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与磷消耗问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冉祥滨 韦钦胜 于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5-89,共15页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已有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整合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问题较过去更为突出,且可能引发潜在“磷消耗”问题,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意义上的磷限制要强,并进而产生深远的生态环境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的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河流流域-近海环境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控制近海营养盐浓度、形态、分布和结构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量化近海氮与磷的滞留机制与效率,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营养盐结构失衡和磷消耗的耦合关系及其生态效应等,最终制定中国入海河流与近海氮磷协同控制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环境变化 关键过程 营养盐结构失衡 磷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CO_(2)浓度升高对海洋有毒微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宫于琛 屈佩 +2 位作者 刘瑞娟 陈洪举 庞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近年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近海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使得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范围及危害不断扩大,其中有毒微藻藻华也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渐受到关注。18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有毒藻华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有... 近年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近海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使得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范围及危害不断扩大,其中有毒微藻藻华也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渐受到关注。18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有毒藻华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有毒藻华暴发的潜力和危害性也可能增加,环境二氧化碳(CO_(2))就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到2019年为止,环境CO_(2)浓度已达到工业化(1750年)前的148%,对有毒藻华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O_(2)浓度的升高能够缓解微藻的碳限制,促进产毒藻类的固碳和生长;同时,CO_(2)溶于海水使得海水pH降低,也有可能对某些有毒藻华微藻的生长产生影响。CO_(2)浓度升高还会影响有毒微藻藻毒素的合成,提高产毒效率或促使毒素由低毒性组分转化为高毒性。本文综述了环境CO_(2)浓度升高对有毒藻华微藻生长和产毒等的研究进展,探讨了CO_(2)升高背景下有毒藻华暴发的潜力及危害性,以期为深入研究全球变化对有毒藻华的影响提供参考,并为有毒藻华监测预警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气候变化 有毒藻华 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以温州市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郝林华 何帅 +2 位作者 陈尚 赵东波 胡灯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264-4278,共15页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可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4组服务,调节服务是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现行国家标准《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GB/T 28058-2011)中调节服务价值已有相应评估指标和方法,但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评估体...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可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4组服务,调节服务是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现行国家标准《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GB/T 28058-2011)中调节服务价值已有相应评估指标和方法,但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并不统一。为了更好地接轨陆地生态系统评估体系和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先对调节服务价值的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之后以温州海域为例开展应用验证,并与国标方法评估的结果进行比对。选择固碳、气候调节和废弃物处理3项指标,分别采用替代市场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对2013—2017年5年间温州海域生态系统提供的调节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初步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评估指标和方法,2013—2017年温州海域调节服务价值变化范围为(63.59—86.25)亿元;其中,以废弃物处理提供的服务价值占主导地位(56.53%—76.64%),其次是气候调节服务提供的价值(23.33%—43.45%),二者合计占调节服务价值的99.9%以上。可见,温州海域调节服务价值的贡献主要来自废弃物处理和气候调节服务提供的价值。温州海域面积8649 km^2,2013—2017年其调节服务价值平均分布密度范围为(73.52—99.72)万元/km^2。此外,温州海域提供的调节服务价值相当于同年温州市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的7.34%—11.88%,相当于同年温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1.26%—2.00%,对温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度为17%—27%,由此表明温州海域调节服务价值对温州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温州海域调节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从近岸向外海明显降低趋势。采用新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能大幅度提高调节服务的价值(是旧方法评估价值的6—9倍),从而使温州市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得到大幅提升。本研究对温州市海洋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的评估,反映出近年来温州市海洋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同时表明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效益,也可为温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部门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调节服务价值 评估方法 应用 温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河流营养盐的向海输送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7
4
作者 孙策策 刘军 +4 位作者 张爱军 李梦露 吴文涛 臧家业 冉祥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92,共15页
对2017年枯水期、2019年丰水期、2020年丰水期和2021年丰水期环渤海24条主要入海河流溶解态无机营养盐向海输送的浓度、比值和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河流溶解无机氮(DIN)浓度在世界河流中处于较高水平,硝酸盐(NO_(3)^(-))为DI... 对2017年枯水期、2019年丰水期、2020年丰水期和2021年丰水期环渤海24条主要入海河流溶解态无机营养盐向海输送的浓度、比值和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河流溶解无机氮(DIN)浓度在世界河流中处于较高水平,硝酸盐(NO_(3)^(-))为DIN的主要赋存形态,溶解硅(DSi)和溶解无机磷(DIP)浓度较低.环渤海河流每年向渤海输送约0.61Gmol氨盐(NH_(4)^(+))、0.24Gmol亚硝酸盐(NO_(2)^(-))、4.85Gmol NO_(3)^(-)、0.02Gmol DIP和3.27Gmol DSi.环渤海小河流在环渤海河流营养盐的向海输送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尤其是DIP的输送可以占入海河流总通量的80%以上;小河流单位流域面积DIN、DIP和DSi输送通量均高于黄河.与世界河流相比,环渤海河流向海输送的营养盐比例失衡,具有高氮磷比、高硅磷比和低硅氮比的特点,磷限制显著.环渤海河流营养盐向海输送和结构失衡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渤海的初级生产和生态环境演变,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河流 营养盐 营养盐结构 通量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对入流水和海冰变化的响应
5
作者 张武昌 王超锋 +2 位作者 徐志强 袁超 赵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9-354,共16页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着入流水流量的增加,外来浮游生物种类的分布区域向北扩展,促进了浮游生物跨洋输送。由于大西洋入流水流量较大,海盆区域太平洋种类和大西洋种类之间的分界线有向美亚海盆移动的倾向。海冰覆盖面积和厚度减少使得冰藻水华重要性下降,海区由底栖食物链为主转化为浮游食物链为主,造成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变小,光合作用中脂肪/蛋白质比例、脂肪酸组成产物变化,并影响食物链结构和传递、有机物沉降,使水体原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加;海冰变化引起的光环境变化会导致浮游动物的分布深度和昼夜垂直迁移幅度增加。泛北冰洋海区的浮游生物组成和食物网结构逐渐北方化,其中太平洋扇区正在太平洋化,大西洋扇区正在大西洋化。若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北方浮游生态系统逐步侵占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变化在不同的海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长期策略性的观测是必要的。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正对北极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监测,以强化泛北冰洋海区浮游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其中太平洋和大西洋入流水的路径是重点监测区域之一,在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美亚海盆区进行长期持久的船基调查有助于趋势性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北冰洋海区 浮游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太平洋入流水 大西洋入流水 海冰 北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漂浮型”浒苔微观繁殖体
6
作者 张宝堂 肖洁 +6 位作者 马晓君 缪晓翔 李梅 范士亮 臧宇 张学雷 王宗灵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9,共12页
浒苔绿潮是我国南黄海海域最严重的生态灾害。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时空分布、种群动态,是黄海浒苔绿潮业务化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培养法实验周期长、检测效率低,无法满足快速监测预警的要求。本文利用297 bp的漂浮浒苔特异性DNA片... 浒苔绿潮是我国南黄海海域最严重的生态灾害。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时空分布、种群动态,是黄海浒苔绿潮业务化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培养法实验周期长、检测效率低,无法满足快速监测预警的要求。本文利用297 bp的漂浮浒苔特异性DNA片段,研发了浒苔微观繁殖体的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技术,并以人工释放的浒苔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浒苔配子细胞中目标基因片段的拷贝数(240 copies/cell)。利用qPCR法对2023年4月苏北浅滩海域水样进行检测,并与传统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暴发前期,苏北浅滩水体中浒苔微观繁殖体丰度为2.1×10^(7) copies/L(约87602 cells/L,qPCR)和6.5株/L(传统培养法),且呈现近岸(靠近筏架区)高、离岸低的趋势。两种方法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检出效率和揭示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qPCR法灵敏、高效,可用于黄海浒苔绿潮业务化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繁殖体 荧光定量PCR 绿潮 浒苔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东南太平洋表层沉积物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
7
作者 王欢 黄牧 +4 位作者 于淼 石学法 徐勤增 陈颢 何培青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1-664,共14页
深海表层沉积环境中的微生物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研究仍有限。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热带东南太平洋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深海表层沉积环境中的微生物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研究仍有限。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热带东南太平洋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核微生物优势类群主要包括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37.16%)、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13.40%)、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13.50%)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11.41%)等,是氨氧化、硫氧化等有氧过程的重要成员,其中,Thaumarchaeota的氨氧化过程可能介导了锰(Mn)的氧化,Magnetospiraceae科未定义属可能参与了铁(Fe)的还原。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REY(总稀土)、TFe_(2)O_(3)(总氧化铁)、MnO(氧化锰)和Co(钴元素)的质量分数显著影响了表层沉积物中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Thaumarchaeota(OTU水平);在4种环境因子质量分数高的群落,其微生物组成与环境变量的关联性也强。系统进化结果显示,Thaumarchaeota形成不同的系统进化分支,与底质性质和化学元素含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了解深海生态系统的功能及海底成矿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南太平洋 表层沉积物 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对长江氮磷输出的贡献及其河口环境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孙策策 吴文涛 +1 位作者 刘军 臧家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6,共12页
本研究利用集成式环境评估模式—营养盐模型(IMAGE-GNM),计算了2003—2018年长江流经主要省份淡水养殖引起的总氮(TN)和总磷(TP)年排放量。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淡水养殖产生的TN和TP释放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由湖北、湖南和江西省组成的... 本研究利用集成式环境评估模式—营养盐模型(IMAGE-GNM),计算了2003—2018年长江流经主要省份淡水养殖引起的总氮(TN)和总磷(TP)年排放量。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淡水养殖产生的TN和TP释放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由湖北、湖南和江西省组成的中游占淡水养殖TN和TP总排放量的60%以上;2003—2018年长江流经的主要省份淡水养殖的TN和TP负荷均呈增长趋势,且TP的增长幅度略高于TN;长江流域淡水养殖TN和TP的年排放量分别占2010年长江N、P输送量的7.93%和13.65%,是长江水体N、P营养盐重要的来源;淡水养殖污染的N/P介于6.35~12.53之间(质量比),也对长江水体N/P失衡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本研究估算与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相关估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江流域养殖污染的现状;随着淡水养殖过程中N、P释放通量的增加,河流—河口富营养化的程度可能会加剧,值得进一步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淡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木质素分解产物酚类化合物
9
作者 杨建勃 陈军辉 +4 位作者 何秀平 王九明 辛明 孙霞 王保栋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8-562,共15页
木质素分解产物酚类化合物是指示海洋环境中陆源有机碳来源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因此,开发检测海洋沉积物中木质素分解产物酚类化合物的简便方法,对研究海洋有机碳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固相萃取(SPE)和超高... 木质素分解产物酚类化合物是指示海洋环境中陆源有机碳来源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因此,开发检测海洋沉积物中木质素分解产物酚类化合物的简便方法,对研究海洋有机碳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固相萃取(SPE)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HPLC-TOF/MS),建立了一种同步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木质素分解产物酚类化合物(11种)的方法。首先对海洋沉积物样品进行氧化铜氧化碱分解和SPE净化处理,再采用填料粒径为1.8μm的反相C18柱进行分离,电喷雾TOF/MS全扫描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木质素的11种主要分解产物酚类化合物在20min内分离良好;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9.0%),在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89,加标回收率在86.8%~93.2%之间。应用该方法对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木质素分解产物酚类化合物进行测定,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1种目标化合物的检出率均为100%;相关诊断比值:肉桂基酚系列单体总量与香草基酚系列单体总量的比值C/V在0.18~0.81之间,均值为0.38;丁香基酚系列单体总量与香草基酚系列单体总量的比值S/V在0.18~0.45之间,均值为0.26;对羟基酚系列单体中酮的量与对羟基酚系列单体总量的比值PON/P在0.01~0.07之间,均值为0.03;P系列单体总量与V和S系列单体总量之和的比值P/(V+S)在0.55~3.77之间,均值为1.44;V系列中酸类单体与醛类单体的比值(Ad/Al)v在0.12~1.07之间,均值为0.49;S系列单体中酸类单体与醛类单体的比值(Ad/Al)_(s)在0.15~1.26之间,均值为1.02。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木质素主要来源于被子植物草本组织,并且具有中等或偏高程度的降解,但仍有少量新鲜植物有机质。本研究也表明UHPLC-TOF/MS是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木质素分解产物酚类化合物的高效方法,能对沉积物中木质素含量和有机质来源进行有效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法 木质素 酚类化合物 有机碳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印度洋甲藻门角藻属一新种
10
作者 李艳 孙萍 李瑞香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0-834,共5页
记述了海洋甲藻门角藻属一新种,命名为尖头角藻Tripos acuticephalotum sp.nov.。标本于2022年1月1日采自西印度洋海域的站位(63°E,2°S)。新种尖头角藻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大型,背腹扁平,似叶片;总长348μm,上壳远大于下壳;上... 记述了海洋甲藻门角藻属一新种,命名为尖头角藻Tripos acuticephalotum sp.nov.。标本于2022年1月1日采自西印度洋海域的站位(63°E,2°S)。新种尖头角藻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大型,背腹扁平,似叶片;总长348μm,上壳远大于下壳;上壳呈尖叶状,横沟以上约1/3处最宽,达112μm;顶端钝突,钝突处两侧边缘不光滑,呈锯齿状;下壳短,底边斜直;两个底角较粗壮,左底角略长于右底角;横沟平直或向左下方略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藻属 分类鉴定 新种 尖头角藻 西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东山湾几种产胶红藻的DNA条形码记录
11
作者 刘晨临 李艳 +1 位作者 王晓 孙萍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8-577,共10页
杉菜目红藻中沙菜产卡拉胶,江蓠和龙须菜产琼胶,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对易曲沙菜(Hypnea flexicaulis)、真江蓠(Gracilaria vermiculophylla)和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等几株福建东山湾杉菜目红藻进行了形态描述和... 杉菜目红藻中沙菜产卡拉胶,江蓠和龙须菜产琼胶,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对易曲沙菜(Hypnea flexicaulis)、真江蓠(Gracilaria vermiculophylla)和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等几株福建东山湾杉菜目红藻进行了形态描述和DNA条形码分析,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大亚基(rbc L)基因比对结果。基于COI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形态上有区别的东山湾易曲沙菜存在3种不同单倍型,其中2种单倍型之前未被报道过,第三种与中国台湾、韩国济州岛的样品为共享单倍型。东山湾的真江蓠样品,在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真江蓠COI基因的单倍型中,属于末支单倍型,其进化时间较晚。龙须菜样品与北方栽培种序列一致。本文初步揭示了东山湾具有丰富的产胶经济红藻资源,其中卡拉胶原料藻沙菜的生物多样性较高,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山湾 杉菜目 沙菜 COI基因 RBCL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海湾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1
12
作者 公金文 陈发荣 +4 位作者 郑立 曹为 李倩 韩彬 刘新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为了解广东汕尾红海湾海域的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于2017-02-16—28在研究区域内采集24个站位表层海水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技术(ICP-Ms)和原子荧光光度计(AFS)测定海水中重金属元素(Cd、Pb、As、Cr、Cu、Hg和Zn)的含量... 为了解广东汕尾红海湾海域的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于2017-02-16—28在研究区域内采集24个站位表层海水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技术(ICP-Ms)和原子荧光光度计(AFS)测定海水中重金属元素(Cd、Pb、As、Cr、Cu、Hg和Zn)的含量。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ERI)评价海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重金属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海域海水中的Cr、Cu、Zn、As、Cd、Hg和Pb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38、1.99、11.62、1.88、0.123、0.037和1.03μg·L^(-1),部分站点Pb高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值(超标率为45.83%),其余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②该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Cd、Hg和Pb,三者之中Hg的单元素生态风险指数最高。不同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范围为37.40~53.05,整体潜在风险程度较低。③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海湾海域Cd和Pb主要来源于船舶涂料及其燃料尾气,Zn和Hg来源于水产养殖及种植业活动,Cu、Cr和As可能与沿岸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等有关。④海水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悬浮颗粒物(SPM)与pH对该海域重金属元素质量浓度与分布的影响较为突出。⑤与其他5个国内相似近海海域重金属污染情况的对比表明红海湾海域暂不存在较大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但应控制区域内的生产、生活污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海湾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昂 公金文 +2 位作者 韩彬 赵军 郑立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7,共9页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会在"全球蒸馏"效应(即"蚱蜢跳"效应)的作用下,从低纬度地区转移到高纬度地区,且有科学家在极区检测到PAHs的存在。本研究采用GC-MS技术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20...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会在"全球蒸馏"效应(即"蚱蜢跳"效应)的作用下,从低纬度地区转移到高纬度地区,且有科学家在极区检测到PAHs的存在。本研究采用GC-MS技术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20个站点表层土壤中16种PAHs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菲尔德斯半岛表层土壤中PAHs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20个站点中∑16PAHs含量范围为2.37~27.31 ng·g^(-1)(dw),平均含量为9.82 ng·g^(-1)(dw)。2环和3环PAHs是此研究区域的主要PAHs。源解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和石油燃烧源,且一定程度上受到大气远距离传输的影响。风险评估表明,研究区域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但潜在的环境毒性不能被忽视。因此,研究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表层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源解析及风险评价,可以为该区域及南极其他地区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多环芳烃 源解析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铜绿假单胞菌南极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谱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红丽 杨佳夷 +4 位作者 郑立 黄杨竹 石悦炜 徐麓凯 金黎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8-112,共5页
该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南极团结湖沉积物中分离、纯化南极微生物,采用双层平板法和琼脂扩散法从中筛选铜绿假单胞菌的拮抗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抑菌谱。结果表明,共... 该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南极团结湖沉积物中分离、纯化南极微生物,采用双层平板法和琼脂扩散法从中筛选铜绿假单胞菌的拮抗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抑菌谱。结果表明,共分离纯化出64株南极微生物,8株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NO.TJ31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22.3±0.7)mm,经鉴定,其为弗氏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frigidaeris),菌株NO.TJ3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副溶血弧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广的抑菌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团结湖沉积物 铜绿假单胞菌 拮抗菌株 分离 筛选 鉴定 抑菌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山东沿岸大型绿藻微观繁殖体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缪晓翔 肖洁 +4 位作者 王宗灵 李艳 刘萍 姜美洁 张学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23,共9页
为研究暴发浒苔绿潮的黄海近岸水体中大型绿藻微观繁殖体时空分布和种群演替,以及绿潮对海域繁殖体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在江苏-山东沿岸设置4个站位,开展周年取样调查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和分子检测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6种大型绿藻:缘... 为研究暴发浒苔绿潮的黄海近岸水体中大型绿藻微观繁殖体时空分布和种群演替,以及绿潮对海域繁殖体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在江苏-山东沿岸设置4个站位,开展周年取样调查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和分子检测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6种大型绿藻:缘管浒苔(Ulva linza)、浒苔(U. prolifera)、扁浒苔(U. compressa)、孔石莼(U. pertusa)、未命名种(Ulva sp.)和盘苔(Blidingia sp.)。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各站位微观繁殖体丰度和种类组成具有明显时空变化特征,苏北浅滩与青岛近岸周年绿藻微观繁殖体丰度明显高于连云港燕尾港和日照岚山港站位;各站位丰度呈双峰型波动,春季到初夏达最高,秋季为次高峰,其他季节丰度较低。群落结构组成研究表明,苏北浅滩周年存在较高丰度的浒苔微观繁殖体(平均为77株/L),其中造成黄海大规模绿潮的"漂浮生态型"浒苔占绝对优势,年均占浒苔微观繁殖体总数的75.7%;青岛近岸微观繁殖体种类组成波动显著,在夏季大规模浒苔绿潮到达时,优势种从缘管浒苔转变成浒苔,其中,"漂浮生态型"浒苔微观繁殖体数量急剧上升,并在绿潮消退时快速消失。对比研究显示,苏北浅滩海域是浒苔微观繁殖体"栖息地",对维持浒苔种群、造成绿潮连年暴发具有重要作用;青岛近岸微观繁殖体群落受到大规模漂浮浒苔的季节性扰动,其组成结构在绿潮暴发期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绿潮 微观繁殖体 类群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海水中软骨藻酸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九明 陈军辉 +3 位作者 杨建勃 何秀平 王愉宁 王保栋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9-895,共7页
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是一种由海洋硅藻产生的生物毒素,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近海水环境中的DA严重威胁海洋渔业生物和人类健康,因此对近海水环境中的DA进行有效监测至关重要。该文基于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SPE-LC-MS... 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是一种由海洋硅藻产生的生物毒素,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近海水环境中的DA严重威胁海洋渔业生物和人类健康,因此对近海水环境中的DA进行有效监测至关重要。该文基于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SPE-LC-MS/MS),建立了适用于海水中痕量、超痕量DA的检测方法。针对近海水生环境中DA浓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采用在线SPE-LC-MS/MS检测模式,可减少前处理过程,提高样品的分析效率。离线SPE结合在线SPE-LC-MS/MS可实现大洋和极地海水中含量更低的DA的检测。通过对在线固相萃取条件和液相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海水样品经过滤和酸化简单处理后直接进样0.6 mL进行在线SPE-LC-MS/MS检测,DA在10.0~500.0 n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992),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4.0和10.0 ng/L,并且具有较好的方法回收率(≥81.0%)和精密度(RSD≤4.2%),表明方法可用于近海海水中痕量DA的检测。通过对离线固相萃取柱的选择和酸化条件的优化,80.0 mL海水样品经离线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后,进行在线SPE-LC-MS/MS检测,DA在0.3~50.0 n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回收率(≥69.2%)和精密度(RSD≤4.4%)较好,LOD和LOQ分别为0.1和0.3 ng/L,说明方法的灵敏度较直接进样法大幅提升,实现了海水中超痕量DA的准确测定。这两种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样品用量小,灵敏度高,可满足近海养殖区及远岸海水中DA监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固相萃取 软骨藻酸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印度洋冬季印尼贯穿流影响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琦 孙萍 +2 位作者 辛明 张学雷 李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2-746,共15页
东印度洋受到印尼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等多个大洋流系影响,是太平洋水在低纬度进入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是金枪鱼的重要渔场之一。为了解上述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0年1~... 东印度洋受到印尼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等多个大洋流系影响,是太平洋水在低纬度进入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是金枪鱼的重要渔场之一。为了解上述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0年1~2月在该海域采集到的浮游植物样品及同步的环境数据,对其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细胞丰度、优势类群等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与赤道东印度洋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57属268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硅藻38属129种,甲藻17属136种,金藻1属2种,蓝藻1属1种;生态类型以热带大洋性种类、大洋暖水种和热带近岸种为主,浮游植物区系属于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细胞丰度介于1.28×10^(3)~7.84×10^(4) cells/m^(3)之间,平均值为1.55×10^(4) cells/m^(3)。优势种中硅藻占绝大多数,分别为短叉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地中海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editerraneus)、丛毛辐杆藻(Bacteriastrum comosum)、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甲藻仅有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 noctiluca)1种,蓝藻门中的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p.)亦占有显著的优势地位。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总细胞丰度和角毛藻集群与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DIP)和溶解硅(dissolved silicate,DSi)呈正相关,研究海区未出现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绝对性限制,仅有3%和6%站位分别受到氮和磷相对性限制作用。这可能与印尼贯穿流对研究海域营养盐的持续补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印度洋 印尼贯穿流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氮磷比与酸化共同作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郝爽 刘丽君 +2 位作者 陈军辉 何秀平 连子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实验室构建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酸化海水环境,培养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产毒藻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采用藻细胞计数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 通过实验室构建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酸化海水环境,培养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产毒藻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采用藻细胞计数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酸化海水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氮磷营养盐吸收、产毒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酸化环境对A.minutum的生长、PST的胞内累积和胞外释放有促进作用,且胞外培养液中PST含量增加的程度更高;同时,酸化海水促进胞内毒性较低的N-H类膝沟藻毒素(GTX2和GTX3)被氧化成毒性较高的N-OH类膝沟藻毒素(GTX1和GTX4),导致A.minutum的细胞毒性和培养液毒性增加。而海水中氮磷比的进一步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细胞毒素含量和毒性的增加,但并未促进其生长,且降低了藻细胞内的磷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比 酸化环境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傅明珠 孙萍 +3 位作者 李艳 蒲新明 袁超 张学雷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4-316,共13页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科学研究价值。根据2017年5月中旬—2017年6月上旬对永乐龙洞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和资料,对龙洞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海域水采和网...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科学研究价值。根据2017年5月中旬—2017年6月上旬对永乐龙洞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和资料,对龙洞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海域水采和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66种,生态类型以广温广布型类群和热带暖水性类群为主,物种数和细胞丰度以硅藻(10^3种)和甲藻(57种)占主导,其它包括金藻(2种)、绿藻(2种)和蓝藻(2种)。永乐龙洞内浮游植物有63种,细胞丰度平均值为3.02×10^3个·L^-1,主要优势种为菱形藻(Nitzschia spp.)、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舟形藻(Navicula sp.)等,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2.02和0.76;洞外深海区浮游植物有130种,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89×10^3个·L^-1,主要优势种为菱形藻(Nitzschia spp.)、角毛藻(Chaetoceros sp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等,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3.13和0.87。浮游植物主要分布于光照条件较好的上层水体,细胞丰度高值对应于叶绿素a次表层最大值所在水层。Jaccard相似性指数表明永乐龙洞内与洞外深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差异,主要体现在永乐龙洞内浮游植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洞外深海区的。洞内外海水的有限连通性可能是永乐龙洞内外浮游植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沙永乐龙洞 西沙群岛 浮游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深海热液区贻贝足丝结构和性能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林青 曹为 +2 位作者 蒋凤华 李景喜 孙承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4-374,共11页
贻贝营半固着生活,依靠足丝将自己牢固地黏附在底物上。足丝的结构和性能对贻贝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为研究热液区极端环境下深海贻贝足丝的结构和性能,采集了印度洋龙旂深海热液区的贻贝(Bathymodiolus marisindicus)足丝,对其力... 贻贝营半固着生活,依靠足丝将自己牢固地黏附在底物上。足丝的结构和性能对贻贝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为研究热液区极端环境下深海贻贝足丝的结构和性能,采集了印度洋龙旂深海热液区的贻贝(Bathymodiolus marisindicus)足丝,对其力学特性、结构特征和组分进行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发现与近海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相比,B.marisindicus足丝的力学性能表现为模量小、弹性小、弹性缓冲较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分析显示深海热液区贻贝足丝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官能团特征显示足丝蛋白含大量的β折叠结构,足丝近端和远端的二级结构梯度较小。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结果显示热液区贻贝足丝表面光滑,内部结构呈纤维状整齐排列。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深海热液区贻贝足丝中甘氨酸、脯氨酸含量高于近海贻贝足丝,这可能会增加足丝蛋白中三螺旋结构的稳定性,使足丝在热液环境中保持性能稳定。热液区深海贻贝足丝独特的力学性能、结构特征和组分特征为研究热液区贻贝的环境适应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区贻贝 足丝 力学性能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FT-IR) 扫描电镜 氨基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