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西部海域百年以来有机碳来源和影响机制
1
作者 吴淑玉 刘俊 +7 位作者 褚宏宪 白大鹏 冯永财 李梦婷 阎琨 鲍宽乐 陶昱君 常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百年以来演化的控制因素和来源尚不明确。本文选取该海域4个柱状样沉积样品(ZY009、ZY035、ZY045和ZY054),基于210Pb年代学测定,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有机碳、总氮、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讨了有机碳的来源、... 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百年以来演化的控制因素和来源尚不明确。本文选取该海域4个柱状样沉积样品(ZY009、ZY035、ZY045和ZY054),基于210Pb年代学测定,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有机碳、总氮、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讨了有机碳的来源、埋藏通量以及影响有机碳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百年以来黄河入海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主要为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混合。有机碳主要富集在细粒沉积物中,其中ZY009柱状样75 cm以下以陆源有机质为主,而75 cm以上则以海洋溶解碳占主导;ZY054样品中的有机碳主要以黄河C3陆生植物为主。此外,有机碳的分布对黄河入海口5次迁移极为敏感,其中入海口的北移导致研究区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南移则有机碳含量降低。在有机碳埋藏通量方面,自1886年以来,ZY009样品显示逐年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气候事件、黄河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有关,同时由于其距离河口较远,受到流域以及人类干扰较小。相反,ZY054样品自1886年以来有机碳埋藏通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在1988年后,由于黄河断流等因素,通量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由于人为调水调沙措施以及海岸带人类活动的增强,海洋初级生产力得到提升,进而导致靠近黄河入海口区域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增加。百年以来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复杂,粒度特征、黄河入海口迁移和人类活动对有机碳的分布和埋藏通量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来源 粒度 影响机制 百年尺度 渤海西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及其在北冰洋加克洋中脊的试验
2
作者 虞嘉辉 牛雄伟 +8 位作者 金子迪 牛领辉 阮爱国 丁巍伟 朱小毅 刘张聚 刘博文 庄灿涛 李家彪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6,共13页
中国第十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密集浮冰覆盖的北冰洋加克洋中脊完成了国际首次大规模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探测,成功回收了43台海底地震仪中的42台,其中5台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均成功回收。本文介绍了针对该航次中面临的海底地震仪回收定位难题... 中国第十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密集浮冰覆盖的北冰洋加克洋中脊完成了国际首次大规模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探测,成功回收了43台海底地震仪中的42台,其中5台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均成功回收。本文介绍了针对该航次中面临的海底地震仪回收定位难题研发的一款新型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其主要特点为:(1)集成超短基线信标和声学应答系统,实现双重定位保障;(2)使用分体式结构增强地震计与海底的耦合,有效提高信噪比;(3)选用国产地震计和浮力材料,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分体式海底地震仪在北冰洋加克洋中脊的试验结果显示:地震背景噪声能量低,且记录的远震波形、两个近源微地震波形和三分量主动源地震记录均具有清晰可见的震相信息,表明该分体式海底地震仪能够满足冰下海底勘探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体式海底地震仪 北冰洋加克洋中脊 地震波形 人工地震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 ka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泥楔的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识别
3
作者 吴淑玉 刘俊 +7 位作者 冯永财 常青 李佳林 远继东 李梦婷 宁伏龙 刘昌岭 宋轩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4,共13页
山东半岛泥楔是连接渤海和黄海的关键沉积体,在中国海域的沉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陆架边缘重要的“源-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分析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泥楔ZZ04柱状样的AMS^(14)C测年、沉积物粒度以及稀土元素含量等... 山东半岛泥楔是连接渤海和黄海的关键沉积体,在中国海域的沉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陆架边缘重要的“源-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分析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泥楔ZZ04柱状样的AMS^(14)C测年、沉积物粒度以及稀土元素含量等,探讨研究区稀土元素的控制因素以及泥楔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ZZ04柱状样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物质组分相对单一,在剖面上,粒度自下而上呈现由细至粗的变化过程。稀土元素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显示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相对稳定的右倾“V”字型特征,为明显的陆源型特征。进一步将ZZ04与周围河流的稀土元素进行上陆壳标准化后对比分析可知,ZZ04与黄河的配分曲线较为相似,而与韩国河流以及山东半岛河流的配分曲线差异较大。此外,通过对稀土元素与粒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两者曲线的对比分析发现,2 ka以来,山东半岛泥楔的稀土元素分布受“粒度效应”的影响,泥楔的物源主要来自黄河。在现代海洋环流体系建立后,黄河携带的细粒沉积物沿着山东半岛北部沿岸流向东穿过渤海海峡进入黄海。在此过程中受到由南向北的黄海暖流的顶托作用,流速降低,导致大量细颗粒物质在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沉积,并形成“Ω”型的独特水下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粒度 稀土元素 泥楔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沈芳 韩喜球 +1 位作者 李洪林 王叶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82-2695,共14页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矿产资源。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勘探成本巨大,利用成矿理论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方法的特点,借鉴陆地火山成...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矿产资源。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勘探成本巨大,利用成矿理论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方法的特点,借鉴陆地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的资源预测方法,并结合卡尔斯伯格脊的应用实例,对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工作进行了探讨: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预测方法需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勘探程度、数据资料的精度、覆盖范围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各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进行合理选取;应用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的组合预测方法和深度学习算法解决已知硫化物矿床(点)不足、小样本、数据缺失、数据耦合、主客观误差等问题,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综合比较基于不同原理的预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提高资源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硫化物 资源预测 预测方法 成矿远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背景下大陆坡脚点的确定方法:以莫桑比克南部陆缘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庄宝江 唐勇 +3 位作者 吕孝辉 杨春国 吴招才 李赫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针对复杂地质背景下的大陆架划界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陆坡脚点(foot point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FOS)确定方法。该方法基于水深平均梯度变化计算坡脚点所在位置,并结合相反证明以及凸包性、分段性、连续性原则进行优化。以莫桑... 针对复杂地质背景下的大陆架划界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陆坡脚点(foot point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FOS)确定方法。该方法基于水深平均梯度变化计算坡脚点所在位置,并结合相反证明以及凸包性、分段性、连续性原则进行优化。以莫桑比克南部陆缘为研究区域,利用2021年实测的高精度多波束地形数据,应用该方法提取了大陆架划界最关键的依据——FOS,并与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使用的Geocap软件提取的结果进行对比,确认了相同的FOS位置,证明该方法是准确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划界 大陆坡脚点 平均梯度变化 莫桑比克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尔斯伯格脊天休洋脊段的深部岩浆过程:来自洋中脊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结晶条件的约束 被引量:1
6
作者 颉炜 谭文睿 +5 位作者 韩喜球 余星 李谋 王志朗 姜翰 费小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03-2214,共12页
洋中脊玄武岩(MORB)是了解洋中脊的热状态、岩浆供给及演化过程的绝佳研究对象。本文对中国大洋49航次第五航段(DY49V)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周边获得的拖网(49V-DR02)玄武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利用单... 洋中脊玄武岩(MORB)是了解洋中脊的热状态、岩浆供给及演化过程的绝佳研究对象。本文对中国大洋49航次第五航段(DY49V)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周边获得的拖网(49V-DR02)玄武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利用单斜辉石-熔体温压计对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和压力进行了估算,用以探讨天休热液区所在洋脊段的深部岩浆过程。结果表明,所研究的玄武岩样品属于拉斑质N-MORB,其中单斜辉石呈鳞片状、树枝状或骸晶状微晶,主要为普通辉石和透辉石。单斜辉石-熔体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天休洋脊段单斜辉石结晶温度为1153~1225℃,结晶压力在0.08~0.64GPa范围内,相当于2.6~21.1km的深度,但主要集中在10~16km深度。这说明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相对集中,但结晶深度范围变化很大,从浅层上洋壳区域到大洋岩石圈地幔区域均有单斜辉石结晶作用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大洋岩石圈地幔区域,暗示天休洋脊段下方洋壳内可能不发育熔体透镜体或岩浆房。天休洋脊段单斜辉石如此深的结晶深度指示天休洋脊段岩石圈地幔厚度厚,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岩浆的终止深度深。在该洋脊段10~16km深处富含高温熔体,为天休热液系统的热液循环提供深部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斯伯格脊 天休热液区 MORB 单斜辉石 岩浆深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蒙森海西部陆架边缘冰山犁沟的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赵宁 高金耀 +7 位作者 马朋云 韩喜彬 孙曦 阳凡林 葛倩 董超 陆晓鸣 杨春国 《极地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3-639,共17页
冰山犁沟作为典型的冰山侵蚀地貌,其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涉及冰山的形态、龙骨深度和漂移方向,有助于了解冰架边缘裂解的历史和动态。本文通过解译南极阿蒙森海西部陆架边缘的高精度多波束水深地形,发现了大量的冰山犁沟,并运用V指... 冰山犁沟作为典型的冰山侵蚀地貌,其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涉及冰山的形态、龙骨深度和漂移方向,有助于了解冰架边缘裂解的历史和动态。本文通过解译南极阿蒙森海西部陆架边缘的高精度多波束水深地形,发现了大量的冰山犁沟,并运用V指数模型,分析了冰山犁沟与波纹脊的形态与分布特征,统计了冰山犁沟的走向、长度以及沟内波纹脊的脊高度和脊间距,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冰山犁沟的宽深比、V指数大小以及横截剖面形态特征很好地指示了形成犁沟的冰山龙骨的尺寸与形状,表明研究区内所有冰山犁沟主体走向为NEE—SWW,较完整犁沟主体走向为NE,主要与向陆架外缘流动的沿岸流有关;部分较长犁沟走向为NW,主要与向西沿岸流、偏东下降风或南极陆坡流有关。冰山犁沟V指数平均值为0.132,中位数为0.121,其宽深比平均值为32.33,中位数为27.37。较小的宽深比和V指数表明,冰山犁沟的形成主要与小尺寸的冰山有关,冰山龙骨较深、较尖锐。冰山犁沟内部或者边缘分布着波纹脊微地貌,脊高度为0.1~5.7 m,平均脊高度为2.0 m,脊间距为10~288 m,主要由成组冰山受潮汐上下垂直作用在冰山后缘堆积沉积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山犁沟 冰山龙骨 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阿蒙森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机载LiDAR测深航带平差
8
作者 高兴国 闫豆豆 +5 位作者 常增亮 尤超帅 来浩杰 杨安秀 宿殿鹏 阳凡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71,共13页
机载LiDAR测深(Airborne LiDAR Bathymetry,ALB)测量过程中存在控制点布设困难、校准误差残余等问题,同时由于水下测点精度不一致导致机载LiDAR测深航带间出现高程不一致现象。鉴于此,提出一种无控制条件下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 机载LiDAR测深(Airborne LiDAR Bathymetry,ALB)测量过程中存在控制点布设困难、校准误差残余等问题,同时由于水下测点精度不一致导致机载LiDAR测深航带间出现高程不一致现象。鉴于此,提出一种无控制条件下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航带平差方法。首先,基于八邻域提取航带间重叠区域,限定点面匹配范围;然后,通过构建三角不规则网络(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与相邻航带点匹配确定近似同名点,建立航带间的联系,采用随机抽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优化匹配,构建区域网航带平差模型,求解航带最佳变换矩阵;最后,利用多项式曲面表达复杂地形,并根据点面匹配距离和最小求解多项式系数,计算各点改正值予以改正。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通过ALB系统Mapper 20KU采集数据开展实验,并以陆地RTK点和船载单波束测深点为基准评定平差前后的数据精度。ALB航带平差后陆地和水下测量偏差分别减小8.8 cm和7.5 cm,处理后数据测深精度为24.0 cm,满足国际海道测量标准IHO S-44(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IHO)Standards for Hydrographic Surveys(S-44))特级标准,为ALB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LiDAR测深 无控制条件 区域网航带平差 非线性改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北风深渊中碱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与白云母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9
作者 朱亚博 陈华勇 +1 位作者 董彦辉 糜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17,I0014-I0017,共16页
楚科奇边缘地位于北冰洋美亚海盆的核心位置,作为水下高地,其从阿拉斯加-楚科奇大陆架延伸至美亚海盆中。楚科奇边缘地的研究对于重建北极地区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非常关键。目前关于其地壳性质、起源和演化过程仍不清晰。本次研究对楚... 楚科奇边缘地位于北冰洋美亚海盆的核心位置,作为水下高地,其从阿拉斯加-楚科奇大陆架延伸至美亚海盆中。楚科奇边缘地的研究对于重建北极地区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非常关键。目前关于其地壳性质、起源和演化过程仍不清晰。本次研究对楚科奇边缘地北风深渊平原斜坡上获取的碱性火山岩样品进行了详细分析,使用矿物自动定量分析(TIMA)方法研究了其岩性特征,运用LA-ICP-MS测定了样品中119颗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同时使用LA-ICP-MS技术对样品薄片中的微晶白云母进行了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 119颗锆石的年龄可划分为94~636 Ma、929~1369 Ma、1655~2040 Ma和2439~2735 Ma四组。结合前人对在楚科奇边缘地获取的变质岩锆石U-Pb年龄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发现,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捕获锆石可能来源于加拿大北极群岛基底。第一组年轻锆石Th/U值较高,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其中最年轻的6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00.9±1.2 Ma,可能代表该碱性火山岩的形成年龄。白云母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为72±17 Ma,稍晚于样品中最年轻锆石年龄,能够与镜下白云母多呈脉状交代碱性岩的现象相对应,因此,样品中脉状白云母很可能是后期海底构造-热液活动的产物。本次研究所获得的锆石与白云母年龄从地质年代的角度证实了美亚海盆是由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在早白垩世期间从北美板块边缘分离形成的,并且经历了后期的海底构造-热液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美亚海盆 楚科奇边缘地 锆石U-Pb定年 白云母原位Rb-Sr定年 北极地区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流长期观测系统研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小秋 曾信 +11 位作者 石红才 于传海 施小斌 郭兴伟 王迎春 任自强 邵佳 许鹤华 卫小冬 陈顺 赵鹏 庞忠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7-447,共21页
浅海和俯冲海沟等海域,不仅是矿产和油气资源主潜力区,也是构造地震频发区,其浅表热流和深部温度信息对于了解板块俯冲和岩浆活动等过程至关重要.这些区域浅层地温场和热流场受到底水温度波动(BTV)强烈扰动,其背景热流需由长期观测来获... 浅海和俯冲海沟等海域,不仅是矿产和油气资源主潜力区,也是构造地震频发区,其浅表热流和深部温度信息对于了解板块俯冲和岩浆活动等过程至关重要.这些区域浅层地温场和热流场受到底水温度波动(BTV)强烈扰动,其背景热流需由长期观测来获取.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技术特点后,我们提出了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方案,2013年起陆续开展了部分核心技术的预研究及一系列海底、湖底及浅孔试验.结果表明:(1)自主研制的长周期低功耗微型测温单元,在2~36℃的环境下可连续观测1年;系缆式投放与回收方案即使在地形陡峭、1.5 kn流速及无动力定位等条件下仍然可行.(2)南海北部BTV总体随水深变浅而增强,在浅水区对浅层地温场扰动不可忽略.例如,在水深2600~3200 m和850~1200 m海域分别为0.025~0.053℃(17天内)、0.182~0.417℃(2天内),而台西南盆地北坡(水深763 m)夏季的海底热流由浅表的0.69 W·m^(-2)转变为0.83 m以深的-0.25~-0.05 W·m^(-2).(3)兴伊措和湖光岩玛珥湖BTV向深部传导过程中其幅度逐渐减弱、相位滞后,进而导致热流方向与强度随季节发生变化.而康定中谷浅层(7 m内)地温在不同深度处同步波动,且冬高(35~36℃)夏低(28~32℃).推测为夏季大量降雨所致;其热流浅部低(0.504 W·m^(-2))深部高(0.901 W·m^(-2)),指示着鲜水河断裂带深部热流体上涌.这些预研究工作为后续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系统的正式研制与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流 底水温度波动 长期观测 低功耗 高稳定性测温技术 南海 兴伊措 鲜水河断裂带 康定浅孔 湖光岩玛珥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区沉积物黏性颗粒沉降特性试验
11
作者 韩亚芝 陈泽坤 +2 位作者 夏建新 王潇 李怀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296-9304,共9页
深海富含具有开采前景的多金属结核资源,但开采过程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沉积物扰动形成的羽状流迁移扩散。为评估多金属结核开采过程中沉积物扩散对环境的影响,利用西北太平洋北京先驱多金属结核矿区的表层沉积物和海水样品,通过... 深海富含具有开采前景的多金属结核资源,但开采过程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沉积物扰动形成的羽状流迁移扩散。为评估多金属结核开采过程中沉积物扩散对环境的影响,利用西北太平洋北京先驱多金属结核矿区的表层沉积物和海水样品,通过沉降试验,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沉积物的沉降特性。结果表明,深海沉积物主要由黏性颗粒组成,中值粒径介于2.57~4.47μm,最大粒径为66.9μm。分析沉降速度与沉积物粒径的关系,受絮凝作用影响黏性颗粒沉降速度增大,沉降开始5 h后样品中值粒径小于0.1μm,沉降开始14 min后样品光学浓度最大。样品的质量浓度与光学浓度成正相关,通过拟合沉积物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得到样品质量浓度变化规律,沉降开始14 min后,质量浓度最大,5 h后已沉降至总质量的97.54%。研究结果可以为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过程中羽流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深海沉积物 沉降速度 光学浓度 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不均匀沉积层斜向声学原位纵波测量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莹 陶春辉 +2 位作者 张国堙 周建平 沈洪垒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9,共13页
海底沉积层的声学特性是开展海洋声场计算与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要素,原位测量是精确获取声学特性参数的有效手段。海底沉积层的结构分层特征以及孤石等地质异常体的存在导致其垂向、横向呈现不均匀性特征,现有的声学原位测量系统难以对... 海底沉积层的声学特性是开展海洋声场计算与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要素,原位测量是精确获取声学特性参数的有效手段。海底沉积层的结构分层特征以及孤石等地质异常体的存在导致其垂向、横向呈现不均匀性特征,现有的声学原位测量系统难以对不均匀性特征进行探测识别,对地层不均匀性上的识别尚且缺少判别参考。对此,该文提出了一种针对海底沉积层不均匀性的斜向声学原位纵波测量方法,利用有限元法进行了百米尺度内的沉积层斜向声学原位测量仿真研究,根据东海区域工程地质勘探资料,构建了均匀型沉积层、分层型沉积层及含孤石型沉积层三种模型,基于斜向原位测量方法开展了沉积层声速测量仿真。结果表明,斜向原位测量方法对大深度沉积层中的不均匀性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通过引入等效偏移距概念,对原有声速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有效提高了异常识别的准确性。斜向声学原位测量方法是对现有沉积层原位测量方式的有效拓展,将有助于推动原位测量在海洋工程勘察中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层 斜向声学原位测量 声学特性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多金属结核与周围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13
作者 何心怡 刘倩 +4 位作者 李小虎 李正刚 王浩 朱志敏 李怀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6,共13页
深海多金属结核和沉积物中赋存丰富的微生物,研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和功能对认识深海微生物基因资源和微生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对于深海多金属结核分布区的结核内部及结核周围沉积物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的研究较少... 深海多金属结核和沉积物中赋存丰富的微生物,研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和功能对认识深海微生物基因资源和微生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对于深海多金属结核分布区的结核内部及结核周围沉积物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微生物参与多金属结核成矿的认识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16S rRNA全长测序技术获得了太平洋区域不同类型多金属结核与周围沉积物中的细菌群落组成,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观察到类细菌微球结构以及结构表面的金属元素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组成在不同结核和沉积物中存在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门类。有些功能类群可能因具备金属氧化还原或生物膜生成能力而参与了多金属结核成矿过程,如能够驱动结核锰元素循环和锰矿物形成的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和科尔韦尔氏菌属(Colwellia)。类细菌微球结构能够促进金属元素在其表面聚集,可能为矿物沉淀提供了位点。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关于微生物功能及其与矿物相互作用的认识,对于认识深部生命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微生物成矿过程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深海沉积物 16S rRNA测序 扫描电镜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功能细菌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载地磁三分量数据的非同步误差及其校正
14
作者 樊新志 高金耀 +2 位作者 贺惠忠 郭一栋 周普志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为提高船载地磁三分量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嘉庚”号科考船的实测实验,从理论和实践上详细分析了地磁三分量对船姿态变化的响应特性,揭示了它们之间波形同步起伏的规律性,从而证明实测记录数据存在... 为提高船载地磁三分量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嘉庚”号科考船的实测实验,从理论和实践上详细分析了地磁三分量对船姿态变化的响应特性,揭示了它们之间波形同步起伏的规律性,从而证明实测记录数据存在地磁三分量与船姿态之间的非同步误差。通过对实测数据波形选取波峰波谷控制点进行同步配准和综合误差校正,处理后校正环的地磁北向、东向、垂向分量和总场的外符合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2.89 nT、23.81 nT、145.03 nT和19.07 nT,处理后测网的地磁三分量合成总场内、外符合均方根误差达12.91 nT和18.85 nT。本文提出的同步配准和综合误差校正算法,有效提高了低成本海上船载地磁三分量测量数据的处理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磁力测量 船载地磁三分量 惯导姿态 非同步误差 综合误差模型 同步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海现代/末次盛冰期海洋生物碳泵演化与地质事件——分子生物标志物地层记录
15
作者 杨丹 陈文深 +9 位作者 付全有 姚子超 韩正兵 张海生 于培松 杨佰娟 乐凤凤 卢冰 武光海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9,共28页
海洋生物碳泵(BCP)与古气候的关系是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利用罗斯海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一些重要的类脂化合物所隐含的生态学特性,即那些可引起海底沉积碳库组成和海洋BCP(包括生物泵BP和微型生物碳泵MCP)效率改变的... 海洋生物碳泵(BCP)与古气候的关系是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利用罗斯海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一些重要的类脂化合物所隐含的生态学特性,即那些可引起海底沉积碳库组成和海洋BCP(包括生物泵BP和微型生物碳泵MCP)效率改变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从罗斯海现代海洋出发,追溯到末次冰期以来(27~0.6 ka BP)古海洋生物碳泵演化(重点讨论BP和MCP)及其与一些重大地质事件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罗斯海表层沉积物中相对高的TOC和较低C/N比值、以及正构烷烃色谱峰型、主峰碳、分子组合特征低碳数和高碳数比值(L/H)和(nC_(21)+nC_(22))/(nC_(28)+nC_(29))比值、低碳烃(nC_(15)+nC_(17)+nC_(19))、中碳烃(nC_(21)+nC_(23)+nC_(25))和高碳烃(nC_(27)+nC_(29)+nC_(31))、细菌(BrGDGT)和较低的陆源土壤指标(BIT)一致性表征海源有机质贡献占主导地位,通过海洋BP和MCP效应将内源有机碳输送到海底进行长期储存;Pr/Ph比值结合Ph/nC_(18)和Pr/C_(17)比值均表明表层沉积物为还原-强还原性的缺氧环境,有利于海底储存有机碳,同时还与海冰消融关系密切。(2)利用低温校正公式TEXL_(86)^(L)-SST[式(2)]反演现代的海洋表层温度(SST),并与WOA-SST(3月)表层水体温度较接近(R^(2)=0.78,p<0.01,n=15);同时利用TEXL_(86)^(L)-SST-2重建罗斯海JB03岩芯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温度在-0.74~2.86℃范围(平均为1.03℃),接近现代南极罗斯海夏季温度。(3)JB03岩芯记录年代为27.27~0.6 ka BP,分为末次冰盛期(27.3~21 ka BP)、末次冰消期(21~11.7 ka BP)和全新世(11.7~0.6 ka BP)3个地质历史时期。末次冰期古海洋受冰盖和海冰限制作用的影响,初级生产力低下、沉积速率仅为0.45 cm/ka、Pr/Ph比值、Ph/nC_(18)和Pr/nC_(17)反映沉积环境氧化性较强、不利于MCP和BP储碳,在寒冷气候时段碳储量潜力降低;进入全新世暖期,冰架退缩解体,温暖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硅藻增加、浮游动物增加及影响粪便物质组成和提高沉降速率,促进有机碳向深海的输送加快,海底沉积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有利于碳保存;硅藻生物量提高就意味着硅质泵加强,进而微生物活性增强、促进古菌和细菌生长,因而微生物总量-GDGTs、产甲烷古菌或广古菌-GDGT-0、奇古菌-Crenarchaeol生物量大大提高,显示罗斯海全新世以来古海洋BP和MCP作用大大加强,且古海洋BP与现代海洋均以硅藻/硅质泵为绝对主导。研究还发现,罗斯海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以来的古海洋BP和MCP储碳效率变化均与古海洋地质事件,即全球性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有关,这个碳库的大小与气候冷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罗斯海古海洋调节大气CO_(2)的能力,尤其在全新世暖期最强,这对于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海洋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初级生产力 生物泵 微型生物碳泵 分子生物标志物 TEXL_(86)^(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对物源变化的指示——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YSC-10孔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庚 韩喜彬 +2 位作者 陈燕萍 胡邦琦 易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3-394,共12页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是东亚大陆沉积物巨大的汇,识别这一地区的物源变化对理解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有重要作用。基于黄河和长江携带的碎屑物质在磁性特征上的差异,环境磁学参数、磁化率—中值粒径的相关性可用于指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物源的...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是东亚大陆沉积物巨大的汇,识别这一地区的物源变化对理解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有重要作用。基于黄河和长江携带的碎屑物质在磁性特征上的差异,环境磁学参数、磁化率—中值粒径的相关性可用于指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物源的可能变化。根据YSC-10孔环境磁学参数变化和磁化率—中值粒径的相关关系,推测4.8 cal ka B.P.以前钻孔沉积物的物源可能主要来自黄河入海物质;4.8 cal ka B.P.以来,可能指示了长江物源的影响相对增强。区域环境演变代用指标的对比分析表明,随着中晚全新世以来东亚季风降雨带的南移和渤海西岸黄河三角洲的发育,YSC-10孔沉积物中由黄河携带的碎屑物质减少,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沉积速率降低,自中全新世以来与黄海暖流有关的长江入海物质主导了YSC-10孔沉积物磁性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物源变化 磁化率 沉积物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底DEM的洋中脊火山锥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党牛 余星 +1 位作者 韩喜球 陈安清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0,共9页
洋中脊是板块扩张和洋壳增生的主要区域,除了发育沿洋脊走向的裂隙式喷发火山脊,还分布有众多零星的中心式喷发火山锥。这些火山锥的形态和分布对了解洋中脊构造和岩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基于海底多波束地形数据,采用人工或机器... 洋中脊是板块扩张和洋壳增生的主要区域,除了发育沿洋脊走向的裂隙式喷发火山脊,还分布有众多零星的中心式喷发火山锥。这些火山锥的形态和分布对了解洋中脊构造和岩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基于海底多波束地形数据,采用人工或机器解译方法可以识别这些火山锥。本文利用大洋24航次船载多波束测深获得的卡尔斯伯格脊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以非监督分类为手段,开展洋中脊火山锥的自动提取方法研究。基于原始DEM计算地形坡度、地表粗糙度、正负地形等衍生参数,进行特征变换,提取火山锥的特征信息。使用ISO(迭代自组织)聚类方法对特征变换后的图像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景观形状指数进行几何筛选,完成火山锥的自动提取。所使用的海底火山锥自动识别方法,正确率达0.8,重叠率约0.7,识别效果较好,效率高,能够在海底大范围的火山锥解译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锥 洋中脊 非监督分类 特征变换 DEM 自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冷泉流体渗漏的原位观测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莉萍 初凤友 +1 位作者 郭磊 李小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44,共19页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是天然的巨型碳储藏库,是深部甲烷等烃类气体运移至海底过程中暂时的碳储,是地球碳循环过程的重要一环。冷泉通常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分解密切相关,是深源或浅层气及水合物分解气在海底发生渗漏的现象。该文根据国...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是天然的巨型碳储藏库,是深部甲烷等烃类气体运移至海底过程中暂时的碳储,是地球碳循环过程的重要一环。冷泉通常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分解密切相关,是深源或浅层气及水合物分解气在海底发生渗漏的现象。该文根据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及冷泉系统勘查的最新动向,综述了与水合物及冷泉流体渗漏相关的羽状流、运移通道、海底微地形地貌等要素的海底原位观测技术,主要包括:走航式及坐底式原位观测、海面及低空渗漏甲烷观测、海底可视化观测、与水合物及冷泉相关的海底观测网络等。综合使用原位观测技术可以更细致、全面地描绘水合物和冷泉系统的时空“景象”,更好地协助厘清海底渗漏甲烷的归趋,拓展人类对深海独特生命绿洲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冷泉 碳循环 原位探测 海底观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声学底质分类的ELM-AdaBoost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嘉翀 吴自银 +3 位作者 王明伟 周洁琼 赵荻能 罗孝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4-151,共8页
基于自适应增强算法(AdaBoost)结合极限学习机(ELM),通过迭代、调整、优化ELM分类器之间的权值,从而构建了具有强鲁棒性、高精度的ELM-AdaBoost强分类器,增强了现有的ELM分类器的稳定性。以珠江口海区侧扫声呐图像为实验数据,对礁石、... 基于自适应增强算法(AdaBoost)结合极限学习机(ELM),通过迭代、调整、优化ELM分类器之间的权值,从而构建了具有强鲁棒性、高精度的ELM-AdaBoost强分类器,增强了现有的ELM分类器的稳定性。以珠江口海区侧扫声呐图像为实验数据,对礁石、砂、泥3类典型底质进行分类识别,该方法的平均分类精度超过90%,优于单一ELM分类器的平均分类精度85.95%,也优于LVQ、BP等传统分类器,且在分类所耗时间上也远少于传统分类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ELM-AdaBoost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海底声学底质分类,可满足实时底质分类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学习机 自适应增强算法 底质分类 声呐图像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海底热液区重晶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秋伶 李小虎 +3 位作者 孟兴伟 王浩 丁一 樊泽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117,共27页
重晶石是海底热液活动产物之一,其化学元素及Sr、S、O同位素组成可以有效地揭示热液流体的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全球23个热液区中重晶石的化学元素和Sr、S、O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热液区重晶石的元素富集特征,以及沉积物、岩浆、微... 重晶石是海底热液活动产物之一,其化学元素及Sr、S、O同位素组成可以有效地揭示热液流体的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全球23个热液区中重晶石的化学元素和Sr、S、O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热液区重晶石的元素富集特征,以及沉积物、岩浆、微生物对重晶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温比低温使Sr更容易进入重晶石晶格,重晶石晶型和元素组成特征指示了不同的成矿条件;板状重晶石具有较高的SrO/BaO比值,反映了较高温的成矿条件;柱状重晶石具有较低的SrO/BaO比值,反映了较低温的成矿条件。研究推测Ca类质同象替代Ba的程度可能也受温度的影响。重晶石中的^(87)Sr/^(86)Sr、δ^(34)S、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0.70373~0.71749、3.7‰~36.1‰、3.3‰~18.8‰,表明不同热液区成矿流体受沉积物、岩浆作用、微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沉积物来源影响的Sr、S使重晶石的^(87)Sr/^(86)Sr值及δ^(34)S值偏高,温度和热液-沉积物反应程度是主要控制因素;受岩浆来源的SO2的歧化作用和后期H_(2)S的氧化作用影响重晶石的δ^(34)S值,扩张中心的演化程度是岩浆影响重晶石δ^(34)S值的主要控制因素;微生物还原作用伴随着S、O同位素分馏,直接影响重晶石的δ^(34)S和δ^(18)O值,沉积环境条件和初级生产力是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区重晶石 锶同位素 硫同位素 氧同位素 指示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