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被引量:62
1
作者 白中科 师学义 +3 位作者 周伟 王金满 赵中秋 曹银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推法等。研究结果:(1)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国际语境分析为基础,科学诠释中国新时期人工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内涵与外延;(2)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分析与科学论证为基础,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等各阶段均植入生物多样性的理念,能有效提升人工支持引导自然修复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3)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角度,提出了根据现状调查、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及标准等,确定"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为主的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类型,以及可选取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模式;(4)从国情与国土空间地理格局、生活与土地利用方式、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通过土地整治和生物措施提高自然修复速率与效果的人工支持引导路径和关键方法。研究结论:人工支持引导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速率和效果,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因此,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中应考虑人工支持引导措施并验证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修复 人工协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研究——以冀东铁矿为例 被引量:56
2
作者 王娜 田磊 +4 位作者 文可戈 李大猛 彭桢 刘星兴 余洋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2-198,共7页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度优势,融合传统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厘清现有技术方法适用范围,提出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方法协作方式。以河北省唐山市冀东铁矿为例,实现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典型案例示范。研究表...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度优势,融合传统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厘清现有技术方法适用范围,提出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方法协作方式。以河北省唐山市冀东铁矿为例,实现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典型案例示范。研究表明:以"人机交互解译技术""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技术""三维景观模拟技术"等方法手段为主体、以野外调查验证为辅助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工作协作方式,可实现对矿山露天采场内独立地物与关键要素的精准识别、快速提取,辅之野外调查验证,进而完成对矿山地质安全隐患、土地损毁、生态退化等现状摸底。调查结果既可作为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的工作依据,也可作为闭坑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山 遥感技术 矿山生态修复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总体设计及案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奇 白中科 +4 位作者 曹银贵 王金满 周伟 赵中秋 冯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立体化平台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在对国内外科教融合、产教融...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立体化平台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在对国内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以中煤平朔矿区黄土高原矿区土地复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基础构建的数据观测-规律发现-技术转让-政策制定一体化产学研协同平台为案例,分析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展的历程和成效,系统设计了基地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等功能方面提升的内容和路径,旨在为我国同类企业提质增效、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本土化可借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产教融合 立体化平台 中煤平朔集团 矿区复垦 综合成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梅振然 赵中秋 +5 位作者 杨侨 田锐 柏航 高林 郑嘉鑫 史孟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118,共17页
实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是破解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对煤矿等非金属矿生态修复研究较多,针对金属矿生态修复研究多集中于单一修复技术,在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仍存在关键修复技术针对性弱、恢复周期长等问... 实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是破解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对煤矿等非金属矿生态修复研究较多,针对金属矿生态修复研究多集中于单一修复技术,在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仍存在关键修复技术针对性弱、恢复周期长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在简要分析金属矿山废弃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生态修复的影响因素、修复理念和模式、生态修复技术和监测评估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受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废弃地特征和废弃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因素影响;废弃地生态修复理念经历了由静态平衡向动态非平衡的转变,并且向着多维性、复杂性发展;生态修复模式从单纯的生态恢复转向生态重建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综合治理模式逐渐形成;生态修复技术经历了从基础治理到综合技术应用的演变,这一过程中,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逐步融合,并形成了系统化的修复方案。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监测评估与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以减量化、低碳化、资源化为原则提出了针对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山 矿山废弃地 修复理念 修复模式 修复技术 监测评估与适应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型煤矿区“三生”时空格局分异及功能协同研究
5
作者 李菡璎 冯宇 白中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1,共11页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区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失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与提升,加剧“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矛盾冲突。开展矿区“三生”空间协同研究,对保障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特大型煤矿区−...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区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失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与提升,加剧“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矛盾冲突。开展矿区“三生”空间协同研究,对保障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特大型煤矿区−平朔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5年、2012年和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筛选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和马尔可夫(Markov)模型预测未来矿区2030年土地利用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和模型参数修正,设置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三种情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1年间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社会因素,尤其是道路铁路这一类因子;“三生”功能呈现局部提升、整体下降态势;生态保护情景和矿区未来规划较为匹配,并呈现出生态空间在北部区域集聚、生活空间在西南部区域集聚、生产空间与其他空间交叉分布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土地资源合理布局、矿-农-城空间格局优化、“三生”空间冲突缓解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 时空分异 空间格局 平朔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进展及其减排对策 被引量:43
6
作者 杨博宇 白中科 《中国矿业》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对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矿区碳源/汇构成、损毁土地生态系统碳排放、复垦土地生态系统碳固存及矿区减排增汇途径...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对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矿区碳源/汇构成、损毁土地生态系统碳排放、复垦土地生态系统碳固存及矿区减排增汇途径。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碳源包括植被破坏、土壤质地变化产生的碳损失和开采中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碳汇主要来源于已复垦排土场;矿产资源开发由点—线—面—网逐渐向外扩展,碳排放量大小受经济发展水平、采矿强度、开采规模、开采方式、技术水平等影响;矿区碳固存一般经历4个阶段即原地貌未扰动阶段、开采扰动阶段、采矿后复垦阶段和平衡阶段,碳固存大小受植被类型、复垦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坡度等影响;矿区通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及时有效的复垦,实现"低排放、高碳汇、高效益"的发展状态。针对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我国减排增汇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固存 土地复垦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进程及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静 白中科 赵雪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0-68,共9页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是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全国126个地级市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比重法、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模型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之间...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是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全国126个地级市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比重法、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模型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始终保持领先水平,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增长幅度最大,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1980~2015年间,87.3%的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12.7%呈上升趋势。资源型城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时序上表现为二者相互作用增强;空间上,东北地区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无明显变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明显增强,资源型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城镇化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修复背景下的矿山地质公园建设与开发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俊桃 吴赛男 +1 位作者 高乃昌 余洋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24期208-210,共3页
作为承载着人类对自然认知与利用的重要地质遗迹,矿山地质公园集合了旅游休闲、文化科普、研究教育等多重功能。经历文化展示、景观保护、生态引领三个发展阶段,生态修复与文化挖掘日趋成为矿山地质公园规划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矿业文化... 作为承载着人类对自然认知与利用的重要地质遗迹,矿山地质公园集合了旅游休闲、文化科普、研究教育等多重功能。经历文化展示、景观保护、生态引领三个发展阶段,生态修复与文化挖掘日趋成为矿山地质公园规划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矿业文化、园林文化、生态文化成为矿山地质公园的主要类型。然而,受修复技术限制、土地权属不清、资金短缺等限制,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公众参与、构筑监测体系方面科学推进矿山地质公园建设,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公园 矿业遗迹 矿山生态修复 现状分析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磷矿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2
9
作者 贾晗 刘军省 +3 位作者 焦森 商朋强 王春光 迟昊轩 《中国矿业》 2021年第2期67-72,共6页
我国磷矿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的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和湖南五省。本文从长江经济带磷矿资源分布、储量特点,磷矿生产基地现状,磷化工产业现状,磷石膏利用情况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 我国磷矿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的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和湖南五省。本文从长江经济带磷矿资源分布、储量特点,磷矿生产基地现状,磷化工产业现状,磷石膏利用情况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磷矿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以大中型的沉积型矿床为主,平均品位低,富矿少,地下开采为主,选矿复杂。长江经济带形成了湖北宜昌等8大磷矿生产基地和以磷复肥为基础的现代磷化工产业体系,磷石膏综合利用需进一步提升;面临着矿区与自然保护区冲突,磷化工造成总磷污染严重、磷石膏堆存量大且利用率低等生态环境问题。据此提出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生态修复新机制等对策,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磷矿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资源 长江经济带 开发利用 生态保护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碳目标的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美景 王庆日 +3 位作者 白中科 史泽宇 于潇 张冰松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研究目的: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表... 研究目的: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表现出平缓增长趋势,不同空间类型表现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不同区域表现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不同城市类型表现为成长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成熟型城市。(2)综合效率等级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利用效率较高,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3)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科学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并充分考虑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系统谋划转型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利用效率 资源型城市 转型 双碳目标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S的全生命周期矿山生态修复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11
作者 王金满 冯宇 +5 位作者 叶甜甜 贾梦旋 高亭玉 刘悦 吴大为 李明刚 《煤炭科学技术》 2025年第1期377-391,共15页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实施技术框架,包括保护与预防控制、复垦修复、管理维护、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修复技术促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首先,将NbS理念融入矿山生态保护及预防控制阶段,应采取避让措施、重要物种保护、物种采集利用等手段来减轻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矿山生态系统的自恢复能力,降低成本效益;其次,将NbS引入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和景观营建等具体修复措施中,通过模拟自然过程激发矿山生态系统自恢复,提供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修复方案;再次,将NbS准则融入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维护阶段,围绕基础设施、土壤与植被及生态系统功能维持进行管理维护,符合当前生态系统修复的主流方式;最后,基于NbS进行矿山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全周期监测评估,并对比不同恢复情景开展适应性管理。基于NbS理念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径为新时期矿山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有助于实现矿山生态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Shapley值分解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静 白中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2-79,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经济、社会、产业、空间、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Shapley值分解法。研究结果:(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形成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差异... 研究目的:分析经济、社会、产业、空间、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Shapley值分解法。研究结果:(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形成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97.79%,其次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还受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影响,平均贡献率为13.71%,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就业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也是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原因,但贡献率较小,分别为0.51%、0.24%和0.03%;(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化的贡献率为负,是缩小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结论: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的发展贡献度不同,即形成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具有动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型城市 贡献度 Shapley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矿山开发生态受损识别诊断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文佳 白中科 +3 位作者 杨金中 姚维岭 蒋存浩 王海庆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126,共9页
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 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矿、建筑用砂采场以及煤矸石堆放是造成黄河源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主要驱动因素。源区范围内60.40%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持续威胁黄河源区生态安全。(2)矿业开发主要造成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受损面积占比51.59%,严重威胁源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矿业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干支流两岸10 km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受损,生态廊道效应减弱。研究结论:在查明黄河源区矿业开发现状特征基础上,识别诊断矿业开发造成源区生态受损和退化状况是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矿山开发 遥感监测 生态受损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内涵解析与框架构建 被引量:9
14
作者 官炎俊 王娟 +2 位作者 周伟 曹银贵 白中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研究目的:探讨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内涵,阐释其主要管理要素与组织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回顾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础铺垫、案例引导、需求倒逼、使命号召4层缘由共同驱动着露天矿区去探索一种与其生... 研究目的:探讨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内涵,阐释其主要管理要素与组织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回顾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础铺垫、案例引导、需求倒逼、使命号召4层缘由共同驱动着露天矿区去探索一种与其生态系统内外部机理相适应的土地复垦动态管理模式—适应性管理;(2)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是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通过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并认识矿区土地复垦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土地复垦不断适应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管理过程;(3)“目标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信息反馈—模式修正”六要素一体构成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组织框架。研究结论:适应性管理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等特征,如果管理者能把握矿区生态系统内部演化机理与外部干扰规律,并借鉴吸收相近领域研究成果经验,那么适应性管理有望成为破解露天矿区土地复垦过程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生态保护 五元共轭理论 适应性管理 露天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中国生产建设工程扰动区潜在侵蚀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楚馨 樊翔 +1 位作者 白中科 许文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5-115,共11页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不同地区受到生产建设工程扰动后表土水蚀强度的相对大小及其时空分异规律,为中国表土扰动区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基于土壤数据和近30年(1988—2017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全...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不同地区受到生产建设工程扰动后表土水蚀强度的相对大小及其时空分异规律,为中国表土扰动区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基于土壤数据和近30年(1988—2017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全国不同区域生产建设工程扰动区表土水蚀强度及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1)扰动区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异性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西北地区潜在侵蚀强度最低,大部分区域年均侵蚀强度低于1000 t/km^(2);华南地区是全国潜在侵蚀强度最大的地区,年均潜在侵蚀强度可达15000 t/km^(2)以上。(2)扰动区潜在侵蚀的时间分异表现为夏季远大于冬季,其中潜在侵蚀在6—8月最大,全国约有20%~30%的区域大于2000 t/km^(2);11月至次年3月的潜在侵蚀最低,全国有90%以上的区域在500 t/km^(2)以下,其他区域在500~2000 t/km^(2)。研究结论:全国尺度下的生产建设工程扰动区水蚀强度在大部分地区远大于自然侵蚀强度,在工程扰动后的侵蚀防治研究与管理中应重点关注中国表土扰动后水蚀强度远大于自然侵蚀的区域(如东南各省),以及表土扰动后水蚀严重但自然情况下为非水蚀区的区域(如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交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工程 扰动区 土壤侵蚀 时空分异 RUS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照区对比法在美国矿区土地复垦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4
16
作者 樊翔 白中科 +1 位作者 朱楚馨 许文佳 《中国矿业》 2021年第3期92-100,共9页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管理与评价体系建立较晚,在植被重建质量评价方面缺少对参照区(reference area)的应用。本文系统梳理了参照区在美国土地复垦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并剖析了该方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优缺点,介绍了美国...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管理与评价体系建立较晚,在植被重建质量评价方面缺少对参照区(reference area)的应用。本文系统梳理了参照区在美国土地复垦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并剖析了该方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优缺点,介绍了美国复垦评价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这些缺点的改进,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复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参照区是能代表拟损毁区立地条件和植被情况的、不受采矿扰动的土地单元,用以测度自然条件下或农业生产方式下的植被覆盖度、生产力和植物物种多样性,被当作判断植被重建是否成功的基准。在美国联邦和各州矿区复垦管理与评价体系中,参照区的建立、维护与使用贯穿采前区域基础信息调查、采矿证申请,采中土地管理,以及复垦后的植被重建质量评价。历史上,学界对参照区对比法的质疑主要有:在理论层面,复垦区与参照区在演替阶段和方向上存在差异,二者可比性存疑;在应用层面,参照区面积有限,难以体现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参照区对比法不够灵活;参照区可能退化等。然而,以上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由于能够自动校正植被年际变化对评价带来的影响,省去了制定技术标准所需的大量历史数据,参照区对比法成为了美国应用最广泛的植被重建质量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较我国现行复垦区植被重建评价方法有明显优势,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复垦管理与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复垦质量评价 植被重建评价 参照生态系统 参照区 演替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电磁法在探测磷矿采空区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姚毅 王浩 +7 位作者 刘军省 石亮 何良 李晓龙 徐磊 陈元喜 贺天全 朱红金 《中国矿山工程》 2024年第4期49-55,共7页
本文基于瞬变电磁法技术,探测已有采空区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富水破碎区等情况,并结合现有地质资料对采空区和岩溶富水区的范围、积水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全面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法技术希望... 本文基于瞬变电磁法技术,探测已有采空区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富水破碎区等情况,并结合现有地质资料对采空区和岩溶富水区的范围、积水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全面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法技术希望能够为磷矿采空区的地质特征和隐患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撑,为相关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深部磷矿开采 低阻地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重要生产煤矿山土壤重金属特征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春光 彭景颂 +3 位作者 李婉莹 李健 张双腾 余洋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130,共7页
通过开展黄河中游地区神木市重要生产煤矿山土壤环境调查,借助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矿山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仅Ni元素变异系数在50%以上,Cd、Hg、Ni元素平均值分别高于中国土壤背... 通过开展黄河中游地区神木市重要生产煤矿山土壤环境调查,借助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矿山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仅Ni元素变异系数在50%以上,Cd、Hg、Ni元素平均值分别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与陕西土壤背景值,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过标准值;研究区Hg、Cd、Cu、Pb、Cr、Zn元素分布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②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依次为Hg>Cd>Pb>Cr>Zn>As>Ni,潜在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Hg>Cd>As>Cu>Pb>Ni>Cr>Zn;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危害,除Hg、Cd外,其余6种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危害较低。研究结果可为贯彻落实生产、在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土壤 重金属 动态监测 生态风险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愿景下“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41
19
作者 陈美景 王庆日 +1 位作者 白中科 史泽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111,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三生空间”转型内涵及基本趋势,以贵州省为例研究区域“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研究方法:ArcGIS空间分析,InVEST碳储量评估模型。研究结果:(1)“三生空间”转型实质是人地关系格局演变在空间形态上的映射,体现... 研究目的:基于“三生空间”转型内涵及基本趋势,以贵州省为例研究区域“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研究方法:ArcGIS空间分析,InVEST碳储量评估模型。研究结果:(1)“三生空间”转型实质是人地关系格局演变在空间形态上的映射,体现了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升级而导致的空间形态格局的演变;(2)1980—2020年贵州省“三生空间”转型剧烈,其中以近10年最为显著,林地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换规模较大,工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3)40年间贵州省碳储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共减少3.502万t,林地生态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成为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在把握区域“三生空间”转型特征的基础上,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以“三生空间”转型规律为依据,积极实施国土空间分类引导与调控政策,提升区域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转型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碳中和 碳储量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