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西北典型黑色岩系地质高背景区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久臣 刘大文 +5 位作者 盖楠 路国慧 贾文彬 刘斯文 关子骞 汤奇峰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1-341,共11页
本文选择浙西北典型黑色岩系分布区的安吉县上墅乡,有针对性的对当地镉(Cd)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对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要求,上墅乡表层土壤镉元... 本文选择浙西北典型黑色岩系分布区的安吉县上墅乡,有针对性的对当地镉(Cd)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对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要求,上墅乡表层土壤镉元素超标严重,高值区域主要位于上墅乡中部与北部地区,与黑色岩系地层分布表现出空间一致性。Cd元素在向下的垂向剖面中呈现出表聚现象,其表层土壤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对镉元素可产生富集作用,致使表层土壤更容易出现镉元素超标现象。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镉元素化学形态组成高低顺序为:离子交换态>腐殖酸结合态>残渣态>铁锰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其中的离子交换态处于绝对高的水平,农田土壤中镉元素的活性强,有效组分含量高,容易在土壤中发生迁移。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镉元素致癌风险较高,但在当地开展的包含平均寿命、慢病发病、骨骼损害疾病等指标的实际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镉元素地质高背景并未对当地人群健康产生实际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仅仅从地质高背景的镉元素高含量水平推断人体健康风险具有误导性,人体对镉的吸收以及镉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地质高背景区的人体健康评价更应以实际调查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地质高背景 重金属 健康地质 人群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州瑞金-石城地区土壤与白莲果实中Se及其他有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园英 魏吉鑫 +2 位作者 刘久臣 张明 刘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44-1951,共8页
为了配合赣州六县脱贫攻坚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选择江西瑞金和石城采集了表层土壤及70件白莲-根系土样品,测定了土壤和白莲果实中Se等23项元素指标,包括有益人体健康的10项微量元素。调查结果表明:①石城县白莲中Cd、Pb、Cr... 为了配合赣州六县脱贫攻坚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选择江西瑞金和石城采集了表层土壤及70件白莲-根系土样品,测定了土壤和白莲果实中Se等23项元素指标,包括有益人体健康的10项微量元素。调查结果表明:①石城县白莲中Cd、Pb、Cr、Hg和As五种重金属均低于GB2762—2017标准中限量值,瑞金市白莲中除有36%Pb超标现象外,其他重金属都不超标。其对应根系土中5种重金属含量低于筛选值,瑞金—石城表层土壤是绿色安全的,并分别圈定了绿色富硒基地2块,面积分别为瑞金92 km^2和石城5.6 km^2;②瑞金—石城白莲富硒率较高,达80%以上,并富含人体所需的10项微量元素,这将为开发富硒白莲提供技术支撑;③在非富硒土壤中发现了富硒白莲,可能主要与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和白莲自身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州脱贫攻坚 白莲 富硒土地资源 瑞金—石城调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地区岩石中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妍萍 刘晓端 +3 位作者 刘久臣 汤奇峰 孟拓 朱晓华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川西高原土壤、水体等多种介质研究表明,该地区的硒含量偏低,天然土壤剖面硒为0.06~0.16μg/g,表层土壤中硒含量为0.075~0.204μg/g,沉积物中硒含量为0.069~0.310μg/g,地表水中硒含量为nd^0.096μg/L,地下水中硒含量为nd^0.058μg/L,... 川西高原土壤、水体等多种介质研究表明,该地区的硒含量偏低,天然土壤剖面硒为0.06~0.16μg/g,表层土壤中硒含量为0.075~0.204μg/g,沉积物中硒含量为0.069~0.310μg/g,地表水中硒含量为nd^0.096μg/L,地下水中硒含量为nd^0.058μg/L,均低于我国相应环境介质中硒的平均含量,影响到当地人体健康。本文采集川西高原地区80件岩石样品,同时采集6套岩心样品,这些样品主要以板岩、砂岩、灰岩和页岩为主。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硒含量,研究川西高原阿坝地区岩石与岩心样品中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低硒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岩石硒含量范围为0.030~0.282μg/g,平均值0.09μg/g,低于硒土壤背景值。不同类型岩石中的硒含量大小为:页岩>灰岩>板岩>砂岩。岩石中硒含量在不同地区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松潘>阿坝>壤塘>马尔康>九寨沟>若尔盖>红原,可能是受到岩石类型及有机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所致。岩心各剖面的硒含量最小值为0.02~0.07μg/g,最大值为0.21~0.34μg/g,平均值为0.06~0.17μg/g,各钻孔的硒含量明显低于硒的地壳丰度。本研究认为,硒的分布受地质环境、有机质、岩石致密性等条件限制,低硒的地质环境是导致岩石中的硒含量较低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岩心 有机质 原子荧光光谱法 地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喆 蔡敬怡 +8 位作者 侯士田 朱晓华 袁欣 赵奕然 刘久臣 李航 孙倩 张隆隆 谭科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450,共6页
随着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加剧,传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农田土壤修复的要求,亟待寻找高效稳定、成本低廉且无二次污染的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即是遵循这一理念的修复技术之一。本文就地球化学工... 随着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加剧,传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农田土壤修复的要求,亟待寻找高效稳定、成本低廉且无二次污染的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即是遵循这一理念的修复技术之一。本文就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在农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与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回顾,着重概述了地球化学材料固定与钝化,地球化学工程阻隔,地球化学转化、吸收与浓集以及地球化学自然降解与衰减等4类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应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进行农田土壤修复的优势和不足,展望了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修复农田土壤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提出注重多种修复技术的联合使用、开发功能化纳米材料与磁性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修复及加快土壤修复理论成果转化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工程 重金属 环境修复 农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新垦莲藕产区莲藕品质与地球化学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顾涛 朱晓华 +4 位作者 赵信文 江拓 邱啸飞 郑小战 帅琴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3-845,共13页
名优特农产品品质与产区环地质背景条件密切相关。广州新垦莲藕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探讨其产区地质背景与莲藕品质的关系对于新垦莲藕的规模化种植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采集新垦莲藕产地藕塘底泥、地表水、新鲜莲藕样品,采用电感耦... 名优特农产品品质与产区环地质背景条件密切相关。广州新垦莲藕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探讨其产区地质背景与莲藕品质的关系对于新垦莲藕的规模化种植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采集新垦莲藕产地藕塘底泥、地表水、新鲜莲藕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ICP-MS/OES)等多种技术进行测试,开展品质评价研究,初步揭示了新垦莲藕品质与产区环境地球化学条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藕塘底泥中营养元素锰、锌、钼、钴、钒、铁均处在一等(丰富)等级,硒以适量和高硒等级为主,重金属铬、铜、汞、镍、铅、锌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藕塘地表水中铜、锌、硒、硼、汞、镉、砷、六价铬、铅、镍等指标均满足灌溉水质要求;产出的新垦莲藕淀粉、可溶性糖、钾、磷、钙、镁、铁、锌、硒的含量较高,重金属和粗纤维含量较低;莲藕对底泥中不同元素生物富集系数平均值范围为0.0484~65.67,对磷的富集能力最强,对锗的富集能力最弱。藕塘底泥中硼与莲藕中淀粉显著正相关(p≤0.05),钙与蛋白质显著性正相关,砷与可溶性糖显著负相关。藕塘底泥中硼钴铁镁锰钒钙锗的含量较高,有利于莲藕营养组分的积累,产出高品质的莲藕。本文提出在种植过程中重视有机质、钙、氮和锗等养分的补充,关注镉和砷带来的潜在生态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地区 底泥 地表水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 地球化学条件 莲藕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评价——以张北县二台镇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航 谭科艳 +4 位作者 张隆隆 袁欣 朱晓华 王玉 蔡敬怡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5-675,共11页
张家口北部坝上草原地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草原牧区,近年来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原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本研究依据张北县二台镇土地利用现状边界布设了136个土壤采样点,测定了土壤21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GIS空间插值(... 张家口北部坝上草原地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草原牧区,近年来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原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本研究依据张北县二台镇土地利用现状边界布设了136个土壤采样点,测定了土壤21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GIS空间插值(IDW)方法来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空间迁移富集与分异机理,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表层土壤9种重金属元素(Cd、Hg、Mn、Cr、Cu、Pb、Zn、Ni和As)污染程度、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9种重金属元素土壤环境质量单指标等级评价以一等、低风险土壤为主。根据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Hg、Pb受人类活动及成土母质控制,其余7种元素均受成土母质的控制。地累积指数结果显示,9种重金属元素除Hg以外地累积指数均小于0,总体为无污染等级,Hg为中污染等级。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结果显示Hg和Cd为潜在危害元素,其中Hg整体达到很强生态危害程度,Cd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其他元素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重金属综合生态危害指数(RI)表明在研究区七间窑村—哈拉勿素村以西地区为中等生态危害风险区,其余地区为轻微生态危害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地球化学 风险评价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张北县二台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串联质谱法同时分析地下水中6种酚类化合物
7
作者 赵虎 郭峰 +7 位作者 饶竹 秦冲 战楠 王立平 刘爱琴 王磊 靖张微 袁鸿飞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0-1098,共9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串联质谱法(SPE-HPLC-APCI-MS/MS)同时分析地下水中6种不同极性酚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重点优化固相萃取、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等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详细解析了大气压化学电离源下6种酚...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串联质谱法(SPE-HPLC-APCI-MS/MS)同时分析地下水中6种不同极性酚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重点优化固相萃取、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等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详细解析了大气压化学电离源下6种酚的裂解规律.方法采用100 mL酸化水样(pH=2),经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和浓缩定容后上机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目标分析物线性范围在1—100.0μg·L^(−1)之间,相关系数r为0.9978—0.9996,方法检出限在0.005—0.050μg·L^(−1)之间.方法加标回收率在77.6%—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4.0%到8.0%之间(n=6).方法在地下水实际样品分析中应用效果较好,方便高效,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符合地下水中痕量酚类化合物分析的要求,为中等极性和极性酚类化合物同时分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地下水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固相萃取 大气压化学电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控、评价及整改建议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宗定 许春雪 +3 位作者 安子怡 刘贵磊 孙慧中 王苏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24,共5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地下水调查与监测迫在眉睫。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监测工程项目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其中地下水样品分析测试可提供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地下水调查与监测迫在眉睫。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监测工程项目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其中地下水样品分析测试可提供详细的水质信息,测试数据的质量水平很大程度决定着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监测工作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评价 挥发性有机物 检测实验室 质量监控 生态损害 测试数据 整改建议 开发利用与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被引量:16
9
作者 曾普胜 李睿哲 +3 位作者 刘斯文 温利刚 赵九江 王十安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1-748,共28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即侏罗纪—白垩纪(150—100Ma)的碱性流纹岩-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及其管道系统,分布于江南造山带内侧和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的华北地台内,累积面积超过30万km;。该期短时限内大规模活... 中国东部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即侏罗纪—白垩纪(150—100Ma)的碱性流纹岩-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及其管道系统,分布于江南造山带内侧和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的华北地台内,累积面积超过30万km;。该期短时限内大规模活动的岩浆事件代表了中国东部地质历史演化中的一次大火成岩省(LIP)事件,实质控制着中生代以来中国华北—扬子地台的构造格局变化、资源能源形成与地质环境变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100 Ma)的大火成岩省,是中生代中期古太平洋大火成岩省沿中国克拉通东部边缘活动的一部分,是包括昂通爪哇(Ongtong-Java)(Mahoney et al., 1993;Ingle and Coffin, 2004)—中国东部在内的超级地幔柱上涌,在岩石圈板片对流,挤压地幔物质快速上升,引起陆域内长英质地壳物质大规模重熔的结果,形成:(1)髫髻山组—张家口组碱性流纹质-玄武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管道系统,与华北大规模金-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2)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安徽栏杆,湖南宁乡—贵州镇远一带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其管道系统,与金刚石、金-铂族元素等成矿关系密切;(3)辽东—胶东半岛、南岭—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连片花岗岩,是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的管道系统(plumbing systems),与金刚石矿、金-铂族元素矿、钨锡铌钽矿、锂-钾-铷-铯-铀矿等,以及油气等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同时,巨型岩浆作用引发的富含钾、磷及稀土等微量元素的基岩形成优质土壤层对生态多样性的助益等有利和/或有害的环境效应,直接关系到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产生深刻的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火成岩省 战略性关键矿产 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燕山期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伯利岩:地球深部探测的重要探针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十安 曾普胜 +3 位作者 刘斯文 温利刚 李睿哲 赵九江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9-759,共11页
金伯利岩是一种偏碱性的超基性岩,来源于地幔深部,富含挥发份和钾质,属于火成岩类,金伯利岩中主要含有镁铝榴石、金刚石、橄榄石、铬铁矿、铬透辉石、镁钛铁矿,锆石、碳硅石等造岩矿物。同时金伯利岩也被认为是含金刚石最主要的岩石。... 金伯利岩是一种偏碱性的超基性岩,来源于地幔深部,富含挥发份和钾质,属于火成岩类,金伯利岩中主要含有镁铝榴石、金刚石、橄榄石、铬铁矿、铬透辉石、镁钛铁矿,锆石、碳硅石等造岩矿物。同时金伯利岩也被认为是含金刚石最主要的岩石。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方法,野外现场表明金伯利岩中含有深源包裹体;全球金伯利岩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博茨瓦纳、加拿大、安哥拉、南非、刚果民主和纳米比亚;中国金伯利岩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在山东、辽宁、吉林、山西、河南和新疆等地。这些金伯利岩常常与深大断裂甚至地幔深部地质作用关系密切,常出现标志性矿物橄榄石、石榴石、高铬磁铁矿,伴有烃类或氢气。但含金刚石金伯利岩主要沿郯庐断裂带分布,如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等地。从时代上看,以往认为的早古生代的金伯利岩,更可能都是在早期形成于华北地台之岩石圈底部,而在中生代白垩纪时期才在大规模岩石圈拆沉的地质背景下的以快速上升的,尤其是那些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岩管更是快速上升的典型代表,其标型矿物是镁铝榴石、高铬磁铁矿、钙钛矿等。国内辽宁瓦房店含金刚石金伯利岩产于郯庐断裂带东侧,有着与同期金伯利岩相同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其中的以50号岩管为代表的金刚石矿床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产。金伯利岩及其中的金刚石带来众多直接的深部地幔信息,中国瓦房店、蒙阴一带的金刚石来自上地幔,而一些含硼蓝色金刚石则来自下地幔,不同层圈的金刚石携带不同的标志矿物,以橄榄石为例:来自上地幔金刚石携带的橄榄石为橄榄石;过渡带金刚石携带的主要为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下地幔的金刚石则为布里奇曼石,它们是深部探测的重要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伯利岩 金刚石 深部探测 标型矿物 岩石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与启示 被引量:25
11
作者 余涛 杨忠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8-252,共5页
面对高校实验室事故的频发与安全问题凸显现象,如何有效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新时期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从该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环境健康安全体系、人员结构、学校层面技术... 面对高校实验室事故的频发与安全问题凸显现象,如何有效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新时期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从该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环境健康安全体系、人员结构、学校层面技术与管理支撑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介绍,为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 EHS体系 高校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仁琪 谭科艳 +6 位作者 孙倩 李航 张隆隆 王玉 袁欣 朱晓华 蔡敬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5,共12页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一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一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四种方法对区内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单因子指数法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污染主要为Cd、As的污染,单因子指数PCd显示89.21%的土壤为一等清洁,8.63%为二等轻微污染,0.72%为三等轻度污染,1.44%为四等中度污染。单因子指数PAs显示94.24%为土壤为一等清洁,5.04%为二等轻微污染,0.72%四等中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Pz介于0.339~2.869,均值为0.603;Pz显示85.61%的土壤为清洁,7.91%为轻微污染,5.04%为轻度污染,1.44%为中度污染。地积累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0~2级,以Cd、Hg、As、Pb污染为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污染以Cd、Hg污染为主;Cd潜在生态风险最大,10.07%属于中潜在风险,5.04%属于较高潜在风险,1.44%属于很高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11.80,表明该地区土壤总体处于中等危害程度。四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即研究区以Cd、As、Hg污染为主,应加强监测。[结论]以黄河为界对调查区进行分区研究,结果显示北岸灌淤土区(B区)污染最为严重,与东大沟河交界位置污染程度最高,水体及底泥样品重金属分析结果也证实东大沟河污染也较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北部主要受白银矿山东大沟河流域污染为主,而黄河南岸土壤相对清洁,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引黄灌溉及矿山环境治理等措施,土壤污染有所缓解,但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需要长时间的自然降解或迁移,对高风险区仍应加强监测及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白银市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酚类化合物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毅 董璇 +3 位作者 马志远 田西昭 朱帅 朱云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酚类物质是新污染物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一类,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高灵敏度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LC-TQ-LIT-MS)技术,对华北地区3个典型城市的32个点... 酚类物质是新污染物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一类,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高灵敏度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LC-TQ-LIT-MS)技术,对华北地区3个典型城市的32个点位水样(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垃圾渗滤液)中10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赋存特征并利用美国EPA方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酚类化合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地表水酚类化合物检出率为72%,地下水检出率为35%,垃圾渗滤液的检出率为89%。地表水中酚类化合物检出浓度的极大值为622 ng/L,地下水中检出浓度最大值为21.8 ng/L,垃圾渗滤液中检出浓度最大值为753 ng/L。对当地居民生活常用水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地表水中有点位呈现高生态风险,地下水均呈低生态风险。各城市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显著相关,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地表水渗漏是重要污染途径之一。需要持续关注地下水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并关注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新污染物 地下水 垃圾渗滤液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铬价态转化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俊茹 沈亚婷 刘菲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50,共16页
土壤中铬(Cr)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六价铬Cr(Ⅵ)因其高毒性及致癌性而成为关注焦点。土壤中的Cr主要以Cr(Ⅲ)和Cr(Ⅵ)的形式存在,两者之间的转化受到诸如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天然氧化还原剂、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随着工农... 土壤中铬(Cr)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六价铬Cr(Ⅵ)因其高毒性及致癌性而成为关注焦点。土壤中的Cr主要以Cr(Ⅲ)和Cr(Ⅵ)的形式存在,两者之间的转化受到诸如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天然氧化还原剂、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随着工农业活动的增多,土壤中的Cr浓度不断增加,并通过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等多种途径,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本文对Cr在全球范围内的污染现状及来源、土壤中Cr的不同价态及其毒性特征进行了评述,并分析了pH、Eh对土壤中Cr的具体存在形态与价态的影响,及天然氧化还原剂、有机质等因素利用自身化学性质充当电子供体或受体的角色对土壤中Cr价态进行转化的氧化还原机理,以及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可以全面理解土壤中Cr价态转化的行为机制。此外,在对Cr价态影响因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总结了以生物炭和纳米材料为代表的先进修复技术方法,这些材料和方法由于能够将Cr(Ⅵ)有效地还原为毒性较小的Cr(Ⅲ),从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因而是一类具有巨大潜在应用价值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但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修复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 Cr价态 天然氧化还原剂 有机质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东山和西山枇杷中矿质元素赋存分异特征、地质成因与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虎 郭峰 +7 位作者 战楠 刘斯文 靖张微 袁鸿飞 于汀汀 张欣 朱云 王蕾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3-375,共13页
苏州东山和西山是我国主要的枇杷产区,探究两大产区间枇杷中矿质元素赋存分异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对提升果实品质、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出两地果实中元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果实中硒、钴、... 苏州东山和西山是我国主要的枇杷产区,探究两大产区间枇杷中矿质元素赋存分异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对提升果实品质、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出两地果实中元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果实中硒、钴、锰含量,西山高于东山;镁、铜含量则东山高于西山。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元素含量密切相关,且东西山果实元素与土壤元素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西山产区,果实中锌与土壤中镁、锰、镍含量正相关,与碘含量负相关;果实中锰与土壤中锰、铜含量正相关,与碘、镉、铬含量负相关。东山产区,果实中锌与土壤中钙、锰、砷含量正相关,与铜、镉含量负相关;果实中锰与土壤中镍、镉、砷含量正相关,与锌、铬含量负相关。两地分处观山组与茅山组,不同的成土母质类型可能是造成东西山果实元素差异的根本原因。两大产区果实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过GB 2762—2022所规定的限量,目标危害商和潜在致癌风险指数均显著低于安全阈值。两大产区土地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满足枇杷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本研究结果可为苏州地区枇杷种植规划与元素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土壤元素 果实元素 偏最小二乘法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样品中硒形态及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梓琳 许春雪 +3 位作者 安子怡 宋辛祎 陈宗定 王彬宇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6-1169,共14页
硒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硒形态主要有亚硒酸盐、硒酸盐、硒代胱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蛋氨酸等。通过硒形态分析可以为膳食硒摄入指南提供依据,有助于富硒农产品种植开发,所以... 硒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硒形态主要有亚硒酸盐、硒酸盐、硒代胱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蛋氨酸等。通过硒形态分析可以为膳食硒摄入指南提供依据,有助于富硒农产品种植开发,所以针对生物样品中的硒形态进行分离与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对食品中硒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富硒食品的定量标准进行概述,总结近年来生物样品硒形态的提取和分离检测技术。其中常用的液液萃取方式操作繁琐、耗时较长,随后发展的微波辅助消解可以显著提高提取效率;目前应用较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蛋白酶辅助提取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硒形态不易转化、绿色环保等特点。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HPLC-ICP-MS)是近些年来元素形态分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技术,融合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能力强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等优点,适用于分析检测不同基质的痕量硒。实现在线、高效、原位分析,完善不同种类硒标准物质的研制,加强化学与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是未来硒形态分析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样品 提取 硒形态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氨排放的畜禽养殖大气环境承载力估算 被引量:1
17
作者 楚天舒 贺雪妮 +5 位作者 张海星 赵智强 邓仕婕 孙嘉棋 张起赫 汤树生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7,共8页
为解决大气氨污染防控与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矛盾,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的种养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畜禽养殖大气环境承载力的估算方法,核算了该地区种养业氨排放强度;在设定大气氨减排目标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评估了该地区畜禽养殖... 为解决大气氨污染防控与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矛盾,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的种养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畜禽养殖大气环境承载力的估算方法,核算了该地区种养业氨排放强度;在设定大气氨减排目标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评估了该地区畜禽养殖增量。结果表明:(1)2011—2020年期间,京津冀地区种养业氨排放强度呈现“增长—下降—增长”趋势,2021年达到了33.8 kg·hm^(-2),其中粪便管理和粪肥施用的氨排放分别占总排放的50.4%和42.9%。(2)在“技术换取养殖量”情景中,通过使用低蛋白饲料配方等技术降低粪肥氮质量分数,京津冀地区的畜禽养殖增量达到1726.9~6907.5万头猪当量;通过应用肥水注射等技术降低粪肥排放系数,畜禽养殖增量为793.6~3174.4万头猪当量。在综合运用6类技术以实现氨减排达标的情景中,当氨减排达5.0%时,该地区畜禽养殖增量高达3141.5万头猪当量。研究表明,随着种养业氨减排技术的推广实施,京津冀地区的畜禽养殖业将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本研究可为区域种养结合与大气氨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大气环境承载力 减排技术 畜禽养殖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州市瑞金盆地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特征与保护利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汤奇峰 徐春丽 +4 位作者 刘斯文 魏吉鑫 张明 张旭 刘久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32-1943,共12页
江西瑞金盆地作为赣州四大盆地之一,是赣州农业产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赣州六县脱贫攻坚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瑞金盆地及周边部署了716 km2的调查面积,通过调查共发现富硒土壤130 km2。在调查成果基础上... 江西瑞金盆地作为赣州四大盆地之一,是赣州农业产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赣州六县脱贫攻坚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瑞金盆地及周边部署了716 km2的调查面积,通过调查共发现富硒土壤130 km2。在调查成果基础上提取瑞金盆地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含量分布特征、环境质量、营养状况、大气质量、灌溉水质量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土壤中硒的来源进行了推定,提出了瑞金盆地天然富硒土地资源与区域农业、旅游、特色小镇、地质文化村等"富硒土地+"的保护利用建议,为瑞金市富硒土地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富硒土地资源 煤系地层 瑞金盆地 赣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北部黄陂河流域离子型稀土矿地区水质与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斯文 黄园英 +5 位作者 赵文博 魏吉鑫 徐春丽 马嘉宝 刘久臣 黄采文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8-498,共11页
水质安全和健康是保障中国赣南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赣南离子型稀土矿长期开发利用,导致浸矿剂和矿体中重金属元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进入水循环系统,给周边乡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目前,针对当地复垦后稀土矿及... 水质安全和健康是保障中国赣南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赣南离子型稀土矿长期开发利用,导致浸矿剂和矿体中重金属元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进入水循环系统,给周边乡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目前,针对当地复垦后稀土矿及周边地区水质和健康风险缺乏系统调查评价,本文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为评价依据,选择赣南北部黄陂河流域典型离子型稀土矿及周边的水体开展调查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等技术测定锰、镉等元素含量,采用水质指数(WQI)、危害商(HQ)、致癌风险(CR)评价了锰和铅等9种指标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地表水中的异常指标有氨氮(平均值750μg/L)、锰(平均值207μg/L),地下水中的异常指标有氨氮(平均值4533μg/L)、锰(平均值4009μg/L);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Ⅰ类致癌物砷在地表水及地下水均未见异常。WQI显示研究区内85.7%的地表水适宜饮用。地表水及地下水中氨氮的HQ平均值<1,对人类健康没有不良影响;地下水中锰的HQ平均值>1,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中致癌元素砷的CR值分布区间为10^(-6)~10^(-4),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建议相关部门在稀土矿复垦评估中,关注水体氨氮及重金属元素状况,加强所在流域水体锰元素的协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法 水质指数 健康风险 赣南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州市石城县天然富锌土地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久臣 魏吉鑫 +2 位作者 张明 马逸麟 汤奇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2-450,共9页
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赣州六县脱贫攻坚工作,在赣州石城县布置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400 km2。通过调查,共发现富锌土壤85.48 km2。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石城县土壤中锌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土壤环境质量与肥力状况,以及大气质量、灌溉... 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赣州六县脱贫攻坚工作,在赣州石城县布置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400 km2。通过调查,共发现富锌土壤85.48 km2。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石城县土壤中锌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土壤环境质量与肥力状况,以及大气质量、灌溉水质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调查区成土母质空间分布及锌含量特征,对土壤中锌的成因来源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当地土壤Zn含量主要受控于成土母质的Zn含量。将石城县天然富锌土地资源与区域农业、地方旅游、地质文化村等相结合,提出了富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为石城县富锌土地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富锌土地资源 紫色土 石城县 赣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