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地震海洋学联合调查与反演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海斌 陈江欣 +1 位作者 赵庆献 关永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60-3769,共10页
通过地震海洋学联合调查航次,获得了同时采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数据与水文数据(XBT)联合调查数据.通过针对性处理获得了清晰的海洋水体反射地震剖面,捕捉到南海东北部次表层涡旋,证明了该调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背景场约束反演方法得到... 通过地震海洋学联合调查航次,获得了同时采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数据与水文数据(XBT)联合调查数据.通过针对性处理获得了清晰的海洋水体反射地震剖面,捕捉到南海东北部次表层涡旋,证明了该调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背景场约束反演方法得到海水的波阻抗、声速、密度、温度和盐度剖面,揭示了涡旋具有相对低速、高密、低温与高盐特征.处理和反演结果表明,在浅部和部分噪声较强和无约束反演区域,结果误差较大,可靠性较低.调查结果说明,获得较高信噪比的原始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技术方法、联合约束数据的获取、针对性的特殊处理方法和有效的反演方法是地震海洋学资料有效分析利用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反演 涡旋 温盐结构 波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子英 姚永坚 +4 位作者 汪俊 唐江浪 高红方 李学杰 曾程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形,初步探讨了其发育成因。研究表明,东部次海盆南、北部都发育强振幅的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反射体大部分终止于Moho反射界面,但南北部倾斜反射体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长度北长南短,北长约15~22 km,南长约5~8 km;分布范围北大南小,北部南北向长约150 km,南部南北向长约70 km。下地壳倾斜反射区的Moho面埋深起伏差异明显北小南大,北为0.5 s,南有1.2 s。基底北部平坦南部起伏大,洋壳厚度北部厚南部薄,推测东部次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是非对称性和非均一的。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成因可能与同岩浆断裂、水热循环、壳幔过渡区岩浆间隙侵入和基底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次海盆 下地壳倾斜反射体 结构特征 发育成因 洋壳增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南设得兰群岛海域地质新进展:“海洋六号”南极科考初步成果 被引量:6
3
作者 何高文 付少英 +18 位作者 邓希光 赵庆献 王力峰 王海峰 关晓春 刘胜旋 庞云天 陈玺 柴祎 罗贤虎 朱本铎 朱振华 李强 苏丕波 何赵 吴聪 黄宁 何发光 蓝明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3-656,共14页
2016—2017年跨年度执行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首次获取了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北部海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以及欺骗岛三个区域的17 850 km^2范围内多波束全覆盖高精度水深数据,地形分辨率高于目前公开的国际... 2016—2017年跨年度执行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首次获取了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北部海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以及欺骗岛三个区域的17 850 km^2范围内多波束全覆盖高精度水深数据,地形分辨率高于目前公开的国际数据。多道地震结果显示调查区多处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标志BSR。地热测量热流值表明南设得兰群岛以北热流值与全球海洋热流值数据吻合,不存在明显异常,群岛以南热流值数据偏高。沉积物样品为典型的冰海沉积物,在南设得兰群岛与南设得兰海沟之间,沉积物以粉砂-砂为主,夹杂砾石,随水深增加,沉积物粒径变细;而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区表层沉积物分布具有不对称性,海槽南部陆架-上陆坡以及海槽东北和相邻陆架,沉积物以砾石、砂质为主;海槽和下陆坡为粉砂质硅质软泥。沉积物顶空气样品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50 cm左右深度内的甲烷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在岛坡深水区两个测站甲烷含量在270cm左右深度时都存在局部高异常,且两者总甲烷含量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与水合物分解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设得兰群岛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 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海洋六号”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维嘉平顶山沉积特征及富钴结壳资源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斌 吕文超 +5 位作者 张向宇 何高文 杨永 韦振权 马维林 邓义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6,共9页
基于中国大洋36和41航次浅地层剖面数据,结合DSDP钻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西太平洋维嘉平顶山顶部沉积物的浅地层剖面特征、沉积环境、沉积时代、沉积物厚度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发现3种主要的地层反射特征,分别代表3个沉积单元;山顶... 基于中国大洋36和41航次浅地层剖面数据,结合DSDP钻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西太平洋维嘉平顶山顶部沉积物的浅地层剖面特征、沉积环境、沉积时代、沉积物厚度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发现3种主要的地层反射特征,分别代表3个沉积单元;山顶沉积物的厚度分布呈现出3个沉积中心区和4个基岩裸露/沉积物稀薄区的特点;平顶山东部的沉积异常可能与始新世的第二次火山活动有关。根据富钴结壳的生长和发育特点,结合维嘉平顶山的沉积物分布特征,圈定了结壳资源潜力分布区。维嘉平顶山作为中国重要的富钴结壳合同区块,本次研究对其富钴结壳资源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维嘉平顶山 浅地层剖面 沉积特征 富钴结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铁锰结核和结壳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
5
作者 任江波 王历星 +5 位作者 刘实佳 姜玉涵 于淼 杨永 姚会强 何高文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49-2464,共16页
铁锰沉积矿产资源广泛分布于深海大洋,在边缘海也有显著分布。菲律宾海作为全球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背景使其成为研究铁锰结核和结壳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理想场所。本研究综合了菲律宾海铁锰结核和结壳调查... 铁锰沉积矿产资源广泛分布于深海大洋,在边缘海也有显著分布。菲律宾海作为全球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背景使其成为研究铁锰结核和结壳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理想场所。本研究综合了菲律宾海铁锰结核和结壳调查和研究成果,绘制了研究区铁锰沉积矿产的分布图,对比了不同区域样品的矿物、化学组成和成因机制。结果显示,菲律宾海铁锰结核和结壳共生现象普遍,发育水成、热液和水成-热液过渡型等多种类型。这些铁锰沉积矿产的形成得益于强大的底流、持续的氧化条件和较低的沉积速率,分布在较宽的水深范围,在1572~3845m形成富集带。水成型铁锰结核和结壳在九州-帕劳海脊和西菲律宾海基塔-奄美海台、(冲)大东海脊以及中央裂谷带广泛分布,其壳层厚度最大达15cm,最早可以追溯到19Ma。这些样品厚度主要为7.2~25.0mm,生长速率主要为4~7mm/Myr。热液铁锰沉积矿产在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弧区域广泛发育,生长速率高,Co、Ni、Cu等金属品位低且变化范围大。菲律宾海深海盆地,尤其是西菲律宾海盆,铁锰结核发育稀少,这可能与九州-帕劳海脊和中央裂谷带等连续地形的阻隔作用有关,这些地形既不利于深水区物质和氧气的循环,也不利于沉积物的清除,导致相对封闭的海盆只能在局部形成小规模铁锰沉积矿产。尽管如此,东菲律宾海盆发育相对丰富的铁锰结核和结壳,其化学组成和地理位置介于上述两个区域,呈现以水成成因为主的水成-热液混合成因。此外,九州-帕劳海脊和西菲律宾海高地古老而稳定基底为铁锰壳层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关的水成型铁锰沉积矿产最具资源潜力,具有与典型水成型铁锰矿产相似的矿物和化学组成,尽管其Co、Ni、Cu的金属品位略低,但该地区较快的生长速率和较浅的水深有望弥补这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核 铁锰结壳 分布规律 成因机制 资源潜力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沙地块南部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7
6
作者 徐子英 汪俊 +5 位作者 高红芳 姚永坚 朱荣伟 唐江浪 聂鑫 孙美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38-1446,共9页
利用最新多道地震剖面资料,结合重力、磁力、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中沙地块南部断裂空间展布特征、断裂发育时期、断裂内部构造形变特征及深部地壳结构,并基于认识探讨了断裂的发育机制。研究结果认为,中沙地块南部陆缘构造属性为... 利用最新多道地震剖面资料,结合重力、磁力、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中沙地块南部断裂空间展布特征、断裂发育时期、断裂内部构造形变特征及深部地壳结构,并基于认识探讨了断裂的发育机制。研究结果认为,中沙地块南部陆缘构造属性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地壳性质从西北向东南由减薄陆壳向洋陆过渡壳再向正常洋壳发育变化;Moho面埋深从中沙地块下方的26 km快速抬升到海盆的10~12 km;从中沙地块陡坡至其前缘海域的重力异常明显负异常区为洋陆过渡带,在重力由高值负异常上升到海盆的低值正、负异常的边界为洋陆边界。中沙地块南部发育有4组阶梯状向海倾的深大正断裂,主要发育时期为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断裂早期发育与南海东部次海盆近NS向扩张有关,后期遭受挤压变形、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南海的NWW向仰冲有关。该研究有助于更好认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和南海被动大陆边缘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发育机制 深部结构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中沙地块 南海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简晓玲 王嘹亮 杜民 成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共17页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盆地,钻探已发现该盆地发育中、上侏罗统巨厚暗色泥岩,但目前对该盆地烃源岩的研究尚较薄弱,精细评价该盆地的烃源岩对后续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多口钻井实测数据和地震、测井资...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盆地,钻探已发现该盆地发育中、上侏罗统巨厚暗色泥岩,但目前对该盆地烃源岩的研究尚较薄弱,精细评价该盆地的烃源岩对后续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多口钻井实测数据和地震、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等方法,对中、上侏罗统不同层序和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中的烃源岩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并探讨烃源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东部次盆地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明显:中侏罗统J2SQ1和J2SQ2层序均以半深湖—深湖相、滨浅湖相暗色泥岩为主,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较高(w(TOC)>1.0%),但生烃潜力指数(w(S1+S2))和氢指数(IH)均很低,且有机质类型差,表明研究区有机质丰度高的烃源岩并非都是生烃能力高的烃源岩,整体为中等—差烃源岩。上侏罗统J3SQ1层序中的烃源岩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不同体系域发育的均是中等—差烃源岩;J3SQ2层序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具有厚度大、质纯和横向分布广的特点,但不同体系域中烃源岩的w(TOC)变化很大(0.5%~5.3%),其中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J3SQ2层序中的高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中,厚度0~104 m,而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则是中等烃源岩,该套优质烃源岩是东部次盆地内最主要的一套油源岩。研究认为,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相控制了东部次盆地烃源岩的空间展布范围,陆源有机质的输入与湖盆原位生物生产力的匹配关系控制了烃源岩的质量,湖盆水体的含氧量与盐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有机质的保存。综上所述,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属于中低丰度的含油气盆地,应在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及其邻区寻找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烃源岩 影响因素 东部次盆地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双峰盆地地震层序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莉 雷振宇 +5 位作者 许红 骆帅兵 钱星 帅庆伟 季兆鹏 周佳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南海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重点区域,随着南海浅水区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南海北部深水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南海北部深水区双峰盆地研究程度仍然较低,以该区2D多道地震及围区钻井资料为基础,使用地球物理地... 南海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重点区域,随着南海浅水区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南海北部深水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南海北部深水区双峰盆地研究程度仍然较低,以该区2D多道地震及围区钻井资料为基础,使用地球物理地震勘探理论和类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盆地地层沉积结构样式和油气勘探前景。在双峰盆地追踪了7个主要反射面,以不整合面为界划分了3套地震层序。研究认为盆地新生界地层厚度较大,中—晚中新世后,盆地进入半深海-深海相沉积环境,发育了以下切水道、深水扇及滑塌体为代表的深水沉积。盆地西部和北部坳陷渐新统湖相-海湾相泥岩,现今已达到成熟-早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周缘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盆内发育斜坡扇和盆底扇,可为良好储层。早中新世以来发育的半深海相泥岩,可为良好的区域盖层,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预测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沉积样式 勘探前景 双峰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与台湾岛东部海域浅地层碳酸盐旋回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江勇 赵利 +3 位作者 李波 李学杰 钟和贤 田成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86-1500,共15页
前人提出南海晚第四纪碳酸钙含量变化存在“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两种基本类型,本文利用δ18O、CaCO3含量、Al2O3含量、SiO2含量、浮游有孔虫丰度及钙质超微化石丰度,来表征南海与台湾东部海域13个柱状样的碳酸盐旋回特征。CaCO3含... 前人提出南海晚第四纪碳酸钙含量变化存在“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两种基本类型,本文利用δ18O、CaCO3含量、Al2O3含量、SiO2含量、浮游有孔虫丰度及钙质超微化石丰度,来表征南海与台湾东部海域13个柱状样的碳酸盐旋回特征。CaCO3含量和SiO2含量通常是表征碳酸盐旋回的良好指标,二者的变化常呈相互消长关系。研究区碳酸盐旋回包括“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两种标准型式,但也存在不规则形态。“大西洋型”碳酸盐旋回与海平面冰期-间冰期升降旋回密切相关,本文研究的具有该旋回特征的柱状样主要分布在南海水深3000 m以浅区域,其中南海北部碳酸盐旋回很可能伴随着海平面下降(上升)期间富集陆源较粗(细)颗粒物的过程。“太平洋型”碳酸盐旋回在南海现今碳酸钙溶跃面上下很大水深范围都有分布,碳酸钙溶解作用旋回不是“太平洋型”碳酸盐旋回的根本原因。本文研究的台湾东部海域柱状样碳酸盐旋回既不属于大西洋型,也不属于太平洋型。研究区浅地层沉积速率变化与碳酸盐旋回的型式关系不大,主要受控于水深和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随着水深增大,沉积速率趋于增加。MIS2期平均沉积速率大约是MIS1期平均沉积速率的2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旋回型式 海平面升降旋回 CaCO3含量 SIO2含量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附近海域与南海北部海域多道地震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玺 付少英 +3 位作者 何高文 文鹏飞 杨力 刘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3-678,共6页
在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于2016年12月到2017年2月在南极半岛南设得兰海沟海域获得了1 400多km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海域获得高分... 在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于2016年12月到2017年2月在南极半岛南设得兰海沟海域获得了1 400多km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海域获得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是一次艰辛的探索和尝试。在出航南极之前,为了保证采集设备的稳定和取得合理的采集参数,"海洋六号"船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多次对采集设备和采集参数进行了检测和试验,获得了多条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通过对比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和南海北部海域的地震资料,在相同采集设备和采集参数的情况下,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 南海北部 多道地震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之东部次海盆后扩张期地层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邱燕 杜文波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共14页
海底扩张形成的边缘海盆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前扩张期、同扩张期与后扩张期等阶段。南海中央海盆巨厚的沉积地层大部分是扩张结束之后形成的,尤以东部次海盆地层厚度为最大。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次海盆不同的区域后扩张期发育的地层... 海底扩张形成的边缘海盆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前扩张期、同扩张期与后扩张期等阶段。南海中央海盆巨厚的沉积地层大部分是扩张结束之后形成的,尤以东部次海盆地层厚度为最大。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次海盆不同的区域后扩张期发育的地层特征差别较大。这些现象反映海底扩张结束之后所发育的厚层地层中蕴含了大量南海构造演化的信息,因此深入分析该次海盆后扩张期的地层特征与影响因素是南海构造演化研究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利用若干大洋钻孔年代地层资料,在过井剖面上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划分层序地层并确定其年代属性,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讨论了本区的地层特征和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部次海盆北部持续均衡的基底沉降和充足的陆缘物质形成厚度稳定的地层沉积;东部以微板块向马尼拉海沟俯冲为主要影响因素,使不同年代的地层各具特征;中部和西部岩浆活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形成以火山碎屑物质为主的地层沉积;南部因当时的陆坡沉积环境和浊流活动的影响形成具有沉积物波特征的地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扩张期 地层特征 影响因素 合成地震记录与过井剖面 东部次海盆 南海中央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聚集流体活动系统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旭东 尹成 +1 位作者 曾凡详 赵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0-286,共7页
利用台西南盆地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陆坡聚集流体活动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断层、气烟囱、泥火山、泥底辟等聚集流体活动系统。研究区聚集流体活动系统主要特征包括:(1)断层与气烟囱相伴生;(2)气烟囱发育... 利用台西南盆地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陆坡聚集流体活动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断层、气烟囱、泥火山、泥底辟等聚集流体活动系统。研究区聚集流体活动系统主要特征包括:(1)断层与气烟囱相伴生;(2)气烟囱发育的区域与似海底反射(BSR)分布区域基本吻合,在气烟囱上方可以识别出一定长度的BSR;(3)泥底辟/泥火山导致周围和上覆地层形成了大量小尺度断层和微裂隙,中、深部流体可沿破裂带向上运移至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因此,研究区聚集流体活动系统为天然气水合物发育成藏提供了流体来源,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对于揭示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规律意义重大,能够为其他区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西南盆地 聚集流体 活动系统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陆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全新世气候与古生态环境演进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向青 崔振昂 +2 位作者 林海 夏真 张顺枝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43,共15页
北部湾地处南海西北端,区域广布硅酸盐和石灰岩类,迄今对其全新世气候、古生态环境演进过程及其背景驱动因素等还有待加强了解。为此,在北部湾南部海盆钻取了全新统岩芯,进行了孢粉、粒度、δ^(18)O(氧同位素)等鉴定分析以及^(14)C测年... 北部湾地处南海西北端,区域广布硅酸盐和石灰岩类,迄今对其全新世气候、古生态环境演进过程及其背景驱动因素等还有待加强了解。为此,在北部湾南部海盆钻取了全新统岩芯,进行了孢粉、粒度、δ^(18)O(氧同位素)等鉴定分析以及^(14)C测年等。分析显示,孢粉化石主要属种有木本松属、栲属等,蕨类为水龙骨科、鳞盖蕨属,6.0 ka之后蕨类含量总体较高,含量均波动变化,以该界线点粉砂等为上升趋势以及分选变好。常量元素Al_(2)O_(3)等和微量元素总体升高,而SiO_(2)、CaO、Sr等为降低,优势矿物为石英等,风化矿物含量较高。δ^(18)O总体下降了21.20%呈降温趋势,其分布特征与中国全新世古气温变化可对应,并以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重要节点9.0 ka等划分了气候阶段,中全新世气候格局转换且西风带南进之后,北部湾演进成为夏季风和西风带前缘相互作用地带而使得降水增加,加强了化学风化以及重矿物赤铁矿水成效应。地表受到热胀冷缩以及淋溶风化双重作用,大暖期鼎盛期亦为风化剧烈阶段,“4.2 ka事件”造成化学风化滞缓,约自4.0 ka之后CIA等指示的化学风化开始加强。中全新世以来植被多样性指数以节点经历了升-降-升三个基本阶段,总体为提高趋势,海洋古生产力指标变化与植被多样性指数旋回可对应,陆源输入增加而使得前者呈增高趋向。研究得出如下认识:北部湾碎屑物质具有陆源性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西风带推进对其先干后湿气候模式建立具有积极的机制效应,地表风化在太阳迫胁力周期运动和气候调节之下有序旋回进行,古植被环境趋向总体改善,由于陆-海之间关系密切,北部湾亦成为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全新世 古生态 古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南部沿海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7
14
作者 习龙 陈科衡 +3 位作者 黄向青 甘华阳 夏真 谭晓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0-363,共14页
海岸带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对海岸带地区地下水合理利用、保护和污染防治等具有重大意义。利用Piper图、矿物相平衡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Gibbs分析,揭示了海南南部沿海黎安港Z1、三亚湾Z2和板桥Z3监测井在大、小潮时... 海岸带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对海岸带地区地下水合理利用、保护和污染防治等具有重大意义。利用Piper图、矿物相平衡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Gibbs分析,揭示了海南南部沿海黎安港Z1、三亚湾Z2和板桥Z3监测井在大、小潮时段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水岩交互作用、成矿趋势和地下水的成因。结果表明,Z1、Z2和Z3的地下水分别为盐水、淡水和极度咸水。水化学类型分别为Cl-Na型、HCO3·Cl-Na·Ca型和Cl-Na型。硬石膏、石膏和岩盐溶解是该区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来源。Z1和Z3的地下水来源与受蒸发浓缩控制型的高矿化度的海水紧密相关,Z2的水化学环境主要受含钠硅酸盐矿物的岩石风化溶解作用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海岸带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地下水 海南南部 水文地球化学 矿物相平衡分析 海水 岩石风化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层序内部优质砂岩精细刻画 被引量:2
15
作者 骆帅兵 王笑雪 +2 位作者 张莉 雷振宇 帅庆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难度的不断增大,优质砂岩储集层的研究和刻画逐渐成为当今全球油气,尤其是深水油气地质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南海南部北康-曾母盆地内已证实发育大量优质砂岩储层,且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时...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难度的不断增大,优质砂岩储集层的研究和刻画逐渐成为当今全球油气,尤其是深水油气地质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南海南部北康-曾母盆地内已证实发育大量优质砂岩储层,且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时期(约23~16 Ma)属于大陆漂移阶段,盆地整体以大幅度热沉降为主,发育大规模的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其内部砂岩具有丰度高、种类多、分布广且多期次发育的特征,但受控于盆地特殊的地质背景,砂岩的物性受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等因素的综合控制。同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导致资料有限且采集难度大,使得盆地相较于南海北部陆缘盆地而言砂体预测难度更大。基于地震波形分析建立的优质砂岩及其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选取骨干地震剖面,识别并厘定了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层序格架内典型砂层组,在平面上圈定与刻画了砂岩的发育分布范围,最终建立了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层序内从三角洲到深水扇的砂质沉积体系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分析 砂岩分布 早中新世层序 南海南部 北康-曾母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区域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骆帅兵 张莉 +3 位作者 王笑雪 余秋华 雷振宇 帅庆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8,共13页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南安盆地楔形、S型(丘状)等5类地震相类型;砂包泥岩、砂泥岩互层等7类地震岩相类型以及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8类主要沉积相。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主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和拗陷热沉降阶段。其中,中中新世以前为盆地裂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早期为湖相沉积,晚期为滨浅海相沉积;中中新世以后为拗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通过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南安盆地烃源岩发育且品质较好,有利储集相带纵向厚度大且横向范围广,区域盖层覆盖整个盆地,并形成了早期的自生自储和晚期的下生上储两类油气成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成藏模式 南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神狐峡谷群海底沉积物摩擦特性
17
作者 陈顺 杨小秋 +6 位作者 何昌荣 徐子英 林為人 姚文明 施小斌 许鹤华 孙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05-4720,共16页
海底滑坡区沉积物的摩擦特性对滑坡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是海底边坡稳定性评估、滑坡过程中温压场演化及与滑坡相关的水合物成藏规律研究的基础参数.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区不仅赋存着丰富水合物资源,而且在地质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滑坡作用,目... 海底滑坡区沉积物的摩擦特性对滑坡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是海底边坡稳定性评估、滑坡过程中温压场演化及与滑坡相关的水合物成藏规律研究的基础参数.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区不仅赋存着丰富水合物资源,而且在地质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滑坡作用,目前仍是潜在的海底滑坡区.为了尽可能了解南海北部滑坡区沉积物的原位摩擦特性,本文在围压Pc=20 MPa、孔隙压Pp=10 MPa及温度T≈20℃条件下,对采自南海神狐峡谷群的4个沉积物样品开展了三轴准静态摩擦滑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神狐峡谷群浅层沉积物:(1)均呈现速度强化及位移强化特征;(2)最大静摩擦系数μmax为0.460~0.510,稳态摩擦系数μss为0.455~0.554,二者的变化趋势较一致;(3)内聚力c为0.30~0.57 MPa、摩擦角φ为24.5°~27.0°.而神狐峡谷群地形坡度较缓(<6.8°).现今神狐峡谷群仅在沉积物自重作用下不会发生失稳,总体上比较稳定.结合峡谷群多期次的滑坡特征以及滑坡体与水合物稳定域底界(通常与似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写BSR)重叠)、气烟囱等构造的空间分布关系,我们推测:神狐峡谷群滑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BSR附近地层孔隙压升高、强度降低,进而导致失稳.BSR附近地层孔隙压升高则可能是由于深部热成因游离气的聚集、BSR附近的水合物在地震等对其温、压场的扰动下分解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神狐峡谷群 摩擦系数 速度依赖性 位移依赖性 水合物 海底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中国光伏产业铟需求预测
18
作者 周艳晶 王高尚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3-1042,共10页
铟是太阳能光伏薄膜技术的关键原材料,把握铟的消费变化规律不仅是对铟产业科学管理的前提,也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4种能源转型路径和2种铟使用强度,采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计算了2020—2050年CIGS装机容量和报废... 铟是太阳能光伏薄膜技术的关键原材料,把握铟的消费变化规律不仅是对铟产业科学管理的前提,也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4种能源转型路径和2种铟使用强度,采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计算了2020—2050年CIGS装机容量和报废量,进而预测8种情景下光伏领域对铟的需求趋势、报废量和潜在回收量。结果显示:(1)在4种能源转型路径下,2050年光伏装机分别是2023年的8.3倍、5.6倍、6倍和5.1倍;(2)2023—2030年,铟的累积需求将快速增长,年均增速平均值为37%,2031—2050年,年均增速平均值为7%;(3)2015—2050年,CIGS中铟的累积报废量为436~788 t,但技术原因导致报废CIGS对缓解铟供应的作用短期内难以体现;(4)仅依靠锌精矿冶炼提取原生铟将不足以保障铟的中长期需求。建议加强铟资源调查评价,摸清资源家底,加强技术攻关,提高铟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铟回收利用水平,加强共伴生矿的开发利用研究,多途径夯实国内铟资源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铟需求 动态物质流 光伏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中南——礼乐断裂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子英 汪俊 +4 位作者 高红芳 孙桂华 孙美静 聂鑫 朱荣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94,共9页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南—礼乐断裂带的研究现状,然后基于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中的空间展布和内部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海盆中由北至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段(西...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南—礼乐断裂带的研究现状,然后基于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中的空间展布和内部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海盆中由北至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段(西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北部之间)断裂带宽15km,由(18°00'N,115°30'E)向(17°30'N,116°00'E)呈NNW向分布。南段(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之间)断裂带宽约60~80km,由中沙海台东侧向礼乐地块西侧呈NNW向展布。中南—礼乐断裂带的主控断裂沿中南海岭呈NNW向分布。断裂带在南北两段的过渡区总体呈NNE向展布。断裂带两侧海盆的沉积厚度和洋壳厚度存在差异,推断该断裂带对其东西两侧海盆的地质构造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地壳结构变化,推测该断裂带至少是一条地壳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中南-礼乐断裂带 空间展布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架海MIS5(74~128 ka)以来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中波 张江勇 +9 位作者 梅西 陈晓辉 赵利 张勇 张志珣 李学杰 李日辉 陆凯 孙荣涛 杨守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0-1394,共25页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相对完整的海相地层。其中,渤海和东海MIS3和MIS1相对较薄,而黄海海相地层较厚。渤海和黄海末次冰期的地层保存较少,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地层发育完整,较完整地记录10万年以来的沉积记录。南海晚更新世内陆架以滨岸和陆相沉积为主,外陆架为滨岸和浅海沉积;全新世发育浅海沉积。总体上,中国海陆架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依次是MIS5(74~128 ka)的浅海-滨海海相沉积,MIS4(60~74 ka)陆相潟湖-河流-滨海河口相沉积,MIS3(24~60 ka)浅海相-滨海潮坪沉积,MIS2(12~24 ka)/LGM时期陆相-河流相沉积,MIS1(现在~12 ka)/全新世海侵潮流砂和浅海泥质沉积。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区域沉降作用对地层的发育和保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上述认识为深入研究中国晚第四纪沉积与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MIS5 陆架 全球气候变化 海平面变化 沉积地层 沉积环境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