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伯利亚极地海域第四纪以来古海洋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贾福福 沙龙滨 +1 位作者 李冬玲 刘焱光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0-263,共14页
北极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对全球大气、海洋环流等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北极冰盖的反复变化和海平面的波动不仅影响着白令海峡的关闭与开启、水团交换和洋流系统的变化,同时还影响着北冰... 北极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对全球大气、海洋环流等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北极冰盖的反复变化和海平面的波动不仅影响着白令海峡的关闭与开启、水团交换和洋流系统的变化,同时还影响着北冰洋边缘海陆架的暴露与淹没。西伯利亚极地海域,包括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作为环北冰洋最为宽阔的浅水陆架区,其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经历了海洋环境的重大变化。利用北冰洋主要边缘海——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所开展的第四纪以来古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分析上述三个海域多指标重建的古海洋环境演变与古气候记录,全面系统地了解第四纪以来西伯利亚极地海域的古海洋环境演变历史,发现古洋流、古海平面、古海水温盐度等古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除在根本上要受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波动所引起的太阳入射辐射量的变化和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外,还受到各种正负反馈机制和放大效应引起的北极冰盖扩张和退缩、冰川地壳均衡补偿、入海径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今后北极古海洋古气候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东西伯利亚海 拉普捷夫海 第四纪古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巴伦支海-喀拉海古海洋环境及海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正 沙龙滨 +3 位作者 刘焱光 何炽鹏 邱悦 李冬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1-253,共13页
巴伦支海-喀拉海是北冰洋最大的边缘海,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和反馈,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其古海洋环境演变及海冰变化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区域的古海洋环境受到太阳辐射、... 巴伦支海-喀拉海是北冰洋最大的边缘海,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和反馈,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其古海洋环境演变及海冰变化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区域的古海洋环境受到太阳辐射、海流强度、海平面变化、温盐环流和河流输入等因素影响发生了一系列不同尺度的波动。巴伦支海受到北大西洋暖水和极地冷水两大水团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水团交界处(极锋)由于不同水团性质的差异,导致其海水温度、盐度及海冰发生剧烈变化。而喀拉海则受到叶尼塞河和鄂毕河大量淡水输入影响,海流系统较巴伦支海相对复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的陆源物质,并可以通过磁化率的分析明确区分两条河流的陆源物质。由于受到冷水和暖水的相互作用,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变化迅速,并且在全新世中晚期存在0.4 ka和0.95 ka的变化周期,但海冰变化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气候系统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古海冰重建研究工作主要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所选用的重建指标也相对单一,另外存在年代框架差、分辨率低等不足。本文以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为中心,总结了其快速气候突变事件、古温度盐度、海平面及海冰的变化,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分析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海洋环境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伦支海 喀拉海 末次盛冰期 古海洋环境 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的珊瑚-珊瑚礁:南海中央区珊瑚-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许红 史国宁 +27 位作者 廖宝林 陈刚 董树义 邱隆伟 李琦 罗进雄 申剑 曾晓起 王亚民 苏大鹏 贺静 董刚 闫桂京 王宇喆 周星蕾 胡喜鹏 罗乔乔 陈竹 陶萌 纳琴 王晴 王英 沈江远 马骁 付和平 吴汉儒 马亚增 陈舒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1-788,共18页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住民,具有近6×108年的发育史,弱势群居、喜温和原地长成是珊瑚的基本特征。作者介绍了珊瑚-珊瑚礁的基本特征,综述了跨十年调查的研究区珍贵照片资料和相关认识,指出中国是全球主要的珊瑚-珊瑚礁国家,地位...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住民,具有近6×108年的发育史,弱势群居、喜温和原地长成是珊瑚的基本特征。作者介绍了珊瑚-珊瑚礁的基本特征,综述了跨十年调查的研究区珍贵照片资料和相关认识,指出中国是全球主要的珊瑚-珊瑚礁国家,地位举足轻重;珊瑚-珊瑚礁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代表,造岛、固礁、护鱼、防护岛岸流失,形成南海四大群岛280余座岛、礁、滩、沙,所构建庞大海洋生态系统是无与伦比的海洋生态资源和寸土寸金的南海海洋国土。提出划分南海珊瑚-珊瑚礁为中央区和周缘区2个分布区,阐述了南海中央区珊瑚-珊瑚礁的基本特征,系统汇集报道了间隔10年2个科考航次调查在浅水礁盘浮潜、至20 m水深浅潜-深潜和礁盘及开展岛、礁、滩、沙地质调查的发现,包括科学定名46种六放石珊瑚和6种八放软珊瑚等成果,同时,收集了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海域的相关调查航次珊瑚照片;进一步阐述了单体环礁和复合环礁的特征及分布,并进行了初步对比,指出永乐环礁是南海唯一一个真正的切合达尔文模式的环礁,也是环礁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构成现代海洋珊瑚-珊瑚礁形成演化研究最好的天然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珊瑚礁 南海中央区 西沙群岛 东沙群岛 中沙群岛 南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度洋洋盆GC11岩心富稀土深海沉积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张霄宇 黄牧 +1 位作者 石学法 黄大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1-61,共11页
对中印度洋洋盆的沉积GC11岩心开展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研究,根据主微量元素相关性特征、稀土元素富集程度以及澳大利亚后太古代平均页岩归一化模式特征,初步探讨了GC11岩心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影响稀土元素富集的... 对中印度洋洋盆的沉积GC11岩心开展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研究,根据主微量元素相关性特征、稀土元素富集程度以及澳大利亚后太古代平均页岩归一化模式特征,初步探讨了GC11岩心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影响稀土元素富集的可能因素。研究表明,GC11岩心稀土元素总量在400.64×10^?6~742.74×10^?6,平均值为658.41×10^?6,略低于邻近海域的GC02岩心,与沃顿海盆DSDP213岩心中含沸石型深海粘土层位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相当。δCe负异常明显,(La/Yb)N为0.42,显示重稀土相对富集的特点。稀土元素与P2O5呈显著正相关性,CaO/P2O5的平均值为2.3,表明生物钙磷灰石可能是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矿物,而铁锰水合物可能对富集稀土元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影响不大;GC11岩心中δCe负异常程度远低于GC02岩心,略低于DSDP213岩心,中稀土富集特征与GC02和DSDP213岩心基本一致。不同程度陆源物质的混入可能是导致以上不同岩心中稀土元素富集程度和分馏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稀土深海沉积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中印度洋洋盆 GC11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煤系地层特征及其对冈瓦纳大陆裂解的启示
5
作者 张浩 崔迎春 +6 位作者 宗师 陈绍聪 马立杰 王伟轩 王雪娇 李升贵 刘晨光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8-450,共13页
南极的煤系地层资源潜力巨大但研究十分有限。目前已发现的煤系地层主要为二叠纪地层,少量中、新生代地层,基本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及东南极查尔斯王子山脉地区,部分见于西南极。横贯南极山脉富煤地层主要为贝肯超群的二叠纪-三叠纪维多... 南极的煤系地层资源潜力巨大但研究十分有限。目前已发现的煤系地层主要为二叠纪地层,少量中、新生代地层,基本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及东南极查尔斯王子山脉地区,部分见于西南极。横贯南极山脉富煤地层主要为贝肯超群的二叠纪-三叠纪维多利亚群,查尔斯王子山脉富煤地层主要为埃默里群的二叠纪贝恩梅达特煤系。南极的煤具有高热阶特征,多为热变质煤。横贯南极山脉区域的煤多为无烟煤、超无烟煤或天然焦炭,具有高蚀变特征;查尔斯王子山脉区域的煤具有高挥发分低硫特征,贝恩梅达特煤系地层内随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代表煤系地层成熟度的镜质体反射率呈逐步降低至相对稳定趋势。南极主要煤系地层的发育揭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南极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沉积环境与如今存在巨大差异,现存煤系地层多发育于河、湖相沉积交错处。煤系地层发育热演化史揭示,南极热变质煤系地层的形成与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弗拉尔大火山岩省沿横贯南极山脉的线性分布特征与典型二叠纪煤系地层分布特征耦合,侏罗纪短期集中热事件形成的岩脉侵入可以作为煤系地层热蚀变开始的信号,白垩纪末的冈瓦纳大陆进一步裂解形成的热升温,可能是导致南极煤系地层呈现高煤阶、高成熟度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二叠纪 煤系地层 岩相古地理 热演化史 冈瓦纳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喜停 李安春 +4 位作者 马志鑫 董江 张凯棣 徐方建 王厚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7,共14页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别是在浅海环境。在浅海非稳态沉积环境内,物理再改造和生物扰动作用,导致硫酸盐还原带内生成的硫化物被再氧化,进而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浅海沉积过程容易受到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引起沉积速率的剧烈波动,导致有机质和活性铁输入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成岩系统的开放性和硫酸盐还原速率,最终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另外,沉积速率的改变还影响硫酸盐—甲烷转换带的迁移,造成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的相互转化,产生不同的硫同位素信号。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为研究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的形成及其硫同位素组成的约束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该区域有很好的沉积学研究基础,自生黄铁矿丰富、并且个别层位有生物气(甲烷为主)存在,是研究边缘海C⁃S⁃Fe循环的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硫同位素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 沉积环境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安佰正 李铁刚 +3 位作者 刘健 孙晗杰 于心科 常凤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ella calida、Globigerinella siphonifera、Globorotalia menardii、Orbulina univers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浮游有孔虫种属组成整体上呈现为热带-亚热带群落特征,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与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区域的生物丰度相当。南海南部春季上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浮游有孔虫集中分布在上部0~50m水层中,50m以深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迅速降低。认为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到温度、水体层化、初级生产力等多方面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个别深水种(如Globorotalia menardii)出现了主要分布在0~50m水深的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拖网 浮游有孔虫 垂直分布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始新世-渐新世东南印度洋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范庆超 徐兆凯 +2 位作者 孙天琪 李铁刚 常凤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9,共11页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33.6)Ma和[31.3,29.8)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31.3)Ma和[29.8,25.2]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碎屑沉积物 古气候 始新世-渐新世 东南印度洋 化学风化 气候转型 源-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科斯脊玄武岩斜长石矿物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葛振敏 鄢全树 +1 位作者 赵仁杰 施美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3-107,共15页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34和344航次在U1381站位处的两个钻孔(A孔和C孔)获得了中美洲西海岸外科科斯脊基底拉斑玄武岩,对其岩浆过程开展研究可为理解其岩石成因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科科斯脊玄武岩中斜长石斑晶和微晶进行了详细的原位...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34和344航次在U1381站位处的两个钻孔(A孔和C孔)获得了中美洲西海岸外科科斯脊基底拉斑玄武岩,对其岩浆过程开展研究可为理解其岩石成因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科科斯脊玄武岩中斜长石斑晶和微晶进行了详细的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斜长石种属为培长石、拉长石及少量中长石。部分斜长石斑晶具有正环带结构;但多数斜长石斑晶不具有明显环带,仅从核部到边部存在微弱的成分变化。斜长石斑晶与微晶的微量元素差别较大:斜长石斑晶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且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斜长石微晶不相容元素含量通常高于斜长石斑晶。根据斜长石温度计计算获得斜长石斑晶结晶温度为1050~1253℃,斜长石微晶结晶温度为866~1033℃。基于以上特征,推测斜长石斑晶核部是相对原始岩浆的产物,而斑晶边部以及微晶是演化岩浆的结晶产物。斜长石斑晶的成分变化及熔蚀麻点结构是由于岩浆补给及岩浆减压上升造成的。最后,本研究推测科科斯脊基底玄武岩来自于开放的岩浆房,且岩浆房内可能存在原始岩浆的不断注入及岩浆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斑玄武岩 斜长石 矿物化学 微量元素 科科斯脊 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努斯海盆东部裂谷岩浆演化过程——火山岩中斜长石斑晶的启示
10
作者 王雄 黄朋 +1 位作者 黄海军 胡宁静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共11页
岩浆岩中斜长石矿物的结构、成分特征记录了岩浆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对马努斯海盆东部裂谷(East Rift,ER)火山岩中的斜长石斑晶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玄武质安山岩中,斜长石斑晶具正环带结构,核-幔部属高An值(斜长石... 岩浆岩中斜长石矿物的结构、成分特征记录了岩浆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对马努斯海盆东部裂谷(East Rift,ER)火山岩中的斜长石斑晶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玄武质安山岩中,斜长石斑晶具正环带结构,核-幔部属高An值(斜长石中钙长石分子百分数)斜长石(An值大于80,最大为87),而边缘的An值骤降(最小为63);而在英安岩中,大多数斜长石斑晶的成分从核部到边部变化较小,An值逐渐缓慢降低,呈现正环带结构,少量为韵律环带。结合火山岩斑晶矿物形成的温压条件计算结果,ER地区岩浆演化过程为:地幔源区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温度~1300℃);在岩浆活动早期,由于岩浆供应充足,岩浆上升过程中速度较快,仅发生很小程度的分离结晶,形成少量斑晶矿物,并以较高的速度、温度(~1100℃)直接喷出海底后形成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至岩浆活动晚期,岩浆供应量减少,岩浆在岩浆房(3~10km)停留较长时间,岩浆温度已经明显下降(960~1020℃),发生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岩浆喷出海底形成酸性火山岩;而在整个岩浆演化过程中,未有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努斯海盆 东部裂谷 斜长石 矿物学特征 岩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粗糙散射理论对海面中频后向声散射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戚乐华 刘保华 阚光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4-102,共9页
不同粗糙散射理论由于均采用了一定的近似方法,只在特定条件下才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本文采用PM海浪谱模型,利用积分方程法研究了几种常用粗糙散射理论对海面中频1~20 kHz后向声散射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中频频段相干散射一般远... 不同粗糙散射理论由于均采用了一定的近似方法,只在特定条件下才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本文采用PM海浪谱模型,利用积分方程法研究了几种常用粗糙散射理论对海面中频1~20 kHz后向声散射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中频频段相干散射一般远低于非相干散射,平均低约20 dB。四阶小粗糙微扰近似和小斜率近似的预测准确性最好,在频率15 kHz风速小于10 m/s的情况下,24°以上中高掠射角范围的小斜率近似和9°~64°掠射角范围的四阶小粗糙微扰近似的预测误差不超过2 dB。二阶小粗糙微扰近似整体预测精度偏低,特别是在小于20°的小掠射角和大于60°的大掠射角范围。掠射角80°以上的近垂直入射时,小粗糙微扰理论的预测结果偏高,相反Kirchhoff近似只在近垂直入射时才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中小掠射角的预测结果偏高。海上测量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声散射 粗糙散射理论 中频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形态结构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红丽 赵强 +1 位作者 黄金莲 范建柯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6,共16页
为揭示马尼拉增生楔的形态结构并加深对其演化过程的理解,本文对横穿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几条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深度偏移处理,得到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和深度-速度模型,并对马尼拉增生楔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特征进行了精细解释,将马尼拉增生... 为揭示马尼拉增生楔的形态结构并加深对其演化过程的理解,本文对横穿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几条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深度偏移处理,得到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和深度-速度模型,并对马尼拉增生楔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特征进行了精细解释,将马尼拉增生楔分为原始沉积段、褶皱变形段、逆冲推覆段和背逆冲段四个部分,分别代表增生楔演化的不同阶段。推断马尼拉增生楔下部存在由早期仰冲的菲律宾海板块的残留块体构成的弧前基盘,弧前基盘是控制马尼拉增生楔形成演化的关键构造。弧前基盘前端是拆离滑脱面突然降阶并在地震剖面上“隐没”的部位;弧前基盘向增生楔底部的不断挤入导致了逆冲脱序断层的渐次发育以及增生楔向弧前基盘之上的不断爬升,导致了增生楔上、下陆坡地貌的分化,并为褶皱变形段和逆冲推覆段的地层形变提供了主要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海沟 增生楔 弧前基盘 滑脱面 脱序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26万年来古生产力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13
作者 安佰正 李铁刚 +4 位作者 刘健 孙晗杰 徐兆凯 唐正 赵京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3-121,共9页
基于国际海洋古全球变化研究项目(IMAGES)在西菲律宾海本哈姆海台获取的高质量柱状沉积物岩芯MD06-3047(17°00.44′N、124°47.93′E),利用颗石藻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的相对丰度以及初级生产力转换函数,恢复了26... 基于国际海洋古全球变化研究项目(IMAGES)在西菲律宾海本哈姆海台获取的高质量柱状沉积物岩芯MD06-3047(17°00.44′N、124°47.93′E),利用颗石藻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的相对丰度以及初级生产力转换函数,恢复了260 ka以来西菲律宾海上部水体营养跃层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历史。发现该区域26万年以来初级生产力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较不明显,冰期生产力平均值略高于间冰期。通过与前人已发表的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弱的伊利石/蒙脱石记录和热带太平洋纬向表层海水温度梯度记录的对比,提出MIS 8期以来,热带西菲律宾海古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受控因素在MIS 5a左右发生明显转变。在MIS 8后期至MIS 5a之间,初级生产力受到长期类ENSO过程的影响较为显著,当热带东西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梯度较小的时期,认为热带太平洋处于类El Niňo状态,此时西菲律宾海营养跃层相对较浅,生产力较高,反之则相反。而在MIS 5末期至末次冰消期时段,生产力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相对于长期ENSO过程更强,可能掩盖了后者的古生产力信号。冰期东亚冬季风加强,一方面,可以引起上部水体混合加强,增加下部营养物质向上的输送,另一方面大量风尘物质的输入可以刺激颗石藻的生长;反之在冰消期,水体混合较弱,风尘输入显著减少,生产力也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颗石藻 东亚冬季风 晚第四纪 西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海岸带地下水重金属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贞岩 王姝 +5 位作者 付腾飞 高宗军 徐兴永 苏乔 刘文全 陈广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7-1166,共10页
地下水作为海岸带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其水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海岸带地下水水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于秦皇岛海岸带地区采集了25个地下水样品,并对其重金属(As、Cr、Cd、Ni、Cu、Zn、Pb)含量进行了测试,并以测试结果... 地下水作为海岸带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其水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海岸带地下水水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于秦皇岛海岸带地区采集了25个地下水样品,并对其重金属(As、Cr、Cd、Ni、Cu、Zn、Pb)含量进行了测试,并以测试结果为基础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重金属含量均值从高到底排序为Zn>Cu>As>Ni>Pb>Cr>Cd.所有水样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7—2017)Ⅲ类水及WHO限值.地下水中的Cu、Zn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Ni、Cd、Pb受工业活动和海水入侵的共同影响,As、Cr主要来源于矿物溶解.致癌重金属(As、Cd、Cr)产生的健康风险远超非致癌重金属(Zn、Cu、Ni、Pb).致癌重金属的健康风险排序为Cr>As>Cd,其中Cr和As的健康风险均值分别为4.73×10^(-6)a^(-1)和1.7×10^(-6) a^(-1),占比71.1%和25.5%,表明Cr和As是研究区地下水中值得关注的重金属.致癌重金属与非致癌重金属产生的健康风险均低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最大可接受水平.空间分布上,健康风险自昌黎县的2.86×10^(-5) a^(-1)向北逐渐降低到秦皇岛市的1.26×10^(-6) 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海岸带 地下水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地壳结构反演及构造解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龙 邢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5-273,共9页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是南极半岛海域火山、地震等新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由于前人对资料处理解释的差异,导致盆地的构造格局仍部分存疑。本文以研究区的卫星重力数据为基础,以多道反射地震和部分岩性资料为约束,采用重震联合反...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是南极半岛海域火山、地震等新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由于前人对资料处理解释的差异,导致盆地的构造格局仍部分存疑。本文以研究区的卫星重力数据为基础,以多道反射地震和部分岩性资料为约束,采用重震联合反演方法构建了三条横跨研究区的地壳结构剖面,并进一步研究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的地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莫霍面深度为33-38km。菲尼克斯板块俯冲消减下沉至南设得兰岛弧之下,导致南设得兰海沟的俯冲带后撤,产生3-4km厚的岩浆混染地壳,密度为2.9g/cm^3。分析认为受板块运动和弧后扩张影响,沿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扩张脊分布的海底火山裂隙式喷发,并进一步导致盆地的持续性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 重震联合反演 地壳结构 扩张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重力场特征及莫霍面深度反演
16
作者 马龙 郑彦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30航次、第32航次所获得的实测重力资料,结合NGDC资料,开展12个航次重力场数据的平差融合工作,全部386个交点平差后标准差减小为±1.53×10−5 m/s2,与卫星重力差值平均值为1.49×10−5 m/s2,均方差为&...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30航次、第32航次所获得的实测重力资料,结合NGDC资料,开展12个航次重力场数据的平差融合工作,全部386个交点平差后标准差减小为±1.53×10−5 m/s2,与卫星重力差值平均值为1.49×10−5 m/s2,均方差为±3.81×10−5 m/s2,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频率域界面反演法计算莫霍面深度。研究发现,与沉积盆地对应重力异常低值相悖,在罗斯海北部盆地、维多利亚地盆地、中央海槽、东部盆地4个主要盆地腹地却表现为重力异常高值,跨度达100 km以上。莫霍面深度分布整体呈南深北浅之势,范围为10~28 km。伴随着罗斯海西部盆地的多次拉张及岩浆活动,该区域的地壳厚度和莫霍面深度高值和低值相间分布,并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综合剖面结果表明,罗斯海重力异常值的长波长变化与莫霍面的起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反演的莫霍面深度与区域重力场特征并非完全对应,所以岩浆底侵和地壳侵入仍不足以导致罗斯海盆地的重力异常或盆地几何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特征 莫霍面深度 罗斯海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