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域地震海啸灾害概率性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宏伟 王宗辰 +3 位作者 原野 徐志国 王培涛 史健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57,共7页
渤海作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为活跃的近海,其地震海啸风险不可忽视。本文应用概率性海啸风险评估方法对渤海周边区域的海啸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历史地震目录建立了渤海区域的震级-频率关系,基于蒙特卡洛算法随机生成了一套10万年的地震目录... 渤海作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为活跃的近海,其地震海啸风险不可忽视。本文应用概率性海啸风险评估方法对渤海周边区域的海啸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历史地震目录建立了渤海区域的震级-频率关系,基于蒙特卡洛算法随机生成了一套10万年的地震目录,最终通过对地震事件的海啸数值模拟及最大波幅的统计分析给出了环渤海区域典型重现期的最大波幅分布以及重点城市的海啸波幅曲线。评估结果表明,渤海地区海啸风险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莱州湾周边,波幅可达到1~3 m,辽东湾地区海啸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海啸 概率性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覆盖太平洋区域的地震海啸波幅预报系统及检验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宗辰 原野 +3 位作者 王培涛 高义 李宏伟 侯京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共13页
基于线性长波方程和缓变地形近岸波幅格林公式建立了覆盖整个太平洋区域的准实时地震海啸波幅预报系统。系统利用了GPU并行加速技术,可在90 s之内完成太平洋区域32 h的海啸传播计算和中国沿海城市岸段的波幅特征值预报。筛选了自2006年... 基于线性长波方程和缓变地形近岸波幅格林公式建立了覆盖整个太平洋区域的准实时地震海啸波幅预报系统。系统利用了GPU并行加速技术,可在90 s之内完成太平洋区域32 h的海啸传播计算和中国沿海城市岸段的波幅特征值预报。筛选了自2006年以来的9次发生在太平洋区域,矩震级(Mw)超过8.0且资料丰富的历史地震海啸事件,对预报系统进行了后报检验。结果表明,线性长波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海啸在大洋中的传播过程;格林公式能够较为准确的估算缓变水深和开阔地形条件下的近岸海啸最大波幅,波幅预警准确率可达80%,基本满足海啸预警需求。以2011年日本Mw9.0地震海啸为例,评估了该系统对中国城市岸段的波幅预警能力,结论基本合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该系统计算对海啸源特别敏感的近场海啸波幅可能产生较大偏差。提出了若要进一步提高定量海啸波幅预警的准确率,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和业务实践:一是采用多数据联合反演方法提升海啸源的精度;二是提高格林公式的适用性,或者构建高效的近岸精细化海啸数值预报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海啸预警 海啸波幅预报 格林公式 后报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流危险性的数值预报方法及其在三亚大东海浴场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怀玮 原野 +2 位作者 高义 邢闯 高志一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69,共11页
在简要综述裂流观测和预报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裂流危险性的数值预报流程,并以三亚大东海浴场为例进行了裂流危险性后报试验。采用GPU并行加速的全非线性Boussinesq波动模型(FUNWAVE-GPU),在大东海浴场建立了水平分辨率为1 m的波动... 在简要综述裂流观测和预报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裂流危险性的数值预报流程,并以三亚大东海浴场为例进行了裂流危险性后报试验。采用GPU并行加速的全非线性Boussinesq波动模型(FUNWAVE-GPU),在大东海浴场建立了水平分辨率为1 m的波动及波生流数值模型。通过施加不同潮位、入射波高、波周期和入射角度,考察裂流的产生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入射波高及入射波周期的增大会使裂流空间尺度和流速明显增加,低潮位时更易产生裂流。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提供的三亚外海波浪谱作为FUNWAVE-GPU的开边界条件,以离岸流强度及其持续时间作为裂流危险性等级的判定标准,绘制了国内首幅基于数值预报的裂流危险性等级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流 预报 数值模拟 裂流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MWF细网格风场的台风“烟花”与飓风“艾达”风暴潮数值预报检验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熊杰 傅赐福 +1 位作者 于福江 董剑希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共9页
基于已调试验证的全球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采用ECMWF细网格预报风场对2106号台风“烟花”和Al2109号飓风“艾达”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烟花”48 h和24 h台风预报路径、强度与实测相近,各潮位站48 h和24 h预报... 基于已调试验证的全球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采用ECMWF细网格预报风场对2106号台风“烟花”和Al2109号飓风“艾达”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烟花”48 h和24 h台风预报路径、强度与实测相近,各潮位站48 h和24 h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9 m和0.22 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0.17%和12.56%;飓风“艾达”48 h和24 h台风预报路径较实况偏西,预报强度低于实测,各潮位站48 h和24 h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14 m和0.49 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1.29%和25.17%。分析风暴潮数值预报误差的原因发现:ECMWF细网格风场对风圈庞大且强度变化较慢的大型台风“烟花”的预报准确度高,而对短时间强度爆发型飓风“艾达”的预报准确度稍显不足,导致台风“烟花”风暴潮预报的误差明显小于飓风“艾达”。ECMWF细网格风场可以成为驱动风暴潮数值预报的有益补充,建立模型风场与ECMWF细网格风场的融合风场将会进一步提升风暴潮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烟花” 飓风“艾达” ECMWF细网格 风暴潮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滑坡海啸数值模拟与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立宁 于福江 王培涛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9,共11页
选取南海北部白云凹陷区域作为潜在的滑坡海啸源进行研究。参考前人对白云凹陷区域地形及滑坡体的研究成果,给出滑坡海啸源参数;使用Geowave模式对滑坡海啸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对海啸的到达时间、最大波高分布以及波形特征等要... 选取南海北部白云凹陷区域作为潜在的滑坡海啸源进行研究。参考前人对白云凹陷区域地形及滑坡体的研究成果,给出滑坡海啸源参数;使用Geowave模式对滑坡海啸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对海啸的到达时间、最大波高分布以及波形特征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区域发生滑坡海啸将会在南海深水区域造成6 m以上的最大海啸波幅,在近岸区域造成0.3~3 m不等的最大海啸波幅,对南海区域将造成较大的灾害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海啸 危险性分析 南海北部 白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9号台风“利奇马”引发渤海湾风暴潮特征及无人机灾害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傅赐福 李涛 +2 位作者 刘仕潮 高义 董剑希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3,共7页
在分析台风“利奇马”在渤海湾引发的风暴潮特征后认为:台风“利奇马”在进入山东半岛后路径出现的明显西折并长时间徘徊少动导致渤海湾持续8级以上东北风,是引发重大风暴潮灾害的原因。为了定量描述沿岸灾害,开展了东营市新户镇沿岸无... 在分析台风“利奇马”在渤海湾引发的风暴潮特征后认为:台风“利奇马”在进入山东半岛后路径出现的明显西折并长时间徘徊少动导致渤海湾持续8级以上东北风,是引发重大风暴潮灾害的原因。为了定量描述沿岸灾害,开展了东营市新户镇沿岸无人机灾害调查航拍,基于高分辨率影像对比分析统计,航拍区域内74%的沿岸海堤和16%的养殖鱼塘损毁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奇马” 风暴潮 渤海湾 无人机航拍 灾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测震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7
作者 邹立晔 梁姗姗 +9 位作者 刘艳琼 任枭 李杰飞 李旭茂 徐长文 刘敬光 张琪 徐志国 朱洪 舒国旭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依托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测震台网数据管理平台在数据资源池环境下,采用分层架构和模块化开发,实现了实时流波形接入和存储、站网基础信息管理、常规数据产品产出、针对特定地震的产品产出、波形数据质量分析等测震台网核心业务的信息... 依托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测震台网数据管理平台在数据资源池环境下,采用分层架构和模块化开发,实现了实时流波形接入和存储、站网基础信息管理、常规数据产品产出、针对特定地震的产品产出、波形数据质量分析等测震台网核心业务的信息化。通过平台的接口和界面,事件波形处理与服务、数据质量分析、震源参数基础数据库建设等测震台网业务取得了长足进步。该平台具有业务集成性、功能实用性、资源共享性和技术先进性等特点,有效提升了测震台网信息化水平,为测震台网现代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测震台网 数据管理与服务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再分析数据的黄岩岛及邻近海域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弥晨 吴萌萌 +6 位作者 万莉颖 邢建勇 陈莉 秦琰琰 刘克威 于庆龙 莫慧尔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5,共11页
采用美国NCEP-CFSR数据库资料,提取了1979—2010年的海平面大气要素场,在中国南海区域(0°~25°N、105°~125°E)和黄岩岛附近点(15°N、118°E),按日、月、年统计了32 a间海平面气压、海面2 m气温、海面2 m相... 采用美国NCEP-CFSR数据库资料,提取了1979—2010年的海平面大气要素场,在中国南海区域(0°~25°N、105°~125°E)和黄岩岛附近点(15°N、118°E),按日、月、年统计了32 a间海平面气压、海面2 m气温、海面2 m相对湿度、海面10 m风场基本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发现:黄岩岛及邻近中国南海区域属于赤道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1)海平面气压呈北高南低、冬季高夏季低的分布形势;黄岩岛日平均海平面气压冬季约为1 012 hPa,其他季节约为1 008 hPa,年平均海平面气压变化具有准5 a的周期;(2)全年平均气温较高,分布呈现北低南高,大陆低海面高,冬季低夏季高的特点;黄岩岛海面2 m气温日变化较小,年平均值约为27~28℃,年际变化上具有整体增加的趋势;(3)全年相对湿度较大,基本在60%以上,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较小,夏季较大;黄岩岛日平均相对湿度为80%,总体也具有略微增大的年际变化趋势;(4)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平均风速约为10~12 m/s,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平均风速约为4~8 m/s;黄岩岛海面风速的变化具有2.5~5 a的变化周期,年平均风速在5.3 m/s上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岩岛 海平面气压 海面2m气温 海面2m相对湿度 海面10m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温带气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秦听 魏立新 +3 位作者 张艺博 姚宇 马静 张慧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基于ECMWF 1979—2016年ERA-interim海平面气压场再分析数据,利用气旋自动追踪算法,建立了北半球大西洋区域温带气旋数据集。基于这套数据集,计算了逐季节气旋的个数、强度、空间分布以及爆发性发展等气候特征。研究表明:北大西洋区域... 基于ECMWF 1979—2016年ERA-interim海平面气压场再分析数据,利用气旋自动追踪算法,建立了北半球大西洋区域温带气旋数据集。基于这套数据集,计算了逐季节气旋的个数、强度、空间分布以及爆发性发展等气候特征。研究表明:北大西洋区域的气旋年总数有增加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存在3~4 a的显著性周期;气旋个数的季节差异不大,冬季强气旋以及爆发性气旋所占比例均为各季节中最高,夏季则相反。除秋季外,爆发性气旋数量都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特别是2010年以后,强爆发性气旋数量增加明显。气旋发生爆发性增长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北大西洋的西南象限,特别是紧邻北美东海岸区域。北大西洋气旋多于近岸生成,包括北美东南沿海和欧洲西海岸沿岸。北大西洋气旋主要路径受西风带的影响,以西南-东北路径从北美沿海移向东北,进入北大西洋,有1/5的气旋能进入北极极区,进入极区的位置集中分布在格陵兰岛以东,气旋的路径密度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自动识别算法 北大西洋气旋 爆发性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