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长江口三类生态型仔稚鱼生境分布特征
1
作者 吴子健 李增光 +4 位作者 万荣 王嘉洛 葛春银 王大元 赵欣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1,共8页
为解析长江口洄游性、海洋性与河口性三类仔稚鱼生境分布的环境驱动因子,根据2022年9月(夏季)、2023年4月(春季)长江口仔稚鱼采样数据,采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分析凤鲚(Coilia mystus,洄游性)、鳀(Engraulis japonicus... 为解析长江口洄游性、海洋性与河口性三类仔稚鱼生境分布的环境驱动因子,根据2022年9月(夏季)、2023年4月(春季)长江口仔稚鱼采样数据,采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分析凤鲚(Coilia mystus,洄游性)、鳀(Engraulis japonicus,海洋性)和香䲗(Callionymus olidus,河口性)的生境分布特征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的海表面温度、pH、营养盐高于北支,而北支的海表面盐度、叶绿素高于南支;MaxEnt模型对这3种仔稚鱼生境分布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且春季略优于夏季;影响凤鲚和香䲗春、夏季生境分布的关键因子均为海表面溶解氧(相对贡献率分别为80.8%、86.6%和39.8%、30.2%),而鳀为海表面盐度(分别为44.0%和79.0%)。不同生态类型仔稚鱼的生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补充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呈现种间特异性。因此,长江口仔稚鱼资源的保护需针对不同生态类型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仔稚鱼 最大熵模型 生态类型 生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和无人机的广西滨海盐沼面积变化监测 被引量:2
2
作者 董迪 陈蕾 +6 位作者 邹智垒 江瀚笙 黄华梅 魏征 许艳 曾纪胜 田松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4,共11页
滨海盐沼作为重要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在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减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及时准确地监测滨海盐沼分布情况和动态变化,对于科学地管理和保护本地滨海盐沼生态系统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2019年和2021年... 滨海盐沼作为重要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在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减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及时准确地监测滨海盐沼分布情况和动态变化,对于科学地管理和保护本地滨海盐沼生态系统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2019年和2021年多源国产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结合无人机自主性强、灵活机动、不受云遮挡影响的优势,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滨海盐沼开展遥感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广西2021年滨海盐沼总面积为1 341.40 hm2,其中,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3个海滨城市的滨海盐沼面积分别为1 247.82 hm2、49.73 hm2和43.85 hm2。与2019年相比,广西2021年滨海盐沼总面积减少108.96 hm2,其中,北海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面积减少107.05 hm2,钦州市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面积减少1.91 hm2,防城港市滨海盐沼面积不变。广西当地对入侵种互花米草的治理卓有成效,互花米草大范围减少,但局部区域的互花米草分布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仍需重视对互花米草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物理学 盐沼 互花米草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 无人机 遥感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CSM-Argo数据在全球海洋热含量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3
作者 苏涵 闯子维 张春玲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4,共15页
海洋热含量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最关键、最稳定的指标之一,对其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依赖于长时间序列、全球覆盖的海洋内部观测数据。利用立足Argo剖面观测构建并持续更新的全球海洋0~2000 m水深多参数再分析数据集(gradient dependen... 海洋热含量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最关键、最稳定的指标之一,对其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依赖于长时间序列、全球覆盖的海洋内部观测数据。利用立足Argo剖面观测构建并持续更新的全球海洋0~2000 m水深多参数再分析数据集(gradient dependent correlation scale method Argo,GDCSM-Argo),通过时空序列和滞后回归等手段分析热含量变化,研究了2004—2021年间全球海洋热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异常气候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自2004年起,全球海洋0~2000 m水深热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海洋热含量异常增幅超过2×10^(8)J m^(2)。2013年以后,700~2000 m水深的海域表现出持续增暖趋势,至2017年,全球0~2000 m水深变暖加剧。700 m水深的温度异常在海洋热含量整体变化中贡献突出。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在厄尔尼诺之前积蓄热量,在厄尔尼诺期间之后失去热量,同时也向南、向北散发热量以中和前期积蓄的热量,变暖范围向赤道南、北两侧扩展。热带东太平洋海洋热含量正异常峰值先于ENSO(El Ni o-Southern Oscillation)指数约0~1个月。由上述结论可知,GDCSM-Argo数据集能够更细致地刻画海洋热含量的时空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含量 GDCSM-Argo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依赖最优插值的黑潮−亲潮交汇区中尺度涡实时内部结构构建试验
4
作者 张梦莉 张春玲 +1 位作者 范家慧 闯子维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6,共12页
伴随涡旋演变运动的内部水体结构的实时变化,一直是深入研究中尺度涡生态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黑潮−亲潮交汇区的3个涡旋为例,基于卫星高度计与Argo剖面资料,利用梯度依赖最优插值方法进行了涡旋实时内部结构的构建试验,并通... 伴随涡旋演变运动的内部水体结构的实时变化,一直是深入研究中尺度涡生态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黑潮−亲潮交汇区的3个涡旋为例,基于卫星高度计与Argo剖面资料,利用梯度依赖最优插值方法进行了涡旋实时内部结构的构建试验,并通过与卫星观测、现场调查,以及数值模拟等数据的对比验证,系统评估了该方法在构建涡旋实时结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构建结果计算的3个涡旋表层地转流的速度量级与卫星观测的速度量级相一致;基于构建结果计算的地转流与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实测数据相比,发现涡心位置与ADCP观测的速度转向位置一致;构建结果等密度线的起伏形状和振幅均与对应的XCTD(Expendable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XCTD)现场观测相吻合;此外,数值模式数据与构建得到的涡心和涡旋平均半径基本一致。故,梯度依赖最优插值方法是一种很有希望表示涡演化过程中实时内部特征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演变 中尺度涡 梯度依赖最优插值 内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22年间黑潮延伸体及黑潮与亲潮交汇区水文特性年代际至长期变化
5
作者 张俊 程灵巧 +1 位作者 魏永亮 刘必林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92,共17页
大尺度大气强迫驱动了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系统的年代际至长期变化。其中,研究长期变化趋势对认识KE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3—2022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了2010年前后两个时期KE系... 大尺度大气强迫驱动了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系统的年代际至长期变化。其中,研究长期变化趋势对认识KE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3—2022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了2010年前后两个时期KE系统和黑潮-亲潮交汇区(Kuroshi-Oyashio Confluence,KOC)区域的热、动力特征及中尺度涡旋变化,同时结合横跨北太平洋的海面风场及海表面异常信号讨论了北太平洋大尺度海表动力异常与KE-KOC区域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之前,KE系统主要由两个时间跨度长、强度较强的不稳定态主导。不稳定时期,更多的反气旋式涡旋向北分离,将KE区域的海表信号传递给KOC区域。在2010年之后,KE系统的长期变化特征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KE流轴整体北移,对应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和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整体升高,KE上游两个曲流附近的海表地转流东向分量变平缓、南向分量减弱。这期间KOC区域的SSTA和SLA也存在类似变化。2010年之后在北太平洋中纬度负的风应力旋度异常驱使下,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负相位开始占主导,对应北太平洋中部海表面高度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出现显著正异常。该海洋信号传递到西北太平洋,主导KE-KOC区域的水文特性变化。2010年往后的差异性长期变化仍需在更长时间尺度上进行验证,这也为未来的黑潮延伸体区域模型预测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黑潮-亲潮交汇区 水文特性 年代际变化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颖 陈思思 +4 位作者 周红宏 夏利花 刘鹏霞 杨幸幸 邓邦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06-1618,共13页
基于长江口3个区域潮间带(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监测数据,对长江口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海域泥相和岩相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9门57种,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多毛类构成主要类... 基于长江口3个区域潮间带(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监测数据,对长江口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海域泥相和岩相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9门57种,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多毛类构成主要类群。崇明东滩、南汇边滩两个泥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6.4个/m^(2)和160.4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8.42 g/m^(2)和45.71 g/m^(2);嵊山岛岩相潮间带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8.9个/m^(2)和763.72 g/m^(2)。各断面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位于1.36—3.24、0.75—2.88和0.48—0.77,泥相潮间带低潮区生物多样性优于中潮区和高潮区,岩相潮间带中潮区生物多样性最好。聚类分析可见长江口海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分为泥相和岩相2个大组群,物种分布存在明显的分潮区现象,高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低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表明底质类型和潮汐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近30年来,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底栖生物种类数存在一定波动,嵊山后陀湾断面生物种类数明显下降;3个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应与长江口海域湿地围垦、外来物种入侵、人类过度采捕和环境污染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底栖生物 生态 趋势评价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宁德晴川湾海域水母群落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邓邦平 刘衡 +9 位作者 王洪波 秦玉涛 夏利花 李阳 张昊飞 蒋晓山 杨旖祎 王宇坛 季晓 林熙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8-136,共9页
根据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宁德晴川湾海域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母对宁德晴川湾核电站安全生产潜在的风险。结果表明:宁德晴川湾海域水母类种类组... 根据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宁德晴川湾海域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母对宁德晴川湾核电站安全生产潜在的风险。结果表明:宁德晴川湾海域水母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演替均存在季节变化,春、夏、秋、冬该海域水母种数分别为7种、16种、9种和3种,丰度均值分别为(45.48±8.24)个/m^3、(50.26±12.13)个/m^3、(3.68±1.91)个/m^3和(0.18±0.07)个/m^3,首要优势种分别为印度感棒水母(Laodicea ind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耳状囊水母(Euphysa aurata),优势种类组成季节演替明显。春季和夏季水母的丰度与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呈极显著相关,在夏季其数量与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数量呈显著相关(p<0.05,R=0.363),秋季和冬季水母群落的丰度主要受盐度的影响。秋、冬季该海域盐度、温度均较低,水母的丰度也较低。根据宁德晴川湾核电站附近海域水母分布特征,以水母丰度50个/m^3为风险阈值考虑,夏季为潜在高风险季节,需重点关注距核电站冷源取水口5~20 km海域;其次是春季,重点关注距取水口2.5~5 km海域;秋季和冬季基本不会因水母而引起核电站冷源安全事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 浮游动物 群落特征 生态风险 宁德晴川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变化趋势及健康状况评价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颖 刘鹏霞 +1 位作者 周红宏 夏利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8892-8904,共13页
对近15年(2004—2018年)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海洋生物健康状况,并对陆源污染物排放与海洋生物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末相比,浮游植物种类... 对近15年(2004—2018年)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海洋生物健康状况,并对陆源污染物排放与海洋生物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末相比,浮游植物种类数有所减少,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种类数有所增加。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占比有所增加,2010年以来硅藻、甲藻群落结构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浮游动物以节肢动物为主,主要类群桡足类占比有所下降;底栖生物种类数明显升高。(2)生物多样性总体水平一般,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总体较低,第一优势种的优势度较高;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底栖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优势种渐趋单一。(3)海洋生物总体处于"不健康"状态,主要影响指标为浮游植物密度偏高,浮游动物密度偏低、生物量偏高,底栖动物密度偏高、生物量偏低。生态系统变化与陆源主要污染物排放、营养结构变化及水体富营养化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无机氮(DIN)、石油类入海通量与生物健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无机磷(DIP)与底栖生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P与浮游植物丰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与浮游植物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Si/N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海域严重富营养化面积比例与硅藻甲藻种类数比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海洋生物健康 趋势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核电厂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特征及潜在致灾生物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文斌 孙伟 +5 位作者 许歆 王洪波 郑碧琪 鲁超 李靖 穆景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2-43,共12页
为了了解某核电厂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筛选潜在威胁核电厂冷源安全的致灾生物,分析影响致灾生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进行了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秋季最高,春季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 为了了解某核电厂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筛选潜在威胁核电厂冷源安全的致灾生物,分析影响致灾生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进行了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秋季最高,春季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他季节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硅藻。浮游动物密度夏季最高,以桡足类为主,春、夏季优势种还包括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和薮枝螅水母(Obelia sp.)。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秋季最高,优势种主要为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均在夏季最为稳定,群落多样性水平和物种丰度较高,且分布较为均匀。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与悬浮物和磷酸盐的浓度正相关性最高。浮游动物的密度受温度和盐度的影响较大。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悬浮物和无机营养盐的浓度影响。本研究共筛选出17种威胁该核电厂冷源安全的潜在致灾生物。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海葵(Actiniaria species)和球型侧腕水母的风险等级较高,其分布主要受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后续工作中,该核电厂应根据潜在致灾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加强暴发机制研究、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并优化驱赶消杀技术和干扰体系,为核电厂冷源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潜在致灾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浙南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的初步实践
10
作者 刘亚林 孙国平 +2 位作者 马志凯 邱进坤 梁连松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5,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对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的动态预测。对浙南海域近5年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自动观测数据中的叶绿素a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机器学习,并对... 为进一步提高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对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的动态预测。对浙南海域近5年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自动观测数据中的叶绿素a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机器学习,并对2021年的叶绿素a值进行小时级别和日最大值预测,并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和机器学习后的预测结果较好,可以较好地预测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6和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LSTM神经网络 机器学习 赤潮预测 浙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沉积物油类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中硫单质干扰清除研究
11
作者 鲁超 刘炜 +7 位作者 马祖友 樊立静 兰旺荣 温冬 程宏 陈拥 李允 郇凤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3,156,共7页
广泛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的硫单质,由于易溶于正己烷,严重干扰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油类的检测结果。20 mL正己烷中溶解2 g福建近岸海域沉积物,可用0.1 g铜粉经0.5 g无水硫酸钠催化活化清除硫单质干扰,并且硫单质清除和油类萃取可同步实现。... 广泛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的硫单质,由于易溶于正己烷,严重干扰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油类的检测结果。20 mL正己烷中溶解2 g福建近岸海域沉积物,可用0.1 g铜粉经0.5 g无水硫酸钠催化活化清除硫单质干扰,并且硫单质清除和油类萃取可同步实现。该方法在油类加标量为100 mg/kg时的加标回收率为95.8%,相对标准偏差为2.9%,具有可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近岸海域 沉积物 油类 硫单质 铜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SY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以西印度洋重要鱼类种群为例
12
作者 葛春银 李增光 +4 位作者 万荣 吴子健 刘瀚丹 赵瑞 游鹏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4,共11页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有效的评估方法。传统评估方法因数据需求量大而受限,促使数据有限的评估方法迅速发展。其中,仅需捕捞数据的蒙特卡洛模拟捕捞量-最大可持续产量(Monte Carlo Catch-MSY,CMSY)模型应用广泛,但其参数设定可能影响...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有效的评估方法。传统评估方法因数据需求量大而受限,促使数据有限的评估方法迅速发展。其中,仅需捕捞数据的蒙特卡洛模拟捕捞量-最大可持续产量(Monte Carlo Catch-MSY,CMSY)模型应用广泛,但其参数设定可能影响结果可靠性。文章以西印度洋15种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为例,开展CMSY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并评估其资源状况。结果表明,不同鱼类种群对模型参数(Bend/k,相对生物量)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云鲥(Tenualosa ilisha)和剑鱼(Xiphias gladius)最为显著。除了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乳香鱼(Lactarius lactariu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外,大部分鱼类种群资源状况均处于捕捞型过度捕捞和资源型过度捕捞状态。与以往研究相比,中上层鱼类与中下层鱼类的CMSY模型结果基本一致;而金枪鱼类的评估结果则与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IOTC)基于数据充足方法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这表明CMSY模型在金枪鱼类资源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但对中上层小型鱼类和中下层鱼则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有限 CMSY 渔业资源评估 敏感性分析 西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九段沙湿地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赵丽侠 王腾 +7 位作者 何彦龙 何海生 季晓 颜帅帅 曹恋 张珮璇 姚炜民 周倩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0-979,共10页
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是微塑料迁移和积累的重要区域。基于2020-2023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及九段沙湿地的调查数据,分析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55~0.55个/... 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是微塑料迁移和积累的重要区域。基于2020-2023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及九段沙湿地的调查数据,分析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55~0.55个/m^(3),年际变化不显著,但微塑料尺寸趋于小型化(1~3 mm为主),形状以纤维状和线状为主,化学组成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丙烯(PP)占优(占比82%),与全球其他海域相似,反映了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及其降解过程。九段沙湿地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较低(0.002个/g),但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主干潮沟因水动力较强(流速>100 cm/s)微塑料丰度(0.001~0.002个/g)低于分支潮沟(0.002~0.004个/g),而植被覆盖区丰度(0.001个/g),显著低于无植被区(0.003个/g),表明潮汐动力和植被拦截共同调控微塑料的沉积。水动力观测显示,大潮期涨潮优势流(最大流速183 cm/s)可能将外海微塑料向湿地输送,而小潮期落潮主导时则促进微塑料向外海迁移。此外,长江口微塑料丰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水体0.255~27800个/m^(3),沉积物0.02~0.34个/g),可能与采样方法、季节水文变化及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有关。研究揭示了潮汐动力-植被-微塑料迁移的耦合机制,为河口湿地微塑料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微塑料 滨海湿地 迁移与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耀辉 刘守海 +4 位作者 何彦龙 秦玉涛 季晓 张昊飞 徐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65,共11页
为评估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文以鱼类浮游生物为指示生物,选择1986年、1999年、2007年和2016年4个年份的数据,选取鱼类浮游生物总种类数、底栖鱼种类数、水层鱼种类数、低耐污鱼种类数、高耐污鱼种类数百分比、杂食性鱼种类数... 为评估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文以鱼类浮游生物为指示生物,选择1986年、1999年、2007年和2016年4个年份的数据,选取鱼类浮游生物总种类数、底栖鱼种类数、水层鱼种类数、低耐污鱼种类数、高耐污鱼种类数百分比、杂食性鱼种类数百分比、虫食性鱼种类数百分比、肉食性鱼种类数百分比、鱼类取样个体数、天然杂交种种类数百分比等10个评价指标,采用1、3、5赋值法计算4个不同年份的河口生物完整性指数(Estuarine Biotic Integrity Index,EBI),并以此评价近30年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986年、1999年、2007年和2016年4个不同年份的EBI值分别是52、40、36、34,对应的EBI等级分别为"好"、"一般"、"一般-差"、"差"。通过分析EBI年际变化的结果,发现近30年来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现先下降,而后稳定在较低水平的趋势,说明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亟需及时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鱼类浮游生物 河口生物完整性指数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分析——以广东和广西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迪 黄华梅 +2 位作者 高晴 陈绵润 杨熙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被称为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营养物质循环以及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广泛的广东和广西作为研究区,研究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红线的...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被称为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营养物质循环以及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广泛的广东和广西作为研究区,研究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红线的容斥关系,进而进行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空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红线外的推荐优先保护区域。该文基于2019年卫星遥感影像、2020年和2021年现场调查和无人机遥感数据,获知广东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4481.39 hm^(2)(红树林11928.87 hm^(2),盐沼1258.00 hm^(2),海草床1294.52 hm^(2)),广西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1751.30 hm^(2)(红树林10171.70 hm^(2),盐沼1450.36 hm^(2),海草床129.24 hm^(2))。结果显示,广东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面积的62.13%、广西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面积的59.88%分布在海洋生态红线内。广东红树林、海草床的分布面积和受保护比例均大于广西,盐沼的分布面积和受保护比例均小于广西。广东3种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类型中,有38.16%的盐沼受到保护,85.41%的海草床被纳入保护范围,62.13%的红树林被纳入保护范围。广西3种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类型中,有52.99%的海草床受到保护,盐沼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受保护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9.58%和61.44%。研究指出榕木江湾到茅尾海沿岸、铁山港、雷州湾、柘林湾等区域可作为海洋生态红线外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推荐优先保护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红线 红树林 海草床 盐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005~2019年卫星遥感观测的南大洋印度洋扇区中部涡旋特征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等 程灵巧 +2 位作者 严晨冰 张春玲 胡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4-1066,共13页
在南大洋印度洋扇区中部海域,除了地形控制(凯尔盖朗高台),南极绕极流和厄加勒斯回流的汇合流进一步加强了下游的斜压剪切强度,导致涡旋能量显著增强,因此,对该海域涡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海域的涡旋特征以及地形与涡旋的分布关系。基于... 在南大洋印度洋扇区中部海域,除了地形控制(凯尔盖朗高台),南极绕极流和厄加勒斯回流的汇合流进一步加强了下游的斜压剪切强度,导致涡旋能量显著增强,因此,对该海域涡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海域的涡旋特征以及地形与涡旋的分布关系。基于2005~2019年卫星遥感数据,对该海域涡旋特征进行统计,并对涡旋产生地分布、跨锋面涡旋的移动状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Argo剖面数据,进一步剖析涡旋内部水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涡旋生命周期多在20d以内(64.25%),平均半径多在30~100 km(96.13%);平均半径与平均振幅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5);生命周期越大的涡旋平均传播距离也越大。2014年开始涡旋数量明显增加,主要由短寿命涡旋(<30 d)数量增加所贡献。反之,21世纪10年代后期年平均涡动能异常呈减小趋势。涡旋产生地随着寿命增长,逐渐从亚南极锋与南极绕极流南部边界之间的锋面区域向亚南极锋以北移动。跨锋面涡旋中,暖涡向高纬,冷涡向低纬移动,大部分具有携带水团移动的能力。由涡旋内部水文特征分析结果可知,不同极性的涡旋能够实现完全不同来源水团的远距离输送,对同一来源水团,气旋涡具有抬升作用,而反气旋涡具有压沉作用。该研究工作有助于提升对南大洋涡旋特征及变动的认识,为进一步的涡旋动力研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尔盖朗 海洋涡旋 统计特征 跨锋面涡旋 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的性腺发育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碧琪 鲁超 +4 位作者 刘炜 郭玉臣 黄文 程宏 林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140,共8页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是一种低值海参,本研究运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对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的性腺发育特征及其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性别比、生殖周期、精卵排放类型、繁殖季节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雌...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是一种低值海参,本研究运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对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的性腺发育特征及其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性别比、生殖周期、精卵排放类型、繁殖季节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雌、雄海地瓜的性腺发育均可划分为休止期(Ⅰ)、发育早期(Ⅱ)、增长期(Ⅲ)、成熟期(Ⅳ)、部分排放期(Ⅴ)和排空期(Ⅵ),雌、雄性腺发育程度基本同步。海地瓜性腺发育有明显的周年变化规律:大多数海地瓜在5月性成熟后开始陆续排放配子,配子排放过程中伴随着生殖管的自体破坏然后重生,即性腺开始新一轮发育,新的生殖细胞在11月开始生成并逐步发育直至翌年5月成熟。海地瓜性别比接近1∶1,生殖周期为1年,繁殖期为5-8月(夏季),属于多次排精卵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地瓜 性腺发育 周年变化 繁殖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营养物基准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超 凌佳楠 +4 位作者 闫振广 安立会 邓邦平 欧梦圆 郑欣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12-1422,共11页
制定氮磷营养物基准是预防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梳理了2010-2022年杭州湾历史监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筛选了杭州湾营养物基准关键指标,并综合运用频数分布法、压力-响应模型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统计分... 制定氮磷营养物基准是预防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梳理了2010-2022年杭州湾历史监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筛选了杭州湾营养物基准关键指标,并综合运用频数分布法、压力-响应模型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推导营养物基准值。结果表明:①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SPR)是制定杭州湾营养物基准的关键营养物指标,其浓度变化直接影响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hla和DO则是关键生物学指标,可用于评价水体健康程度。②由于频数分布法和压力-响应模型法的适用性不同,两种方法推导出的杭州湾营养物基准值存在较大差异,由压力响应模型法得出的营养物基准值比频数分布法高。③根据杭州湾目前的水质状况和富营养化水平,本研究提出杭州湾DIN、SPR的基准值分别为0.732和0.033 mg/L。研究显示,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推导出的营养物基准值更符合水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为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及营养物标准修订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富营养化 营养物基准 频数分布法 压力-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在中国的40年:认知演变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9
19
作者 江灿 贾俊鹤 +4 位作者 杨颖 盛蓉 任璘婧 纪焕红 叶属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44-8956,共13页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进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互花米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态效应的双重性,人们对其认知也存在历史演变性。概述了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系统中的...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进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互花米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态效应的双重性,人们对其认知也存在历史演变性。概述了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系统中的正负生态效应及对互花米草近40年入侵历史认知的演变,总结了目前互花米草的治理现状与困境,并从政策、管理、工程等角度提出了互花米草的治理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引入对我国滨海湿地具有保滩促淤、抗风消浪、固碳等正生态效应,也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等造成负生态效应;(2)结合互花米草引入历史和各时期的研究,人们对互花米草认知经历了全面挖掘生态经济价值阶段(1979—2003年)、正负生态效的认知分化阶段(2003—2018年)及在滨海湿地保护、生物安全等视角下认知的更新阶段(2018年—至今)的转换;(3)鉴于互花米草的正负生态效应和总体体量,目前其防控工作尚存在重大困难,建议应以自然规律和生态文明为指导,多学科、多角度的进行因地制宜、分区管理。研究结果旨在为我国互花米草的研究、防治与管理提供借鉴,达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目标,形成海陆统筹的生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认知演变 正负生态效应 治理对策 互花米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亲潮交汇区涡旋演变调控作用下的叶绿素三维特征
20
作者 闯子维 苏涵 +2 位作者 张春玲 邵煜 胡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51,共15页
黑潮-亲潮交汇区普遍存在的涡旋运动,可通过物质输运和再分配调控叶绿素浓度的时空演变,进而影响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和叶绿素再分析数据,利用流矢量、归一化复合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涡旋的各个演变阶段、不... 黑潮-亲潮交汇区普遍存在的涡旋运动,可通过物质输运和再分配调控叶绿素浓度的时空演变,进而影响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和叶绿素再分析数据,利用流矢量、归一化复合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涡旋的各个演变阶段、不同水平尺度范围内,对应的叶绿素浓度三维结构,分析探讨黑潮-亲潮交汇区涡旋运动对叶绿素浓度时空演变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冷涡区(300 m以浅,3倍半径范围)的叶绿素浓度高值区,自下而上,逐渐扩展至涡心西北方向,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叶绿素浓度先增后减。随着气旋涡的演变,各水层叶绿素浓度高值由外向内,逐渐向涡心扩展,而平均半径内的叶绿素浓度输运总量在其稳定期达到最高。暖涡影响范围内的叶绿素浓度总体比冷涡区稍高,其垂向大致呈递减趋势,由上而下,叶绿素浓度低值大致由涡心东南向西北扩展,且随着反气旋涡的演变,叶绿素浓度高值逐渐向涡旋边缘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叶绿素 三维结构 演变特征 黑潮-亲潮交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