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加拉湾中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谭龙 刘建国 +4 位作者 黄云 Md Hafijur Rahaman Khan 徐政 刘升发 石学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6-795,共10页
本文通过分析柱状沉积物E87-32B孔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探讨该孔陆源沉积物的源区,并进一步判别其ΣREE含量变化的古环境意义。结果显示,E87-32B孔沉积物的ΣREE含量为150.2~180.2μg/g。在经上地壳稀土元素标准化后,沉积物的稀土元素配... 本文通过分析柱状沉积物E87-32B孔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探讨该孔陆源沉积物的源区,并进一步判别其ΣREE含量变化的古环境意义。结果显示,E87-32B孔沉积物的ΣREE含量为150.2~180.2μg/g。在经上地壳稀土元素标准化后,沉积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这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源区最为接近,证实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的ΣREE含量与(Gd/Lu)UCC表明研究区存在少量印度半岛与伊洛瓦底江物质的输入。沉积物的ΣREE含量整体上表现出冰期-间冰期的变化特征。在冷期MIS 2阶段减弱的印度夏季风导致喜马拉雅系统降雨与侵蚀速率的降低,从而引起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源区的供给量减少,因此ΣREE含量处于低值区间,而在暖期MIS 1阶段则是与之相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稀土元素 沉积物 物质来源 印度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南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兴全 刘升发 +6 位作者 李景瑞 曹鹏 张辉 赵广涛 Somkiat Khokiattiwong Narumol Kornkanitnan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89,共10页
基于孟加拉湾南部98个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判别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并结合水动力环境等探讨了孟加拉湾南部区域沉积物输运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含量范围为67.62~180.67μg/g,其平... 基于孟加拉湾南部98个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判别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并结合水动力环境等探讨了孟加拉湾南部区域沉积物输运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含量范围为67.62~180.67μg/g,其平均值为100.85μg/g,且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均一、明显的Eu负异常的特征。基于稀土元素主要参数,可将研究区分为两个区域,Ι区位于研究区西部,Ⅱ区位于研究区东部。根据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La/Yb-Sm/Nd物源判别图解可知,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最主要来源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搬运的喜马拉雅山侵蚀物质,其对整个研究区均有重要影响;次要来源为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输送的印度半岛物质,其主要影响范围为研究区西侧的Ι区。不同源区沉积物在研究区的输运过程主要受控于季节性表层环流,其驱动力为印度季风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扇 稀土元素 物质来源 季风环流 东北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末次冰期以来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及其控制要素 被引量:8
3
作者 石学法 邹建军 +2 位作者 姚政权 豆汝席 Gorbarenko Sergey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共11页
基于对日本海南部、中部和西部3个沉积岩芯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不同区域的沉积作用、环境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发现:在距今8ka以前,日本海南部、中部和西部陆源碎屑物质分别由河流物质、西风携带的风尘物质和海... 基于对日本海南部、中部和西部3个沉积岩芯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不同区域的沉积作用、环境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发现:在距今8ka以前,日本海南部、中部和西部陆源碎屑物质分别由河流物质、西风携带的风尘物质和海冰输运的物质组成;8ka以来日本海西部沉积物中存在连续分布的火山物质,推测与利曼寒流形成有关,标志着现代日本海表层环流格局的形成。在末次冰期,日本海中部和南部因为水体层化较强,导致底层水通风较弱,而日本海西部则由于盐析作用,通风较强。在冰消期早期,随着海平面上升,东海北部高盐水团再次入侵日本海,改善了日本海深层水体通风条件,但在日本海西部因受到常年海冰覆盖的影响,沉积物氧含量显著减小;在冰消期晚期和早全新世,日本海南部深层水体通风减弱,而在日本海中部和西部通风较好;但8ka以来日本海通风普遍增强。日本海的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受海平面、东亚季风(西风环流)和对马暖流控制,但不同海域对上述3个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海平面变化是控制日本海环境变化的首要因子,它直接制约着日本海与周围水体的交换程度;东亚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则控制着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8ka以来对马暖流成为控制日本海环境演化的重要因子,它的入侵增强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提高了日本海深层水体和沉积物溶解氧的更新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环境演化 控制因素 末次冰期 日本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西南端1.3ka以来异重流沉积记录及其古气候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轩 吴永华 +2 位作者 杨宝菊 单新 刘季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9-750,共12页
以冲绳海槽西南端的HOBAB4-S1岩芯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粒度、沉积构造、AMS14C测年等资料,对研究区异重流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对异重流发育的时间段与晚全新世气候事件进行对应。结果表明,岩芯中发育17段异重流沉积,其沉积物组分以砂质粉... 以冲绳海槽西南端的HOBAB4-S1岩芯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粒度、沉积构造、AMS14C测年等资料,对研究区异重流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对异重流发育的时间段与晚全新世气候事件进行对应。结果表明,岩芯中发育17段异重流沉积,其沉积物组分以砂质粉砂为主,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多呈以70~130μm为中心的单峰,C-M图上样品点集中分布区间大致平行于C=M基线,且位于PQ段以下,表明沉积物搬运方式为重力流悬浮搬运。异重流内部发育平行层理、爬升沙纹层理和粒序层理等沉积构造。异重流沉积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厚层异重流沉积,底部侵蚀面发育,内部发育多组逆—正粒序组合,指示了水动力较强,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均较明显的异重流近端沉积;另一类是薄层异重流沉积,底部侵蚀面不发育,内部不发育或仅发育一组逆—正粒序组合,指示了水动力较弱的异重流边部沉积。HOBAB4-S1岩芯的异重流层段集中发育在800~1300 A.D.之间,指示了当时气候条件为高温高湿,台风、洪水频发,降雨量较大,验证了“中世纪暖期”在东亚地区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西南端 异重流沉积 古气候 中世纪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火神庙石英闪长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赛 叶会寿 +3 位作者 杨永强 张兴康 王鹏 抄尉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92-2307,共16页
火神庙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栾川矿集区西部,为一杂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其中石英闪长岩出露于边部,构成了岩体的主体。为准确厘定石英闪长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并为进一步确定火神庙钼矿... 火神庙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栾川矿集区西部,为一杂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其中石英闪长岩出露于边部,构成了岩体的主体。为准确厘定石英闪长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并为进一步确定火神庙钼矿床成因提供依据,对主要造岩矿物(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石英闪长岩中的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可分为"正环带"斜长石、"反环带"斜长石和"韵律环带"斜长石;钾长石为正长石;角闪石为镁角闪石;黑云母属于原生镁质-铁质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形成过程中岩浆经历了多期演化:早期岩浆稳定结晶,结晶出An=30~35的斜长石;中期岩浆含水量增加,斜长石An值显著升高,An=39~42;晚期岩浆稳定结晶、含水量降低,结晶出An=42~28的斜长石。岩浆结晶温度为798~830℃、结晶压力上限为198~242MPa、氧逸度为-14^-13。镁铁质岩浆较高的氧逸度、温度及Cl含量与火神庙钼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 电子探针 石英闪长岩 火神庙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中铂族元素赋存状态与富集机理 被引量:10
6
作者 高晶晶 刘季花 +4 位作者 张辉 闫仕娟 何连花 王小静 汪虹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5-124,共10页
通过选择性化学提取法,对太平洋采薇海山富钴结壳样品中铂族元素进行分级提取实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铂族元素含量。赋存状态结果显示,富钴结壳中铂族元素在各个化学相态中富集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铁氧化物相、... 通过选择性化学提取法,对太平洋采薇海山富钴结壳样品中铂族元素进行分级提取实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铂族元素含量。赋存状态结果显示,富钴结壳中铂族元素在各个化学相态中富集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铁氧化物相、残渣态、锰氧化物相、碳酸盐相、吸附态,未磷酸盐化新壳层和磷酸盐化老壳层中铂族元素都主要赋存于铁氧化物相中,其富集比例为59.26%~82.19%,残渣态中磷酸盐对铂族元素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其富集比例为17.23%~35.37%。不同类型地质体中铂族元素的赋存状态结果,也证实了富钴结壳和海山结核中铂族元素富集主要受到铁氧化物相和残渣态的影响。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中铂族元素的富集机理推测为铁氧/氢氧化物胶体粒子的吸附作用,使海水中PtCI4^2-离子被吸附到铁氧化物相中,从而使富钴结壳中铂族元素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铂族元素 赋存状态 富集机理 化学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