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22年10月运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技术检测了渤海海峡庙岛群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比较了环境DNA和传统形态学分类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检出效果,探索了影响底栖动物种...于2022年10月运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技术检测了渤海海峡庙岛群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比较了环境DNA和传统形态学分类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检出效果,探索了影响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在庙岛群岛海域16个站位基于18S rDNA宏条形码检测出大型底栖动物12门19纲43目88科110属223个特征序列(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ASVs),环节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为优势类群;基于形态学分类检测出7大门类68个属,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上述两种方法所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环境DNA在门和属水平上能鉴定出更多的种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高,但未能注释出节肢动物甲壳纲。底层水盐度和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值粒径和偏度)、TOC含量是影响庙岛群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多样性监测新方法在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监/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相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区域内海洋底栖动物的种类和生物多样性。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