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浙南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的初步实践
1
作者 刘亚林 孙国平 +2 位作者 马志凯 邱进坤 梁连松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5,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对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的动态预测。对浙南海域近5年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自动观测数据中的叶绿素a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机器学习,并对... 为进一步提高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对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的动态预测。对浙南海域近5年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自动观测数据中的叶绿素a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机器学习,并对2021年的叶绿素a值进行小时级别和日最大值预测,并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和机器学习后的预测结果较好,可以较好地预测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6和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LSTM神经网络 机器学习 赤潮预测 浙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居民海岛开发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以浙江大竹峙岛为例
2
作者 吴颖石 孙德成 +1 位作者 谢家颀 张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共9页
人类开发作为海岛生态系统的主要风险源,对海岛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的。为了了解人类开发过程中无居民海岛生态风险的演变,揭示导致生态风险的关键因子。以大竹峙岛为研究区域,利用景观分类,以及土壤、气象、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的数... 人类开发作为海岛生态系统的主要风险源,对海岛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的。为了了解人类开发过程中无居民海岛生态风险的演变,揭示导致生态风险的关键因子。以大竹峙岛为研究区域,利用景观分类,以及土壤、气象、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基于景观生态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构建了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研究区生态风险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从时间分布上,大竹峙岛开发利用前、开发高峰期、开发后生态风险平均值呈先显著上升,再缓慢下降。(2)从空间分布上,生态风险值分布与开发利用区域基本一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房屋建筑物区。(3)林窗效应方面,海岛开发形成的块状林窗生态风险值随林窗尺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加,相关性系数达0.86,条状林窗风险值与尺度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林窗的宽度呈正相关。(4)在开发利用区域,坡度与生态风险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达到0.99。研究结果可为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事中事后监管和生态风险变化评估提供技术手段和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生态风险 景观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海岛植被碳储量估算研究——以洞头大竹峙岛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家颀 张钊 +2 位作者 周稳 王金旺 陈雅慧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3,共10页
以温州市洞头区大竹峙岛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获取海岛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比选光谱最佳波段组合,以监督分类方法将植被类型分成乔木、灌丛和草丛,分类精度为99.72%,Kappa系数为0.9954。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乔木和... 以温州市洞头区大竹峙岛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获取海岛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比选光谱最佳波段组合,以监督分类方法将植被类型分成乔木、灌丛和草丛,分类精度为99.72%,Kappa系数为0.9954。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乔木和灌丛进行单木分割(精确率为0.79),获得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结合生物量方程反演各乔木、灌丛优势种的生物量空间分布(乔木R^(2)=0.97,灌丛R^(2)=0.99),其中3个灌丛优势种(天仙果、野梧桐、滨柃)的生物量反演方程通过现场采样构建,其余乔木和灌丛优势种生物量反演方程来自文献。根据优势种的生物量和空间分布,计算得到大竹峙岛的乔木碳储量为300.36 t,灌丛碳储量为47.59 t。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草丛生物量空间分布(R^(2)=0.99),结合根据实测数据构建的草丛优势种(中华结缕草)生物量方程,计算得到大竹峙岛草丛碳储量为21.59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植被碳储量 无人机 多光谱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