影响
4
作者 张宇 韦钦胜 +6 位作者 辛明 翟星 孙霞 谢琳萍 赵彬 邹亚文 王保栋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428,共19页
作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过程/现象,涡旋对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调控着区域水文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学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夏季于南海东北部所获取的温度、盐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 作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过程/现象,涡旋对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调控着区域水文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学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夏季于南海东北部所获取的温度、盐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 a)等参数的数据,同时结合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和表层地转流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冷、暖涡特征,并探讨了其对营养盐和Chl a分布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的涡旋活动较为活跃,在台湾岛西南部((118°E, 21°N)附近)和西沙群岛东北部((115°E, 19°N)附近)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冷涡与一个反气旋式暖涡,SLA和表层地转流的分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对涡旋的发生;在调查海域中部((116°30'E,19°30'N)附近)也发现有一对相邻的冷、暖涡。涡旋影响区的温、盐、密跃层和次表层高盐水具有明显抬升(冷涡)或下移(暖涡)的趋势,典型断面上DO的分布和营养盐跃层的变化亦进一步指示了涡旋的存在;同时,涡旋与水平方向上各水文要素、DO和营养盐高值/低值区的斑块状分布之间也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冷涡对下层富营养水体的向上输运作用可促进真光层内的初级生产和提升Chl a的质量浓度,并使次表层Chl a最大值层(Subsurface Chlorophyll a Maximum, SCM)呈现出明显的抬升趋势;相比之下,暖涡内上层的寡营养水体趋于向下输送,从而使Chl a水平降低、SCM深度增加。分析还指出,涡旋影响下的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深度和量值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其位置与SCM总体一致,在冷、暖涡旋内分别呈现出抬升和下移的趋势,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指征涡旋的发生。此外,受陆架上升流的影响,珠江口外侧海域中的Chl a质量浓度也较高。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南海东北部涡旋区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生态过程的耦合及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上升流 营养盐 次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 亚硝酸盐最大值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酸盐可见光催化防污材料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毅 鞠鹏 张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生物污损是海洋工程材料在服役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开发高效、环保的新型防污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可见光催化防污技术绿色、广谱、高效,在海洋防污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可见光催化防污材料和作用机... 生物污损是海洋工程材料在服役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开发高效、环保的新型防污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可见光催化防污技术绿色、广谱、高效,在海洋防污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可见光催化防污材料和作用机理的角度,阐述了近年来在钒酸盐半导体材料体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为一种新型的防污材料,基于钒酸盐的可见光催化防污技术有望在海洋防污领域中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污损 半导体材料 可见光催化 钒酸银 钒酸铋 杀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食物网中汞生物放大效应研究进展
6
作者 孙振伟 孙畅 +7 位作者 屈佩 马绪丽 王鹏功 张玉龙 霍明宇 王宗灵 张学雷 庞敏 《生态毒理学报》 2025年第4期23-43,共21页
汞是一种因强神经毒性而被人们熟知的重金属污染物,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汞存在生物放大效应,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尤为突出,由初级生产者通过生物富集而积累的汞,沿食物网传递并放大,不仅给高营养级海洋生物带来潜在风险,还危... 汞是一种因强神经毒性而被人们熟知的重金属污染物,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汞存在生物放大效应,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尤为突出,由初级生产者通过生物富集而积累的汞,沿食物网传递并放大,不仅给高营养级海洋生物带来潜在风险,还危及人类健康。相比于汞的其他形态,甲基汞由于其高度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极强的毒性,是汞通过食物网传递的主要形式。汞(包括总汞和甲基汞)的生物放大现象在不同的海洋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食物网对高营养级的生物产生毒性影响。稳定同位素技术揭示了营养级升高是驱动汞生物放大的关键因素,而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差异导致汞放大效率显著不同。本综述旨在系统总结汞的远距离传输能力、生物毒性、生物累积、生物富集机制及其特征,综合分析了海湾-河口、珊瑚礁、极地和深海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汞的富集模式。对汞生物放大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表明,环境输入决定着进入食物网的汞的量,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汞浓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本综述还指出了汞生物富集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和瓶颈问题,并探索了潜在的研究方向,为制定汞污染的环境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框架下的汞污染管控及治理提供理论支持,进而推动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保护以及保障人类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生物富集 生物放大 甲基汞 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硅组成及对硅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臧家业 王昊 +3 位作者 刘军 于志刚 吴念 冉祥滨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0,共10页
硅元素深刻影响着地表物质循环,是地表过程、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元素之一。在已有的陆-海生物硅研究中,大多数没有考虑生物硅组成在区域硅循环中的作用,因此开展不同来源与组成生物硅参与下的地表与陆-海硅循环研究是... 硅元素深刻影响着地表物质循环,是地表过程、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元素之一。在已有的陆-海生物硅研究中,大多数没有考虑生物硅组成在区域硅循环中的作用,因此开展不同来源与组成生物硅参与下的地表与陆-海硅循环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硅藻、硅鞭毛藻、植硅体、放射虫和海绵骨针是生物硅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同来源的生物硅由于化学性质的差异在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生物硅的溶解速率与硅的埋藏等过程。今后应采用复合技术手段,重视"新硅"和"老硅"在硅循环中的差异化作用以及对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加强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过程与机理研究以及系统的综合性研究,特别是针对复杂的环境样品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组成 植硅体 硅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弱红翎菜(Solieria tenuis)的物种鉴定及其在青岛市琅琊台湾海域的生长调查研究
8
作者 闫舒恒 王旭雷 +9 位作者 王立军 顾文辉 解修俊 高山 羌玺 卓锦涛 郭梦林 刘雪华 王宗灵 王广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2021年7月末至10月初,位于黄海沿岸的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琅琊台湾贡口拦海坝处出现大量悬浮生长的大型红藻。为明确该类群的分类地位,探究其生物学特征,对该处红藻群体展开了实地调研,并采集相关样本开展了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2021年7月末至10月初,位于黄海沿岸的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琅琊台湾贡口拦海坝处出现大量悬浮生长的大型红藻。为明确该类群的分类地位,探究其生物学特征,对该处红藻群体展开了实地调研,并采集相关样本开展了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该群体主要由一种红藻组成,藻体紫红色、圆柱形,质软多肉,高度可达20cm,不规则互生分枝,分枝基部强烈缢缩、顶端尖细;藻体主轴横截面观可见较小的含色素外皮层细胞以及较大的近圆形假薄壁细胞和分布在髓层中央的散乱、疏松的丝状细胞。结合分子标记rbc L和cox I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该物种被鉴定为细弱红翎菜(Solieria tenuis Zhang et Xia)。与历史研究记录不同,贡口拦海坝处的细弱红翎菜群体缺乏固着器和繁殖结构,悬浮性营养生长,所在海域丰富的氮磷营养可能为其快速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生长高峰期该群体总生物量约6 t (干重),是一次局部区域性小规模“藻华”。细弱红翎菜的悬浮生态型和暴发性增殖现象表明该物种可能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其生理特征和潜在的生态风险需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弱红翎菜 RBCL 系统发育分析 悬浮红藻 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戴河退化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何昌飞 郑立 +5 位作者 高伟 迟雯丹 李倩 韩彬 丁金凤 徐希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4-305,共12页
滨海湿地退化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其中湿地退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学功能的影响程度目前知之甚少。对北戴河大潮坪滨海湿地植被区和退化区土壤细菌多样性、环境因子和共现性关系的研究显示,滨海湿地植被区微生物香农指... 滨海湿地退化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其中湿地退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学功能的影响程度目前知之甚少。对北戴河大潮坪滨海湿地植被区和退化区土壤细菌多样性、环境因子和共现性关系的研究显示,滨海湿地植被区微生物香农指数显著高于退化区的,细菌OTU注释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主要的细菌类群,它们相对丰度共占群落的85%~95%。厚壁菌门的芽胞杆菌纲(Bacilli)在退化区丰度显著高于植被区的,浮霉菌门的Planctomycetia和Phycisphaerae在植被区的丰度明显高于退化区的。环境因子分析表明,退化区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土壤多环芳烃(PAHs)质量比和土壤含盐量的影响,其中土壤PAHs质量比高于1.273 mg/kg时,微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含盐量和细菌的丰富度呈负相关关系。属间共现性关系(Co-occurrence)研究表明随着滨海湿地的退化,土壤中固碳细菌的生态学功能逐渐增强。对滨海湿地退化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学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效果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滨海湿地 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夏末秋初渤海和北黄海的溶解氧分布与低氧特征
10
作者 唐景荣 韦钦胜 +4 位作者 赵宇航 孙霞 辛明 谢琳萍 王保栋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6,共14页
基于2021年夏末秋初所获取的渤海和北黄海调查资料,通过分析温度、盐度、密度、溶解氧(DO)和营养盐等理化参数的空间格局,深入探讨了该海区的低氧特征,并揭示了水文动力因素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DO分布和低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结果表明... 基于2021年夏末秋初所获取的渤海和北黄海调查资料,通过分析温度、盐度、密度、溶解氧(DO)和营养盐等理化参数的空间格局,深入探讨了该海区的低氧特征,并揭示了水文动力因素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DO分布和低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渤海西侧底层冷水区存在一处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低氧带(最低DO质量浓度为2.18 mg/L),其内部具有较高的表观耗氧量(AOU)(>4 mg/L),同时于10 m层在渤海湾口东北海域亦观测到一处小范围的DO低值区;北黄海的DO质量浓度整体高于渤海,尽管该海域中部底层冷水团中的AOU>2.5 mg/L,却仍维持着较高的DO水平。渤海西侧冷水区的低洼地形和较高的层化强度为底层低氧区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基础,而该冷水两侧的锋面则显著控制着低氧区的边界与扩展范围;10 m层发生于渤海湾口东北海域的DO低值区是底层低氧冷水的涌升所致;渤海中部浅滩区反气旋涡的存在使得该海域底层形成一处富氧水(DO质量浓度>6 mg/L)。层化背景下渤海西侧有机物的耗氧分解是底层低氧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并对应形成一处营养盐高值区。相比之下,由于北黄海中部冷水团内较低水温影响下具有较高的DO浓度本底值,再加之AOU较渤海西侧底层低和较高的水深,使得该海域在较高的跃层强度背景下未形成低氧。本研究可为认识渤海和北黄海DO的多尺度变化特征与调控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并为后续该海区低氧的精细化模拟和预测奠定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低氧 水文动力 层化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渤海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对入流水和海冰变化的响应
11
作者 张武昌 王超锋 +2 位作者 徐志强 袁超 赵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9-354,共16页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着入流水流量的增加,外来浮游生物种类的分布区域向北扩展,促进了浮游生物跨洋输送。由于大西洋入流水流量较大,海盆区域太平洋种类和大西洋种类之间的分界线有向美亚海盆移动的倾向。海冰覆盖面积和厚度减少使得冰藻水华重要性下降,海区由底栖食物链为主转化为浮游食物链为主,造成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变小,光合作用中脂肪/蛋白质比例、脂肪酸组成产物变化,并影响食物链结构和传递、有机物沉降,使水体原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加;海冰变化引起的光环境变化会导致浮游动物的分布深度和昼夜垂直迁移幅度增加。泛北冰洋海区的浮游生物组成和食物网结构逐渐北方化,其中太平洋扇区正在太平洋化,大西洋扇区正在大西洋化。若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北方浮游生态系统逐步侵占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变化在不同的海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长期策略性的观测是必要的。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正对北极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监测,以强化泛北冰洋海区浮游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其中太平洋和大西洋入流水的路径是重点监测区域之一,在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美亚海盆区进行长期持久的船基调查有助于趋势性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北冰洋海区 浮游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太平洋入流水 大西洋入流水 海冰 北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营养盐的长期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菡悦 王保栋 +5 位作者 辛明 孙霞 王宗兴 陈衎 谢琳萍 林春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6-286,共11页
依据改革开放40 a来胶州湾营养盐状况历史资料以及2018—2019年的现场调查,对胶州湾营养盐历史变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大致以2008年为分界节点,在2008年前胶州湾溶解无机氮(DIN)浓度呈现持续上... 依据改革开放40 a来胶州湾营养盐状况历史资料以及2018—2019年的现场调查,对胶州湾营养盐历史变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大致以2008年为分界节点,在2008年前胶州湾溶解无机氮(DIN)浓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而溶解无机磷(DIP)、活性硅酸盐(DSi)浓度则先略有减少后快速增加;2008年后胶州湾3种营养盐浓度均快速减少。营养盐限制状况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氮限制、20世纪90年代的硅限制转变为目前的磷限制。胶州湾Chl a年均质量浓度一直在3μg·L^-1上下波动但近年来则呈下降趋势,浮游动物生物量1994年后大幅度增加。分析发现,入湾营养盐通量的增加和海域面积缩小是2008年前胶州湾营养盐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近十几年来胶州湾环境综合整治措施的大力实施则是氮、磷营养盐浓度减少的主要原因。2010年以前贝类养殖是控制胶州湾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但近年来溶解无机磷浓度的减少和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增加是Chl a质量浓度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叶绿素 长期变化 生态效应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印度洋甲藻门角藻属一新种
13
作者 李艳 孙萍 李瑞香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0-834,共5页
记述了海洋甲藻门角藻属一新种,命名为尖头角藻Tripos acuticephalotum sp.nov.。标本于2022年1月1日采自西印度洋海域的站位(63°E,2°S)。新种尖头角藻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大型,背腹扁平,似叶片;总长348μm,上壳远大于下壳;上... 记述了海洋甲藻门角藻属一新种,命名为尖头角藻Tripos acuticephalotum sp.nov.。标本于2022年1月1日采自西印度洋海域的站位(63°E,2°S)。新种尖头角藻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大型,背腹扁平,似叶片;总长348μm,上壳远大于下壳;上壳呈尖叶状,横沟以上约1/3处最宽,达112μm;顶端钝突,钝突处两侧边缘不光滑,呈锯齿状;下壳短,底边斜直;两个底角较粗壮,左底角略长于右底角;横沟平直或向左下方略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藻属 分类鉴定 新种 尖头角藻 西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东山湾几种产胶红藻的DNA条形码记录
14
作者 刘晨临 李艳 +1 位作者 王晓 孙萍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8-577,共10页
杉菜目红藻中沙菜产卡拉胶,江蓠和龙须菜产琼胶,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对易曲沙菜(Hypnea flexicaulis)、真江蓠(Gracilaria vermiculophylla)和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等几株福建东山湾杉菜目红藻进行了形态描述和... 杉菜目红藻中沙菜产卡拉胶,江蓠和龙须菜产琼胶,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对易曲沙菜(Hypnea flexicaulis)、真江蓠(Gracilaria vermiculophylla)和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等几株福建东山湾杉菜目红藻进行了形态描述和DNA条形码分析,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大亚基(rbc L)基因比对结果。基于COI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形态上有区别的东山湾易曲沙菜存在3种不同单倍型,其中2种单倍型之前未被报道过,第三种与中国台湾、韩国济州岛的样品为共享单倍型。东山湾的真江蓠样品,在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真江蓠COI基因的单倍型中,属于末支单倍型,其进化时间较晚。龙须菜样品与北方栽培种序列一致。本文初步揭示了东山湾具有丰富的产胶经济红藻资源,其中卡拉胶原料藻沙菜的生物多样性较高,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山湾 杉菜目 沙菜 COI基因 RBCL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武夷山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家豪 叶钰倩 +4 位作者 孙晓丹 兰文军 方毅 陈斌 关庆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032-4040,共9页
明晰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80年生的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的种群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对南方铁杉种群的就地保护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保护区内6.4 hm;动态监测固定样地的南方铁... 明晰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80年生的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的种群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对南方铁杉种群的就地保护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保护区内6.4 hm;动态监测固定样地的南方铁杉种群数据,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采用了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数量特征进行未来预测;同时,运用点格局分析Ripley′s K函数中的成对相关函数g(r)判断不同生长阶段的南方铁杉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南方铁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属于衰退型种群;各龄级间的数量变化动态关系显示该种群在当前阶段呈增长型,但是种群的天然更新能力较差;(2)南方铁杉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I型,种群个体在进入生理死亡阶段后产生一定的波动;(3)南方铁杉种群的生存率随龄级增加而逐渐下降,累积死亡率逐渐递增;死亡密度整体偏低,在第1-2龄级较高,总体波动幅度较小;危险率曲线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4)在经过不同龄级的时间后,南方铁杉幼龄树数量降低,中龄树和老龄树数量持平或增加;在未来的演替过程中,南方铁杉幼龄树的不足导致个体数出现波动;(5)总体上,南方铁杉幼龄树和中龄树在样地中主要呈聚集分布。老龄树在0-80 m的尺度下呈随机分布。种群所有个体g(r)值趋势与幼龄树类似,皆呈聚集分布。综上,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南方铁杉以维持其种群数量,则需采取除灌、清理病腐木等良性干扰措施以改善林内南方铁杉幼苗生长环境,为该地区的南方铁杉种群续存创造有利的生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铁杉 种群动态 年龄结构 空间分布 点格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细菌法对北戴河湿地沉积物遗传毒性的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昔龙 李倩 +6 位作者 张佳林 林法祥 高伟 韩彬 崔志松 李景喜 郑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8-517,共10页
针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的秦皇岛北戴河湿地植被退化,通过种植湿地植被碱蓬(Suaedasalsa)和海韭菜(Triglochinpalustre)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为评价修复效果,分析了8个站位在修复前(2016-11)和修复后(2017-07)沉积物中多环芳烃、... 针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的秦皇岛北戴河湿地植被退化,通过种植湿地植被碱蓬(Suaedasalsa)和海韭菜(Triglochinpalustre)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为评价修复效果,分析了8个站位在修复前(2016-11)和修复后(2017-07)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石油烃和重金属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发光细菌法评价其遗传毒性。结果显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石油烃的含量在修复后下降明显,降解率范围分别为82.57%~97.45%和60.99%~98.99%。此外,修复前多数样品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毒性,发光细菌法显示沉积物遗传毒性的丝裂霉素C(MitomycinC,简称MMC)的等当量浓度范围为-2.042~2.018mg/L,4个站位为高毒,中毒和低毒的站位各有2个;修复后,沉积物的遗传毒性明显降低,其MMC的等当量浓度范围为-0.574~0.015mg/L,所有站位均为低毒。研究表明,湿地植被的修复显著提高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且发光细菌法可作为快速评价湿地沉积物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湿地修复 发光细菌法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和北黄海沉积物中有机磷酸酯的赋存现状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武彩 徐孟欣 +2 位作者 刘爱风 王玲 郑明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19-1622,共4页
本文利用了索氏提取法,Florisil固相萃取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渤海和北黄海沉积物中7种有机磷酸酯(OPEs,磷酸三丁酯(TBP)、磷酸三(2-丁氧基乙基)酯(TBEP)、磷酸三(1,3-二氯丙基)酯(TDCPP)、磷酸三苯酯(TPP)、邻-磷酸三甲... 本文利用了索氏提取法,Florisil固相萃取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渤海和北黄海沉积物中7种有机磷酸酯(OPEs,磷酸三丁酯(TBP)、磷酸三(2-丁氧基乙基)酯(TBEP)、磷酸三(1,3-二氯丙基)酯(TDCPP)、磷酸三苯酯(TPP)、邻-磷酸三甲苯酯(ToCP)、间-磷酸三甲苯酯(TmCP)、对-磷酸三甲苯酯(TpCP))的含量.结果表明,5种OPEs(-TBP、TPP、ToCP、TmCP、TpCP)浓度分别为4.06—6.20、ND—8.22、ND—28.43、<LOD—62.13、ND—36.47 ng·g^(-1)dw,TDCPP和TBEP未检出.ToCP与TpCP表现显著的正相关(P<0.01),TmCP在渤海和北黄海的大部分站位对水生生物具有中等生态风险,TBP、TPP、TpCP对水生生物具有低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北黄海 有机磷酸酯 沉积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对长江氮磷输出的贡献及其河口环境效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策策 吴文涛 +1 位作者 刘军 臧家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6,共12页
本研究利用集成式环境评估模式—营养盐模型(IMAGE-GNM),计算了2003—2018年长江流经主要省份淡水养殖引起的总氮(TN)和总磷(TP)年排放量。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淡水养殖产生的TN和TP释放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由湖北、湖南和江西省组成的... 本研究利用集成式环境评估模式—营养盐模型(IMAGE-GNM),计算了2003—2018年长江流经主要省份淡水养殖引起的总氮(TN)和总磷(TP)年排放量。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淡水养殖产生的TN和TP释放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由湖北、湖南和江西省组成的中游占淡水养殖TN和TP总排放量的60%以上;2003—2018年长江流经的主要省份淡水养殖的TN和TP负荷均呈增长趋势,且TP的增长幅度略高于TN;长江流域淡水养殖TN和TP的年排放量分别占2010年长江N、P输送量的7.93%和13.65%,是长江水体N、P营养盐重要的来源;淡水养殖污染的N/P介于6.35~12.53之间(质量比),也对长江水体N/P失衡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本研究估算与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相关估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江流域养殖污染的现状;随着淡水养殖过程中N、P释放通量的增加,河流—河口富营养化的程度可能会加剧,值得进一步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淡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麻坑群沉积物磷的保存与转化及环境效应
19
作者 李梦露 冉祥滨 +4 位作者 刘军 吴文涛 王昊 刘晓瑜 臧家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57-1770,共14页
基于对北黄海典型麻坑群海域某单位麻坑内部和外缘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的磷、甲烷(CH4)和硫化物等参数的分析,探讨了麻坑独特的环境中磷的转化与埋藏机制、沉积物-水体系磷的释放及对区域磷循环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碎屑态磷(Det-P... 基于对北黄海典型麻坑群海域某单位麻坑内部和外缘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的磷、甲烷(CH4)和硫化物等参数的分析,探讨了麻坑独特的环境中磷的转化与埋藏机制、沉积物-水体系磷的释放及对区域磷循环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碎屑态磷(Det-P)是磷主要的赋存形态(>50%),其次是有机磷(Org-P)、铁结合态磷(Fe-P)和自生态磷(Auth-P),交换态磷(Exch-P)对总磷的贡献较小;麻坑内部与麻坑外缘处沉积物中溶解态活性磷(DRP)向水体的释放通量分别为2.84μmol/(cm^2·a)和1.03μmol/(cm^2·a),对上层水体的贡献依次为19.6%和3.03%,是上层水体磷的重要来源.麻坑内外磷的埋藏速率与转化过程存在不同;研究区地下水的渗漏是磷的沉积速率和释放通量都普遍高的原因.北黄海麻坑区沉积物中磷的保存与转化还与浅层CH4的逸出相关,潜在提高黄铁矿的生成速率.较高的沉积物-水界面磷通量必然对区域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深远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麻坑 磷形态 甲烷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东陆架区生源硫化合物的时空特征变化
20
作者 刘绚丽 翟星 +3 位作者 孙霞 陈衎 厉丞烜 王保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5-429,共15页
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航次白令海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白令海东陆架区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β-二甲基硫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显示,白令海东部陆架区DMS浓度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浓度平均... 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航次白令海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白令海东陆架区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β-二甲基硫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显示,白令海东部陆架区DMS浓度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浓度平均值由2012年0.80 nmol·L^(-1)(范围为0.11~2.27 nmol·L^(-1))增加至2014年1.33 nmol·L^(-1)(范围为0.07~4.49 nmol·L^(-1))。DMSP浓度的空间变化与DMS不一致,高值区位于断面东部,主要受近岸阿拉斯加沿岸流以及育空河淡水输入的影响。2012—2014年,溶解态DMSP(DMSPd)和颗粒态DMSP(DMSPp)浓度平均值分别从4.21 nmol·L^(-1)、16.83 nmol·L^(-1)提高至14.94 nmol·L^(-1)、49.77 nmol·L^(-1),应是冷水团范围缩减以及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所引起的。DMS浓度同温度、c PO 3-4、c SiO 2-3显著相关,而DMS和DMSP浓度同无机氮浓度、盐度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层海水DMS和DMSPd的生物生产速率均高于消费速率,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原因是温度影响了微生物代谢活动。2014年的生产和消费速率均高于2012年的,主要由于表层海水DMS和DMSPd浓度升高和水团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4年表层海水中DMS微生物消耗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3.66 nmol·L^(-1)·d^(-1)和33.87 nmol·L^(-1)·d^(-1),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3.66μmol·m^(-2)·d^(-1)和5.33μmol·m^(-2)·d^(-1),表层海水DMS通过海气扩散去除的周转时间分别是微生物消费的7.4和5.7倍。白令海东部陆架区表层水体中微生物消费是比海气释放更重要的DMS去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东陆架区 二甲基硫(DMS) 二甲基硫巯基丙酸内盐(DMSP)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