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专刊寄语
1
作者 蔡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607,共1页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不断努力,随着国际社会对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全球和区域海洋治理成为各国共同的关切。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紧跟时代...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不断努力,随着国际社会对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全球和区域海洋治理成为各国共同的关切。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矢志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创性工作 生态环境 海洋环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建设 全球环境治理 系统治理 大国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河口生态修复与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2
作者 蔡灵 黄雨欣 +2 位作者 戴娟娟 杨明 欧阳玉蓉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河口区生态修复与评估的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通过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入海河口区的生态修复及其效果评估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国内外河口生态修复与评估...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河口区生态修复与评估的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通过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入海河口区的生态修复及其效果评估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国内外河口生态修复与评估文献发表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外文文献的发文数量显著高于中文文献。河口生态修复与评估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学科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海洋学和生态学等。当前河口生态修复与评估研究领域中,国外热点研究主要包括气候改变等干扰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氮磷时空动态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等生态系统服务的恢复、恢复能力和恢复的管理方法等;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海洋生态修复政策、围填海管控、海陆统筹修复效果考核评估的方法和海岸带整治修复效果的评估等。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综合分析表明,我国应加强基于陆海统筹的入海河口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入海河口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工程的绩效评估和评估后的适应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生态修复 海岸带生态修复 VOSviewer 效果评估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区域层面的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被引量:5
3
作者 赖敏 欧阳玉蓉 +3 位作者 吴耀建 戴娟娟 方婧 傅世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965-6975,共11页
海洋生态修复是遏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途径,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估是全面检验海洋生态修复质量、厘清修复目标与行动差距的关键手段。当前,我国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已有研究尚欠缺从多要素、多工程类型融合、多维价值角度进行... 海洋生态修复是遏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途径,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估是全面检验海洋生态修复质量、厘清修复目标与行动差距的关键手段。当前,我国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已有研究尚欠缺从多要素、多工程类型融合、多维价值角度进行的累积效益分析和对“目标⁃成本⁃效益”三者的协同策略探讨,故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的技术特点、实施进展和政策需求,在对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效益概念及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构架,研究提出了面向市(县)级层面的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估方法、分级标准。生态效益类指标包括海水水质变化率、岸线生态化率、渔业资源量变化率和生态系统恢复指数,用于衡量海洋生态修复对海洋生态系统状况、区域生存发展条件的改善作用;经济效益指标主要有经济投入产出比,用于衡量海洋生态修复所带来的有效经济成果;社会效益指标包括社会公众参与度、生态效果满意度、居民收入影响程度和生产生活影响程度,用于衡量公众对海洋生态修复的认同感和海洋生态修复对社会公平的维护情况。该评估指标体系能为管理部门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多目标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为海洋生态修复的效益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修复 综合效益 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廊道研究进展:概念、方法与展望
4
作者 杜建国 陈琳 +5 位作者 胡文佳 蔡锋 周秋麟 丁丽可 郑新庆 陈彬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态廊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陆地生态廊道,有关海洋生态廊道的理论和实践均较少。我国对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才进入起步阶段,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必须...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态廊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陆地生态廊道,有关海洋生态廊道的理论和实践均较少。我国对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才进入起步阶段,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必须加强的领域。本文对生态廊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生态廊道的概念与演变,阐述了海洋生态廊道的定义和内涵。结合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系统分析了1995—2023年国内外海洋生态廊道领域发表的文献,梳理了近30年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收集了代表性的海洋生态廊道研究案例,凝练归纳出了通用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法,即首先选择目标物种并分析生活史等数据,其次编制并论证海洋生态廊道识别具体方案,然后进行相关补充调查与调研,最后对海洋生态廊道进行空间边界识别和绘制。在此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法包括包络边界法、最低成本路径法与水文-生态耦合模型法等。本文还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建议:一是加强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尺度不同生物类群连通性维持机制研究,为生态廊道的识别与构建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二是基于多学科交叉建立可覆盖多种海洋物种应对全球变化的生态廊道时空识别技术;三是探索适用的管理模式与管控方法,强化对生态廊道的保护修复与监测预警;四是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框架,研发国际通用的技术指南,以期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廊道 连通性 生态系统完整性 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ospace模型的七连屿多元生境海洋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和功能分析
5
作者 王昊宇 张新艳 +4 位作者 陈炜霖 李元超 邱书婷 陈琳 杜建国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3-445,共13页
[目的]西沙群岛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和开放海域等生境,研究物质和能量在这些不同生境之间的分布特征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构建西沙群岛七连屿海域的Ecopath和Ecospace模型,分析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 [目的]西沙群岛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和开放海域等生境,研究物质和能量在这些不同生境之间的分布特征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构建西沙群岛七连屿海域的Ecopath和Ecospace模型,分析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特点,并研究功能群在该海域不同生境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七连屿生态系统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为1.00(浮游植物、海草、藻类)~3.76(软骨鱼类),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和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分别为2.47和13.91,系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31和0.24,反映出当前七连屿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单位面积总生物量最高的生境为海草床(228.89 t/km^(2)),其次为珊瑚礁(213.32 t/km^(2)),最低的为开放海域(96.74 t/km^(2));而平均营养级则相反,最高的为开放海域(2.50),其次为珊瑚礁(2.43),最低的为海草床(2.18).珊瑚礁、海草床和开放海域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64,2.48和2.40,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0,2.35和2.30,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0.75和0.73.[结论]西沙群岛七连屿海域的珊瑚礁表现出最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海草床则在支持生态功能和生物量方面表现突出;开放海域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最低,但其较高的营养级表明该生境依然能支持顶级捕食者和复杂的营养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 海草床 Ecospace模型 海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生物群落的连通性初探
6
作者 陈涛 李征 +3 位作者 路吉坤 伏光辉 张硕 高世科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群落开展综合调查。结果显示,4种生境的物种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有一些重要物种能够同时存在于多种生境,也有些特有物种仅存在于一种生境。ARA中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远高于其他生境,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体长在ARA、NCA和OCA均显著大于NA的(P<0.05),这一差异与饵料生物分布密切相关。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体长分布差异表明,物种洄游行为在生物分布和生境连通中发挥重要作用。洄游性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在人工生境内的体长显著大于自然生境的(P<0.05)。定栖性鱼类如矛尾虾虎鱼体长在OCA显著大于ARA和NCA的(P<0.05),而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体长在NCA显著大于ARA和OCA的(P<0.05)。本研究表明:人工生境通过提升生境复杂性,形成有利于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个体发育的环境条件。饵料生物分布和物种洄游特性与不同生境间的连通性具有潜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人工鱼礁区 牡蛎礁区 紫菜养殖区 天然海区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实践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克亮 王梓浩 +3 位作者 王骏博 高宇 岳亮 蔡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720,共13页
海洋生态产品核算是贯彻落实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理论方面,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理论仍然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海洋生态产品核算是贯彻落实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理论方面,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理论仍然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核算方法方面,海洋生态产品的核算方法亟需进一步完善,存在核算方法较多且尚未规范、统一的问题;受限于核算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不足,目前国内外基于价值核算结果的应用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针对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实践不成体系的问题,本文从机理研究、核算体系和应用实践三个方向,设计了从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理论研究到应用实践的框架体系,形成“以理论支撑技术方法,用技术方法促进应用实践,利用实践经验反馈和完善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系统反馈机制,并根据理论研究、核算体系、数据共享和应用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开展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建议,旨在为国家和地方建立健全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生态产品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 核算 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8
作者 吴霖 欧阳玉蓉 +2 位作者 吴耀建 蔡灵 戴娟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1-608,682,共9页
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在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湿地等四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进行生态修复成效评... 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在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湿地等四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进行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时,基于修复目标和修复方法,评估指标选取虽各有侧重,但主要包括生物和生境状况两个方面。多数生态修复项目的监测、评估都是在短期内进行的,缺乏长期、连续性监测,社会和经济相关指标的研究还相对较为缺乏。成效评估方法目前没有比较清晰、全面的分类。实际应用的评估方法较为单一,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揭示不够全面。建议未来应立足生态系统过程,加强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中长期成效评估,开展基于生态修复方式的成效评估,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效益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的梳理,以期更好地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修复 成效评估 海洋生态系统 评估方法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研究——以休闲娱乐服务为例
9
作者 王骏博 贺志斌 +4 位作者 冯淑芳 彭本荣 黄凌风 吴黄铭 陈克亮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5-743,共9页
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是海洋生态系统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包括休闲娱乐服务、景观增值服务、科学研究和教育服务。休闲娱乐服务作为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可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休闲旅游机会,为... 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是海洋生态系统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包括休闲娱乐服务、景观增值服务、科学研究和教育服务。休闲娱乐服务作为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可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休闲旅游机会,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研究以厦门市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休闲娱乐服务为研究对象,从核算的角度,研究了2006-2020年厦门市休闲娱乐服务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厦门市休闲娱乐服务的实物量即滨海旅游人次由1677.70万人次增加到6036.55万人次;②厦门市休闲娱乐服务的价值由67.60亿元增加到251.97亿元;③基于休闲娱乐服务价值的核算结果,厦门核算区范围内单位海域面积的平均价值由22.14元/m^(2)增加到82.97元/m^(2)。核算结果反映出在城市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厦门市海域面积有所减少,但厦门市海洋生态系统提供海洋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下降,反而明显提升;而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映出人们对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本研究还提出了明晰产权归属、创新经营模式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等有关提升并实现休闲娱乐服务价值的机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生态产品 休闲娱乐服务 实物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南部浒苔绿潮暴发前、中、后期溶解有机物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
10
作者 黄圣荣 冯秀婷 +2 位作者 李鸿妹 石晓勇 汤坤贤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30,共9页
为了探究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暴发前、暴发中和暴发后对近海海水溶解有机物(DOM)的浓度和化学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黄海南部海域的3次现场调查,分析了浒苔绿潮暴发前、中、后不同时期海水中的DOM浓度及其荧光组分特征。结果表明... 为了探究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暴发前、暴发中和暴发后对近海海水溶解有机物(DOM)的浓度和化学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黄海南部海域的3次现场调查,分析了浒苔绿潮暴发前、中、后不同时期海水中的DOM浓度及其荧光组分特征。结果表明,浒苔绿潮暴发后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在3个时期中呈现最高值[(182.99±35.85)μmol/L],比暴发前和暴发中的DOC浓度分别高出69.73%和51.66%;而溶解有机氮(DON)浓度则是在暴发前呈现最高值[(13.26±3.00)μmol/L]。相较于浒苔绿潮暴发前,暴发中和暴发后的DON浓度分别显著下降了44.72%和29.11%(P<0.05)。通过解析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荧光组分特征,表明代表容易被生物利用的活性DOM组分(类蛋白组分)在暴发过程中出现明显增加的特征,而表征惰性DOM组分的类腐殖质组分则在暴发后出现小幅度积累,这表明浒苔暴发过程中释放的光合有机碳大部分是容易被微生物利用的活性组分,而暴发后释放的藻体DOM则由于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对藻体颗粒碳的矿化且以惰性组分居多。因此,推测浒苔绿潮暴发在短时间内可以增加海洋中活性DOM的浓度,而在长期尺度上有增加近海惰性DOM储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绿潮 溶解有机物 荧光溶解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宇亮 伊然 +3 位作者 王梓浩 王骏博 高宇 陈克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914-8921,共8页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现阶段生态产品概念定义、产品目录、价值理论、价值评估与核算、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的一...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现阶段生态产品概念定义、产品目录、价值理论、价值评估与核算、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其中,概念定义方面的问题包括人类劳动是否是生态产品必需的生产要素、“生态产品”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概念界限不清晰等;产品目录方面的问题包括生态产品分类标准选择不当、终端产品和中间产品混淆、生态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难以区分等;价值理论方面的问题包括生态产品价值来源不明、价值构成不清等;价值评估与核算方面的问题包括生态产品价值重复计算、存量价值和流量价值不分、假想市场技术存在局限性、价格形成机制还需完善等;价值实现路径方面的问题包括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持续性、系统性认识不足以及对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分别提出对策建议,以此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基础,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半月湾海滩侵蚀机制及修复对策研究
12
作者 姜敏 朱君 +6 位作者 刘涛 刘根 雷刚 战超 刘子铭 杨玉 隋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4-1405,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比半月湾海滩历史岸线、剖面、水下地形、沿岸输沙等的变化,详细分析了海滩的侵蚀现状,探讨了渔港防波堤建设对半月湾海滩侵蚀的动力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海滩修复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半月湾海滩自渔港防波堤建设以来产生了... 本文通过对比半月湾海滩历史岸线、剖面、水下地形、沿岸输沙等的变化,详细分析了海滩的侵蚀现状,探讨了渔港防波堤建设对半月湾海滩侵蚀的动力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海滩修复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半月湾海滩自渔港防波堤建设以来产生了自西向东的沿岸净输沙,海滩西侧持续侵蚀,东侧持续淤积;2004~2014年西侧岸线蚀退速率最大约为-8.10 m/a,东侧淤进速率最大约为10.10 m/a;2015~2017年年单宽净侵蚀量最大约为10.99 m^(3)/m,2017~2021年单宽净淤积量最大约为26.05 m^(3)/m;岸线、剖面、水下地形变化逐渐减弱,海滩演化趋于平衡。半月湾海滩侵蚀和防波堤建设关系密切,防波堤建设后,主浪向东南(SE)方向入射波浪受防波堤的阻挡作用,使得半月湾海滩东段波高减小、中段波浪衰减梯度增加,原本平衡的输沙态势被破坏,产生了自西向东的沿岸净输沙。针对半月湾海岸侵蚀,提出了“滩肩补沙+中部透空防波堤+西侧卵石岬角”的修复思路,可有效降低沿岸输沙,缓解防波堤建设引起的海岸侵蚀问题。研究成果可为相似类型海岸的岸滩修复提供良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侵蚀 防波堤 波高梯度 沿岸输沙 海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厦门湾海洋环境质量20年时空变化评估
13
作者 郭新园 胡文佳 +9 位作者 陈彬 王金坑 林燕鸿 黄雅琴 侯建平 吴海燕 俞炜炜 马志远 张文静 廖建基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6-658,共13页
良好的海湾环境质量对沿岸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厦门湾在2000-2020年期间开展了大量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但尚未有研究系统揭示海洋环境质量在20年间的变化。本研究基于熵权TOPSIS模型,选取溶解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良好的海湾环境质量对沿岸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厦门湾在2000-2020年期间开展了大量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但尚未有研究系统揭示海洋环境质量在20年间的变化。本研究基于熵权TOPSIS模型,选取溶解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3个海水水质指标及有机碳和硫化物2个沉积物指标,评估了厦门湾2000、2010、2020年3个时间节点的海洋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评估结果显示,所有指标的评估值在2000-2020年间均出现了上升,上升幅度为1.2%~11.8%,整体上看水质指标的改善幅度大于沉积物指标,其中沉积物的有机碳指标改善幅度最小;绝大部分指标的标准偏差随时间推移减小,提示海洋环境质量更趋稳定。在时间趋势上,海洋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整体持续上升,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海域面积占比45.42%,仅有14.67%的海域环境质量略有下降,主要集中在九龙江口;在空间分布上,3个时期的综合指数均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趋势,表明东部的海洋环境质量长期优于西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厦门湾海洋环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硫化物。本研究为了解厦门湾海洋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结果可作为该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质量 TOPSIS模型 综合评估 厦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流网络短视频平台的鲸类搁浅及误捕记录分析
14
作者 吴中锐 雍李明 +2 位作者 曾千慧 陈美颖 祝茜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8-387,共10页
公民科学在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公民科学通常是有组织地搜集野生动物记录,网络短视频平台上的临时观察信息则提供了“被动公民科学”的宝贵资源。本研究搜集了“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和“小红书”4个... 公民科学在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公民科学通常是有组织地搜集野生动物记录,网络短视频平台上的临时观察信息则提供了“被动公民科学”的宝贵资源。本研究搜集了“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和“小红书”4个主流短视频平台2017—2024年2月有关中国鲸类搁浅与误捕事件的全部视频,进行信息筛选与统计分析。研究共获得有效记录174条,涉及动物个体228头,分别隶属鼠海豚科、海豚科、抹香鲸科、小抹香鲸科、喙鲸科和须鲸科。统计结果表明,短视频平台记录的鲸类搁浅和误捕事件数量与各平台的发展趋势紧密相关,其随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多;相较其他平台,“抖音”的有效记录占比最高;搁浅与误捕的鲸类主要来自鼠海豚科和海豚科,这两科动物的放归成功率也更高;黄海、渤海海域记录的搁浅与误捕事件较少,东海、南海海域较多;面对搁浅或误捕的活体鲸类,公众表现出明显救助行动的记录占大多数,但仍存在个别捕杀事件。本研究剖析中国主流短视频平台在反映鲸类搁浅与误捕事件信息方面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同时探讨公众救助搁浅与误捕鲸类的意识及其结果,反映了短视频平台在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提供补充数据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平台 鲸类 搁浅 误捕 动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湾中华白海豚潜在生态廊道识别及人类活动干扰评估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思璇 张典 +6 位作者 吴福星 王先艳 胡文佳 梁姗姗 杜建国 俞炜炜 陈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555-8567,共13页
生态廊道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连通性的功能,对于连接生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生态廊道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水体广泛连通、缺乏直观的景观斑块等特点,导致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成为长期以来的科... 生态廊道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连通性的功能,对于连接生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生态廊道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水体广泛连通、缺乏直观的景观斑块等特点,导致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成为长期以来的科学难题。以栖息地位于厦门湾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为对象,尝试基于物种分布模型和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法建立海洋生态廊道的识别方法。研究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识别厦门湾内中华白海豚的适宜生境分布区和节点,并利用模型产出的生境适宜性结果生成海洋中的阻力表面,模拟计算节点与节点间在阻力表面上的最小成本路径,从而生成物种扩散网络。研究结果显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分布主要受到航道距离、到岸线距离和叶绿素浓度三项因素的影响,主要适宜生境位于西海域至九龙江口和大嶝海域。潜在的核心生态廊道面积93.19km^(2),次级生态廊道面积170.41km^(2),九龙江口-鼓浪屿南侧-黄厝-大小嶝岛沿线可能是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主要迁移路线。在此基础上,从用海空间重叠和桥梁影响两方面开展了人类活动对廊道的干扰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旅游活动和航运活动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主要影响来源,其中核心廊道受旅游活动影响更大,次级廊道受航运活动的影响更大。此外,厦门岛北部的桥梁亦可能会影响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连通性。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海洋生态廊道的空间定量化识别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保护区的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新的科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连通性 海洋生态廊道 中华白海豚 物种分布模型 厦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供给影响下厦门岛东南部海滩响应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晓晶 戚洪帅 +4 位作者 雷刚 蔡锋 赵绍华 刘根 陈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8,共13页
以厦门岛东南部海滩为例,基于10条剖面连续6年野外实测地形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提取海滩变化的主要模态,分析海滩中长期蚀淤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EOF提取方差总占比超过90%的前三种模态反映研究区海滩时空演变特征:沙... 以厦门岛东南部海滩为例,基于10条剖面连续6年野外实测地形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提取海滩变化的主要模态,分析海滩中长期蚀淤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EOF提取方差总占比超过90%的前三种模态反映研究区海滩时空演变特征:沙源条件对海滩蚀淤过程起主导作用为第一模态,受上游沙源条件及沿岸输沙方向影响,海滩剖面在纵向上存在差异性,研究区北侧剖面持续淤积,南侧剖面则呈现侵蚀状态;第二模态为波浪季节性变化导致海滩滩肩在冬季变窄和夏季变宽之间旋回;人类活动影响滩面形态变化为第三模态,人类活动对岸滩形态及其变化产生一定影响,其中人工构筑物对研究区海滩影响较大。从多年海滩变化来看,沙源条件控制海滩响应差异性,沉积物供给充足的海滩形态变化幅度及系统可调节范围比沉积物匮乏海滩大,泥沙供给贫乏的海滩地形变化幅度虽小,其系统缓冲能力及自适应能力却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供给 经验正交函数 海滩剖面 中长期演变 厦门岛东南部海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产生机制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宇亮 高宇 +2 位作者 郑新庆 刘恒 陈克亮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5-482,共8页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维持自身或其他生态系统健康,并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客观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对实现珊瑚礁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梳理归纳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珊瑚礁...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维持自身或其他生态系统健康,并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客观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对实现珊瑚礁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梳理归纳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的产生机制;初步构建了基于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指数(coral reef ecosystem function index,CREFI)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方法;并以徐闻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2006年和2016年调查数据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徐闻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16年的CREFI高于2006年,主要是由于珊瑚礁的死亡率有所降低和食草性鱼类种数明显增加;CREFI具有清晰的应用目标和理论框架,评价结果能清晰地反映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的时空差异,较好地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和健康状况,可作为一种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定量评价模型,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珊瑚礁 生态系统功能 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速度影响下中国周边海域鲨鱼保护优先区识别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尚柯 杜建国 +3 位作者 丁丽可 谭红建 陈彬 胡文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218-9231,共14页
鲨鱼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种群衰退的风险,开展鲨鱼保护优先区研究是鲨鱼保护行动的重要工作.将气候速度引入鲨鱼保护优先区的识别过程,旨在阐明中国周边海域鲨鱼现状保护成效和保护空缺,并预测气候速度影响下的鲨... 鲨鱼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种群衰退的风险,开展鲨鱼保护优先区研究是鲨鱼保护行动的重要工作.将气候速度引入鲨鱼保护优先区的识别过程,旨在阐明中国周边海域鲨鱼现状保护成效和保护空缺,并预测气候速度影响下的鲨鱼保护优先区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趋势.以集成物种分布模型模拟的146种鲨鱼栖息地作为保护对象,以2015年至2100年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气候速度作为保护的机会成本,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理论模拟现状和未来情景下的鲨鱼保护优先区选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以南至台湾海峡和北部湾近岸海域为鲨鱼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区域,台湾海峡区域亦为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分布区;(2)在两种气候情景下,南海中南部将面临较高的气候变化风险,而长江口以南至珠江口的近岸海域气候速度均相对较低,提示了这些区域或能成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物避难所;(3)现有保护区仅保护了1.33%的海域和不到4%的鲨鱼物种,尚存在较大的保护空缺.当保护海域比例提升至10%时,可覆盖绝大多数鲨鱼物种.而当比例提升至30%时,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将得到有效保护;(4)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优先区选址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南海区域,如在保护规划时兼顾气候速度,可在满足相似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保护优先区内25%以上的气候压力,以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对气候变化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Marxan模型 气候速度 保护优先区 物种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武文 谢臻杰 +3 位作者 谢斌 马志远 俞炜炜 陈彬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7,共13页
南大洋是目前受人为活动干扰最少的区域,在平衡全球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各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对南大洋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为厘清全球范围内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研... 南大洋是目前受人为活动干扰最少的区域,在平衡全球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各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对南大洋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为厘清全球范围内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现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统计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相关研究论文,共获得有效论文7491篇。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1990—2020年间关于南大洋生态环境的论文发表数量、发表机构、发表期刊、核心作者及主要研究主题,结果表明:①南大洋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及其2005年的正式生效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数量明显上升的时间节点;②美国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的领军国家,拥有3个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科研机构;英国和澳大利亚也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国家,其科研机构发文数量排名靠前;中国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追赶阶段,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③30年间南大洋生态环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浮游植物”“南极磷虾种群”“海洋生物”“生物地理学”。其中,“气候变化”在目前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未来的主要研究重点是南大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主要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准确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年代际变化的方法和模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VOSviewer 气候变化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强度评价及自然地理影响因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奕彪 傅世锋 +5 位作者 吴海燕 陈凤桂 蔡晓琼 俞炜炜 吴剑 潘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1-2541,共11页
为探究海岛自然地理因素对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区域尺度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强度定量化评价方法,以福州市的无居民海岛为例,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评价研究区内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强度及其空间特征,并采用基于最优参数... 为探究海岛自然地理因素对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区域尺度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强度定量化评价方法,以福州市的无居民海岛为例,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评价研究区内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强度及其空间特征,并采用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识别影响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因子,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的无居民海岛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福州市的无居民海岛总体开发利用强度不高,海岛开发利用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罗源湾南侧片区、海坛海峡西侧片区和高山湾片区;基于规模-形态-区位的自然地理因子对海岛开发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异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分形维数、最高点高程/面积、海岛面积是主要影响因子;自然地理因子中,海岛面积、最高点高程/面积、离岸距离存在明显的阈值,面积大于10000m2、起伏程度小于0.005、离岸距离小于2000m的海岛更具备开发利用的潜力;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任意两个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海岛开发利用强度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更加明显,海岛形态因素间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海岛开发利用的关键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居民海岛 开发利用强度 自然地理因子 海岛保护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