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磷酸酯的污染现状、来源和生态风险:以南海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丽 杨秀梅 +4 位作者 金海燕 朱祖浩 张秋丰 戴鑫烽 陈洁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8,共10页
本文以南海北部湾海域为例,调查了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磷酸酯(OPEs)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了OPEs可能的来源,最后采用风险熵值法对OPE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出9种目标OPEs,总检出质量分数为<LOQ~35.... 本文以南海北部湾海域为例,调查了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磷酸酯(OPEs)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了OPEs可能的来源,最后采用风险熵值法对OPE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出9种目标OPEs,总检出质量分数为<LOQ~35.1 ng·g^(-1),检出化合物单体主要以磷酸三苯酯(TPHP)、磷酸三正丁酯(TNBP)、磷酸三(2-氯丙基)酯(TCIPP)和磷酸三(2-氯)乙酯(TCEP)为主。总体来看,远岸OPEs总检出质量分数高于近岸,且主要检出单体的质量分数也与近岸存在明显差别。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化合物自身的理化性质有关,亲脂性较高的TPHP和TNBP化合物可能更易累积在沉积物中。另一方面可能与来源有关,远岸以TPHP和TNBP为主的检出结果可能与海上油气开采和运输、海底光缆和输油管道铺设、船舶航运活动以及海流输运有关;而近岸主要检出的TCIPP和TCEP可能主要与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以及海上养殖投料有关。表层沉积物中的OPEs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尽管绝大多数OPEs单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较低,但TPHP以及总OPEs对水生生物具有中等生态风险。因此,北部湾广西海域OPEs污染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尤其要高度关注近岸的TCIPP和TCEP,远岸的TPHP和TNBP的污染排放和管控,从源头减少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沉积物 北部湾 污染现状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穆文丹 裴丽伊 +3 位作者 朱祖浩 张丽 贾仁明 张秋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10,共12页
【目的】探明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北部湾北部海域生态监测、环境评价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北部湾北部海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探明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北部湾北部海域生态监测、环境评价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北部湾北部海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10—11月(秋季)和2021年4—5月(春季)对北部湾北部海域共20个调查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统计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优势度(Y)和种类更替率,并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通过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确定划分群落时的主要物种,以ABC曲线(丰度/生物量)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干扰情况,并利用SPSS 24.0分析环境因子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H'、J'和D)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春季调查共鉴定出50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9个门类,优势种有12种;秋季调查共鉴定出40种,隶属于5个门类,优势种有10种;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的共有优势种为光亮倍棘蛇尾、疣吻沙蚕和日本文昌鱼。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43.11 ind/m^(2),秋季为186.38 ind/m^(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8.92 g/m^(2),秋季为24.15 g/m^(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高于秋季,具体表现为:春季H'(1.566)>秋季H'(1.126),春季J'(0.780)>秋季J'(0.613),春季D(0.694)>秋季D(0.548)。在春季,北部湾北部海域各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可划分为五大类群,在秋季可划分为四大类群,两季均存在的特征种为光亮倍棘蛇尾和日本文昌鱼。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H'、J'和D与各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合ABC曲线分析可知北部湾北部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的干扰较小;在秋季,H'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水温、硝酸盐及溶解态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J'与溶解氧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盐、硝酸盐及溶解态无机氮显著负相关;D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温、磷酸盐、硝酸盐及溶解态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北部湾北部海域可能存在中度污染或干扰,尤其是秋季的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水温、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及溶解态无机氮等环境因子是影响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即控制氮、磷输入是维持北部湾海域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北部湾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池养殖尾水排放对海滩表层沉积物横向粒度分布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高聪 莫金玲 +3 位作者 王中铎 唐杰平 李志强 祁雅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6,共11页
基于表层沉积物的特征粒径、粒级组成和粒度参数的特征值和分布特征,探讨了雷州半岛东部受高位池影响岸滩和未受高位池影响岸滩的沉积物分布信息的异同及原因.结果表明:①未受影响岸滩的采样断面样品的特征粒径(D_(10)、D_(50)和D_(90)... 基于表层沉积物的特征粒径、粒级组成和粒度参数的特征值和分布特征,探讨了雷州半岛东部受高位池影响岸滩和未受高位池影响岸滩的沉积物分布信息的异同及原因.结果表明:①未受影响岸滩的采样断面样品的特征粒径(D_(10)、D_(50)和D_(90))较为接近,而受影响岸滩的数值差异较大;②未受影响岸滩的细砂、中砂和粗砂组分含量接近,而受影响岸滩的数值无明显规律;③未受影响岸滩的粒度参数的值域较为接近,而受影响岸滩的数值差异较大;④未受影响岸滩表现出由陆向海平均粒径变细、分选更好和更加负偏的变化趋势,而受影响岸滩主要表现出平均粒径变粗、分选变差和偏态更加正偏的逆向变化趋势.高位池养殖尾水间歇性下泄过程及其产物冲沟地形,是造成其沉积物横向分布与未受高位池影响岸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提供了一个高位池养殖活动影响海滩表层沉积物横向粒度分布特征的典型案例,结果有助于提升对人类活动与砂质岸滩沉积和地貌过程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分布信息 高位池影响岸滩 湛江东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池养殖尾水排放影响下的砂质海岸表层沉积物对2203号台风“暹芭”的响应
4
作者 袁明明 王华强 +3 位作者 唐杰平 陈德志 陈洋 李高聪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2,共12页
开展高位池养殖尾水排放影响砂质海岸对台风的响应机理研究对于促进海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增值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沉积物的特征粒径、粒级组分和粒度参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2203号台风“暹芭”事件前后,粤西东海岛高位池尾水排... 开展高位池养殖尾水排放影响砂质海岸对台风的响应机理研究对于促进海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增值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沉积物的特征粒径、粒级组分和粒度参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2203号台风“暹芭”事件前后,粤西东海岛高位池尾水排放影响岸滩和正常岸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差异原因。研究结果显示:(1)台风过后,出现了正常岸滩沉积物的粒径分选变差、近岸侧细化和近海侧粗化的特点;(2)受影响岸滩沉积物的分选系数在台风后保持稳定,而其他参数(特征粒径、粒级组分和粒度参数)未表现出统一的变化规律;(3)台风后,受影响岸滩沉积物的特征粒径(D_(10)、D_(50)和D_(90))及平均粒径的均值变化幅度显著高于正常岸滩。台风引发的强烈波浪作用和水位上升是导致正常岸滩沉积响应的关键因素,而高位池影响岸滩对台风的响应则更为复杂,它是高位池尾水排放形成的冲沟地形及其沉积物再分配过程与风暴期间的风暴潮过程耦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高位池影响岸滩沉积物粒度信息对台风事件的响应特征提供了研究案例,有助于提升对极端事件与海水养殖活动在海滩地貌演化中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池养殖 砂质海岸 沉积物粒度 台风 粤西东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海冯家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欧阳贤清 关瑶 +1 位作者 李小维 裴木凤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4-1057,共14页
河口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敏感性和脆弱性,保护好河口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广西北海冯家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拥有红树林湿地和沙滩景观,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时又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了研究冯家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主要... 河口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敏感性和脆弱性,保护好河口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广西北海冯家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拥有红树林湿地和沙滩景观,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时又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了研究冯家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根据2021年9月在研究区进行的海洋环境质量调查结果,通过构建三级评价标准体系,采用指标体系法对海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海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为优,其中冯家江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为优;而冯家江口海洋生态环境受海水中的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以及浮游动物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只达到中等或良好水平。保护冯家江河口生态环境需要控制河口营养盐的输入和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生态系统 北海冯家江 海洋生态环境 指标体系方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检测红树林湿地土壤中氯/溴代多环芳烃
6
作者 左梓岑 张丽 +2 位作者 倪洁 何真 杨桂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1-268,共8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法检测红树林湿地土壤中18种氯/溴代多环芳烃(Cl/Br-PAHs)同类物,探究了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加标回收率分别为0.21~3.75ng/g dw和64.9%~106.4%,相对标准... 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法检测红树林湿地土壤中18种氯/溴代多环芳烃(Cl/Br-PAHs)同类物,探究了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加标回收率分别为0.21~3.75ng/g dw和64.9%~106.4%,相对标准偏差为0.42%~14.13%.与GC-MS方法相比,GC-ECD方法对于多数Cl/Br-PAHs的准确度和灵敏度相当,且该方法稳定性更好,测定成本更低,可以满足湿地土壤中Cl/Br-PAHs的定性定量分析.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广西红树林湿地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湿地土壤样品中Cl/Br-PAHs的总含量范围为163.24~244.45ng/g d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溴代多环芳烃(Cl/Br-PAHs)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C-ECD) 土壤 红树林湿地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海红树林宜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耿婉璐 邢永泽 +1 位作者 张秋丰 管卫兵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为了解广西北海红树林宜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本文首次在北海市选择了2条光滩断面、2条有少量互花米草分布的断面和2条被互花米草覆盖的断面开展生态调查,调查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 为了解广西北海红树林宜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本文首次在北海市选择了2条光滩断面、2条有少量互花米草分布的断面和2条被互花米草覆盖的断面开展生态调查,调查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共29种,不同生境的软体动物生物量、节肢动物栖息密度及蟹洞数量差异显著(P<0.05),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沉积物的偏态显著正相关(P<0.05)。光滩样地黄金村HJ群落结构稳定,其余样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均不稳定。互花米草的生长会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互花米草 红树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8
作者 罗刚 丘心仪 +4 位作者 罗巾 刘春祥 陶琼 邢永泽 孙翔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4期886-896,共11页
为了揭示广西北海小冠沙红树林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特性、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以广西北海小冠沙区域红树林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分析测定采样点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区域重金... 为了揭示广西北海小冠沙红树林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特性、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以广西北海小冠沙区域红树林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分析测定采样点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区域重金属污染风险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的潜在污染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Fe、Mn、Ni、Cr、Pb、Cu、Cd,其中Ni、Cr、Pb、Cu、Cd超出地区背景值;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均指出Cd为研究区域最突出的污染因子,并一致表明Cd具有显著的生态风险;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Fe、Ni、Cr、Cu、Pb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业,Mn、Cd主要来自外海输入,Cd还可能受到河口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德望 林华 +6 位作者 陈思杨 王斌 王奎 王尧 马云龙 金海燕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62,共11页
厘清河口-陆架连续体的碳源/汇机制是认识海洋在“碳中和”中作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的走航CO_(2)分压(pCO_(2))及温、盐等资料,分区域阐述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格局,半定量解析水团分配、... 厘清河口-陆架连续体的碳源/汇机制是认识海洋在“碳中和”中作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的走航CO_(2)分压(pCO_(2))及温、盐等资料,分区域阐述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格局,半定量解析水团分配、有机质生产及降解等过程对pCO_(2)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团来源是决定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分布及碳源/汇格局的主要因素,而有机质生产或者降解可强烈影响长江口-东海连续体碳源/汇格局。春季长江口门及浙江沿岸受长江径流影响而具有较高的pCO_(2),碳源强度可达5.36 mmol·m^(-2)·d^(-1);研究区域北部和东部分别受冲淡水及黑潮表层水的影响,表现为大气碳汇,北部碳汇强度为^(-1)5.44 mmol·m^(-2)·d^(-1)。2017年春季研究区域平均碳通量为-6.73 mmol·m^(-2)·d^(-1)。端元混合模型结果表明陆源有机质降解导致河口pCO_(2)增加了约200μatm,促使春季河口由大气CO_(2)的弱汇转变为碳源;陆架区域在仅考虑水团分配下同样为碳汇,而藻华过程进一步降低了pCO_(2)(下降144μatm),增强了其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 CO_(2)分压(pCO_(2)) 碳通量 春季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